「當我還小的時候,我覺得70歲已經是個老爺爺了,但到浙大後,我感覺自己仍然非常年輕。」一頭黑髮、一身西裝,尹楨邦教授開懷暢談在浙大的工作生活,不時笑眯了眼。2017年1月,韓國科學技術院、韓國國家工程院雙院院士尹楨邦(Chung-Bang YUN)加盟浙大,成為浙大建築工程學院的全職兼任教授。
尹楨邦曾在韓國、美國有過多年的求學及工作經歷,來浙大前已是韓國國家成就獎獲得者、結構工程領域的世界權威專家。結緣浙大,是他人生中的新階段。「我很開心能夠來到浙大,希望能在這裡做更多工作。」
跨越國界的「智慧之路」
來到浙大的第一門功課,便是要摸清家底。尹楨邦戴上眼鏡向記者講述,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科及綜合實力的QS世界大學排名。「我來浙大的目標就是要將浙大土木工程推向世界。」
來到浙大僅僅兩個月,尹楨邦便邀請中美日韓名校教授開展「第一屆中美日韓土木工程世界一流大學發展論壇」,之後又舉辦「第一屆『ZHITU』五校聯盟土木工程新進展系列學術研討會」。「ZHITU」即五所大學的英文縮寫:浙江大學(ZJU)、香港理工大學(HK PolyU)、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東京大學(UT)和韓國蔚山科技大學(UNIST)。
「ZHITU」研討會的臺前幕後常常能看到尹楨邦忙碌的身影。準備階段,他與團隊多次開會商討,最終敲定研討會議程及邀請嘉賓,並別具匠心設計出代表五校標誌的五邊形會議LOGO。「ZHITU中文讀音『智途』,也就是智慧之路的意思,我們希望藉此促進五校在土木工程領域的教育、科研和交流項目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會議召開之日,尹楨邦頻繁出入會場內外,不僅主持會議、發表學術演講、與嘉賓暢談未來規劃,更是常常在會務桌旁俯下身來,摘下眼鏡,仔細核對議程進展和與會人員信息,對每個細節都要求盡善盡美。
推進國際化不僅僅是學術交流與合作,更要有人才的培養與流動。尹楨邦積極鼓勵學生「走出去」,用自己的資源為學生搭建起國際交流平臺。如作為建工學院Go Global國際視野拓展計劃的第一期帶隊老師,尹楨邦帶領8名本科生和4名研究生飛赴韓國,參觀訪問了自己曾求學或任職過的三所韓國頂尖大學,令參與師生受益匪淺。
尹楨邦正如一位「工程師」,他不僅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土木工程師,更是溝通連結浙大與世界、搭建跨越國界橋梁的工程師。「要想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科研能力固然重要,領導力也必不可少。」尹楨邦欣喜地看到,如今浙江大學接收更多的留學生,也開設了更多的英文課程,這意味著浙大的國際化水平更進一步。「當今時代,浙大要從『追隨者』成為『先導者』,培養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科的全球領導力。」
近年來,建築工程學院高度重視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建設和海外智力引進,特別是以「高峰學科建設」為契機,通過各類人才項目,依託111引智基地等平臺積極引進海外優秀才俊,聘任海外知名教授擔任學科名譽教授、兼任教授等職務,學院目前在聘全職外籍教師3人(其中院士1人),全職兼任外籍教師3人(其中院士2人),講座教授2人,兼職、兼任外籍教師25人,榮譽教授4人,客座教授7人。
教學注重學科交叉
尹楨邦在浙大開設兩門研究生課程「結構動力學與地震工程」「智能結構技術」,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其全英文授課的方法與跨學科的視野。
「一開始我們感到有些吃力,因為聽懂那些英文術語就很是不易了。」八周的課程安排十分緊張,但學生們不言放棄,努力提升自己,緊跟課程。研究生課堂只有十人左右,小班教學保證了老師和學生的充分交流。「浙大有非常好的學生,」尹楨邦對學生讚不絕口,「他們英文非常好,平時學習也十分勤奮——年輕人潛力無限。」
跨學科的開放視野在教學與科研中尤為重要。平時尹楨邦要求學生們重視數學,多花時間鞏固自己的數學基礎,因為數學與土木工程密不可分。在教學實踐中,尹楨邦鼓勵學生開拓視野,將土木工程與機械、計算機等其他學科聯繫起來。尹楨邦生動幽默地提醒:「有學生一頭埋在孤立的學科中,對其他學科大吼『別來煩我!』——這種態度是絕對不可取的。」
「我們謀求發展不能依賴他人,尤其是我們要成為全球的領導者。」尹楨邦向學生強調要著眼未來。要關注未來5年、10年甚至20年的發展方向,即便有時會不被世人理解甚至遭受異樣眼光——但時間會證明一切。「我告訴學生,要把眼界放得更長遠,看向未來十年的發展。我們不能準確預測未來,但我們可以為未來做足準備。」
回憶起自己的求學經歷,尹楨邦感慨道,曾經在韓國讀大學時沒有獎學金,學生不得不分出學習的精力去謀求生計,「兩相對比,浙大的學生更為幸福。」在美國留學期間,尹楨邦每天刻苦學習到凌晨三四點,教室清潔工都調侃道:「這個時間仍然工作的只有你和我。」尹楨邦早年艱苦求學的經歷對現在的學生仍有借鑑意義。
和藹體貼的師長朋友
在學生們的眼中,尹楨邦是一位隨和親切的師長,更是一個關懷體貼的朋友。
現今尹楨邦與建工學院其他教授共同指導多名研究生。對於學生的論文,他不僅針對文章結構提出建議,還耐心仔細地修改文中的語言錯誤,令學生感到關懷備至又懷有一絲羞愧,下一次的寫作中也會自覺注意此類問題。有時學生與尹楨邦之間發生學術爭論,他也會和顏悅色親切交流,若學生最終說服了他,他還會虛心向學生表示感謝。
生活中的尹楨邦和藹可親,體貼細心。他常與同事學生聚餐,寒暑假從韓國回來時還會給學生帶小禮物。有一次,一位學生得了膽結石住進醫院,尹楨邦得知消息後寬慰她好好休息。學生沒有想到的是,之後尹楨邦每天都發微信關心問候:「你有沒有好一點?」有時隔了一天沒有回覆,尹楨邦還會打電話給她的師妹,請求她代自己看望生病的學生。
「浙江大學有優秀的同事、優秀的學生,我非常榮幸能來到浙大,結識他們。」尹楨邦對他身邊所有的人都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尹楨邦工作日一般都與同事、學生一起吃飯,只有周末才有空與妻子共進晚餐。
「中國與韓國之間文化差異很少,文字也非常相近。我在浙大很快就適應了,現在生活得很快樂。」雖然日常習慣英文交流,尹楨邦來到浙大便開始學習漢語,買來漢語教材擠時間學習,自己的學生反倒成了「老師」,每周上兩次課堅持了近一年。「我不太會說漢語,但大部分漢字我都認識。」
尹楨邦說孔子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這樣,他一步步融入浙大生活,助推學科國際化建設。
(文 / 孟世穎 實習生 柯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