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中國茶產業不斷快速發展,茶園面積達300萬公頃,茶葉產量達260萬噸,居世界第一。茶葉是21世紀健康飲料,茶產業成為我國農民增收、農村致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茶產業既是農業產業,也是文化產業,是展現中國文化自信的載體。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和茶文化交流,從「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的經典論述,到「萬裡茶道」「茶之友誼」等「茶敘外交」。
茶是全世界喜愛的健康飲品,喝茶成為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組成與標誌。2020年,世界聯合國糧農組織把每年5月21日,定為世界飲茶日,將促進茶產業提質和茶文化提升。
一、江蘇茶產業的特點
江蘇茶葉主要集中在長江下遊南北兩岸的丘陵地區,產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古代貢茶發源地之一,以「小而精」著稱。2019年,全省茶園面積為50.77萬畝,開採面積45.21萬畝,無性系茶園面積17.99萬畝。幹毛茶總產量1.53萬噸、產值27.65億元。
江蘇省茶葉管理技術先進、制茶技藝精湛,洞庭山碧螺春、南京雨花茶、句容茅山長青、宜興紅茶、金壇雀舌、溧陽天目湖白茶等眾多區域品牌獲得地理標誌登記認證,創新開發了茶葉新產品及精深加工系列產品,茶產品不斷豐富。名優蘇茶品質全國領先,在第十二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中,江蘇綠茶榮獲全國第一,綠茶特等獎中我省佔近四成,在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江蘇展團多次獲「最佳組織獎」、「最佳設計獎」,洞庭山碧螺春被評為「中國優秀區域公用品牌」,無錫毫茶、金壇雀舌、茅山長青等獲第二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金獎。
二、江蘇茶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是茶產業發展空間有限。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江蘇宜茶區域部分生產茶園被徵用開發,宜茶丘陵山區面積有限,茶產業發展空間和規模擴展受限,茶園面積發展停滯並出現萎縮現象,蘇茶產量和規模全國佔比下降。
二是產業鏈技術集成不足。近年來,以茶樹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各類科技項目遠不能與其他園藝作物相比,每年科技投入低於周邊浙江、安徽、山東等省。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如下:
品種結構環節。良種是產業的基礎,我省存在無性系良種化率低、品種結構與地方產品不配套,特色區域產品缺少適製品種支撐;育種手段落後,選育品種滯後於生產需求;引種區試缺少系統性,新發展企業引種存在盲目性等。
茶園管理環節。新建茶園成園慢,投產見效慢,新發展茶園管理受氣候、區域小環境、草害等影響,新茶園建設管理成本逐年增加。老茶園存在施肥習慣不良導致土壤酸化、板結現象嚴重,茶園管理設施化、機械化普及不足。
茶葉生產環節。江蘇企業區域產品以春茶生產為主,夏秋茶資源利用率低,畝產效益不高。近年來紅茶產量持續增長,但中小葉種紅茶品質特色表現、工藝穩定性缺少技術支撐。多茶類開發技術支撐不足。
三是技術示範推廣力度有待繼續加強。政體行企聯合及省、市、縣、鄉技術力量融合推廣力度不夠,培訓、觀摩、論壇針對性不強,技術落戶能力薄弱,導致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成果轉化效率不高。
四是江蘇茶企規模偏小。省級茶葉龍頭企業僅13家,與國內大型企業相比差距較大,產業化程序低導致技術推廣、品牌培育與市場拓展不足,市場佔有率和覆蓋度趨降。
五是品牌多而不強。江蘇茶葉品牌如洞庭碧螺春、陽羨雪芽、連雲港雲霧茶等傳統蘇茶品牌和建國後開發的南京雨花茶、金壇雀舌、無錫毫茶等品牌價值和效應尚未彰顯,區域局限性強,影響力不大。尤其是歷史名茶碧螺春,因保護措施不到位,而深受外地仿冒茶衝擊。
總體而言,全省茶葉產業由快速發展期,逐漸步入到「適度規模、提質增效、綠色發展」階段,保持茶葉高效、優質,實現提質增效,促進江蘇茶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產業發展丞待解決的問題。
三、採取的對策及成效
近年來,我省茶產業堅持綠色生態創新發展,以打造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為目標,加快種植、加工、營銷全產業鏈科技創新,培育壯大茶業龍頭企業,打造蘇茶知名品牌,拓展營銷渠道,綜合施策,協同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推進茶產業結構調整
以推進適度規模,優化區域布局為重點,著力推進茶園向優勢區域集聚,以重點茶葉主產縣為主,布局茶產業體系推廣示範基地,促進產業技術成果轉化和示範推廣。我省產茶區主要分布在環太湖、寧鎮揚和連雲港丘陵地區,以及徐州新沂和淮安盱眙等地。近年來,我省分類打造10個2萬畝以上的茶葉主產縣目前南京市江寧區3.9萬畝、南京市高淳區2.66萬畝、南京市溧水區2.64萬畝、宜興市7.5萬畝、金壇市4.31萬畝、溧陽市7.2萬畝、蘇州吳中區3.86萬畝、儀徵市3.47萬畝、句容市4.25萬畝等茶園面積均在萬畝以上。
以提高良種化率,優化品種結構為重點,分區域推廣適宜優特茶樹新品種,加快新建良種茶園和老茶園改種換植。茶葉產業體系在南京和句容新建2個茶樹種質資源圃,累計引栽茶樹品種161個,通過引種區域試驗,篩選出適合江蘇推廣的無性系良種20個。在南京高淳、無錫宜興、常州金壇等地加快推進良種替代,良種覆蓋率快速提升。強化對地方品種資源保護,選育地方優良品種。
以發展名優蘇茶,優化產品結構為重點,體系分別組織開展「江蘇省紅茶品質品鑑」、「蘇浙皖白茶產業發展論壇」、「連雲港雲霧茶品質評價與品鑑」等活動,推動名優綠茶和紅茶標準化生產,加強茶葉精深加工與開發,發展茶粉、茶食產品。
(二)推進茶園基礎設施建設
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良、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等推進新機遇,全面提升茶園或生產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按照機械化、生態化要求改造提升茶園道路溝渠、節水灌溉裝備,構建果林茶自然生態生產基地,有效提高茶園生產能力;按照標準化、清潔化要求,提升茶葉從初級加工、精細加工、成品包裝等全產業鏈加工場地等良好環境;按照連續化、智能化加工的需要,加快推進茶葉加工設備改造升級,提高茶葉加工能力與水平。
(三)依託科技創新提升產業
強化科技支撐和人才培養,依託江蘇省茶產業技術體系、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推廣體系,加強與國內茶葉科研院校合作,培養生產一線技術骨幹。
近年來,我省加快茶葉穴盤育苗快速成園、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水肥一體化、茶園機械化管理等技術集成,全面提升茶園產出能力。
2017年來,我省金壇、句容、南京、溧陽、儀徵等示範基地分別在新建(現有)茶園布局「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對茶葉水肥需求進行科學調控,使其達到高產、穩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品質、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該技術的應用,與常規施肥相比,每畝減少用水30㎡、減少用肥量15㎏,精確控制了灌水量、施肥量;與常規管理相比,水肥一體化設施的小區平均芽長增長12%,芽頭密度增加3.8%;每畝平均減少了2個勞動力,節本增效近千餘元,經濟效益顯著。
體系針對我省存在的茶園施肥習慣不良,土壤酸化嚴重等現象,研究茶園化肥減施、茶園有機肥替代、有機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集成茶園「有機肥替代」、「專用肥技術」、「沼液水肥一體化技術」等模式,通過模式的推廣應用,有效減少茶園化肥的施用,化肥減施率達69.8%,實現畝增產幅度達52%,有效促進茶園可持續發展,提高茶葉品質。通過三年示範和推廣,繼金壇成為首批果菜茶有機肥替代示範縣之後,宜興太華建立技術示範鎮,無錫、蘇州、常州、鎮江、南京和揚州均建立了化學肥料減施增效技術示範點,茶園減肥增效模式已推廣輻射面積10萬畝左右。
加快推進夏秋茶資源綜合利用、茶葉精深加工與新產品開發、茶園有機肥替代等關鍵技術進行針對性攻關,實現科研成果轉化,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組建江蘇茶葉專家服務團,定期到茶區、茶企開展指導與服務,實現科技成果與生產有效對接。
(四)加快質量安全與品牌培育
質量安全是品牌的基礎。近年來,組織開展不同茶類茶葉從種植、管理、採摘、加工、包裝、貯運等全產業鏈安全技術集成。
引進化學生態和物理防治技術、基於植物-昆蟲信息交流的「語言」—揮發物引誘防治、基於鱗翅目昆蟲異性引誘—性信息素並產業應用等茶園化學農藥減施技術的應用,促進茶葉綠色安全可持續化發展。基於病蟲綠色防控和化學肥料減肥增效的雙管齊下,非水溶性高效低毒農藥、數位化精準色板、天敵保護型色板、生物製劑(如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製劑、茶尺蠖性信息素合成劑、天敵投放等)和太陽能窄波LED殺蟲燈等環境友好型病蟲防控技術規模示範和大面積推廣,茶園病蟲防控已從依靠化學農藥轉變為化學、物理、生物和農藝相結合的綠色、安全、高效防控綜合技術,目前已推廣面積30多萬畝,全省規模茶場全面綠色防控,農藥使用頻率從原來的7-8次降低為1-2次,質量抽檢農殘達標100%。
我省茶樹品質有效提高,質量安全得以保障,全省綠色食品認證工作順利進行。作為我省最大的商品茶生產基地,宜興全市7萬畝茶園順利通過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全省73家茶葉企業通過綠色食品認證,26個品牌茶葉為國家和省級名牌農產品。
組織開展區域品牌地理標誌、原產地域保護、知名品牌創建,培育茶葉馳名商標和江蘇省著名商標。重點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綠茶以洞庭(山)碧螺春、南京雨花茶、天目湖白茶、金山翠芽、陽羨雪芽、無錫毫茶、金壇雀舌等,紅茶以宜興紅等打造蘇茶品牌。加大品牌宣傳力度,鼓勵參加省「陸羽杯」名特茶評比及省內外各項品牌評估、推介等活動,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推介蘇茶品牌。
(五)加快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利用我省茶園臨近城市景區、生態環境良好、文化底蘊深厚等資源優勢,推進茶園休閒觀光體驗綜合體建設,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茶文化旅遊景點、主題公園和主題酒店,舉辦「全民飲茶日」等活動,形成全民飲茶、愛茶的良好氛圍。
推進茶產業與醫藥、大健康等產業融合發展,以喝茶健康為主題,推動茶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引導茶企在茶區建設茶體驗場、茶產品展示購物店等,傳播茶文化,延伸產業鏈,提高茶產業綜合效益。組織開展茶藝技能競賽,制茶、評茶技能大賽,培育茶藝、制茶、評茶等蘇茶文化傳承人,培養茶產業鄉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