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社會學:聚焦科技與社會的互構

2020-11-24 中國社會科學網
科學社會學:聚焦科技與社會的互構

2017年07月14日 07:1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潘玥斐

字號

內容摘要:科學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科學共同體和科學知識建構等。近年來,我國科學社會學研究在理論觀點的系統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上都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在學科建設和發展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科學社會學研究的這些轉變既體現了社會學學者對科學的關注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新的整體的發展,也體現了新的科學社會學研究進路對傳統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研究的促進作用。在本土案例研究中深化理論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科學社會學的發展,周程表示,必須始終立足於國際視野和本土實踐,一方面,可以在學術薪火傳承的過程中,指導青年學者夯實科學社會學理論基礎。

關鍵詞:科學社會學;科學知識;學科;科學技術;社會學研究;科學實踐社會學;學者;發展;周程;哲學

作者簡介:

  科學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科學共同體和科學知識建構等。近年來,我國科學社會學研究在理論觀點的系統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上都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在學科建設和發展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解釋科技發展的社會意義

  當前,科學與社會之間的交融日益加深,科學社會學的重要價值日益凸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周程表示,科學日益社會化、社會日益科學化,科學、技術與社會、環境之間的交互影響不斷加深,從而推動了社會結構、知識形態和倫理規範的不斷重構。科學社會學作為一門重在研究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交互影響的新興交叉學科,可以幫助人們深入了解由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纏繞而成的「社會技術系統」的運行邏輯、過程、機制和策略,引導人們儘可能地規避社會風險和降低知識的不確定性。

  科學技術發展所取得的重大進步,給科學社會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課題與發展機遇。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林聚任表示,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於科學和技術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技術在社會中的影響越來越大,社會學需要對科學技術新發展的社會意義進行解釋。

  關注「科技與社會協同演化」

  總體來看,西方科學社會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對作為整體科學的社會學的研究;以實驗室研究為基礎對科學知識生產與傳播過程的社會學研究;以知識學研究為基礎,把前兩個階段融合起來,轉向對技能和專長的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成素梅表示,以上三個階段分別突出了實在論、相對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立場。科學社會學研究的這些轉變既體現了社會學學者對科學的關注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新的整體的發展,也體現了新的科學社會學研究進路對傳統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研究的促進作用。這些轉變為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的交叉對話與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視域,也為抽象的理論研究與具體的實踐發展相結合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外科學社會學從科學建制社會學、科學知識社會學逐步過渡到科學實踐社會學。周程表示,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社會學學者更是不遺餘力地將基於科學實踐社會學而勾勒的「科技與社會協同演化」的互構論圖景,從實驗室科學領域拓展到政府決策、法庭審判和醫療診斷等日常生活實踐,以便更好地呈現科技與社會同步重構的動態過程。

  近年來,國內的科學社會學研究積極引介國外相關研究成果和觀點,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和對話,並結合國內外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系統梳理學科知識框架和體系,開展了諸多前沿與熱點問題研究。

  「當前,中國科學社會學存在科學建制社會學、科學知識社會學和科學實踐社會學『三足鼎立』的學術格局。」周程表示,儘管如此,在前輩學者引進前兩者的基礎上,學術新生代們更加關注科學實踐社會學提供的互構論圖景,並且試圖藉助於中國本土的案例研究來和國際同行進行學術對話。目前,中國科學社會學界總體上依然停留在科學建制社會學的社會結構論和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社會建構論相互博弈的階段,對於國際科學實踐社會學社會互構論的了解有待加強,而後者關涉中國的科學社會學學者能否有效引導社會各界有序化解本土的科技爭議和潛在風險。

  在本土案例研究中深化理論

  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科學社會學的發展,周程表示,必須始終立足於國際視野和本土實踐,一方面,可以在學術薪火傳承的過程中,指導青年學者夯實科學社會學理論基礎;另一方面,熟悉規範的定性定量研究,在扎紮實實的本土案例研究中深化理論,甚至在理論修正的基礎上服務社會。

  林聚任認為,總體而言,科學社會學仍然屬於邊緣性的分支學科,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社會學研究者普遍缺乏對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的興趣,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培養也明顯不夠。此外,在當前科學社會學研究的問題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學科上的偏誤。有的學者仍在關注那些相對陳舊的理論性問題,缺乏對當今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重大現實問題的關注,創新性、開拓性研究不足。此外,還需要擴大跟社會學界同行的對話,注重學科規範的培養。他表示,未來的科學社會學要有新的發展與突破,一方面需要加強學科自身理論與方法的系統研究,強化學科創新意識,提高自身的解釋力;另一方面,倡導更多的社會學家關注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問題的經驗研究,強化問題意識,對當今人們關注的重大科學技術與社會現實問題作出應有的回應。

    記者 潘玥斐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歷史學與社會學,如何真正互動起來?
    原文 :《重構經驗:歷史學與社會學互動》 作者 |中山大學歷史系(珠海)教授 杜麗紅 圖片 |網絡 在中國學界,社會學與歷史學之間的互鑑由來已久。
  • 努力編寫面向中國社會實際的社會學教材
    本報今天起陸續刊發《社會學概論》、《法理學》、《科學社會主義概論》、《政治學概論》、《文學理論》、《史學概論》、《新聞學概論》教材編寫課題組撰寫的介紹文章。這部教材的各個章節都特別注意研究和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以此分析社會現象,研究社會問題,進而展開科學的反思、批判和建構,表明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社會學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原則,不僅使社會學最終成為一門科學,而且保證了社會學持續發展的活力。
  •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經濟與科技社會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呂鵬...
    原標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經濟與科技社會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呂鵬:「V經濟」將成新發展格局重要經濟形態
  • 盧曼《風險社會學》:社會系統的風險與危險
    相對於那些關於社會、宗教、藝術、法律、科學和經濟的大部頭,有關於風險的寫作事實上是就二十世紀下半葉風險和災難(塞韋索二惡英洩露、沙利度胺醜聞與車諾比核電站)在生態上產生的特定討論所做的文章,而在現代社會主題(生態、倫理、社運等等)的語境中,盧曼並沒有對這些主題漠不關心。事實上,就像提前在為他的後期作品做鋪墊一樣,盧曼首先建構了一種區別,以填補風險討論中的理論空白。
  • 張江、李學偉 | 人工社會:基於Agent的社會學仿真
    然後就人工社會建模方法、步驟、特點以及與傳統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對比進行評論。目前,雖然人工社會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然而它已經深深的滲透到了經濟學、社會學、組織理論、環境科學、語言學、文化學等社會科學領域,並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爭鳴」熱點總結:法學、經濟學、社會學
    因此,在網際網路金融發展背景下,要轉變傳統金融監管方式,實現實時化、信息化及全景化的監管(徐曉莉、杜青雨:《我國金融科技監管體系研究:來自國外的啟示》,《新金融》2019年第6期)。景天魁在過去主張的在本土文化社會中尋找社會學話語體系建立的基礎上,提出中國社會學應立足本土資源,樹立社會學學科自信。他認為,平等對話、取長補短、包容互鑑,是不同學術之間的相待之道。西方社會學傳入中國120多年來的歷史證明,中西會通必須以古今貫通為前提和基礎,否則就只能是「西方化」。
  • 2020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社會學領域、博士後招聘公告(北京)
    作為社會公益非營利性環境保護科研機構,中國環科院圍繞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開展創新性、基礎性重大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致力於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決策提供戰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支撐,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環境問題的工程技術與諮詢需要,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保護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構建具有人類整體視野的社會學理論
    人類社會發展面臨共同風險與挑戰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這是時代發展變局的重要體現。首先,人類社會在科技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社會風險相伴而生,烏爾裡希·貝克筆下的高風險社會離我們並不遙遠。
  • 社會學視野中的遊戲與社會
    網際網路讓有些學者看到了「社會個體化」「社會碎片化」的趨勢,卻也令其忽略了人際聯繫乃至群體間關係基於「遊戲」而大發展的可能性。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不難看到網際網路越來越多地重構了人類的「遊戲」行為乃至日常互動,甚至可能進一步令人類社會傳統的組織方式、權力結構乃至社會性質發生改變。
  • 《2020中國社會治理與發展指數(CSGDI)年度報告》發布
    連續三年發布的報告結果顯示,從2018年到2020年,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評估得分均有所提高,表明我國社會治理與發展工作處於穩步推進中。今年的報告還聚焦老齡化社會來臨對社會治理的挑戰、就業領域結構性失衡問題與民生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風險治理長效機制構建、智慧治理等進行了專題研究。
  • 社會理論:理性思考與現實關懷
    這一理論集中體現在他的三本著作:《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1976)、《社會理論的中心問題》(1979)、《社會的構成》(1984)。他在對社會學各理論流派進行系統的梳理、分析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成一家的理論體系——結構化理論。
  •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2021第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招聘公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2021第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招聘公告由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2021北京事業單位招聘公告,事業單位招聘公告的內容請關注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如有問題也可點擊聯繫各校區。
  • 中國社會學的人文轉向
    (18)  另一個疑慮則來自社會學的另一假設:像物理學一樣去研究社會,這是社會學所受影響頗深的一個類自然科學假設。事實上,傳統真理的代言「科學」也並不是如人們所想像的那般客觀、公正。關於此已經有很多人做了討論。如陳亞軍指出的,庫恩通過對科學史的考察,已經明確揭示了:  科學並非如人們想像的那樣,是一種純粹理性的、追求與大寫實在相對應的事業。
  • 清華教授郭於華:社會學者的職責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學被取消的理由來自蘇聯專家。1950年6月,蘇聯顧問、教育專家阿爾辛傑夫在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公開聲稱:「什麼叫做社會學?在科學的領域內根本就沒有這一種科學。它如果是以社會為研究對象的一種科學,那應該是歷史唯物論的任務。社會學這一個名詞是不能成立的。
  • 中國內地社會學類專業10強大學排名(圖)
    社會學(社會學類5大專業介紹及就業分析)是從社會整體出發,通過社會關係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綜合性學科。學科最初得名於孔德,經過K·馬克思、H·斯 賓塞、E·迪爾凱姆、M·韋伯等學者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有獨立研究對象、理論、研究方法和範式的一門社會科學。
  • 2013年自考《社會學概論》衝刺重點:2.1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特徵與...
    第一節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特徵與功能  (一)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1、社會學是研究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的一門社會科學。  2、關於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不同學者有不同的回答。  [例題·單選題]韋伯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 )  A. 社會行動 B.
  • 中國社會科學報:社會學定量研究困境的解決之道
    作者:王琰  自社會學恢復和重建以來,我國社會學研究者就開始使用多種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但直到21世紀初,嚴格規範的定量研究才開始湧現。定量研究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較大成績,但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困境。本文試圖從青年學者的角度,通過個人觀察和同行交流得到的感受對社會學定量研究當前面臨的困境進行梳理,同時探尋解決之道。
  • 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年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揭牌
    該學院由原隸屬廈大公共事務學院的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公共政策研究院的人口研究所和人文學院的人類學與民族學系、人類學研究所整合組建而成。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培林、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校長張榮等共同為該學院揭牌。廈大校長張榮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