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4日 07:1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潘玥斐
字號內容摘要:科學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科學共同體和科學知識建構等。近年來,我國科學社會學研究在理論觀點的系統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上都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在學科建設和發展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科學社會學研究的這些轉變既體現了社會學學者對科學的關注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新的整體的發展,也體現了新的科學社會學研究進路對傳統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研究的促進作用。在本土案例研究中深化理論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科學社會學的發展,周程表示,必須始終立足於國際視野和本土實踐,一方面,可以在學術薪火傳承的過程中,指導青年學者夯實科學社會學理論基礎。
關鍵詞:科學社會學;科學知識;學科;科學技術;社會學研究;科學實踐社會學;學者;發展;周程;哲學
作者簡介:
科學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科學共同體和科學知識建構等。近年來,我國科學社會學研究在理論觀點的系統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上都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在學科建設和發展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解釋科技發展的社會意義
當前,科學與社會之間的交融日益加深,科學社會學的重要價值日益凸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周程表示,科學日益社會化、社會日益科學化,科學、技術與社會、環境之間的交互影響不斷加深,從而推動了社會結構、知識形態和倫理規範的不斷重構。科學社會學作為一門重在研究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交互影響的新興交叉學科,可以幫助人們深入了解由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纏繞而成的「社會技術系統」的運行邏輯、過程、機制和策略,引導人們儘可能地規避社會風險和降低知識的不確定性。
科學技術發展所取得的重大進步,給科學社會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課題與發展機遇。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林聚任表示,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於科學和技術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技術在社會中的影響越來越大,社會學需要對科學技術新發展的社會意義進行解釋。
關注「科技與社會協同演化」
總體來看,西方科學社會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對作為整體科學的社會學的研究;以實驗室研究為基礎對科學知識生產與傳播過程的社會學研究;以知識學研究為基礎,把前兩個階段融合起來,轉向對技能和專長的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成素梅表示,以上三個階段分別突出了實在論、相對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立場。科學社會學研究的這些轉變既體現了社會學學者對科學的關注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新的整體的發展,也體現了新的科學社會學研究進路對傳統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研究的促進作用。這些轉變為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的交叉對話與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視域,也為抽象的理論研究與具體的實踐發展相結合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外科學社會學從科學建制社會學、科學知識社會學逐步過渡到科學實踐社會學。周程表示,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社會學學者更是不遺餘力地將基於科學實踐社會學而勾勒的「科技與社會協同演化」的互構論圖景,從實驗室科學領域拓展到政府決策、法庭審判和醫療診斷等日常生活實踐,以便更好地呈現科技與社會同步重構的動態過程。
近年來,國內的科學社會學研究積極引介國外相關研究成果和觀點,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和對話,並結合國內外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系統梳理學科知識框架和體系,開展了諸多前沿與熱點問題研究。
「當前,中國科學社會學存在科學建制社會學、科學知識社會學和科學實踐社會學『三足鼎立』的學術格局。」周程表示,儘管如此,在前輩學者引進前兩者的基礎上,學術新生代們更加關注科學實踐社會學提供的互構論圖景,並且試圖藉助於中國本土的案例研究來和國際同行進行學術對話。目前,中國科學社會學界總體上依然停留在科學建制社會學的社會結構論和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社會建構論相互博弈的階段,對於國際科學實踐社會學社會互構論的了解有待加強,而後者關涉中國的科學社會學學者能否有效引導社會各界有序化解本土的科技爭議和潛在風險。
在本土案例研究中深化理論
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科學社會學的發展,周程表示,必須始終立足於國際視野和本土實踐,一方面,可以在學術薪火傳承的過程中,指導青年學者夯實科學社會學理論基礎;另一方面,熟悉規範的定性定量研究,在扎紮實實的本土案例研究中深化理論,甚至在理論修正的基礎上服務社會。
林聚任認為,總體而言,科學社會學仍然屬於邊緣性的分支學科,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社會學研究者普遍缺乏對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的興趣,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培養也明顯不夠。此外,在當前科學社會學研究的問題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學科上的偏誤。有的學者仍在關注那些相對陳舊的理論性問題,缺乏對當今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重大現實問題的關注,創新性、開拓性研究不足。此外,還需要擴大跟社會學界同行的對話,注重學科規範的培養。他表示,未來的科學社會學要有新的發展與突破,一方面需要加強學科自身理論與方法的系統研究,強化學科創新意識,提高自身的解釋力;另一方面,倡導更多的社會學家關注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問題的經驗研究,強化問題意識,對當今人們關注的重大科學技術與社會現實問題作出應有的回應。
記者 潘玥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