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視野中的遊戲與社會

2021-01-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網際網路讓有些學者看到了「社會個體化」「社會碎片化」的趨勢,卻也令其忽略了人際聯繫乃至群體間關係基於「遊戲」而大發展的可能性。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不難看到網際網路越來越多地重構了人類的「遊戲」行為乃至日常互動,甚至可能進一步令人類社會傳統的組織方式、權力結構乃至社會性質發生改變。

網絡與現實的組織規則互相滲透

人類生活呈現出「遊戲的社會化」和「社會的遊戲化」這樣兩種相向而行的過程;在這裡,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彼此交融,娛樂與生存、生活乃至勞動的場景彼此鑲嵌在一起。

遊戲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裡完成的、針對人或物的人類活動;它有明顯的起始、高潮和結束時間,涉及策略行為的實施及其相應反饋性結果的給出,隨之而來的是參與人較為強烈的情感波動。所謂「遊戲的社會化」指的是:基於快捷的網絡信息傳播能力(如4G、5G技術),過去只有「相聚」在特定時空中才能玩的遊戲,現在可在遠隔重洋的兩人、數人乃至成百上千人之間玩起來這樣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或通過遊戲平臺內置的系統,或通過社會生活中廣泛使用的通信工具或軟體加以溝通聯繫,甚至在不限於戶內的特定空間中通過肢體動作進行虛擬的「身體接觸」「儀式互動」,使得個人、遊戲與社會之間通過現實與網絡空間的交融,相互滲透、彼此鑲嵌。

這個過程之所以能夠被稱為「遊戲的社會化」,原因有三點。其一,參與或捲入「網路遊戲」的人足夠多,組織起來也越來越容易。其二,在這樣的遊戲中,原本陌生的「玩家」之間通過多種渠道的、複雜性程度較高的符號化互動(包括「肢體動作」「身體接觸」「儀式互動」等),能夠形成某種個體體驗,對彼此形成特定的認知與印象,甚至獲得一定範圍內人群的認可與認同,取得某種「社會性」「身份」,影響現實生活中的信任和權力機制。其三,圍繞「遊戲」形成的社會子群體(不僅僅限於在某個伺服器中或某個遊戲「分區」中共同玩遊戲的群體)或「趣緣群體」,越來越能夠「組織化」,進而構建出某種「亞文化」,擁有影響社會生活的能力。

而所謂「社會的遊戲化」指的是:基於網際網路平臺、智能攜帶或穿戴式設備,人們的日常活動信息被多媒體化,更容易被「看見」,被相互比較,進而被納入儀式性、比賽性或玩鬧性表達和活動之中的過程。該過程能使相關社會成員在心理上形成一定程度的比賽感、緊張感(或娛樂感、歡快感)。所謂「相關社會成員」包括個人,也包括一些機構、組織等。一個比較典型的「社會的遊戲化」例子是「微信運動」。可以預期,伴隨5G等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新型軟體、硬體的開發,類似「微信運動」這樣作用於現實生活的「遊戲化」操作會越來越多。

這兩個日益明顯的過程表明,「遊戲化社會」正在來臨,其包含的特徵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遊戲化社會」中,許多涉及生存與發展(包括社會生活)的選擇性、匹配性事務甚至勞動,被設置得像玩遊戲或競賽一樣。比如說,依託網絡實現的高考志願填報,讓學生沉浸其中展開比拼、博弈,「選大學」一定程度上成為通過網絡基於一定條件而實現的「大學—考生」匹配遊戲。某些事情做起來「像玩遊戲」,有時會令嚴肅的事情顯得不那麼「正兒八經」,有時則會讓一些原本過去「死無對證」的事情留下顯而易見的痕跡。這樣可減少事情原本具有的「神秘性」,增加公開性,進而提高公正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這會影響公眾關於公平的信念,讓過去權力和權威過於依賴「隱秘信息」的建構方式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

第二,「遊戲化社會」因「玩家」置身其中的「遊戲」多元化,會出現文化多元化。由於「遊戲」的多種多樣,遊戲規則的「新奇」容易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與追求「新奇」相反,「一般」的「遊戲」規則更可能是可以吸引儘可能多的社會成員捲入其中的那種「遊戲」規則。在一些重要的領域,出乎民眾意料之外的「遊戲」規則,就極容易遭致熱議並引發爭端。為了避免無謂的爭端,大量重要領域的「遊戲」規則勢必要「回歸常識」,雖然其間會爭議不斷。

第三,就如同《盜夢空間》中的「夢」那樣,「遊戲化社會」中的「遊戲」層層鑲嵌,「小遊戲」鑲嵌於「大遊戲」之中,「大遊戲」的底色對「小遊戲」有著決定性影響。需要承認,「遊戲化」了的「社會」還是「社會」,鑲嵌在「大遊戲」中的「遊戲化社會」是有其現實的空間邊界的。也就是說,在「遊戲化」了的「社會」裡,人們仍然需以肉身存在,仍然共享同一個時空結構,每個人的生命也僅此一次。因此,人類「大遊戲」的底色(比如說,究竟是以「和平」「發展」為主題,還是以「戰爭」「對抗」為主題)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多元力量共塑遊戲化社會

一系列的力量形成強大的合力,將助推「遊戲化社會」的來臨。這些力量如果一定要分開探討,則大致可劃分為:技術力量、經濟力量、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

首先,技術力量讓「遊戲」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網絡時代,穿戴式通信技術無論是在硬體還是軟體方面,都將會越來越發達。這意味著,「玩家」越來越能克服桌上型電腦對「遊戲」的束縛,「網路遊戲」必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所謂「宅」的含義將來很難再與「網路遊戲」畫上等號。可以預期,5G技術可能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新型遊戲空間乃至遊戲形式的搭建。未來,現實空間的活動將有更大更多的可能性與虛擬空間銜接和鑲嵌在一起,比如,一座廢棄的工廠可能成為人們開展網絡「遊戲」的場所。

其次,經濟力量出於利益驅動會推動「遊戲」的再造,並形成新的「遊戲化社會」的發展動能。就目前而言,一些社交平臺公司已在嘗試讓自己變得更為遊戲化,甚至直接將帶有複雜互動內容的網路遊戲嵌入其中。未來,將人的思維和身體納入類似「微信運動」這樣的新型遊戲空間之中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如上所述,廢棄的工廠可能成為新型「遊戲」的場所,於是,在工業時代的物理「廢墟」之上,可能建立起新型的「遊戲帝國」。儘管受到這樣或者那樣的規制和約束,「遊戲」對青少年的影響仍然是巨大的,伴隨著「遊戲」而成長起來的新生代一旦掌握了巨大的經濟權力,會回饋「遊戲」以新的動能,助推「遊戲」脫離靜止的電腦,擁抱更為複雜和寬大的現實空間。更有甚者,將「遊戲」與有著實質性產出的勞動以及金錢往來(主要依託但不限於「數字貨幣」)結合在一起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再次,政治力量會意識到「遊戲」強大的社會功能,進而助推「遊戲化社會」的到來。「遊戲」其實一直在人們的政治生活和群體交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過「遊戲」,不同的群體間能夠以象徵性的方式更好地展現實力,形成溝通,避免不必要的戰爭和殺戮。比如,國際性體育比賽有時就有這樣的功能。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人類社會「遊戲」的象徵性意味將進一步淡化,而模擬性將進一步增強。這樣的「遊戲」能夠讓有著矛盾關係的政治力量更為清楚地看到爭鬥的「共同災難」性後果,看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客觀存在,進而更多地傾向於達成「合作」。顯然,通過虛擬戰爭遊戲來解決國際大博弈中的問題,甚於通過真實戰爭(哪怕是有限戰爭)的形式來解決問題。

最後,社會力量會越來越多地受益於「遊戲化社會」的全息記載功能,對「公開、公平、公正」的訴求,讓其成為「遊戲化社會」的強大支持者。過去,「書寫」及其載體「書本」大大增加了人類思想和知識交往溝通的範圍,也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與制度,進而改變了人類社會。在網絡時代,「書寫」的內容極大地豐富了,變成了「錄音」「錄像」「刻錄」「集錄」,未來可能還會涉及「全息記載」;與「書本」對應的則有形式多樣的「存儲器」「雲存儲」等。「遊戲化社會」將進一步導致人們行為「留痕」可能性和方式的更大變化;人們做的某事或某決定,很容易被這樣的網絡「遊戲」所記錄。比如,高中升大學如今就涉及考生在一個相對統一的網絡平臺中登錄考分等個人信息、策略性地安排自身志願等活動,而高校和各省市自治區的招生辦則需要考慮策略性地在其中設置恰當的錄取條件,等等。這一切,顯然極大地改變了過去的「遊戲」規則,甚至是低分被名校退檔的事情都會被鬧得沸沸揚揚。一切有跡可循,讓公眾對「公開、公平、公正」的訴求能力變得更為強大,進而也讓社會力量成為「遊戲化社會」的強大支持者。

總之,當今時代,伴隨著網絡技術的進一步深化發展,「遊戲化社會」正在來臨。應該承認,當今世界,圍繞利益、信任和權力等機制建立起來的各種各樣的常規組織,毫無疑問,仍然是個人與個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橋梁。儘管如此,相關行為主體特別是個人在其中的位置和關聯方式卻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伴隨著「遊戲化社會」的發展,廣大民眾形成的社會能量在日益壯大,傳統利益、信任和權力格局的改變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水雄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構建具有人類整體視野的社會學理論
    在全球思維中建構社會學理論面向未來,人類依然只有一個地球,人類社會發展必須心手相牽、責任共擔,這是唯一的出路。人類命運共同體需高度關注共同的生存危機,因此社會學也應具有全球視野以應對人類社會風險。例如,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威脅,社會學可從社會微觀出發,幫助建構人類社會低碳環境下的行為模式、發展模式、治理模式。
  • 社會學視野下教育政策中的「邊緣群體」
    社會學視角的教育政策研究不為解釋而解釋、不為批判而批判,而應該將改變不合理的政策結果、推進教育公平作為天然的使命和責任,儘管這種宏大的目標有點「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覺,然而卻是政 策社會學真誠而又良好的心願。
  • 科學社會學:聚焦科技與社會的互構
    科學社會學:聚焦科技與社會的互構 2017年07月14日 07:1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潘玥斐 字號 內容摘要:科學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科學共同體和科學知識建構等
  • 努力編寫面向中國社會實際的社會學教材
    教材深入分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的社會學思想,指出毛澤東思想中關於中國近代社會性質的分析、關於舊中國階級階層的分析、關於改造舊中國社會的思考、關於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關於動員組織群眾的討論以及關於社會調查的實踐,不僅與舊中國社會學的局限性形成鮮明對比,而且對於建設科學的中國社會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盧曼《風險社會學》:社會系統的風險與危險
    相對於那些關於社會、宗教、藝術、法律、科學和經濟的大部頭,有關於風險的寫作事實上是就二十世紀下半葉風險和災難(塞韋索二惡英洩露、沙利度胺醜聞與車諾比核電站)在生態上產生的特定討論所做的文章,而在現代社會主題(生態、倫理、社運等等)的語境中,盧曼並沒有對這些主題漠不關心。事實上,就像提前在為他的後期作品做鋪墊一樣,盧曼首先建構了一種區別,以填補風險討論中的理論空白。
  • 中國社會科學報:社會學定量研究困境的解決之道
    作者:王琰  自社會學恢復和重建以來,我國社會學研究者就開始使用多種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但直到21世紀初,嚴格規範的定量研究才開始湧現。定量研究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較大成績,但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困境。本文試圖從青年學者的角度,通過個人觀察和同行交流得到的感受對社會學定量研究當前面臨的困境進行梳理,同時探尋解決之道。
  • 反身性視野下的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知識、社會與行動
    作 者:趙超  作者簡介:趙超(1986- ),男,山東曲阜人,法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博士後,研究方向為社會理論、知識社會學,北京 100049  內容提要:反身性概念從某種意義上已經替代了原有的實證主義爭論,成為理解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理論演進的新的線索
  • 社會學視野下的文化傳承:實踐—認知圖式導向的分析框架
    文化傳承對於社會學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學理價值。伴隨著社會轉型而出現的多種社會現象(如消費行為、文化產業等)多與文化相關,因此難以從單一的結構視角進行理解。這促使越來越多的社會學者開始對中國文化本身進行學理上的審視和解讀,④並援引社會中「穩定」的文化觀念或規範(如儒家權威主義、家庭觀念等)來解釋特定的社會現象。
  • 中國社會學的人文轉向
    社會學對社會與個人關係的假設中,社會優先於個人是一個潛在的前提,譬如涂爾幹、哈布瓦赫的社會學傳統。因此可以說,費孝通在這裡的反思,未嘗不是對整個社會學範式的反思。  (二)社會學視野下的精神世界  從「社會」到「人」到「心」的轉變中,背後是費孝通的人觀和社會觀的再闡釋。(11)費孝通將個人、社會、自然放在一個體系中。
  •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與理論貢獻
    近幾年,國內社會學界逐漸形成了追求學術創新之共識,已有一些學者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名義下發表了研究成果,①為社會學研究展開了新的視野。應當說,這是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以來的重要變化之一。然而,究竟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怎樣理解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同歷史唯物主義的關係?怎樣看待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基礎理論同經驗研究的關係?如何評價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當代社會學研究中的地位與影響?
  • 社會學學科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社會學學科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2016年10月11日 08:5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逯萬輝 字號 關鍵詞:期刊;發文;合作;學術交流與;學者;樣本
  • 社會學有所謂的「入門書」嗎?
    「我經歷了兩次極權統治」是年近九十的時候,鮑曼在接受訪談中自己說的一句話,這樣特殊的經歷毫無疑問在鮑曼的社會學思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所以我以《「我經歷了兩次極權統治」——鮑曼的社會學之思》為題對《社會學之思》進行簡要評述。以本書第十章「社會學之鏡:回顧與前瞻」為主要解讀文本,對鮑曼「理解」取向、關係性視角的社會學進行評析。
  • 情境社會學:一個理論遺珠
    社會學正是在第二種思路產生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在與形上學的抗爭中,社會學借鑑自然科學的理路逐漸形成一種以邏輯實證主義為代表的學科傳統。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將經驗的情境視作可為社會學研究源源不斷地提供素材的源頭活水。然而長期以來,情境一直被作為人們獲取經驗材料的產地和背景因素,作為發現社會本質和規律的橋梁和跳板,但對情境本身的理論意蘊,人們卻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
  • 西方哲學和社會理論中的自然主義
    一、基本信息書名:《高校社科文庫:西方哲學和社會理論中的自然主義》作  者: 魏鶴 著 出 版 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ISBN:9787511237064定 價:¥25.00二、內容簡介   《高校社科文庫:西方哲學和社會理論中的自然主義》通過對哲學自然主義及其在社會理論中的作用和表現形式的系統研究,認為自然主義作為哲學一元論,具有反神秘主義、反先驗哲學、
  • 張江、李學偉 | 人工社會:基於Agent的社會學仿真
    [圖源:bjtu-sz.com]摘要介紹一個方興未艾的熱門領域——人工社會。這是一個採用複雜系統中的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結合人工智慧、Agent技術、計算機仿真、社會科學等多門學科的綜合交叉學科。在簡單的回顧了基於Agent社會學仿真的方法發展歷史之後,較詳細地介紹一個人工社會模型實例——糖域(Sugarscape)。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爭鳴」熱點總結:法學、經濟學、社會學
    景天魁在過去主張的在本土文化社會中尋找社會學話語體系建立的基礎上,提出中國社會學應立足本土資源,樹立社會學學科自信。他認為,平等對話、取長補短、包容互鑑,是不同學術之間的相待之道。西方社會學傳入中國120多年來的歷史證明,中西會通必須以古今貫通為前提和基礎,否則就只能是「西方化」。
  • 85後社會學教授《Science》:提出新穎社會學高見
    發現大西洋沿岸某生態系統中,由於海獺(sea otters)增加,導致被捕食者benthic invertebrates數量被控制,從而促進了kelp forests等底端生物的生長。整個生態系統由於海獺的存在,變得更加優化與多樣性,以較大幅度37%增加了生物數量(biomass)。取得了正面的總體系統性經濟收益。
  • 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年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揭牌
    該學院由原隸屬廈大公共事務學院的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公共政策研究院的人口研究所和人文學院的人類學與民族學系、人類學研究所整合組建而成。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培林、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校長張榮等共同為該學院揭牌。廈大校長張榮致辭。
  • 國內首部總結升華全民閱讀的理論著作《閱讀社會學》問世
    黃曉新等同志所著的《閱讀社會學》一書,主要運用社會學、傳播學、歷史學等學科理論,考察研究閱讀這一人類獨有和普遍的社會行為,結合國際國內全民閱讀實踐,從閱讀的社會過程、社會效能、社會心理、社會結構、社會互動、社會產業、社會組織、社會保障、社會控制、社會調查監測評估等中觀、宏觀層面進行結構化研究,首次提出並形成閱讀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理論架構。
  • 12本社會學名著推薦 | 中國式的社會學紮根於中國的土壤之上
    他著眼的是學科本身,他看到了他所從事的社會學這門學科的處境、地位和應起的作用。」吳文藻現代大學生所受的教育,其內容是促進中國歐美化和現代化的,其結果是使我們與本國的傳統精神愈離愈遠。事實上我們對於固有的文化,已缺乏正當認識,我們的意識中,已鑄下了歷史的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