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視野下教育政策中的「邊緣群體」

2020-12-04 小張學長看教育

社會學視角的教育政策研究不為解釋而解釋、不為批判而批判,而應該將改變不合理的政策結果、推進教育公平作為天然的使命和責任,儘管這種宏大的目標有點「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覺,然而卻是政 策社會學真誠而又良好的心願。如果把「批判」看成是對教育政策的「破」,把「改變」看成是對教育政策的「立」,那麼社會學對教育政策的研究應該是「破中有立、立中有破」。教育政策分配著有限的教育資源,不合理的政策剝奪了一部分群體的「應得」,讓他們成為政策的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

用社會學的眼睛看教育政策,使得我們發現了正常的社會是複雜的,是散裂的,社會學視野下的政策空間體現為多樣性、複雜性、立體性和模糊性。在社會學眼裡,至少存在著兩類政策空間,與此相關,有兩個「中心群體」和兩個「邊緣群 體」。一個是形式的政策空間,一個是實質的政策空間。前者體現在政策的文本中,後者凸顯在政策的運行結果中。與此對應,則存有著形式的「中心群體」和形式的「邊緣群體」以及實質的「中 心群體」和實質的「邊緣群體」。如果用象限表示,應該有四種組合。

第一種組合:實質的中心群體、形式的邊緣群體,這是教育政策的「邊緣」變「中心」,也就是說,政策文本和政策取向期望「邊緣化」某個群體,但在實際的政策運行中卻反而被「中心化」,如當前取消重點學校政策就屬於這一類型,原本希望將重點學校邊緣化,實際的結果是不但沒有成為邊緣,反而成為家長和學校更加追逐的對象。

第二種組合:形式的中心群體、實質的邊緣群體,這是教育政策的「中心」變「邊緣,如與「教育優先 發展」有關的教育政策被蛻化為「經濟優先發展」的教育政策,教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之類的教育政策,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第三種組合:實質的中心群體、形式的中心群體,是最理想的教育政策範型,某項教育政策將某一類教育群體列為受益的中心群體,事實上,在政策的運行中,該類群體也成為理所當然的「受益群體」。如新世紀以來各地拖欠教師工資問題的成功解決,體現了對教師勞動的尊重和肯定。

第四種組合:實質的邊緣 群體、形式的邊緣群體,同「組合二」一樣,是理想的教育政策範型,教育政策目標中的邊緣群體事實上成為了政策結果的邊緣群體。這兩者都是政策目標和政策結果相一致的表現。

小結:社會學之於教育政策的解釋、批判和關懷,三者之間應該是 「三而一」、「一而三」的關係。「解釋」中有「批判」,「解釋」中體現著「關懷」;「批判」必然是在「解釋」的基礎上進行,「批判」為了 「關懷」。解釋、批判、關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與共。正是在這種三位一體的「解釋、批判和關懷」中,社會學吹開了教育政策層層的迷霧,祛除了教育政策神秘的光環,揭開了教育政策神秘的面紗,讓教育政策更加真實、真切。

相關焦點

  • 社會學視野下的文化傳承:實踐—認知圖式導向的分析框架
    最後,對文化傳承的經驗考察,回應了社會學研究對於分析對象變異性(variability)的重視,指出文化傳承過程中圖式文化在作用群體、作用效果和作用領域等多方面所具有的變異性。本文亦對如何在經驗分析中把握和測量文化傳承進行了介紹,區分出兩種進路。
  • 構建具有人類整體視野的社會學理論
    社會學是關注社會發展的學問,需要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角度出發,用中國社會學者的理論視角、理論眼光、理論方法、研究積澱,立足社會發展大格局、個體生活微變化,解讀、闡釋、反思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背景下人類社會發展之擇、之需,發出中國聲音,構建具有人類整體視野的中國社會學理論。
  • 社會學視野中的遊戲與社會
    網際網路讓有些學者看到了「社會個體化」「社會碎片化」的趨勢,卻也令其忽略了人際聯繫乃至群體間關係基於「遊戲」而大發展的可能性。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不難看到網際網路越來越多地重構了人類的「遊戲」行為乃至日常互動,甚至可能進一步令人類社會傳統的組織方式、權力結構乃至社會性質發生改變。
  • 2019年10月成人自考社會學概論真題
    點擊查看: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相關內容:2019年10月成人自考社會學概論真題答案  全國2019年10B.康有為  C.譚嗣同  D.章太炎  6.借用中醫學的術語「五臟六腑」比喻社會學建設的學者是  A.費孝通  B.孫本文  C.吳文藻  D.言心哲  7.在社會學的研究功能中,那些為了解和掌握髮生了什麼事什麼情況而進行的探索性研究屬於  A.預測性功能
  • 「中心—邊緣」結構下政策過程的線性思維
    在中心—邊緣的結構之下,政策過程表現為一個單向度的流程,體現出一種線性思維。線性思維決定了政策過程本質上是一種控制導向,無論所遵循的程序如何完善,所應用的技術如何先進,都無法避免政策過程中的排斥和霸權。在線性思維下,民主失落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網絡結構顯示出其無比強大的生命力,「中心—邊緣」結構開始出現鬆動的跡象,這也推動政策過程中的線性思維被一種合作思維所取代。
  • 努力編寫面向中國社會實際的社會學教材
    在中央領導同志的關心指導下,在中宣部、教育部等主管單位的精心組織下,在哲學社會科學界許多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支持下,各教材編寫課題組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嘔心瀝血,精雕細琢,經過6年的艱苦努力,首批9種重點骨幹教材已經全部編寫完成,經中央審定出版並陸續在全國高校投入使用。
  • 全國2018年4月自考社會學概論考試真題
    《社會學大綱》7.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A.個人與個人的關係  B.個人與社會的關係C.群體與群體的關係  D.個人與群體的關係8.在社會學研究方法論中,被稱為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是A.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方法論  B.後現代主義方法論C.詮釋方法論  D.人義主義方法論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稱為A.
  • 中等收入群體與中間階層的概念定義——社會學與經濟學取向的比較
    本文介紹了目前國際上(主要是西方學者)流行的中產階級概念界定的主要取向,分析不同取向中產階級定義的研究目的和結論,探討相關取向中產階級定義在中國當前社會經濟情景下的內涵和效果,重點比較了當前比較流行的社會學與經濟學取向的中產階級概念界定及其劃分標準,期望對於明確界定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和中間階層提供參考。
  • 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學的成就與挑戰
    另有一些稍顯「非主流」的經濟社會學研究,將研究視野投放到了非生產性的市場現象上,而這在國內還較為少見,但代表了經濟社會學研究的一個值得推進的潛在研究方向。在歷經多年積累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之後,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學研究的規範意識和對話意識明顯提高,不僅挖掘了更多「中國經驗」,也更加注重學理貢獻,從不同角度提升和發展了相關理論,還有研究嘗試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
  • 公共性視野下的教育立法研究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外教育法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北外基地)於2018年12月16日舉辦第八屆教育法治論壇,主題為 「新時代多學科視野中的教育法治」。為此,本刊編輯部特從本屆論壇組稿,分別從中國、美國、俄羅斯三國教育立法視角以及我國教育法治實踐視角展開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 85後社會學教授《Science》:提出新穎社會學高見
    發現大西洋沿岸某生態系統中,由於海獺(sea otters)增加,導致被捕食者benthic invertebrates數量被控制,從而促進了kelp forests等底端生物的生長。整個生態系統由於海獺的存在,變得更加優化與多樣性,以較大幅度37%增加了生物數量(biomass)。取得了正面的總體系統性經濟收益。
  • 浙江省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育社會學真題
    浙江省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育社會學試題  課程代碼:10040一、填空題(本大題共8小題,每空1分,共16分)請在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正確答案。錯填、不填均無分。4.教育調查研究的步驟有四個階段,即選題階段、_________階段、實施階段和_________階段。5.經濟建設必須依靠_________,教育必須為_________建設服務。6.統治階級通過國家公職_________政策來左右教育的_________。
  • 中泰證券--三次分配下「中產邊緣」消費率提升的投資機會
    2)在2020年「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促進格局中,儘管我國是全球所有國家中疫情防控做的最好,經濟恢復速度最快的國家,然而,無論是上半年疫情爆發下全球需求的萎縮亦或是下半年全球經濟開始出現修復,內需與外需的「剪刀差」卻均在持續擴大中。
  • 中國社會學的人文轉向
    「人」在社會學的視野下,不再是屈尊於社會結構、社會功能之下的一個「傀儡」,而是有著自己的主見、自己的價值的主體。  那麼,費孝通是如何敘述這一主體的呢?如他所說,他看到的「我」並不是哲學、心理學等傳統下的「我」,而是社會學視角下的「我」。首先表現在他將「我」納入社會學的永恆研究主題——「社會關係」之中,並試圖從「我」的角度拓展對「社會關係」的理解。
  • 國內首部總結升華全民閱讀的理論著作《閱讀社會學》問世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許正明到會祝賀該書出版,認為該書視野開闊、學術厚重、系統周全、觀點鮮明、內容豐富、融通中外,在黨中央和國務院日益重視全民閱讀的今天,這本書的出版對制定全民閱讀政策和措施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借鑑,也將對各地的閱讀推廣實踐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
  • 用物理學方法探求群體行為內在機理,通過流體力學和概率論解釋社會學
    作者提到了群體形態的變化,雪花、菌群、城市的發展看似各有各的特點,但是卻有內在的聯繫,某些看似隨機的變化也有其所遵循的深層次規律。一個群體的行為有時捉摸不定,但是當我們能分離出群體之內個體的行為原則時,會發現群體出現這樣那樣的行為原本是必然。而群智慧也許在某種程度上是個體智慧的非線性加總。
  • 【學術報導】北大錢民輝教授談教育社會學的困境與出路
    404室作了題為《教育社會學不是教育學,也不是社會學》的學術報告,報告由教育科學學院程天君教授主持,教育科學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等相關專業的老師和研究生近60人參與了本次活動。錢教授認為,交叉學科的性質引發教育社會學姓「社」還是姓「教」的持續困擾,大行其道的實證主義社會學與國家行政力量推動教育社會學在「去教育學化」「政治化」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從衝突理論到批判主義的盛行進一步導致教育社會學之「教育性」被日漸忽視。
  • 2020年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真題練習題
    點擊進入: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 2020年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真題練習題一、填空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空1分,共7分)請在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正確答案。錯填、不填均無分。
  • 全國2020年8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社會學概論》試題
    在每小題列出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的作者是社會學家A.霍曼斯B.麥肯齊C.布勞D.沃斯5.在我國首次提出了「社會學'之名的是A.康有為B.譚嗣同C.章太炎D.梁啓超6.費孝通借用中醫學的術語「五臟六腑」來比喻社會學的建設,其中六腑是說-一個社會學專業至少要有
  • 訪談︱彼得·伯克:歷史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及方法論問題
    雲南大學郭臺輝教授通過對十五位引領潮流的著名學者的訪談,力圖生動地反映這一轉向背景下的學術史和學科史的發展進程。本文是郭臺輝與彼得·伯克的對話。 學人簡介: Peter Burke(彼得·伯克),劍橋大學歷史系; 郭臺輝,雲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