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視角的教育政策研究不為解釋而解釋、不為批判而批判,而應該將改變不合理的政策結果、推進教育公平作為天然的使命和責任,儘管這種宏大的目標有點「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覺,然而卻是政 策社會學真誠而又良好的心願。如果把「批判」看成是對教育政策的「破」,把「改變」看成是對教育政策的「立」,那麼社會學對教育政策的研究應該是「破中有立、立中有破」。教育政策分配著有限的教育資源,不合理的政策剝奪了一部分群體的「應得」,讓他們成為政策的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
用社會學的眼睛看教育政策,使得我們發現了正常的社會是複雜的,是散裂的,社會學視野下的政策空間體現為多樣性、複雜性、立體性和模糊性。在社會學眼裡,至少存在著兩類政策空間,與此相關,有兩個「中心群體」和兩個「邊緣群 體」。一個是形式的政策空間,一個是實質的政策空間。前者體現在政策的文本中,後者凸顯在政策的運行結果中。與此對應,則存有著形式的「中心群體」和形式的「邊緣群體」以及實質的「中 心群體」和實質的「邊緣群體」。如果用象限表示,應該有四種組合。
第一種組合:實質的中心群體、形式的邊緣群體,這是教育政策的「邊緣」變「中心」,也就是說,政策文本和政策取向期望「邊緣化」某個群體,但在實際的政策運行中卻反而被「中心化」,如當前取消重點學校政策就屬於這一類型,原本希望將重點學校邊緣化,實際的結果是不但沒有成為邊緣,反而成為家長和學校更加追逐的對象。
第二種組合:形式的中心群體、實質的邊緣群體,這是教育政策的「中心」變「邊緣,如與「教育優先 發展」有關的教育政策被蛻化為「經濟優先發展」的教育政策,教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之類的教育政策,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第三種組合:實質的中心群體、形式的中心群體,是最理想的教育政策範型,某項教育政策將某一類教育群體列為受益的中心群體,事實上,在政策的運行中,該類群體也成為理所當然的「受益群體」。如新世紀以來各地拖欠教師工資問題的成功解決,體現了對教師勞動的尊重和肯定。
第四種組合:實質的邊緣 群體、形式的邊緣群體,同「組合二」一樣,是理想的教育政策範型,教育政策目標中的邊緣群體事實上成為了政策結果的邊緣群體。這兩者都是政策目標和政策結果相一致的表現。
小結:社會學之於教育政策的解釋、批判和關懷,三者之間應該是 「三而一」、「一而三」的關係。「解釋」中有「批判」,「解釋」中體現著「關懷」;「批判」必然是在「解釋」的基礎上進行,「批判」為了 「關懷」。解釋、批判、關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與共。正是在這種三位一體的「解釋、批判和關懷」中,社會學吹開了教育政策層層的迷霧,祛除了教育政策神秘的光環,揭開了教育政策神秘的面紗,讓教育政策更加真實、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