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報導】北大錢民輝教授談教育社會學的困境與出路

2021-01-21 教育社會學沙龍

2017年9月2日下午兩點半,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錢民輝教授應邀擔任南京師範大學2017屆教育學原理博士答辯委員後在隨園校區田家炳南樓404室作了題為《教育社會學不是教育學,也不是社會學》的學術報告,報告由教育科學學院程天君教授主持,教育科學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等相關專業的老師和研究生近60人參與了本次活動。



錢民輝教授從自身工作經歷、教學經驗與學科發展史出發,對我國教育社會學的發展歷程作出了細緻描述,並進一步探討了我國教育社會學學科發展的困境與出路。錢教授認為,交叉學科的性質引發教育社會學姓「社」還是姓「教」的持續困擾,大行其道的實證主義社會學與國家行政力量推動教育社會學在「去教育學化」「政治化」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從衝突理論到批判主義的盛行進一步導致教育社會學之「教育性」被日漸忽視。要逃離這一困境,需要教育社會學學界在學科獨立與學科研究兩方面共同努力,確立學科研究主題、加強學科間對話、繁榮學術活動、促成學科制度化才可能使教育社會學走向獨立,而對「質」「量」研究方法之爭、學科話語混亂、「嵌入」社會學理論而「踢出」教育學理論、重「有用」輕「無用」研究等迷思的破除則是當前教育社會學研究的要務。此外,「教育社會學需不需要有清晰的界限?」「為什麼教育學與社會學無對話,實現對話可能嗎?」「作為一名教育社會學者應當具備什麼樣的知識結構和素養?」等問題仍需繼續思索與討論。



在交流環節,錢民輝教授就「教育性之於教育社會學與教育學的異同」、「教育場域內國家與市場力量的博弈」等問題與我校師生們進行了深入討論。程天君教授對本次報告總結道,錢教授求學治學一路走來,對「教育社會學『非驢非馬』的困境」「教育社會學究竟為何」等問題作出了持續探索,正如錢教授所言,教育社會學並非只是純數據的規範性「應然」學科,還需要對解釋性、事實性的「實然」、「教育性」等方面加強重視,應多面兼顧而不能偏執一端,從這個意義上說,「既非教育學也非社會學」與「既姓『教』也姓『社』」實為教育社會學的一體兩面,而錢教授留下的問題仍值得我們繼續深入思考。最後,報告在師生們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相關焦點

  • 陳平原教授談中文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地位和價值
    在10月23日舉辦的建系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平原教授,特意澄清了社會上對中文系當下「生存困難」的誤解。卻又引發了一輪新的熱議。不少人依然認為,包括中文在內的人文學科在當今社會普遍遇冷。近日,身在香港的陳平原教授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郵件專訪,「筆談」中文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地位和價值。
  • 俞漢青教授:厭氧處理技術的困境和出路
    俞漢青教授:厭氧處理技術的困境和出路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厭氧處理技術是實現有機物能源化和生物強化技術創新研究的重點。在2020(第二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漢青教授作了《厭氧處理技術:困境和出路》的報告,系統介紹了厭氧處理的發展歷史,實用性厭氧技術的進展及近年來在厭氧領域的研究探索,並分享了他對厭氧處理技術未來研究方向的一些思考。
  • 中國社會科學報:社會學定量研究困境的解決之道
    作者:王琰  自社會學恢復和重建以來,我國社會學研究者就開始使用多種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但直到21世紀初,嚴格規範的定量研究才開始湧現。定量研究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較大成績,但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困境。本文試圖從青年學者的角度,通過個人觀察和同行交流得到的感受對社會學定量研究當前面臨的困境進行梳理,同時探尋解決之道。
  • 五四運動著名學生領袖—許德珩的北大情懷
    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長。蔡先生要求「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生由升官發財之階梯。」蔡先生辭退了不合格的教師,聘請了很多學有專長且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來北大執教。從此,北京大學一掃封建陳腐校風,進步學生的思想得以解放,校內出現了各類學術和政治團體,學術討論,思想爭辯之風日盛。祖父參加了由蔡先生發起的,以培養個人高尚道德情操為宗旨的進德會和李大釗先生發起的少年中國學會。
  • 美學者北大演講:大學教育最困難的是讓學生興奮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安德魯·阿伯特(Andrew Abbott)受邀在北大教育學院和眾多師生進行了座談和交流。李印白攝。  2016年9月16日,北京大學「大學堂」講學計劃訪問學人,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安德魯·阿伯特(Andrew Abbott)受邀在北大教育學院和眾多師生進行了座談和交流。這是阿伯特教授在五次公開講座之外的一次特別的學術交流活動。作為芝加哥大學成長起來的最卓越的社會科學學者之一,阿伯特教授更是在他數十年的學術經歷中親身實踐了芝大將一流學者和一流教師合二為一的理念。
  • 在北大 辦第一流的學術刊物
    法學院陳明樓的東側,相隔一方桃李靜林,坐落著著名歷史學家、燕大教授顧頡剛的故居(1929年至1936年)。在這裡,北大法律人承繼的不只是一方院落,更是以顧頡剛先生為代表的中國學者嚴謹創新的學術態度。《中外法學》刊物編輯部便位於庭院中的202室。
  • 渠敬東:只在技術上討論教育問題,是沒有出路的
    我在北大教書,原來也在清華教過十年書,這些年來確實有點體會,我來談談我的感受:我現在覺得教育要不斷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個人認為教育要重回學生的健康。剛才朱卓君校長講得對,「學生要刻苦,但不要痛苦」,我說的健康,就洛克說的那句「健康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當然今天這個健康有多層的含義。
  • 北大教授道破中國教育問題,學校減負,教育成家庭投入無底洞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一語道破中國教育問題,發人深省。他認為學校減壓減負快樂童年是「異想天開」,甚至學校減壓減負是國民教育資源的退出。學校減壓減負、快樂童年是異想天開渠教授在第2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上曾經發表精彩演講,把脈當下中國教育,一語道破中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他認為教育成了家庭資源無限投放的無底洞。學校減壓減負,然而孩子們在學校裡輕鬆快樂,一出校門就被家長們領著進了各種輔導班。
  • 許琪:我的社會學定量研究之路
    這也就意味著,在學術競爭日益激烈、求職日益困難的環境中,多掌握一門手藝,也就多一層保障。量化研究方法今後對於新一輩的學人來說,越來越重要。即便不從事量化研究,最好也要有對於量化研究的賞析能力,本期繼續邀請了量化研究的新銳學者許琪博士,他在社會學領域的頂級期刊都有發表,希望他的經驗對大家的學術發展有所啟迪。
  • 北大校友張益唐教授回校訪問並作學術報告
    8月26日下午,應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和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邀請,我校傑出校友張益唐教授在北京國際數學中心報告廳作了題為「Problems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es」的學術報告。報告會之前,王恩哥校長親切會見了張益唐,對張益唐校友回校訪問表示熱烈歡迎,對他關心和支持學校的發展表示衷心的感謝。王恩哥邀請張益唐今後多回母校看看。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走向「一帶一路」——北京大學研究生...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紮實推進新時代北大研究生教育發展,研究生院推出「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系列報導,集中展示各院系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的特色和成果,供相互學習借鑑交流,進一步推進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
  • 湖南省社會學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我校召開
    本網訊 11月14日上午,湖南省社會學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湖南省社會學學會社會調查方法專業委員會換屆會議在我校鐵道校區公共管理學院召開。湖南省社會學學會會長方向新研究員,副會長陸自榮教授、姜又春教授,省內各高校專家學者及多名博士生、碩士生參會。我校社會學系系主任潘澤泉教授主持會議。
  • 查明建:英語專業的困境與出路
    本文分析了英語專業當下所面臨的困境,指出困境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學科觀念模糊、專業意識淡漠、偏離專業本位,混淆了英語與英語專業、英語學習與英語專業學習的根本區別,致使英語專業受到嚴重誤解;工具化和功利化觀念嚴重;全國英語專業超大規模化擴展,更加重了英語專業正本清源、固本開新的困難,嚴重阻礙了英語專業的未來發展。
  • 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介紹北大數學
    北京大學百廿年校慶到來之際,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將採取多種方式對以北京大學為代表的中國科學界的學術氛圍、隊伍建設、發展理念和取得的學術成就進行系列報導。該系列將重點介紹在不同學科領域內,北京大學為全球科研學術界做出的突出貢獻,及其對全球未來的巨大影響力。
  • 美國教授:當前最重要的是,把北大清華浙大從「三流」提升為「二流...
    按照楊衛的標準,現在的清華、北大、浙大剛剛進入世界的三流水準。十年前,中國大學是沒有資格談SCI的。現在,前五名的學校,清華、北大、浙大、復旦、南大在SCI的數量上,現在已經能在亞洲佔一席之地,拿到美國比比,也不見得丟人。中國有人海優勢,再往後,這個成績會更好。但這種比法再往後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因為人家二流學校,不跟咱比這個。
  • 北大推出《北大學科》第一季 全景展現八大學科風採
    國際關係學院法學院信息管理系社會學系政府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豐富的學科設置,北大還有體系化的通識教育課程、多樣化的專業教育模式、自由化的專業組合選擇、日常化的學習生活體驗……校園前身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園林,處處雕梁畫棟、飛閣流丹。圖書館、大講堂氣勢恢宏,是讀書思考、修身養性的最佳所在。美麗的湖光塔影,伴隨著大師的背影,構成了燕園中最美的風景。
  • 王處輝 孫曉冬:近三十年社會學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與本土化反思
    一、社會學本土化:問題與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作為一門現代學科的社會學於十九世紀末被引入中國,它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強烈的主體性,即研究中國現實、力求為中國謀出路[1]。趙旭東提出了「超越本土化」的反思,認為既往關於從本土文化脈絡中發掘對中國社會的理解混淆了本土文化的複雜性與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動,進而導致本土化問題成為一個「虛假問題」,學術研究的本土化不可能在自我封閉和自我想像中實現,而應當在文化接觸與交流中尋找出路[35]。
  • 經濟學家向凌雲獲聘為北大博雅特聘教授
    2019年1月22日,旅美著名經濟學家向凌雲博士獲聘為北大博雅特聘教授,聘請其擔任該院新興產業金融方向特聘教授,任期三年。這是自向凌雲2013年起,擔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邀研究員以來又一個重要的學術職務。
  • 北大教授舉報武大醫學院院長學術造假?官方回應
    11月29日,一封北大教授饒毅實名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獲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
  • 閔維方在央視《對話》談北大人事改革
    6月30日 改革方案第二稿徵求意見截止,北大教師人事改革究竟結局如何引人關注。 主持人: 可以說,從北大教師人事體制改革的方案提出到現在意見不一,而且各界的報導也讓這件事已經成為了,沸沸揚揚的一個關注焦點。今天我們特別想,為大家請到的對話嘉賓。就是北京大學的黨委書記,閔維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