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敬東:只在技術上討論教育問題,是沒有出路的

2021-01-21 教育幫

今日推薦    每日新品,美化生活(點擊圖片查看)-廣告-


作者:渠敬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我在北大教書,原來也在清華教過十年書,這些年來確實有點體會,我來談談我的感受:


我現在覺得教育要不斷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個人認為教育要重回學生的健康。剛才朱卓君校長講得對,「學生要刻苦,但不要痛苦」,我說的健康,就洛克說的那句「健康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當然今天這個健康有多層的含義。





我的一個本科學生,一個學期11門課,做了34篇作業,他能健康嗎?要是換成我,也會得拖延症的。在這種訓練的強度下,他會有持久的對一項事業的喜愛和熱愛嗎?今天不同於以往,北大學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覺,年紀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債現在都要還的。


我的意思是說,大學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這樣的節奏裡,我們能培養出為了一項事業保持長久的興趣,並獻其終身的學生嗎?大學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證明他是未來能夠堅持50、60年的人才嗎?


我們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這些事情。剛才各位說的經驗,我真不覺得是成功經驗,說不定都是教訓。一個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長久保持對一件事情的熱愛和忠貞,才是我們教育需要的一句話,他需要體力,需要健康的身體。



我們的孩子今天很脆弱。幾年前,有一個清華的孩子寫了作業給我看,我一邊打電話一邊說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這樣來寫。那邊學生說老師你別打電話了,我頭暈,感覺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馬上把電話掛了,心理脆弱如此,確實是惹不起的。


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於面對失敗的,無論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對失敗,不能在失敗中挺過去,就不是人才。成就居裡夫人的,不是幾千次失敗嗎?換句話說,她能忍別人忍不了的。人當然要聰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聰明。要忍受失敗的考驗,要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勇於承認自己的缺欠。憑什麼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個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有一個學生去芝加哥大學念書,臨走之前我跟他聊會兒天,他說老師我這些年我去看了很多次心理醫生,我說你為什麼看心理醫生啊?他說我也沒什麼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醫生聊聊天,因為我們整個學校沒人跟我說話。今天,孩子們是很孤單的,孤單疏離的人不能集聚周圍人的能量,無法從別人那裡獲得力量,如何會成就自己呢?




這個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國家培養的真正人才,應該是有無我之境的,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成功,要有對那些偉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對以往的歷史和傳統有敬畏感。那些榜樣,那些值得我們尊敬的人物,是引領我們自己的力量。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無畏精神,舍我是誰的勇氣和擔當。如果我們只是在技術上討論教育的問題,我認為中國的教育是沒有出路的。




我們今天的教育有很強的競爭色彩,甚至可以說是徹底競爭化了。國家在國與國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學校在校與校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個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個全面的競爭狀態。


我們的績點制度讓學生在每一個課程、每一個單元、每一個自我管理上都要獲得成功。哪有談戀愛的時間,哪有發呆出神的時間,哪有到哪個地方溜達溜達的時間……競爭的精神涉及到各個領域,從幼兒園開始上輔導班,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兒童到成年每一個階段、每一段生活裡的時間都被強行地擠壓與規範化。在無所不在的叢林中,每個人必須在每一刻勝出才能勝出。


我個人認為,當每個人在每一刻都勝出的時候,已經差不多註定失敗了。標準化的制度,大學的排名,各個系的評估指標等等都助長了這個競爭機制。這就是弗洛伊德講的,龐大的超我結構使得每個人在競爭中最後心靈處於一個全面壓抑的狀態。


競爭意味著什麼?每個人都必須在一個標準系統裡和其他每一個人做出區分。你願意在這個世界裡活著嗎?反正我不願意。我們必須跟每個人都不同,每時每刻都要贏。世界大學排名就是這樣的,把北大排到15、26、37,又能怎麼樣呢?作為北大的教授,我一點都不care這個排名,我就要做我真正關心的工作。


所以,我認為如果只為了「贏」來確定教育目標、任何時候的成績名次都會是你的「癮」,那就像吸大麻一樣,最後的結果就是年輕人過早地夭折。




我最後想說的話,可能校長們聽了會不高興。我想說的是,學校減壓減負,快樂童年,都是「異想天開」。國家教育機構掩耳盜鈴,從社會學研究的角度看,減什麼負了,學校裡面快樂成長,一出校門孩子們就馬上被家長領著進各個輔導班。不進班怎麼辦?孩子將來命運沒法預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著毫無出路。


所以,我覺得今天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國民教育裡最好的資源都退出了教育。當我們學生在中小學校中不斷降低培養目標,我特別心疼,這是國有資產流失啊。


教育任何時候都是立國之本,現在的教育讓位給孩子一出校門就進的各種班,全面讓位給市場化經營的教育企業。接下來,家長作為孩子的經紀人,把絕大部份的積蓄都投入到針對孩子的教育市場裡,家長們必須得不斷研究各個年齡段、各種教育資源的比對和匹配,儼然成了一輩子的經營項目的CEO了。但這個CEO不以盈利為目標,而是以大筆的花錢為目標。


所以,真正研究教育的人,應該好好地看一看每一個家庭,經濟水平不同的家庭,因為國家資源的退出而為市場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價。教育一方面使得國家不再負責國家的職能和義務,另一方面又在用龐大的資本市場攫取了所有家長重要的經濟資源。這就是今天的教育雙軌制,而且越是這樣,越讓孩子提早進入到一個殘酷的競爭世界裡,孩子從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資源換來的。




我們用這種教育制度,從幼兒園到小學一直到中學,最後交到大學老師的手裡,孩子們還如何保持對知識的純真興趣,如何保持對生活的持久熱愛?孩子們長期經歷的這個過程,使他不覺得知識有多麼神聖,因為我們獲得知識的目的只是為了贏。


說句實話,真正的教育,可能影響一個人一輩子的教育,並不在於你選擇了什麼專業,而是在於你在一個好的學校裡,遇到了一生當中需要效仿的典範和崇敬的榜樣。如果我們大學的老師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書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撫育他們成長的話,你就不會成為他所尊重的榜樣。如果我們成了只會寫論文的動物,不給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時間,那麼學生們的內心裡究竟還會留下什麼?


我真的希望留給孩子們的是那些不太考慮自己,而一心為了孩子,一心為了一個科學目標或者一心為了一種文化傳承的人,從而最終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種力量,可以感召他們、影響他們,而不是在二十年後,留給他們的是虛無感、厭惡感、無聊感。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讀懂薩特,加繆或卡夫卡,因為他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表面化的世界裡,可他們很難讀懂像莎士比亞、歌德和託爾斯泰這些人的作品了,因為教育及其環境,無法為他們展現一種博大的世界和胸懷。盧梭說得好,人類正因為從孩子長起,所以人類才有救。我們千萬不要讓孩子過早地進入成人的狀態,用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來扼殺教育,扼殺我們的未來。所以要留住孩子們單純樸素的心,讓他有能力去喜歡他喜歡的事情、去追尋他所敬仰的人。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在於他能夠與世界和解,能夠在前輩和後代之間,擴展出連續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競爭中,「贏」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憊的身體和殘破的心靈


↓↓↓請點下方閱讀原文了解詳情

相關焦點

  • 教育之殤
    如果我們只是在技術上討論教育的問題,我認為中國的教育是沒有出路的。,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將來命運沒法預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著毫無出路。,只剩下疲憊的身體和殘破的心靈。
  • 在每個階段都追求勝出的教育已經註定失敗
    「如果只是在技術上討論教育的問題,中國的教育是沒有出路的
  • 北大教授道破中國教育問題,學校減負,教育成家庭投入無底洞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一語道破中國教育問題,發人深省。他認為學校減壓減負快樂童年是「異想天開」,甚至學校減壓減負是國民教育資源的退出。學校減壓減負、快樂童年是異想天開渠教授在第2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上曾經發表精彩演講,把脈當下中國教育,一語道破中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他認為教育成了家庭資源無限投放的無底洞。學校減壓減負,然而孩子們在學校裡輕鬆快樂,一出校門就被家長們領著進了各種輔導班。
  • 討論! 學地質的女生出路在哪?
    討論! 學地質的女生出路在哪?  近年來地質行業的發展狀況你我有目共睹,有人稱之為「地質寒冬期」。而這對於地質類在校大學生來說則是一個頗為心酸的稱呼。在中國,地質類專業辦學點達120 個,在校生約12 萬人。
  • 教育的出路不在教育工作本身……
    育鄰夢 教育工作的出路在——做好知識傳授之後的延伸服務。社會是一個大舞臺、一所大學校,每個親歷其中的人們經歷事情越多時自然也就會遇到更多的問題。然而,這些問題並不是家庭或者學校教育完全解答過的。所以,每個人進入社會工作之後仍然需要不斷學習,以跟上社會發展進步的節奏。那麼,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社會教育輔助培訓應該為客戶提供什麼樣的增值服務呢?
  • 師範院校的教師教育出路
    問題是在70所地方師範院校的辦學過程中其方向越來越呈現出綜合化的趨勢,綜合化辦學的動力十分明顯,從表面上看,對教師培養造成了多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師範院校不斷擴充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的學術機構,使師範院校不斷地向綜合化方向變化,也使原本只有培養教師的不同學科的院系不斷地擴充人才培養的方向,從而表面上削弱了原本只有培養教師的力量;嚴重的問題是,原本在各學科院系處在邊緣的學科教學論在綜合化過程中更加邊緣化,他們在資源分配中愈顯劣勢。
  • 【學術報導】北大錢民輝教授談教育社會學的困境與出路
    錢民輝教授從自身工作經歷、教學經驗與學科發展史出發,對我國教育社會學的發展歷程作出了細緻描述,並進一步探討了我國教育社會學學科發展的困境與出路。錢教授認為,交叉學科的性質引發教育社會學姓「社」還是姓「教」的持續困擾,大行其道的實證主義社會學與國家行政力量推動教育社會學在「去教育學化」「政治化」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從衝突理論到批判主義的盛行進一步導致教育社會學之「教育性」被日漸忽視。
  • 出路在於科學教育
    可是,確實,在大陸到處是不講道理只講拳頭大小的人,以及容忍縱容這些人的人,或者和稀泥的人,或者羨慕這些人的人。很少有把道理放在前面,並且願意較真,或者至少理解需要較真的人。我經常得到善意的提醒:要懂得人情世故。那麼,我們怎麼辦?難道我們接受這個中國智慧(見簡單,認真,有觀點,沒屁股)?就因為大家都在做不對的事情,就認為不對的事情是正確的,正常的,要和大多數人一樣?
  • 當下教育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教育雙軌制,而是理念和方法
    如今方方面面卻把板子打在私立學校和培訓行業上,這是極其不公平的。 最近,渠敬東教授的一篇文章刷屏了。不過,我倒是有一些不同意見,藉機記錄一下自己的想法。所以,我是不大認同公立優質教育資源退出/浪費這樣的說法。 可是,如果只學課內,不在外面學,孩子在小升初或中考時確實不大容易名列前茅。 特別是小升初的焦慮,讓家長們對機構又愛又恨——如果沒有機構,孩子就不用那麼辛苦;而有了機構,孩子也有了更多資源以成為優等生,從而被名校點招。 問題出在哪裡呢?
  • 出路、能力、競爭、教育,差距越拉越大的00後們,未來在哪裡?
    我想,是時候寫一篇關於教育、能力、競爭和出路的長文,來談一談今天的00後,以及他們的未來。我們賺錢,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有很多回答,自己、家人、朋友,想要他們生活的更好。如果非要說今天和過去的教育有什麼不一樣,大概就是,在過去你得「費時間」,但在今天你只需要「費手機」就可。一部手機,給了大人一個清淨安寧的生活,這麼做又何樂而不為呢?網際網路把00後的教育分為兩種,一種是是和網際網路親密接觸沒有任何規則;另一種則是限時、限內容的接觸。
  • 教育學:問題與出路
    對於教育學的學科地位和價值的討論,自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回溯討論的軌跡,大體是沿著實證化和哲學化兩條脈絡展開的。面向實踐的教育學不能無視生活的價值,生活世界是教育的存在方式和教育問題意識與教育思維方式的來源,也是教育學賴以生存的根基。而教育學知識源於對教育實踐情景的理性批判,是學者們基於生活、基於對教育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和把握獲得的。作為論說教育現象和活動的話語,教育學是一門實踐的、自覺的、境遇式的學問。
  • 當前本科生除了考研就沒有別的出路了麼
    首先,雖然對於很多專業的本科生來說,通過讀研能夠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而且在當前人才結構升級的大背景下,讀研後也會獲得更高的崗位級別和薪資待遇,但是考研並不是本科生的唯一出路,參加工作也是不錯的選擇。當前很多普通的本科高校為了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也逐漸提升了實踐課程的授課比例,本科教育「職業化」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第二: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對於本科生的職場發展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學習能力強的畢業生往往會較快實現崗位升級,而學習能力的基礎則是知識結構,所以本科生要想有一個更好的出路,在本科期間應該為自己搭建一個豐富的知識結構。
  • 接近50%的初中生上不了高中,不讀書的人生,出路在哪裡?
    作為80後一枚,當年因為家庭原因沒有上過高中,這一直是我的遺憾。 但當年的同學,只要參加了中考,能夠上普通高中的概率還是很高的。 讀完中學上高中,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放到如今就是大大的不同了。
  • 你必須得上大學,但是…… 紀錄片《出路》中的「貧窮」
    製片人艾德金斯認為《出路》的重點應該放在王振祥身上,因為老師更能講述「體制」。 (Steps Internationa/圖)「在中國,你必須得上大學,因為人們告訴你:必須得這麼做。而當你真的去上大學了,你會發現,那裡什麼都沒有。」BBC紀錄片高級編輯尼克·弗雷澤在第67屆聯合國大會的講臺上,激動地說。
  • 國際人學校|師範及教育類專業,除了當教師還有沒有其他出路?
    記得十年前高考完報志願的時候,小編壓根就沒有考慮去填報師範類教育類專業,那時候大家都對電氣,自動化,機械,金融,建築,小語種之類的趨之若鶩,教育類專業感覺出路很窄只能做教師且待遇很低,所以不吃香。不過隨著時代發展,情況已經變了,不僅僅教師的待遇上漲,吸引力增加,網際網路教育的大發展使得師範生在網際網路領域也擁有非常多的機會,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二。
  • 大規模在線教育——那些沒有「塵埃落定」的問題-清華大學新聞網
    大規模在線教育——那些沒有「塵埃落定」的問題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3-6-20 陳彬  在線教育對高等教育的衝擊是巨大而深遠的,而大學還遠遠沒有清楚意識到這種衝擊。那麼,大規模網絡教育的出現,對於傳統教育究竟是一種福音,還是一劑毒藥?
  • 教育一面減負一面增加考試科目,難道不是有點荒謬嗎?你怎麼看?
    北大教授渠敬東曾經談到教育減負,他認為教育減負是國民教育資源的流失,他對此感到很痛心。其實我們在減負的過程中也形成這樣的怪現象:一面是公辦學校內學生負擔減少,另一方面是課外補習和私立學校學生負擔增加,當面對這個怪圈的時候,我們要深思。
  • 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的出路其實在父母手裡,逆襲談何容易
    《出路》是國內的一檔紀錄片,由陳為軍執導,這檔節目在去年非常的受歡迎,與《變形計》不一樣的是,它是深入到農村孩子和貧困生生活中的一部紀實片。總拍攝歷經六年,分別記錄了中國不同階級小人物心裡的矛盾,在節目播出後,引發了巨大的反響,不少網友說,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真正的出路其實是掌握在父母手裡,逆襲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字眼。一、農民工家庭的孩子我國除了老齡化問題外,留守兒童的數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對比80年代生活條件已經好多了,因為袁老發明的高產量雜交水稻,溫飽問題大部分已經解決。
  • JRC閱有意思尹慧:做縱而深的教育綜合體才是出路
    為了把高品質教育綜合體這一縱深目標做到極致,JRC閱有意思還設計了一整套會員專屬服務顧問體系。他們為每一位會員提供長期專屬顧問,為這些家庭提供有針對性又專業的成長和閱讀計劃。為了利用AI和大數據更好的服務教育,他們正緊密對接世界一流AI技術團隊,希望在孩子個性化教育和支持上,輔佐以更多的高科技力量,讓中國孩子在創造力的培育方面,對標世界一流機構水準。
  • 高考錄取被「調劑」,撞上了「天坑」專業,真的就沒出路了嗎?
    而在這件事上,我個人也站父母這邊。 只因為不喜歡專業而復讀,成本太高,風險太大! 其實,「天坑」專業並沒有那麼可怕,也沒有那麼差勁,被調劑到這些專業,出路也不只有復讀這一條路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