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的出路其實在父母手裡,逆襲談何容易

2021-01-09 教育公元

《出路》是國內的一檔紀錄片,由陳為軍執導,這檔節目在去年非常的受歡迎,與《變形計》不一樣的是,它是深入到農村孩子和貧困生生活中的一部紀實片。總拍攝歷經六年,分別記錄了中國不同階級小人物心裡的矛盾,在節目播出後,引發了巨大的反響,不少網友說,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真正的出路其實是掌握在父母手裡,逆襲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字眼。

一、農民工家庭的孩子

我國除了老齡化問題外,留守兒童的數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對比80年代生活條件已經好多了,因為袁老發明的高產量雜交水稻,溫飽問題大部分已經解決。所以,不少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環境,都外出打工。而徐佳的父母也一樣,拍攝時他正在準備第三次高考,因為前兩次的復讀結果不盡人意。最後,逆襲是發生了,他考上了湖北一所不錯的大學,可並不是985和211,與生在城市裡的孩子擁有保送資格,而且可以進行課外輔導相比,徐佳唯一的精神支柱就只有父母們期待的眼神。

出生貧窮家庭的孩子,認為上大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徐佳也是格外珍惜這個機會,不過,後來畢業那年他面臨著更大的壓力,投簡歷會受到985和211畢業生的打擊,家裡也沒有任何的資源,讓他畢業就進入到企業實習。最後,他說自己會接受社會不平等的存在,並努力去改變,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不必再像今日的他一樣。

二、山區孩子的出路

看到徐佳大家會覺得,他是真的累和努力,可是你知道嗎?在中國貧困山區的孩子——馬百娟眼裡,她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快快長大,以後可以去大城市工作,掙錢給家裡支撐。因為,她們家一整年的開支都不會超過50元,說起來許多人不信,因為50元真的不多,可是對於一個山區家庭而言,他們覺得多子多福,她的父親已經是位年過60的老人。而父親也明確說過,不希望她讀太多書,只要認識些字就好了,將來嫁個好人家才最要緊。

國家在教育上已經極大限度在維持公平了,可是教育資源真的不可能完全分配均勻,《出路》是一部會引人沉思的紀錄片,從這些人物中,折射出了許多平凡人的生活。從而,我們也要明白,其實孩子的出路大部分掌握在父母的手中,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要去扼殺他們獲取知識的權利。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出路》帶給了父母怎樣的思考?父母不努力,孩子沒出路!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火了,它叫《出路》。該部紀錄片的震撼之處在於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記錄了3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在社會中的掙扎。他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課、學習、複習……第三個孩子叫袁晗寒,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從小上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中學,高中讀的美院附中,但是中途輟學,輟學後拍過話劇、開過酒吧、在商店賣東西……三個社會不同階層的孩子,一個在家餵豬、割穀子,夢想著能去北京上大學;一個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復讀,把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作為唯一的出路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新華字典》1998年修訂本P673最近有部片子很火,鄭瓊導演的《出路》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三個出身不同,階層不同的青少年從學校到步入社會的成長經歷,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用自己的方式尋找自己「出路」。
  • 當今這個社會,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兒?
    可是生活在當今社會的很多人,其實並沒有這樣一種觀念,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出路」,為什麼要找「出路」,而是日復一日的活著,掙扎著。有一條回答帶出了一部紀錄片《出·路》,雖然多年前聽說過這部紀錄片,但這番回味下,讓我作為一個很普通的年輕人多了些許思考。2009-2015年,6年間,一個叫做鄭瓊的導演,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出·路》。
  • 普通家庭的孩子,長大當醫生和教師是最好的出路?解釋讓人服氣
    文|秘籍君談到孩子的學習,就不得不說說孩子未來的出路。因為,我們讓孩子上興趣班,培養他們的愛好也罷,還是讓孩子高中分文理、大學選專業也罷,其實都是從孩子的未來出路考慮的。有人說,作為普通家庭的孩子,長大當醫生和教師是最好的出路。
  • 6年跟蹤拍攝《出路》:揭露不同階層孩子的命運,真相很殘酷
    《出路》這部紀錄片是鄭瓊導演花了6年時間跟蹤記錄3個不同階層孩子的成長曆程。片中有三個主人公,分別來自甘肅農村、湖北小城鎮、北京繁華大都市。2009年,來自甘肅山溝溝的馬百娟12歲,才上二年級,她家住在窯洞裡,父母都是農民,沒什麼文化,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她們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馬百娟從小就特別喜歡讀書,她知道只有努力讀書才能走出這座大山,窮人家的唯一出路就是讀書。她說:「長大後我想去北京讀大學。」馬百娟,是很多貧困家庭孩子的一個縮影,2012年她卻輟學了,很讓人出乎意料。
  • 睡豬圈、撿破爛的劉秀祥,成了副校長:讀書,真是窮孩子的好出路
    有人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即使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也可以選擇別的出路,將來照樣有出息!的確,如果孩子有別的方面的優勢,有其他的一技之長,又或者家境極其富裕的話,那麼也會有不錯的人生。但是,如果沒有特別的優勢,也沒有有錢的爹娘呢?
  • 出路、能力、競爭、教育,差距越拉越大的00後們,未來在哪裡?
    現在,這事終於輪迴到了80後的身上。當帶娃的80後肩負起了父母的重擔,我幾乎就能看到這之間的差別。就如同90後與90後之間的差別一般,但現在藉助網際網路,這種差別正被無限放大。我想,是時候寫一篇關於教育、能力、競爭和出路的長文,來談一談今天的00後,以及他們的未來。
  • 大學畢業後你有哪些出路
    大學即將畢業的你是否還在前途擔憂不知道怎麼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那麼小編今天來和大家一起數數大學畢業後我們有多少條出路。有些大學生想要從事鄉鎮支教,支農,支醫,扶貧的工作可以考慮一下參加三支一扶,為貧困山區的孩子送去一些溫暖,同時也鍛鍊一下自己還有一些人選擇了回家啃老
  • 豆瓣8.9的華語紀錄片,值得寒門學子反思,上學真的是唯一出路嗎
    真正是那種看完有如《熔爐》一樣的沉重心情,歇斯底裡的想哭,想怒,卻不知道能怪誰?這恐怕是今年看過的「最恐怖,最壓抑」的紀錄片——《出路》!在「只有讀大學才有未來」的風潮裡,招生變成中國的暴利行業之首。王盼王盼是一個湖北考生,388分只能上專科,學費和生活費一年將近七八萬,這是她的家庭不可能支付的。她的母親天生手指殘疾,靠搬磚養家,父親痴呆,只能幹粗活。典型的農村家庭,所以期盼獨生女王盼能考上好大學改變家庭現狀,但這個夢破碎了。
  • 主修社會科學後,可以有什麼出路?
    事實上,日復一日,另一個很多家長提問的題材是,社會科學院的畢業生,有什麼類型的出路呢?一般而言,社會科學院包括各種與社會相關,但用到統計、實驗等科學手段的科目。在美國的大學體系裡,很多學校亦會將經濟系納入社會科學的範疇,所以社會科學學院的範圍,其實非常廣闊。這些學科,除了要求學生學習一定的理論基礎,還會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數理能力。最重要的,是學生必須懂得基本的科學原理,例如收集數據的方法、設計實驗的準則、以至如何用電腦程式處理數據。
  •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發出靈魂拷問
    儘管這樣,但是優勢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城市裡,農村的大多數孩子沒能進入重點大學。他們想繼續讀書改變命運的話,只能花費高額學費讀民辦高校。一個學生學費12500元,讀三年,畢業後可能要四五年才能賺回來。王老師說他們都是去農村做宣講,因為城裡的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一聽就知道是怎麼回事。而農村裡的學生,很多在上大學前,連電腦是個什麼東西都不知道。王老師是學平面設計的,但是被學校安排出來做招生,他覺得是在做「傷天害理的事情」。通常宣講會結束後,他都儘量避免再去跟家長們做過多的接觸,因為「接觸多了自己受不了啊」。
  • 在三線城市讀二本院校,畢業後有出路嗎?出路在哪裡?
    如果就讀的大學既不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又沒有位於一二線城市,只是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而且還在三線甚至四線城市,那畢業後有出路嗎?出路在何方呢?小編一直認為,無論是在哪裡讀大學,讀什麼大學,也無論是學什麼專業,讀的是專科還是本科,決定一個人發展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外在的,而是自身所決定。
  • 鄭瓊《出路》每一種生命都在尋找自己的出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去參加城市讀書會組織的一個電影點映活動,所以有機會看到了鄭瓊導演的這部紀錄片《出路》——關於三個不同生長環境裡的小孩,在6年時間裡的變化和成長的記錄,影片結束後的第一感受就是心情比較複雜,同時也會有一絲慶幸。
  • 這3個「供大於求」的專業,畢業難有出路,很多人卻還在入坑
    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專業選擇,有的人甚至覺得專業的選擇比高考成績要重要的多。考的差了報個好專業,四年之後照樣能逆襲,有個不錯的就業;而考的好了但是報了差專業,就會讓四年過的極為痛苦,畢業後甚至要面臨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孩子的事情沒有一個是簡單的,父母都要做好萬全之策,千萬不能在報考專業上耽誤了孩子。
  • 紀錄片《出路》展現的卻是這樣血淋淋的真相!
    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紀錄片《出路》拍攝於2009年—2015年,導演用7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孩子在社會上的掙扎。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但一個大山裡出來的孩子,即便是這麼樸實的願望也實現不了。最後她在15歲退學,那個年紀她也沒辦法打工。她其實也有很多憧憬也想去嘗試。在那個封閉的環境下,大家都在給她灌輸著——反正她大了之後,就是要靠她老公。而這好像就是他們的出路。
  • 這部國產優質紀錄片告訴你:跳出現有貧窮階層的出路在哪?
    想要跳脫你本來的階層,我們的出路在哪裡?今天為大家分享這部紀錄片,也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紀錄片《出路》講述的是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間,三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從學校步入社會,在各自階層努力掙扎,尋找各自人生出口的故事。
  • 爆款紀錄片《出路》在揭露殘酷階層的同時,還告訴了我們什麼?
    而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層是很難逾越的,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傳承到子女輩子,而結論就是: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 不同的起點 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A WAY OUT》),從2009年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女孩子
  • 《出路》導演交流實錄 | 這部爆款紀錄片背後你所不知道的細節
    觀眾5:謝謝,第二個問題是,您剛才說您是很主觀的去拍攝剪輯這樣一個紀錄片,但是我們會覺得紀錄片的本質其實是紀實,您心中被他們所觸動到的,您表現出來的這種主觀的東西,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嗎?鄭瓊導演:因為我也是復讀生,我從一個小地方出來,我其實是很少有這種機會去選擇的,但我看到北京孩子有這麼多選擇,這是最初觸動我的東西。
  • 考上普通二本院校,畢業後有出路嗎?做好這5點,不怕沒前途!
    於是有些考上了普通二本院校的學生,還沒有開學就開始擔心畢業後的出路問題了,反覆在思考「畢業後到底有沒有出路?出路在哪裡?」的問題。其實要我說,即便是考上了最差的普通二本院校,如果能夠做到這5點,畢業後不僅有出路而且還是前景光明。
  • 接近50%的初中生上不了高中,不讀書的人生,出路在哪裡?
    其實,這並不難猜,他們的去處不是職高,就是社會。 看到這個,覺得有點難過。倒不是說進入了普高就是人生巔峰,去了職高就是萬劫不復。 只是在1比1的數據中,我們看到在讀書這條路上,似乎走進了某種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