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一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叫《56UP》,紀錄片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每7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一直到他們56歲。而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層是很難逾越的,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傳承到子女輩子,而結論就是: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
不同的起點
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A WAY OUT》),從2009年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女孩子、小鎮男青年、和大都市少女,讓你看到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如何完成各自命運的進程。
一個是甘肅大山深處的小女孩兒,一個是湖北的高三復讀生,一個是嚮往自由的北京女孩。6年裡,他們從不同的起點出發,慢慢長大成人,並尋找著各自的出路。
你的夢想可能別人一出生就實現了
農村女孩馬百娟:我想去北京上學,然後打工掙錢
馬百娟,生活在甘肅山區,12歲的她才讀二年級,村裡就只有一個破敗的小學。她在日記本裡寫到,她理想中的生活就是去北京上大學,打工賺錢,一個月掙1000元,給家裡買夠吃的面,夠吃的水。但事實上,最後她連小學也沒能念完。
北京少女袁晗寒:我恐慌的不是沒事幹,而是會不會一直沒事幹
袁晗寒,生活在北京的藝術生,馬百娟「去北京讀書「的夢想,被這個17歲的北京少女輕而易舉的實現了。她曾就讀於北京的央美附中,現在輟學在家。她有天馬行空的想法,總是想一出是一出。她每天要對抗的最大的敵人就是「無聊」。優渥的家境、豐富的資源、出眾的繪畫天賦卻始終沒能讓她找到可以堅持的事情,她依舊在彷徨。
小鎮青年徐佳:讀書是我唯一的出路
徐佳,生活在湖北,是一名高三復讀生,他已經復讀了三年。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實現父親的遺願,考上好大學,分擔家庭的壓力,安安穩穩地成家立業。他將錄取通知書帶到了父親的墓前,他今後一生也將按照規劃毫無例外地走下去。
條條大路通羅馬
從紀錄片中我們能感受到,面對生活,不管屬於哪個階層都會有各自的困惑,但不同的是,有些人是要解決生存問題,有些人是在解決精神形態的挑戰,每個在自己的框架裡邊去做所有的嘗試和探索,總之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出路。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由於每個人的出生、生長環境、經歷等等的不同,會導致世界觀、價值觀的不同。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明白讓孩子盲目去追求別人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前進的方向。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到真實的自己,並且正確的認識自己,然後讓孩子在適合自己的道路上活出自我的價值。
一、講家族歷史和孩子成長的故事
為了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可以和孩子講家族的故事,以及他自己成長的故事。通過敘述家庭成員們、祖輩們的故事,孩子能夠了解家族的歷史,強化身份的認同。
孩子們也很喜歡聽自己小時候的故事,了解關於自己的歷史。一本相冊,可以成為父母和孩子回憶、分享、交流的美妙時刻,有助於提升孩子的歸屬感。
二、在目標的制定和執行中調整自我認知
在制定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看到孩子對自己能力的認知是偏高還是偏低。在這裡,我們不用進行幹擾,而是通過和他分析自己的行為結果,來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認識。
孩子經過自我認識的調整後,能夠更好的做出自己能夠達成的目標和計劃。這樣一來,孩子的目標達成率就會提高,孩子的自信將會自然得到激發,他也就有了更多能力提高的機會。
三、鼓勵孩子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
比如,晚上睡前和孩子一起簡單回顧一天的活動,反省做得滿意的地方和不滿意的地方。在這過程中,父母也可以做示範,先對自己的某些事情進行反省,比如告訴孩子「我也許應該換一種方式來做這件事情」,孩子可以學習到以類似的方式內省。
父母不要總是在給孩子評價,當孩子完成某件事情,試試讓他來談談自己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的。比父母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情。
四、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心理感受
在和孩子的聊天中,我們可以和他交流哪些事情是他最喜歡的,最煩惱的,最不開心和最有成就感的。
在孩子看電視、看電影和接觸到各類信息時,交流他的感受。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同時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總結和歸納他的感受。這能讓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逐漸地他就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進行選擇。
人各有志、千差萬別,無所謂該不該、更沒有對錯之分,你只需要讓孩子了解到一個真實的自我即可。了解真實的自己孩子們便能找到內心真正所需,從而使生活過得充實滿足,然後活出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案 |
蘭海說成長:《如何幫孩子找到自己、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