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紀錄片《出路》在揭露殘酷階層的同時,還告訴了我們什麼?

2020-12-02 騰訊網

英國有一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叫《56UP》,紀錄片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每7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一直到他們56歲。而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層是很難逾越的,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傳承到子女輩子,而結論就是: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

不同的起點

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A WAY OUT》),從2009年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女孩子、小鎮男青年、和大都市少女,讓你看到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如何完成各自命運的進程。

一個是甘肅大山深處的小女孩兒,一個是湖北的高三復讀生,一個是嚮往自由的北京女孩。6年裡,他們從不同的起點出發,慢慢長大成人,並尋找著各自的出路。

你的夢想可能別人一出生就實現了

農村女孩馬百娟:我想去北京上學,然後打工掙錢

馬百娟,生活在甘肅山區,12歲的她才讀二年級,村裡就只有一個破敗的小學。她在日記本裡寫到,她理想中的生活就是去北京上大學,打工賺錢,一個月掙1000元,給家裡買夠吃的面,夠吃的水。但事實上,最後她連小學也沒能念完。

北京少女袁晗寒:我恐慌的不是沒事幹,而是會不會一直沒事幹

袁晗寒,生活在北京的藝術生,馬百娟「去北京讀書「的夢想,被這個17歲的北京少女輕而易舉的實現了。她曾就讀於北京的央美附中,現在輟學在家。她有天馬行空的想法,總是想一出是一出。她每天要對抗的最大的敵人就是「無聊」。優渥的家境、豐富的資源、出眾的繪畫天賦卻始終沒能讓她找到可以堅持的事情,她依舊在彷徨。

小鎮青年徐佳:讀書是我唯一的出路

徐佳,生活在湖北,是一名高三復讀生,他已經復讀了三年。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實現父親的遺願,考上好大學,分擔家庭的壓力,安安穩穩地成家立業。他將錄取通知書帶到了父親的墓前,他今後一生也將按照規劃毫無例外地走下去。

條條大路通羅馬

從紀錄片中我們能感受到,面對生活,不管屬於哪個階層都會有各自的困惑,但不同的是,有些人是要解決生存問題,有些人是在解決精神形態的挑戰,每個在自己的框架裡邊去做所有的嘗試和探索,總之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出路。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由於每個人的出生、生長環境、經歷等等的不同,會導致世界觀、價值觀的不同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明白讓孩子盲目去追求別人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前進的方向。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到真實的自己,並且正確的認識自己,然後讓孩子在適合自己的道路上活出自我的價值。

一、講家族歷史和孩子成長的故事

為了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可以和孩子講家族的故事,以及他自己成長的故事。通過敘述家庭成員們、祖輩們的故事,孩子能夠了解家族的歷史,強化身份的認同

孩子們也很喜歡聽自己小時候的故事,了解關於自己的歷史。一本相冊,可以成為父母和孩子回憶、分享、交流的美妙時刻,有助於提升孩子的歸屬感。

二、在目標的制定和執行中調整自我認知

制定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看到孩子對自己能力的認知是偏高還是偏低。在這裡,我們不用進行幹擾,而是通過和他分析自己的行為結果,來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認識。

孩子經過自我認識的調整後,能夠更好的做出自己能夠達成的目標和計劃。這樣一來,孩子的目標達成率就會提高,孩子的自信將會自然得到激發,他也就有了更多能力提高的機會。

三、鼓勵孩子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

比如,晚上睡前和孩子一起簡單回顧一天的活動,反省做得滿意的地方和不滿意的地方。在這過程中,父母也可以做示範,先對自己的某些事情進行反省,比如告訴孩子「我也許應該換一種方式來做這件事情」,孩子可以學習到以類似的方式內省。

父母不要總是在給孩子評價,當孩子完成某件事情,試試讓他來談談自己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的。比父母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情。

四、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心理感受

在和孩子的聊天中,我們可以和他交流哪些事情是他最喜歡的,最煩惱的,最不開心和最有成就感的。

在孩子看電視、看電影和接觸到各類信息時交流他的感受。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同時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總結和歸納他的感受。這能讓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逐漸地他就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進行選擇。

人各有志、千差萬別,無所謂該不該、更沒有對錯之分,你只需要讓孩子了解到一個真實的自我即可。了解真實的自己孩子們便能找到內心真正所需,從而使生活過得充實滿足,然後活出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案 |

蘭海說成長:《如何幫孩子找到自己、認識自己?》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新華字典》1998年修訂本P673最近有部片子很火,鄭瓊導演的《出路》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三個出身不同,階層不同的青少年從學校到步入社會的成長經歷,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用自己的方式尋找自己「出路」。
  • 這部國產優質紀錄片告訴你:跳出現有貧窮階層的出路在哪?
    想要跳脫你本來的階層,我們的出路在哪裡?今天為大家分享這部紀錄片,也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紀錄片《出路》講述的是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間,三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從學校步入社會,在各自階層努力掙扎,尋找各自人生出口的故事。
  • 紀錄片《出路》展現的卻是這樣血淋淋的真相!
    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紀錄片《出路》拍攝於2009年—2015年,導演用7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孩子在社會上的掙扎。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很多人其實並不了解同一時空下另外一群人的生活,但是這個社會需要的更多是融合,通過這個紀錄片希望我們可以相互理解。一群候鳥在天空中掠過,一個小女孩的讀書聲朗朗響起,影片以這樣充滿詩意的方式開始了。
  • 6年跟蹤拍攝《出路》:揭露不同階層孩子的命運,真相很殘酷
    《出路》這部紀錄片是鄭瓊導演花了6年時間跟蹤記錄3個不同階層孩子的成長曆程。片中有三個主人公,分別來自甘肅農村、湖北小城鎮、北京繁華大都市。馬百娟從小就特別喜歡讀書,她知道只有努力讀書才能走出這座大山,窮人家的唯一出路就是讀書。她說:「長大後我想去北京讀大學。」馬百娟,是很多貧困家庭孩子的一個縮影,2012年她卻輟學了,很讓人出乎意料。因為還是未成年人,她找不到工作。人家問她那麼小為什麼不讀書了,她沉默了,尷尬地笑笑。她也想為自己努力一把,可是在封建、世俗面前,她退縮了。
  • 《出路》導演交流實錄 | 這部爆款紀錄片背後你所不知道的細節
    在剛剛過去的星期天,主理人小姐姐在世貿天階帶大家一起看了鄭瓊導演的紀錄片電影《出路》。第二個問題就是在這個片子之前,我看過一些國外的紀錄片,包括BBC的《人生七年》,以及國內陳為君導演也拍了《出路》。您覺得相比之前這兩部也是聚焦於階層,聚焦於階層固化,聚焦於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的片子,您的片子有什麼不同?就是這兩個問題,然後問完了以後交流機會就留給大家。
  • 紀錄片《出路》帶給了父母怎樣的思考?父母不努力,孩子沒出路!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火了,它叫《出路》。該部紀錄片的震撼之處在於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記錄了3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在社會中的掙扎。紀錄片記錄了三個小孩,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擁有不同的家庭,每個人都要去找自己的出路。因為導演的鏡頭,三個本不可能有交集的孩子有了交集。第一個孩子叫馬百娟,是一個山溝溝的小姑娘,來自甘肅會寧,第一次拍攝的時候她12歲,在一個只有5個學生2個老師的小學上小學二年級,家裡住著窯洞,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
  • 揭露社會殘酷真相的高分紀錄片《出·路》
    不小看自己,不被眼前艱難生活束縛,這是他們的故事帶給我們的心靈觸動。 歌曲《苔》 然而,能成為牡丹開的畢竟是少數。還有不到兩個月,就是新一輪高考了。高考是改變命運的開始,同樣也是思考人生出路的開始。
  • 《出·路》三個階層,三種人生,高考是唯一的出路
    很多人有這樣的困惑或吐槽到底該選擇什麼學校什麼專業?是選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還是便於找工作的?讀的書到底有沒有用?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嗎?導演鄭瓊用6年的時間拍攝了一本紀錄片,給出了她的答案。不過與其說是答案,更像是把這個問題具象化後丟給了大眾。
  • 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編者按】  近一月來,由英國BBC拍攝的關於中外基礎教育差異的紀錄片—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漢普郡博航特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引發廣泛討論。  時評人彭曉芸認為,這場大爭論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是:教育的目標究竟是什麼?英美語境中反思「素質教育」的真正訴求是什麼?
  • 這部豆瓣評分8.8分的紀錄片,揭露了上大學的騙局
    《出路》是陳為軍導演的紀錄片,在豆瓣評分高達8.8。此片僅有40分鐘,通過3個主人公的故事。揭露了中國因讀致貧的現象。就這九個字,揭露了一個招生騙局的本質所在。按照他的說法,就是騙這些孩子進來,交完「學費」,到了時間以後,頒發畢業證。這期間什麼事都不用幹,不用上課和考試,也不用管他們的出路,從始至終就是一場生意。王振祥的言談對於城市中的大學生來說,簡直就是一派胡言,荒謬可笑。他們一眼就能看穿百度圖片的「招生PPT」,如果在網上搜索「弘博」,馬上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
  • 豆瓣8.9的華語紀錄片,值得寒門學子反思,上學真的是唯一出路嗎
    在中國,很多人都覺得考上大學就能擺脫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現狀,但有那麼一部紀錄片告訴我,教育真的是脫貧的途徑嗎?真正是那種看完有如《熔爐》一樣的沉重心情,歇斯底裡的想哭,想怒,卻不知道能怪誰?這恐怕是今年看過的「最恐怖,最壓抑」的紀錄片——《出路》!
  • 來論|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編者按】近一月來,由英國BBC拍攝的關於中外基礎教育差異的紀錄片——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漢普郡博航特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引發廣泛討論。時評人彭曉芸認為,這場大爭論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是:教育的目標究竟是什麼?英美語境中反思「素質教育」的真正訴求是什麼?
  • 槍枝、性愛、動物,《養虎為患》的導演料到了這部紀錄片能成爆款
    崔娃《每日秀》截圖動物、性愛、槍枝,《養虎為患》導演料到了這部紀錄片能成爆款作者:戴夫·伊茲克夫 Dave Itzkoff埃裡克·古德(Eric Goode)和蕾貝卡·柴克林(Rebecca Chaiklin)是Netflix系列紀錄片《養虎為患(Tiger King: Murder, Mayhem
  • 鄭瓊《出路》每一種生命都在尋找自己的出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去參加城市讀書會組織的一個電影點映活動,所以有機會看到了鄭瓊導演的這部紀錄片《出路》——關於三個不同生長環境裡的小孩,在6年時間裡的變化和成長的記錄,影片結束後的第一感受就是心情比較複雜,同時也會有一絲慶幸。
  • 紀錄片推薦—《揭露宇宙》
    這段紀錄片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一共190多集,每一集都揭露了大量的真相,每個人對所了解的信息都帶有自身的過濾系統,你可以選擇不相信,但對於真相至少應該了解。我們現在處於揚升的階段,我們即將進入第四密度。二、月球背面有星球聯盟月球上有一個空間站,地球人和不同密度的外星人聯合起來打算一起推翻陰謀政府,像美國的51區還有很多人看到的外星人都是真實存在的,外星人在幫助人類,通過夢境告訴人類真相。
  • 普通青年如何實現階層跨越?
    紀錄片《為什麼貧窮》片頭這部紀錄片一共八集。紀錄片《出路》畫面截取鏡頭一轉,學校招生老師開始到各地招生了。武漢某學校,所有老師都出去,男老師出去搞講座,女老師打邀約電話讓學生來聽講座。讀書,是我們當今社會最好的出路。
  • 你必須得上大學,但是…… 紀錄片《出路》中的「貧窮」
    製片人艾德金斯認為《出路》的重點應該放在王振祥身上,因為老師更能講述「體制」。 (Steps Internationa/圖)「在中國,你必須得上大學,因為人們告訴你:必須得這麼做。而當你真的去上大學了,你會發現,那裡什麼都沒有。」BBC紀錄片高級編輯尼克·弗雷澤在第67屆聯合國大會的講臺上,激動地說。
  • 今年第一個爆款,這部紀錄片厲害了…
    今年第一個爆款,這部紀錄片厲害了… 2021-01-05 2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發出靈魂拷問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開篇就拋出兩個看似簡單、實則難答的問題。「在中國,高考是每位學生命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它決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紀錄片是2012年拍的,但是這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有著很大的準確性。
  • 紀錄片 | 《崇高之上》揭露宇宙真相
    道無止盡|道在合一當揭秘紀錄片《崇高之上》是關於這個星球的真相,關乎每一個地球居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