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2021-01-09 搜狐網

  【編者按】

  近一月來,由英國BBC拍攝的關於中外基礎教育差異的紀錄片—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漢普郡博航特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引發廣泛討論。

  時評人彭曉芸認為,這場大爭論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是:教育的目標究竟是什麼?英美語境中反思「素質教育」的真正訴求是什麼?而中國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問題又是什麼?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學校》以戲劇性手法做了一次中英教育交流實驗。當然,結局如雙方所料,以成績為唯一評比標準,中方教師勝出:他們深度參與教學的學生,比沒有中方老師介入的英國學生,成績高出一小截。

  且不說參與教學實驗與未參加實驗的兩組學生樣本選取是否科學,譬如兩組學生原來的成績如何?就算這個實驗的樣本選取完全科學有效,重要的是,以分數為標準來評判這場實驗的勝負,究竟意味著什麼?

  寫過《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和常青藤的綿羊》一文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研究員萬維鋼旋即在微博發表評論認為:「#中式教法讓英國學生成績高10%# ……中國的基礎教育其實比英美更加現代化,中國已經工業化,後者仍停留在原始放養狀態。這時候談論原始狀態的優劣意義已經不大,因為工業化是大勢所趨。」

  問題可能恰恰出在對教育的理解上,如果把教育理解為工業,那麼,人就是工業生產流水線的作業對象,妨礙標準化流水作業的「人」的那些品性,統統要扼殺掉,一如著名的「超級考試工廠」中國河北衡水中學所幹的—豈止關心偶像退出樂隊要被遏制住,連如廁時間都需要精密計算。

  如果這個方向是正確的,那麼,BBC請的中國老師還太「綿羊」了,太不「中國」了:把衡水中學的老師請去,按照衡水中學的時間控制原則來複習、刷題,比拼出來的成績會贏得更多。

  階層流動焦慮:英美為何反思「素質教育」

  很多看熱鬧的人不太了解的是,BBC 精心設計的這部紀錄片,有它深刻的英國背景。在英國,關於教育改革的爭論持續多年,已有兩任教育部部長對中國式教育模式頗有興趣。去年,英國政府還實施了一項計劃,把70多名小學數學老師派到上海,來學習中國同行的教學方式。

  英國的教育部長為何看上中國填鴨式教育模式呢?他們和中國官員一樣有政績衝動。

  據《北京日報》報導,上海連續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舉辦的全球15歲學生數學能力測試中拔得頭籌。而英國,這個擁有牛頓、圖靈、哈代等著名數學家的發達國家,卻僅僅獲得了第26名。這樣的成果讓教育部長們很頭疼,深深憂慮英國的下一代人將失去國際競爭力。

  不過,在英國,私立學校可以不買教育官員的帳。

  被稱為「精英搖籃」的英國最著名貴族學校—伊頓公學的校長託尼·利特爾(Tony Little)就對政府官員的「政績衝動」表示了異議。利特爾說,英國學校不應該尋求模仿中國的教學體系,因為「把排名表上的成功和優良教育混為一談」是錯誤的做法。他警告說,如果英國學生被迫陷入束縛著中國學生的「桎梏」(straitjacket)之中,而不是讓他們接受一種全面的教育,那麼英國將在全球就業市場上遭遇挫敗。

  無獨有偶,近日的美國大選預選辯論會上,教育政策也是重要議題。哈佛大學心理學系著名教授Steven Pinker在《新共和》發表了言辭尖銳的文章。他批評左翼秉持的唯心均等主義敗壞了大學的招生價值,究竟是要Jenny Cavilleris(貧窮卻聰明)還是 Oliver Barretts(富有卻愚蠢)?

  中國式應試教育:公平性錯覺

  可以說,英美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是建立在已有一套多層次的現代教育體系的基礎上的。他們的反思,不是針對致命的缺陷,而是奔著精緻完美而去的。

  如果因為英美國家反思一下「素質教育」,就以為中國的應試教育風景無限好;或者因為英美國家反思一下私立大學可能的貴族化傾向,而以為中國的公辦教育一元制好,或者以為中國的應試教育由於標準化測試而更加公平,則是上了BBC這部刻意實現反轉效果紀錄片的當了。

  再來比較一下中國和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增長方式的差異,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教育在中國似乎仍然承載著階層流動的功能,而發達國家的教育與階層流動關係看起來好像並不那麼緊密。

  這很可能是對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差異的巨大誤解。

  即把一個本來處於急遽流動階段的社會形態所具有的特徵,歸功於教育。實際情況可能是,一旦這個急遽流動的社會進入階層固化時期,無論搞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由於巨大的貧富差距,教育所承載的階層流動功能也就自然弱化—一如現在中國的大學所統計的,農村大學生生源比例在減少,而他們同樣在經歷高考應試。

  關於這一點,我們回顧一下1977年、1978年恢復高考所表現出來的階層流動性之劇烈,就能判斷,這和當年的高考試題是否足夠標準化無甚關係,而是和關於考試的資源、信息,大家都差不多一片空白,一切處於建立標準的新階段相關。

  也就是說,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一旦招生「軍備競賽」白熱化,有錢階層總會弄到更多有利於應試或應對招生政策的優勢資源。

  同樣仍是高考的應試,今天富裕階層撐起來的補課經濟,就令人瞠目結舌。至於因戶籍引發的大學招生指標公平性爭論,就更為常見了。不是有人為了上清華北大而希望有個北京戶口嗎?不是有那麼多天價的公立學校學區房嗎?這些,哪個不涉及公平性爭議呢?

  指望僅僅靠教育成為調節階層流動性的承擔者,一不小心就會偏離了教育的目標—以人為本的目標。甚至會把教育搞成追求GDP那樣,與量化數據掛鈎,進而鼓吹教育的工業化。

  日本的教育改革專家大前研一在《教出孩子的生存力》一書中不無憂慮地指出:「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特色。沒看出孩子特色的父母,只能說是愚人。那些沒有想法的父母會對孩子說:『你就按人生既定軌道一路念到大學,以後總會有出路的。』從我的角度來看,這是父母放棄了教養責任。如果一直觀察孩子,一定能發現一兩個優點。」

  可以看出,大前研一主張的是個性化教育,問題是,如果父母居於社會底層,受教育程度有限,恐怕就有心無力,難以承擔這個教養責任。這時候,社會能否起到補充家庭教育不足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在於學校的教育。如果學校也追求工業化流水作業,那麼,每個孩子就只能先成為考試機器,考上大學之後再自求多福,自我規劃人生。

  如果教育的目標僅止於此,那麼,網際網路或衡水中學那樣的「考試超級工廠」完全可能提供刷題資料庫供應試的孩子反覆訓練,成本倒是節約了,但教育的目標可謂漸行漸遠。

  在公平與優質教育的博弈中,誰將失去精英?

  英國的教育部長青睞中國式的「滿堂灌」教學方式,以為這是中國學生在考試中勝出的原因。這可能是個不怎麼美麗的誤會,實際上,中國的學生現在大量都在「填鴨式」課堂外找一對一個性化課外輔導,家庭為此花費不菲,有些家庭為此叫苦不迭,表示難以承受。

  在BBC的這部紀錄片中,實驗欠缺科學性的一個方面,還在於兩組學生學習時間的完全不對等性。既然花的時間差距如此之大,怎麼證明,小班教育的英式模式如果也花中國學校同樣的時間,成績一定會比中國老師帶領的「中國學校小組」差呢?其實,英國人更關心的是,「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即,英國孩子能忍受中國這種高強度的學習嗎?

  不過,若論大學階段的學習強度,恐怕需要問「我們的大學生足夠堅強嗎」的,是中國大學生的家長和中國的高校了。

  如紀錄片中一位頗有個性的男生所說的,如果他花足夠多的時間,他能夠考出漂亮的分數,但他說他不願意。如果不願意這麼幹的英國孩子,是把這個時間拿出來踢球、玩音樂、了解社會。我們很難說,這個年齡的孩子錯過這些而只會考試的話,他將來的人生將缺失些什麼,誰能為這些缺失補救。

  不信,讓我們粗略看看中國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大學生身上的問題。

  除了少部分自主學習能力極強的大學生成為應試教育的倖存者,在中國的大學中—尤其是文科,我們見到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毫無興趣,對付完高考就以為人生的學習終結了,其學習興趣早就在成為高考的考試機器過程中被扼殺殆盡。我見到不止一位大學教授抱怨說,他們是在為糟糕的應試基礎教育「擦屁股」,導致大學階段的學術型、創新型教育難以施展。甚至連鼓吹中國教育模式的人士所引以為傲的理科,除了那些學生競賽,真正出大成果的數學家,中國並不佔優勢。連傳奇式的數學家張益唐也承認:「我若在中國,無法取得今天這樣的學術突破。」

  如果上述這些論述,還不足以引人反思中國教育體制的弊端,還因為一部旨在追求讓英國教育盡善盡美的BBC紀錄片而令國人懈怠,甚至直接把數理化成績較好與畸形應試的中國基礎教育劃等號,還大言不慚地向國外推銷中國基礎教育模式,這就大謬了,可謂盲目自大。

  在這個問題上,如果爭論持續,可視為關於教育觀念競爭的開始。不過,更加令人憂慮的是,很多人已經不爭論,直接用腳投票了。在今年的高考中,拿省狀元的,更多的是來自二三線城市「考試工廠」學校的學生,而廣州那幾所著名的高中如執信、華附中更多的尖子生,則選擇了外國名校。

  據《新快報》報導,廣州執信中學832名高中生中,沒有參加高考一模的有100名。這些學生去哪兒了?校方介紹,這批學生中,不少人已收到國外大學拋來的「橄欖枝」。另一所名校—華師附中國際部,截至2015年4月初,2015屆國際部四個班105名畢業生共收到400多份海外大學錄取通知書,獲得獎學金總額為191萬美元。

  這還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的中國孩子,小小年紀就出國,家庭為他們選擇了國外的中學甚至小學教育。這些數據,或許比大道理更直觀,中國的教育體制,還有吸引力嗎?

  當私立、公立多層次教育體系已經極為豐富的西方國家在憂慮過分強調「平等主義」以及私立被財閥權貴裹挾可能令他們失去智力條件頗佳的猶太人、亞裔人時,他們擔心的是,過多的自我保護會令他們優質的教育資源失去一流的可塑之才,他們渴望「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而中國對此的應對,難道不是應該權衡一下,我們的教育體制和教育質量是否在這種人才爭奪戰中失去競爭力嗎?

  中國,還能留住精英人才嗎?

相關焦點

  • 來論|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階層流動焦慮:英美為何反思「素質教育」 很多看熱鬧的人不太了解的是,BBC 精心設計的這部紀錄片,有它深刻的英國背景。在英國,關於教育改革的爭論持續多年,已有兩任教育部部長對中國式教育模式頗有興趣。去年,英國政府還實施了一項計劃,把70多名小學數學老師派到上海,來學習中國同行的教學方式。
  • BBC紀錄片永遠不會說的現實,西方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會分層
    而這部紀錄片,則將這一實驗性的過程拍了下來。無論從過程還是結果來看,都非常有趣。 節選幾個片段,從片子裡看起來,好像西式教育和我們的教育蠻大的。 合情合理在,畢竟在很多次的大型國際比賽中,中國學生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的; 出其不意在,我們身在國內,抱怨了很多次國內教育的種種不好,越來越多人把孩子送去國外或者是國際學校,但這個紀錄片的結果好像給西式教育一擊悶錘。 之前一個朋友聊起,說他認識一個在聯合國工作的美國同事。
  • BBC頂級紀錄片《人類宇宙》
    ·考克斯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p0276p50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14-10-07集數: 5單集片長: 60分鐘豆瓣評分:9.2
  • bbc出品紀錄片大貓,四十種貓科動物中的三十一種都被記錄
    bbc出品的紀錄片,往往都是花費數年時間打造的稀世精品,每一部都口碑炸裂,讓人大開眼界。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大貓。同樣是史詩級的作品。從世界最小的可以放在手掌上的鏽斑豹貓、膽敢單挑鱷魚的美洲虎,殘忍屠殺企鵝的美洲獅,以及喜馬拉雅山頂神出鬼沒的雪豹。四十種貓科動物中的三十一種都被記錄進來,絕對是一部鑑貓寶典,貓奴們的頂級盛宴。
  • 教育的影響力—推薦英國BBC紀錄片《7Up》
    最近,利用了幾天時間,認真觀看了紀錄片《人生七年》,這是由麥可·艾普特在1964年為英國BBC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通過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時值七歲妙齡的兒童,並每隔七年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對世界及人生的期待、教育的感受等。這個拍攝一直從7歲拍攝到63歲,跨越了他們的少年、中年、老年三個人生階段。
  • BBC紀錄片《南太平洋》第2集-漂流者
    BBC紀錄片《南太平洋》第2集-漂流者導演: 馬克·布朗羅 / Chiara Bellati / Jonathan Clay編劇: Chiara Bellati主演: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 Mike Rowe / Richard Wollocombe / 馬克·布朗羅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www.bbc.co.uk
  • 與龍同行 (BBC紀錄片)
    該片運用電腦合成技術和模型重塑方式重新構建了中生代的場景,改變了以往教育故事片中對恐龍的講述模式,還請了不少古生物學家參與,如Peter Dodson、Peter Larson和James Farlow在影片的製作花絮Walking with Dinosaurs - The Making Of做了進一步說明。
  • BBC紀錄片丨《人類宇宙》1~3集
    來自BBC紀錄片編輯整理( ID: BBCjilupian)導演: Stephen Cooter主演: 布萊恩
  • BBC網站除了精彩絕妙的紀錄片 還可以用來學英語!
    對於中國學生而言,提到BBC最多想到的是它精彩絕妙的紀錄片,其實,它還有另一個神奇的存在——BBC Learning English!網址:http://www.bbc.co.uk/learningenglish/BBC Learning English中國學生的福音,這上面的所有聽力材料都有稿子!
  • 「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2019年必看的教育題材電影和紀錄片
    不如趁著國慶節,陪孩子一起看看這些關於教育的電影和紀錄片吧!首先給大家分享的是: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上映日期:2019年紀錄片寫實的記錄了全世界各個國家對於孩子們的教育,以及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的成長和狀態
  • 爆款紀錄片《出路》在揭露殘酷階層的同時,還告訴了我們什麼?
    英國有一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叫《56UP》,紀錄片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而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層是很難逾越的,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傳承到子女輩子,而結論就是: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 不同的起點 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A WAY OUT》),從2009年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女孩子
  • BBC紀錄片(14)生命之源
    《生命之源》(The Trials of Life)是BBC 於1990年發行的一部紀錄片,內容是記錄地球上不同生物的有趣行為,例如誕生方式
  • 企鵝爸爸:BBC紀錄片都知道,BBC專門為兒童拍的紀錄片你聽過沒?
    雖然隔三岔五我們都會分享一些頂級紀錄片。但是今天的很特別。因為它們都來自BBC、NHK的兒童頻道或教育頻道。換句話來說:這些片子就是專門為兒童拍的。和一般的紀錄片相比,這些片子有什麼特點?時長很短。每集5-30分鐘。插個縫隙就能看完。不用擔心孩子的看視頻的用眼問題。講解生動、簡潔。
  • 這部國產優質紀錄片告訴你:跳出現有貧窮階層的出路在哪?
    想要跳脫你本來的階層,我們的出路在哪裡?今天為大家分享這部紀錄片,也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紀錄片《出路》講述的是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間,三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從學校步入社會,在各自階層努力掙扎,尋找各自人生出口的故事。
  • BBC紀錄片:美麗中國之錦繡華南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BBC聽力>正文BBC紀錄片:美麗中國之錦繡華南 2014-03-25 14:44 來源:網絡 作者:
  •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跨越半個世紀的巨作!
    (63up)布魯斯、Sue、託尼手拿七歲時的照片這部紀錄片拍攝始於1963年,當時22歲的記者麥可艾普泰德(Michael Apted)被總編關於英國階級固化的想法觸動,深感要英國階級制度的不合理。於是他和三位同事從英國各地區找來14位七歲的孩子進行採訪。
  • 為了偷拍野生動物紀錄片,BBC發明多種間諜:糞便,海豚,猴子
    說起野生動物紀錄片,你第一時間想起的肯定是BBC。這家公司真的為我們奉獻太多的經典紀錄片了。還記得那個視頻嗎,幾十條蛇追殺一隻小蜥蜴,小蜥蜴求生的渴望,真的是激勵了無數的網友,在絕境中,再次找到信心,努力拼搏。
  • 從結構主義視角論寒門子弟的階層困境與教育突圍
    在美國,出身於不同階層的孩子因教養方式的不同形成截然不同的發展樣態,由此影響到孩子的教育未來[1],「社區的孩子」已經徹底變成了「父母的孩子」[2]。在中國,日益激烈的教育競爭使得人們感覺到寒門子弟實現階層躍升同樣變得更加困難。
  • 9.2分豆瓣高分BBC紀錄片:《恆星七紀》Seven Ages of Starlight
    《恆星七紀》Seven Ages of Starlight導演: Gaby Hornsby主演: Rupert Graves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www.bbc.co.uk/programmes/p00yb434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2-10-25片長: 90分鐘又名: 星光七紀元 / 恆星的一生每當太陽落山,夜幕降臨,坐在大地,仰望星空,就能看到一部史詩巨作在眼前上演,這部巨作擁有數十億演員——恆星。
  • 萬維鋼:你們羨慕的美國教育,到底是美國哪個階層的教育?
    因為應試教育實在令人深惡痛絕,很多中國家長羨慕美式教育,似乎在那種教育中學生的個性就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充滿創造性,培養出來的都是賈伯斯那樣的人物。也有更了解情況的人指出,美國的基礎教育水平其實很差,比如美國學生的數學能力就是個笑話,還是中國式的嚴格要求比較好。 這兩種印象都是盲人摸象。我只問一個問題:你說的是美國哪個階層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