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2019年必看的教育題材電影和紀錄片

2020-12-03 麥叔叔專注教育

教」的形式有很多樣:言傳、身教、耳濡、目染。

看電影,又何嘗不是一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呢?好的電影會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

那還等什麼?不如趁著國慶節,陪孩子一起看看這些關於教育的電影和紀錄片吧!

首先給大家分享的是:

紀錄片

《他鄉的童年》

上映日期:2019年

紀錄片寫實的記錄了全世界各個國家對於孩子們的教育,以及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的成長和狀態。片子剛剛播出兩集,便在豆瓣獲得9.1高分,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個性,自然也有著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導致了孩子養成不同的個性。這部紀錄片,就是講述幾個國家對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讓無數父母反思: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人生七年》

英國BBC偉大的紀錄片系列《人生七年》,花了63年跟拍英國不同階層的14個7歲男孩,每7年回訪一次,關注他們的家庭、教育、生活、婚姻和事業。每一部的片名就以年齡命名,《7 Up》《14 Up》……《49 Up》以此類推。在豆瓣上,每一部的評分都超過9分,今年最新推出的《63 Up》直接飆到驚人的9.7分。這部跨度超半個世界的真實人生記錄,這14段不同階層的人生經歷,《人生七年》濃縮了很多個家庭教育的問題,所謂的階級固化,更像是教育決定命運,這其中,父母的影響尤為重要:「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也許足夠讓我們反思: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到底給了孩子什麼?

《鏡子》

這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零零後》

2006年,攝製組開始在一所幼兒園跟蹤記錄了十多位00後的孩子,記錄一直持續了十年。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十年過去,時間改變了他們的外貌,賦予了他們獨立的思想和自主的行動。他們將如何突破青春的困惑?他們將怎樣選擇未來的生活?這是中國唯一長時間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用影像探索00後的孩子有著怎樣的成長秘密。父母、社會、學校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展現十年的成長,凸顯時間的力量。

電影

《三傻大鬧寶萊塢》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好的老師會努力挖掘,因材施教。而不會讓孩子們變成被模具統一生產的產品,這樣只會埋沒了真正的天才!

本片根據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Five Point Someone)改編而成。法蘭(馬德哈萬 R Madhavan 飾)、拉杜(沙曼·喬希 Sharman Joshi 飾)與蘭喬(阿米爾·汗 Aamir Khan 飾)是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三人共居一室,結為好友。在以嚴格著稱的學院裡,蘭喬是個非常與眾不同的學生,他不死記硬背,甚至還公然頂撞校長「病毒」(波曼·伊拉尼 Boman Irani 飾),質疑他的教學方法。他不僅鼓動法蘭與拉杜去勇敢追尋理想,還勸說校長的二女兒碧雅(卡琳娜·卡普 Kareena Kapoor 飾)離開滿眼銅臭的未婚夫。蘭喬的特立獨行引起了模範學生「消音器」(奧米·維嘉 Omi Vaidya 飾)的不滿,他約定十年後再與蘭喬一決高下,看哪種生活方式更能取得成功。

「死記硬背也許能讓你通過大學4年,但會毀掉你接下來的40年。」

《卡特教練》

好老師鼓勵學生去勇敢地表現自己。

里奇蒙高中籃球隊原本一支屢敗屢戰的隊伍,這一切在卡特教練執教之後發生了變化。他要求隊員和他籤訂一個協議,約定如果隊伍不團結或是成績不佳就不再繼續參加任何比賽。在他的帶領下,這支隊伍開始走上了上坡路,最後成為無人能敵的長勝王。

在卡特看來,贏得比賽固然重要,但保證隊員的文化課成績,為他們確定一個選擇更為充分的未來同樣重要,作為一名高中籃球隊員,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毅力、紀律和團隊精神,還應該取得足夠的學分。卡特想用自身的經歷與經驗告訴隊員們:學校的教育是塑造學生並指引他們走上了正確的人生之路,而不僅僅是籃球比賽。

《嗝嗝老師》

印度有一個女孩子,患有圖雷特症候群,這是一種神經系統的疾病。一緊張就會打嗝,會發出哇哇的聲音,還會臉部抽搐。越緊張,抽搐得越厲害。這樣的一個女孩子,因為總是不合時宜,但又無法控制地發出哇哇聲音,被當成異類,被嘲笑,被否定,即使是自己的父親也因為女兒總會在公共場合無法控制地發出哇哇聲音而覺得有點丟人。她生活中遭受了很多惡意。她也不像很多故事裡的主人公一樣,雖然身體有疾病,但是智力超群,或者某個技能過人。她只是平凡的普通人。幸運的是,她遇到了一個改變她一生的老師……

《死亡詩社》

船長,我的船長!學生時代,如果有一位船長一般的長者來引領叛逆的航船,這是人生的幸還是不幸?基丁老師的出現,給一群墨守成規的孩子帶來了詩歌的憧憬和人性的覺醒,同時也帶來了死亡的代價。從教師角度來看,這也是一部可以點燃教育理想的電影,基丁老師的勇氣和智慧,對現在的教育都是極大的啟蒙。

相關焦點

  • 2019年紀錄電影票房大滑坡 紀錄片出路在何方?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26日電(袁秀月)相比2018年,2019年的紀錄片發展可謂是多方面遇冷,從近日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就可窺一二。  報告顯示,2019年紀錄片生產總值增幅為近10年來最低值,紀錄電影票房大滑坡,電視收視率和廣告大幅下滑。而另一方面,紀錄片在新媒體方面表現強勁,作品的社會影響力和質量都可圈可點。
  • 適合父母陪孩子一起欣賞的5部教育題材電影,父母必看
    下面我就分享6部關於教育題材,適合家長與孩子一起觀看的電影,供大家思考。第一部《馭風男孩》,教給孩子知識的力量。這是一部2019年才上映的電影,由非裔英國人,切瓦特、埃加福自編自導的一部關於教育、勵志題材電影。
  • 271教育|弘揚高尚師德 潛心立德樹人——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
    濰坊市委辦公室、團市委、市教育局和市高新區黨工委宣傳部、區教育局有關領導出席,電影主人翁原型江西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負責人支月英老師、電影導演張亞海、濰坊瀚聲學校全體教師、家委會代表、校學生會全體成員、部分學生代表參加活動。
  • 作業幫榮獲2020教育產業發展大會「年度教育榜樣」大獎
    11月26日,作業幫在2020「教育影響城市」教育產業發展大會上,被評為「2020年度教育榜樣」。  2020「教育影響城市」教育產業發展大會由紅星新聞·成都商報·成都兒童團以及菁苗教育共同主辦,會議在成都舉行。50餘家國內教育企業,上百位業內專家參加。教育屆人士齊聚一堂,回顧2020年教育產業發展,共話行業變革,把脈行業動向,探尋行業未來。
  • 高中生拍"跨性別"電影挑戰女裝 校方:題材敏感
    劇本的創作,是學生完成這樣一部新銳題材電影最大的挑戰。為了完成這部電影,導演胡然然研究了許多同一題材的電影和紀錄片,《有性無別》、《丹麥女孩》、《男孩別哭》等電影,反反覆覆拉片拉了幾十遍。除此之外,她還找到了跨性別中心,開始不斷接觸跨性別者,參加中心的講座,和講師不斷交流、反覆修改劇本。
  • 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如果因為英美國家反思一下「素質教育」,就以為中國的應試教育風景無限好;或者因為英美國家反思一下私立大學可能的貴族化傾向,而以為中國的公辦教育一元制好,或者以為中國的應試教育由於標準化測試而更加公平,則是上了BBC這部刻意實現反轉效果紀錄片的當了。
  • 青少年教育題材電影《南平紅荔》觀後感~
    篇一:   在院黨委和團總支的組織下,4月11日我們信息院的青年員工觀看了《南平紅荔》這部青少年教育題材的電影。「少年審判庭就是一座橋,我們要讓這些孩子從這座橋上過去,穿過他們人生的障礙,不掉下水。」庭長詹紅荔同志的這句話一直在我耳邊迴蕩著。
  • ​開創中小學影視教育新局面!兒童電影教育論壇順利召開
    論壇上,嘉賓們圍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創中小學影視教育新局面」的主題展開了闡述和分享。曾組織撰寫《讓電影重要起來》的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博士卡麗·巴澤爾傑特就中小學影視教育做了專題《電影教育:四種發展策略》演講。長期在教育系統工作,現受聘於陝西勵志校園數字院線的陳俊斌則從校園電影工作者的角度,分享了主題為《中小學影視教育創新路徑研究與探索》的發言。
  • 來論|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如果因為英美國家反思一下「素質教育」,就以為中國的應試教育風景無限好;或者因為英美國家反思一下私立大學可能的貴族化傾向,而以為中國的公辦教育一元制好,或者以為中國的應試教育由於標準化測試而更加公平,則是上了BBC這部刻意實現反轉效果紀錄片的當了。
  • 什麼是好的教育?這部《零零後》記錄追蹤孩子的十年成長與教育
    ,2019年,同系列電影上映。但是從本質上來講,對內向性格的人來說多少是有點不公平的,他在要求每個內向的人,都變得外向,其實內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優點,比如說,能更好地思考和沉澱,所以人當然是能外向和內向最好,那樣他就能擁有這兩個世界裡各一半最好的東西。」
  • 紀錄片《洪水泛濫之前》預告 小李再涉環保題材
    紀錄片《洪水泛濫之前》預告 小李再涉環保題材 時間:2016.09.2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援藏題材電影《太陽和月亮》首映
    2019年10月13日,民族團結和援藏題材電影《太陽和月亮》首映儀式在福州大戲院隆重舉行。影片總長90分鐘,這是向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和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獻禮的一部電影,講述了兩代援藏工作者與藏族同胞互相關愛、共同奮鬥、友情至深的故事,生動展現了社會主義大家庭之美、民族團結之美、援藏事業之美、青藏高原之美。而《太陽和月亮》則是古諾鋼琴首次登上電影熒幕的作品。
  • 「重磅發布」媒體融合、現實題材:紀錄片發展的兩個關鍵詞
    編者按: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節目收視綜合評價大數據系統在一定範圍內公布了紀錄片專題收視報告。報告基於2019年6月3日至8月9日期間,對16個央視頻道、34個地方衛視頻道、3個地方衛視紀實頻道以及4個中國教育電視臺頻道紀錄片收看情況的監測。數據顯示紀錄片整體收視勢頭強勁。
  • 關於中國首部棒球題材紀錄片電影,背後的那些事那些人
    少年》已斬獲了2020年第14屆FIRST青年影展的「最佳紀錄片」、「觀眾選擇榮譽」兩大獎項,以及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金雞影展入圍影片」。 12月11日,《棒!少年》將投入全國影院院線,作為中國首部棒球題材紀錄片電影,全國公映!
  • 2019透過熱詞看教育
    編者按2019年,黨中央、國務院對教育事業高度重視,對教育工作者關懷關心,社會各界對教育持續關注。日前,光明日報教育研究中心攜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平面媒體中心,在10億字詞語料技術抓取基礎上,遴選出「2019年度教育熱詞」。回顧2019,讓我們用「十大熱詞」串聯教育印記,透過熱詞,一起品讀2019年教育的發展變化。
  • 中國首部洞穴潛水題材紀錄片《潛行深淵》:拍自然探險紀錄片考驗極大
    1、《潛行深淵》作為中國首部洞穴潛水題材紀錄片,當初為何會看中這樣一個新的題材?龍:我和小夥伴們都覺得,如果連玩耍都不會,還作什麼遊戲談什麼創意。我們團隊的人都比較喜歡運動,旅行,作死,DIY。會接觸到各種玩極限運動的大神。慢慢發現深圳真是「高手在民間」的典範。
  • 探索頻道首部遊戲題材紀錄片Game Vision 即將在中國首播
    歷時一年,採訪了數十萬玩家,探索頻道首部遊戲題材紀錄片Game Vision(以下統一使用《遊戲願景》)終於要跟大家見面了!這是探索頻道開播以來首部遊戲題材紀錄片,騰訊作為亞洲唯一受邀遊戲公司接受了採訪。
  • 用科學點亮童心,我國首部火星題材科普教育漫畫《火星媽媽的日常...
    10月1日下午,我國首部火星題材科普教育漫畫《火星媽媽的日常》於甘肅金昌"2020未來火星生活周"正式發布。同時藉助日常的教育、生活、娛樂等場景,讓普通人更好的了解航天科普,激發更多青少年挑戰未知的勇氣和探索未來的決心。在發布會上,來自各行業的專家全方位闡述了航天科普教育對親子關係、未來生活的影響。以科普理念分享的方式讓普通人更好的了解航天、了解太空,從而引發大家對未來親子教育方式的思考和探索,去引導激發我們下一代對航天科學的好奇心。
  • 豆瓣評分9.2的教育紀錄片,揭秘日本強大原因,家庭早教刻不容緩
    最近在看一部紀錄片叫《他鄉的童年》,它被網友評為今年最好的國產教育紀錄片,播出僅3集,豆瓣評分就達到9.2的高分。這部紀錄片主要講述一位二胎媽媽、國際新聞記者周軼君,走訪並記錄芬蘭、日本、印度、英國及以色列的教育現狀,最後回到中國記錄下自己對國外教育的見聞及一些思考。
  • 唯愛成長營開營,為獨撫媽媽賦能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少韓)7月24日上午,由廣東省山海源慈善基金會主辦的唯愛成長營活動在清遠正式啟動,並用5天的時間,通過圍繞生命歷程、自我接納、情緒管理、藝術手工、藝術繪畫等主題的課程,為20位獨撫媽媽賦能。在課程結束後,所有參與培訓的媽媽被聘為山海源慈善基金會「種子教師」,通過她們的力量再去支持更多需要幫助的獨撫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