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團媽
「這部片子不是一個百科全書,就從這10年的變化去看成長,看我們的教育能不能從中受到啟發。」本片導演張同道曾這樣說。
那這部片子是什麼呢?這就是系列紀錄片《零零後》。2000後出生的孩子,我們統稱他們為00後,導演記錄了同一個幼兒園裡的10多位孩子,跟拍持續了10年,看看這一路上孩子們的成長與變化,2017年,這部中國唯一一部長時間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正式放映,2019年,同系列電影上映。
今天我們來聊聊這部紀錄片,網絡上能夠搜到4集,與很多關於教育的記錄片不同,《零零後》以孩子的角度讓大人們看多了不一樣的視角,看到孩子內心的想法,看到成長經歷對孩子的影響,也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每一集不同主題,講述不同孩子的成長記錄。
戳上圖觀看影片
這是紀錄片裡唯一一個需要面對二胎妹妹的孩子,沒有給孩子做好充分思想準備的父母生下了二胎,而面對突然出生的妹妹,萌萌變得越來越敏感脆弱,甚至不願意再跟父母交流,看著爸爸媽媽在意妹妹的樣子,她感到傷心難過,而在面對教育問題、生活中的問題時,父母卻選擇了逃避式的方式。
漸漸地,小時候可愛粘人的小女孩產生了思想上的逃離。而這,似乎發生在很多二胎家庭中,父母不能理解青春期孩子的敏感,對二胎的小孩子關愛更甚,又想要兩個孩子更好相處,其中的矛盾也好,無聲的爭吵也罷,就好像我們自己曾經經歷過或是能夠預想到的某些家庭。
這樣的成長狀態呈現在萌萌身上,讓觀眾從第三視角看到成長過程中被忽視的孩子的想法,思考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影響。
印象很深的一集,4歲的一一不願意交朋友,不是害羞,而是本身的內向性格,她說她並不需要朋友,她可以自己玩耍,自己吃飯,並且享受其中的自在和樂趣,直到13歲時的她,依舊恬靜自得,雖然有了朋友,也融入了群體生活,但依舊享受獨處。幼兒園時期,園長因為她的內向而苦惱,找到家長,她的父母沒有逼迫她一定要成為外向的人,而是接納孩子的性格,並且不覺得不妥。
一一很通透,她說:「要求人是外向的這件事情,首先他肯定是有目的的,是為了讓人們更加緊密地抱團在一起,創造更好的社會。但是從本質上來講,對內向性格的人來說多少是有點不公平的,他在要求每個內向的人,都變得外向,其實內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優點,比如說,能更好地思考和沉澱,所以人當然是能外向和內向最好,那樣他就能擁有這兩個世界裡各一半最好的東西。」
看到這裡,我們思考,或許孩子並不比大人想得少,新世紀的小孩接收著無限多的事物,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一一的成長就說明:不過多幹涉,只是儘量引導,會不會也是不錯的教育方式呢?
這一集中兩個孩子的選擇,也代表了零零後家庭的兩種教育選擇,零零後的生長大環境是較為優越的,而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之下,有不少有能力給孩子選擇更好環境的家長。片中的兩個家庭在物質基礎富裕的情況下,讓孩子自由選擇了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梁昊天的成長過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傳統的教育方式,不論是興趣愛好,還是學習上,都是爸媽參與,鼓勵並且嚴格,當然,梁昊天也足夠優秀。中考過後,爸爸帶他騎行川藏線,鼓勵他挑戰自我,這樣的經歷對孩子來說太難得了,在梁昊天身上,我們看到了父母共同陪伴的教育,看到傳統教育的正面力量。
劉嘉陽則是截然不同,他思維活躍,成熟早慧,小小年紀,便有自己明確的目標,而且父母是相信他,讓他放手去做的,他選擇申請國外的學校,父母讓他自己規劃決定,就算失敗也坦然承擔後果,這種信任同樣是很難得的。當然,也正是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促成了劉嘉陽性格中的冷靜和自信。
這兩種教育方式,可以說都是正面的,值得探討和借鑑的,觀眾從中也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積極作用。
另一個內向的女孩辰辰,不同於一一從小的獨處,小時候的辰辰對友誼有著極高的忠誠度,幼兒園時期,她每天都在門口等好朋友來上學,後來好朋友離開幼兒園,辰辰依舊在門口等待。轉眼初中時期,辰辰成長成了一個內向又冷靜的女孩,喜歡拍攝動物,喜歡機器人編程,幾乎沒有朋友,13歲的她仿佛厭倦這個帶著面具的社會,安靜地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家長對此也有擔心,但內向的孩子好像內心卻更堅定,辰辰有自己面對世界的方式。
同樣是面對友情,外向的樂樂跟辰辰的方式完全不一樣,他可以變著方式去引起小朋友的注意,長大之後,他外向,他有很多朋友,朋友的影響讓他喜歡上編程機器人,他接受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學習項目,同時他也清醒,「清醒」好像是這一代孩子共同的優點,14歲的樂樂說出自己想去「追求天命」的那段話,讓人覺得自信的孩子身上是在發光的。
同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十年的成長中卻有完全不同的性格轉變和人生選擇,影響他們的不止是學校的教育,更多的還有家庭教育。這部系列紀錄片很好的一點就是他讓觀眾作為旁觀者,客觀冷靜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讓觀眾跟隨孩子的視角,看到成長過程中被忽視的孩子們的心境。
孩子不是泥巴,不能捏成你想要的樣子。每一個孩子都是那麼的不一樣,每一個孩子也都有著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