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的教育?這部《零零後》記錄追蹤孩子的十年成長與教育

2020-11-30 成都兒童團

文丨團媽


這部片子不是一個百科全書,就從這10年的變化去看成長,看我們的教育能不能從中受到啟發。」本片導演張同道曾這樣說。



那這部片子是什麼呢?這就是系列紀錄片《零零後》。2000後出生的孩子,我們統稱他們為00後,導演記錄了同一個幼兒園裡的10多位孩子,跟拍持續了10年,看看這一路上孩子們的成長與變化,2017年,這部中國唯一一部長時間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正式放映,2019年,同系列電影上映。



今天我們來聊聊這部紀錄片,網絡上能夠搜到4集,與很多關於教育的記錄片不同,《零零後》以孩子的角度讓大人們看多了不一樣的視角,看到孩子內心的想法,看到成長經歷對孩子的影響,也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每一集不同主題,講述不同孩子的成長記錄。


戳上圖觀看影片



這是紀錄片裡唯一一個需要面對二胎妹妹的孩子,沒有給孩子做好充分思想準備的父母生下了二胎,而面對突然出生的妹妹,萌萌變得越來越敏感脆弱,甚至不願意再跟父母交流,看著爸爸媽媽在意妹妹的樣子,她感到傷心難過,而在面對教育問題、生活中的問題時,父母卻選擇了逃避式的方式。



漸漸地,小時候可愛粘人的小女孩產生了思想上的逃離。而這,似乎發生在很多二胎家庭中,父母不能理解青春期孩子的敏感,對二胎的小孩子關愛更甚,又想要兩個孩子更好相處,其中的矛盾也好,無聲的爭吵也罷,就好像我們自己曾經經歷過或是能夠預想到的某些家庭。



這樣的成長狀態呈現在萌萌身上,讓觀眾從第三視角看到成長過程中被忽視的孩子的想法,思考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影響。



印象很深的一集,4歲的一一不願意交朋友,不是害羞,而是本身的內向性格,她說她並不需要朋友,她可以自己玩耍,自己吃飯,並且享受其中的自在和樂趣,直到13歲時的她,依舊恬靜自得,雖然有了朋友,也融入了群體生活,但依舊享受獨處。幼兒園時期,園長因為她的內向而苦惱,找到家長,她的父母沒有逼迫她一定要成為外向的人,而是接納孩子的性格,並且不覺得不妥。



一一很通透,她說:「要求人是外向的這件事情,首先他肯定是有目的的,是為了讓人們更加緊密地抱團在一起,創造更好的社會。但是從本質上來講,對內向性格的人來說多少是有點不公平的,他在要求每個內向的人,都變得外向,其實內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優點,比如說,能更好地思考和沉澱,所以人當然是能外向和內向最好,那樣他就能擁有這兩個世界裡各一半最好的東西。」



看到這裡,我們思考,或許孩子並不比大人想得少,新世紀的小孩接收著無限多的事物,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一一的成長就說明:不過多幹涉,只是儘量引導,會不會也是不錯的教育方式呢?



這一集中兩個孩子的選擇,也代表了零零後家庭的兩種教育選擇,零零後的生長大環境是較為優越的,而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之下,有不少有能力給孩子選擇更好環境的家長。片中的兩個家庭在物質基礎富裕的情況下,讓孩子自由選擇了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梁昊天的成長過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傳統的教育方式,不論是興趣愛好,還是學習上,都是爸媽參與,鼓勵並且嚴格,當然,梁昊天也足夠優秀。中考過後,爸爸帶他騎行川藏線,鼓勵他挑戰自我,這樣的經歷對孩子來說太難得了,在梁昊天身上,我們看到了父母共同陪伴的教育,看到傳統教育的正面力量。



劉嘉陽則是截然不同,他思維活躍,成熟早慧,小小年紀,便有自己明確的目標,而且父母是相信他,讓他放手去做的,他選擇申請國外的學校,父母讓他自己規劃決定,就算失敗也坦然承擔後果,這種信任同樣是很難得的。當然,也正是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促成了劉嘉陽性格中的冷靜和自信。


這兩種教育方式,可以說都是正面的,值得探討和借鑑的,觀眾從中也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積極作用。



另一個內向的女孩辰辰,不同於一一從小的獨處,小時候的辰辰對友誼有著極高的忠誠度,幼兒園時期,她每天都在門口等好朋友來上學,後來好朋友離開幼兒園,辰辰依舊在門口等待。轉眼初中時期,辰辰成長成了一個內向又冷靜的女孩,喜歡拍攝動物,喜歡機器人編程,幾乎沒有朋友,13歲的她仿佛厭倦這個帶著面具的社會,安靜地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家長對此也有擔心,但內向的孩子好像內心卻更堅定,辰辰有自己面對世界的方式。



同樣是面對友情,外向的樂樂跟辰辰的方式完全不一樣,他可以變著方式去引起小朋友的注意,長大之後,他外向,他有很多朋友,朋友的影響讓他喜歡上編程機器人,他接受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學習項目,同時他也清醒,「清醒」好像是這一代孩子共同的優點,14歲的樂樂說出自己想去「追求天命」的那段話,讓人覺得自信的孩子身上是在發光的。



同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十年的成長中卻有完全不同的性格轉變和人生選擇,影響他們的不止是學校的教育,更多的還有家庭教育。這部系列紀錄片很好的一點就是他讓觀眾作為旁觀者,客觀冷靜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讓觀眾跟隨孩子的視角,看到成長過程中被忽視的孩子們的心境。


孩子不是泥巴,不能捏成你想要的樣子。每一個孩子都是那麼的不一樣,每一個孩子也都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相關焦點

  • 紀錄電影《零零後》:觀世界而有世界觀
    那麼,《零零後》的意義究竟為何?其瑕瑜又各在何處呢? 零零後,互為鏡像的兩種成長 《零零後》一男一女的雙主角池亦洋和柔柔,都是2001年出生,且出自同一家幼兒園。影片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讓兩個人的經歷雙線交織,可謂互為鏡像。
  • 「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2019年必看的教育題材電影和紀錄片
    好的電影會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那還等什麼?不如趁著國慶節,陪孩子一起看看這些關於教育的電影和紀錄片吧!片子剛剛播出兩集,便在豆瓣獲得9.1高分,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個性,自然也有著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導致了孩子養成不同的個性。這部紀錄片,就是講述幾個國家對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讓無數父母反思: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 《歌聲的翅膀》關注孩子成長 解開音樂教育密碼
    當我們討論「音樂教育」,我們在說些什麼  在《歌聲的翅膀》的第一期節目中,兩歲半的小男孩王子辰登臺,有板有眼地演唱了一首豫劇歌曲《誰說女子不如男》。網絡視頻下面的評論裡都是「別人家的孩子」、「2歲半!回想一下自己2歲半在幹啥?好像是在吃手發呆各種哭。」為什麼你兩歲半的時候話都說不清,「別人家的孩子」兩歲半就能登臺唱歌?
  • 《小宋當家》:這部老少皆宜的國漫,同時教育了兩代人
    不得不說,我們90後的童年比起自己父母一輩已經好了太多。父母們的童年都是在放羊、割草、餵豬中度過,娛樂項目較為稀少。但是我們的童年已經有電視機了,能夠通過電視機來了解外面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動漫的誕生,我們有了屬於自己的節目。
  • 教育孩子中最重要的四件事是什麼?
    價值觀這種東西看上去很大,但其實是需要你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教育和引導孩子。這裡要注意的是,你傳遞給孩子的,基本上不是你嘴上怎麼說,而是你真正認同什麼,怎麼做。如果你說一套做一套,很可能孩子也是價值觀混亂的。
  • 森林教育 回歸戶外後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而隨著國務院相繼頒布了與體育、美育有關的政策利好,也讓家長們逐步意識到孩子多元化綜合素質培養的需求所在,以森林教育為代表的創新教育形式漸漸浮現在公眾面前。而森林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將孩子重新放回到自然環境中,將「森林」(大自然)作為一種載體,幫助孩子在其中進行一系列戶外運動,提高兒童在認知、社交、情感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是一種長期的教育過程。據了解,在德國,森林教育已經發展出一套非常成熟的體系,目前德國也共有1500家森林和自然幼兒園。除了德國之外,丹麥、瑞典等多個北歐國家也在森林教育方面探索頗深。
  • 音樂促進孩子成長,開展「音樂教育」,給予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音樂教育的必要性——想要培養孩子的品味和素養,家長不妨從音樂教育開始音樂教育促進孩子成長——音樂教育——家長了解方法,正確培養孩子的音樂興趣 在寶寶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我們會給寶寶做胎教,時不時的陪寶寶說說話,也會通過播放輕柔音樂的方式,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那麼,胎教裡我們希望通過音樂來感染孩子,在將來的教育裡,音樂充當著怎樣的角色呢?
  • 《中國教育報》電子版 - 中國教育新聞網 - 記錄教育每一天! www...
    例如,樂樂爸爸參與班級自行車項目活動後,看到關於園內自行車棚的觀察、設計與改進、畫自行車、製作自行車模型等所有過程,教師都只是引導,各種方案都是孩子們討論得出的。他意識到自己低估了孩子的潛力,急於給孩子各種確定做法的指導,忽視了孩子獨立思考的過程,於是決定改變教育方法,引導孩子多觀察多思考。比如,某天吃早點時會和孩子玩個小遊戲,每人說一條包子和油條的區別等。
  • 鋼琴教育|啟蒙孩子的成長之路
    如今很多家長都已經認識到音樂啟蒙教育的重要性,而鋼琴作為最佳啟蒙教育樂器,也成為了眾多家長在孩子啟蒙教育上的第一選擇。鋼琴教育的重要性音樂是一扇創造思維的窗口通過鋼琴教育多數家庭完成了對孩子最初思維的開發和素質培養從幼兒時期就開始鋼琴彈奏訓練
  • 00後也有自己的電影了!導演跟蹤拍攝12年,學渣學霸都可以看
    9月3日,張同道執導的電影《零零後》即將上映。這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導演跟蹤拍攝了12年,記錄了兩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成長經歷。張同道的代表作品很多,《小人國》,《成長的秘密》,《零零後》,都是記錄同一群幼兒園00後孩子的成長故事。
  • 值得00後觀看的五部情景喜劇,第一部很有教育意義
    值得零零後觀看的五部情景喜劇,長輩們的回憶,第一部很有教育意義隨著電影《復仇者聯盟4》的熱播,朋友圈再度刷起了一部青春結束風。《家有兒女》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家庭教育式喜劇,講述的是劉梅和夏東海重組家庭後,三個熊孩子一起頑皮成長的過程。基本上,青春期時期遇到的煩惱,父母的煩惱,在這部劇中都有體現,老少皆宜,是八零九零後兩代人的經典回憶。第二部必推的就是《炊事班的故事》。《炊事班的故事》講述的是六個炊事兵的故事,也許零零後會覺得六個男人的軍旅故事太乏味了,但其實不知這樣的。
  • 「虎媽」教育的孩子後來到底怎麼樣了?這部新紀錄片也太敢拍了!
    我們似乎也越來越認可,要培養好的孩子一定離不開優質的教育,而好的教育更是要「拼爹拼媽」。所以,很多父母從小開始規劃孩子的學習時間和路徑,用無限的課外班填滿孩子有限的童年,用單詞、漢字和算式來衡量每天的kpi......日益狂熱的教育,讓孩子瘋魔,也讓我們應接不暇,太多人有這樣的疑惑:在「虎媽」「狼爸」盛行的時代,我到底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 電視劇《少年派》中的教育思考:好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與孩子既是一輩子的牽絆,有時也是冤家,最近火爆的青春偶像劇《少年派》中,編劇六六開始聚焦少年的成長與煩惱,劇中穿插了很多值得玩味的教育思考,比如中年老母親與青春期孩子之間的矛盾、如何同孩子談人生,家長如何同孩子一起成長,等等問題。
  • 教育法則七—路徑依賴,養成好的習慣,讓孩子的成長更簡單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養成好的習慣就如同走路一樣,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路徑依賴"路徑依賴理論",來源於1993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指出的一個經濟學原理,又被譯為路徑依賴性,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 讓孩子在音樂藝術教育的滋養中快樂成長
    央廣網北京4月19日消息 (記者 王啟慧)音樂藝術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促進兒童大腦身心發展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現階段,學前教育在音樂教學方面的研究較少,存在重視技能而忽略感知、欣賞等問題。
  • LILY英語網校:從『輪迴』角度看孩子的教育
    絕大部分人對教育的認知有極大的偏差,深刻地影響了下一代人。是什麼引起了這麼大的偏差呢?許多人太急功近利、短期結果意識太強,這必會導致教育目標變短,一個人受教育的黃金時期幾乎都被小升初和中高考佔據了。家長為了讓孩子考上名校不惜一切代價,孩子每天在書山題海中孤軍奮戰。
  • 關注少兒啟蒙教育,小狸AI課三大課程呵護孩子成長
    一方面,80後、90後的家長更習慣使用網際網路,其付費習慣和付費能力比以前的家長更強;另一方面,人才競爭讓家庭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不斷加大,對啟蒙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更高。但環顧在線啟蒙教育領域,品牌實在太多了!課程設置類型也五花八門,如何在眾多機構中挑選最合適的?今天測評君就為大家指路——小狸AI課,專注於2-8歲低年齡段孩子的智能啟蒙教育,為中國孩子提供全智能化、系統性在線啟蒙教學服務。
  • 教育兌現成長夢想、明確人生」遺憾」
    同時,教育教學活動有為社會生產建設輸送人才,引領社會文化導向。為人父母,如何教好孩子、怎麼樣才算把孩子教好了,這對不同時期的人們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遠古時代教育孩子的目標就是將孩子養大成年,讓他們能夠自食其力;新中國建國初期的教育目標就是掃除文盲,讓每個人都能夠識字、會寫字;而今,社會發展了,不同的家庭對教育好孩子有了不同的界定標準。
  • 國內孩子欠缺的死亡教育,日本是如何做的?
    其次,如果家長不能跟孩子解釋「死亡」,總是認為「死亡」是一件避諱的事情,隨便敷衍過去,孩子也可能學會不追究問題本源,不會看待事情本質,這對他們的成長也有壞處。所以,死亡教育要趁早!★同樣是死亡教育,日本人如何做的?前陣子,日本有一個「生命教育課」的紀錄片,影片中的情節引起了國內家長的不適。
  • 音樂教育對孩子成長有什麼樣的影響
    (1) 音樂教育有助於提高兒童的記憶能力。小學是孩子們的黃金時代。在這一時期,如果能採取有效措施提高他們的記憶能力,將對他們今後的發展非常有利。有時,我們會發現孩子們記憶知識的能力很弱。一段時間後,他們會忘記以前學過的東西。但他們能快速而牢固地記住一些音樂歌詞,甚至逐字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