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教育的孩子後來到底怎麼樣了?這部新紀錄片也太敢拍了!

2021-01-15 慢成長mcz

文/元媽

在中國,怕是最佛系的老母親也沒少聽到過「雞娃」這個詞。

我們似乎也越來越認可,要培養好的孩子一定離不開優質的教育,而好的教育更是要「拼爹拼媽」。

所以,很多父母從小開始規劃孩子的學習時間和路徑,用無限的課外班填滿孩子有限的童年,用單詞、漢字和算式來衡量每天的kpi......

日益狂熱的教育,讓孩子瘋魔,也讓我們應接不暇,太多人有這樣的疑惑:在「虎媽」「狼爸」盛行的時代,我到底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你好,未來人類》就是一部關於這個話題的紀錄片,看過後我特別想分享給大家。

01

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全球都是稀缺品,

但孩子成才的方式並不惟一

或許你不會想到,看似教育自由而寬鬆的美國,幼升小的競爭遠比國內還要激烈。

作為一名旅居美國的中國人陳一佳,她除了要完成每天的財經工作之外,還要照顧4歲的兒子北北。

有一天他帶北北來到一家課外班上體驗課,而體驗的內容不是遊戲,而是極其枯燥地一對一輔導刷題。

北北天性活潑好動,但現在卻只能乖乖做好,不一會兒,北北就無精打採,哈欠連天,甚至乾脆趴在桌子上。

終於挨到下課,北北迫不及待地衝出教室,陳一佳只能緊緊地拉著孩子的手腕,問他要不要再來,但得到的卻是北北逃跑似的回答:不願意。

陳一佳的焦慮不是沒有原因的,北北還有一年就要申請小學的學前班了,但他現在別說坐得住了,連數學是什麼都完全沒概念。

而在紐約,能進小學「天才班」的小朋友,幾乎都在類似的課堂上刷過題。輔導老師直言:沒有什麼天才兒童,都是靠刷題,只有你刷得夠多,才知道在入學時怎麼作答。

原來在美國,想讓孩子上好學校的父母和中國家長一樣多,他們也同樣在擔心:如果在孩子年幼時沒有抓住這樣的機會,是否就很難在擁有未來職場是那個的主動權?

教育的焦慮全世界都是一樣的,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全世界也都是稀缺的。

比如在諾貝爾獎頻出的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孩子居然是從兩歲半就開始接觸物理、數學、工程、技術等科學內容。

在幼兒園時期,就會有各個領域的專家,來擔當孩子們的學科老師。因此,一個4歲的孩子,都可以很清楚地說出太陽系各大行星的位置。

而對此,家長們更是一致贊同:提前學很有必要。

雞娃看起來是全球統一化的選擇,甚至耶魯大學的教授也說:在40年時間裡各國家長花在育兒上的時間一直在持續上升。

這說明全球父母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在上升,是一件好事,但也同時印證,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越來越嚴重。

那好的教育資源,容易獲得嗎?

並不!

優質的美國私校培養的是國家的引領者、社會的精英,公校出來的多只是社會的工作者。

但如果你想送孩子上私校,你就要保證自己有雄厚的資金。

即便作為擁有最好教育資源的常青藤名校,它錄取標準竟然也是:作為一名考生,你能給學校帶來什麼?

你對學校有什麼用?

簡直就是赤裸裸地學習好不如體育好,體育好不如家底兒好。

但這是否就意味著,如果寒門的孩子一開始沒有接觸到好的小學,上不到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大學,他這一輩子就完了?

當然不是。

讓人看到希望的是,紀錄片中依然向我們展示了公校中更有創新性的P—TEC實驗班,和密涅瓦大學。

P—TEC實驗班對很多家庭貧寒的學生張開了大門,在這裡的孩子們可以提前有機會了解不同職業的實際狀況,順利完成學業的孩子即便你沒有進入大學,也可以進入像IBM這樣的名企工作。

而密涅瓦大學,也是這樣一所打破了固定地點上課的大學,每次學生只需要打開電腦,就可以看到世界另一頭的專家學者。他們有問必答,不僅指導學習,還會了解學生的生活…

越來越多的先驅者在努力踐行,優質的教育資源不足是全球性難題,但並不是獲得美好未來的唯一選擇。

而孩子們最需要的並不是教育方法本身,而是需要和承認有更多的交流機會。

至少,這些教育創新讓我們看到,就算不走所謂的教育黃金路線,你依然還有很多機會。

02

你可以給孩子提供資源和空間,

但不能限定他的發展方向

紀錄片的第五集中,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家進。

他在11歲時,就已經通過著名的智力競技節目《天才兒童》一「戰」成名,在英國幾乎廣為人知。而這個節目所帶來的「天才光環」也把場外的「虎媽」——曉菲推上了風口浪尖。

不少英國媒體懷疑,家進是不是曉菲雞娃教育下的成果,是不是只會高分低能?

我心裡竟也有些暗暗擔心,忍不住想到了《隱秘角落》裡的朱朝陽,也是如此的成績優秀,卻有太多心理問題。

但後面的實地採訪,卻讓我看到一個「完美」小孩的樣子:

他不僅學習成績好,還全面發展。他橄欖球打得好,音樂方面也不錯,會拉小提琴,彈鋼琴,還有一群關係不錯的小夥伴,可以說人緣很好。

我大大鬆了一口氣,但內心卻又有些緊張,這意味著虎媽的教育方式就是對的嗎?

因為覺得學校內容簡單,曉菲會專門再為兒子制定一份單獨的課程表,並跟兒子一起學,這樣就可以經常考察孩子有沒有掌握。

雞娃和自雞同時進行,是曉菲作為虎媽的堅持。

而同時,曉菲更為堅持的一件事就是:從小就規劃了家進未來的職業和夢想——成為一名醫生。

也為此,媽媽在家進從小到大的生活中,為家進提供了一切和醫學有關的引導、資源:

比如持續跟家進灌輸,醫生更為受尊重、收入更多、回報更好;

在《天才兒童》決賽的時候,家進選擇的主題是古羅馬,但媽媽決定選擇了DNA;

帶家進去到伯明罕大學,跟大學生物教授嘗試生物科學的實驗。

尤其是,當曉菲和家進跟隨一佳回國,在中科院的泰博斯創新實驗室體驗前沿科學時,家進提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是在航天發動機方面,媽媽立刻問到「那生物呢?」

而直到家進和課程導師溝通,最終選擇了最符合媽媽期待的興趣方向時,在外圍觀察的媽媽,終於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在紀錄片裡,你能看到一個看似理性卻有點偏執的虎媽:雖然我直到自己有點強勢,有點強制,但中國的家長不都是這樣嗎?

但這樣,對孩子來說真的是好事嗎?

我認同家進是一個優秀的孩子,也在家進媽媽的高度教育參與中被她感染。

但我更贊同中科院碩導劉老師的觀點:

我們可以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引導他,但是不要過早幹預。如果你過早給他一個非常明確的東西的話,其實是限制了他的可能性。

孩子總是會長大,也要學會對自己的成長負責,為人父母,我們總是誠惶誠恐,可比起做一個木匠,我還是更希望成為孩子身邊的園丁。

因為我最怕的就是,為人父母的某種優越感會限制了孩子飛翔的空間。

不是要求孩子們如何做,而是學會鼓勵孩子們去大膽的嘗試和創新,支持他們有能力也有勇氣實現自我價值。

03

別讓教育失衡,

別忽視那個「真實」的孩子

我們總喜歡用我們的認知慣性去替孩子們做決定,希望能幫到孩子,但我們真的確定自己做的是對的嗎?我們有機會驗證嗎?

就像家進,雖然一直服從了母親的選擇和決定,他的內心真的沒問題嗎?

在紀錄片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遊戲,叫做《中國式家長》,它完全模擬了中國孩子的從出生到高考的成長曆程。

遊戲者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培養孩子,來看「孩子」最後的結果是否能如自己所願。

真正的虎媽曉菲在按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的作息後,沒想到遊戲中的孩子竟然因壓力太大,徹底崩潰了。

這個結果令曉菲有點失望、警覺,完全沒想到自己辛苦培養的孩子,怎麼就突然崩盤了?

如果說遊戲是虛擬的,那麼真實的家進呢?

在清華大學的心聆實驗室,家進做了一次學習與壓力的測試,報告顯示:雖然家進的智力遠超同齡人,但他在潛意識層面的壓力依然很大。

曉菲也同時想起,兒子還有啃手指的習慣。

實驗向我們再一次發出提醒:在孩子們那些看似平靜和完美的表現背後,我們是否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人喜歡安全感、確定感,才會滋生規劃的需求、掌控的需求,而孩子的成長卻一生都在與這種確定感做對,原因很簡單,他們是獨立的個人,而非物體。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童年......

我們害怕自己行差踏錯,耽誤了孩子......

所以我們會焦慮,會渴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像家進媽媽所說:

當兒子抱怨說別的小朋友都不用做的功課為什麼我要做時,她心裡想到的,就只是給他最好的,給他最多的,包括知識和講解。

但我們卻忽略了,孩子想要的可能就只是我們的每天20分鐘的認真傾聽,想要我們理解他的感受,關注他的需求。

僅此而已。

在紀錄片的開頭,有一段被反覆提及的話: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說:如果我們用昨日之法來教育今天的孩子,那麼將使他們失去明天。

的確如此。

科技瞬息萬變,我們給孩子的教育卻一成不變,甚至總在不自覺中,把自己未完成的希望規劃在孩子身上。

這對於孩子們來說,真的好嗎?

當我們把祖傳的「望子成龍」變成了實際生活中的「嚴苛和壓力」,我們是否難得停下來思考,到底孩子需要什麼?什麼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正如全球科技創新產業專家王煜全所說:

我們給孩子的東西,不應該是現在的東西,而應該是他在未來世界裡真正需要的東西。

我現在給他塑造了一個品質,可如果未來他不需要,那其實沒有意義。

和所有父母共勉。

作者介紹:元媽,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中科院兒童心理學碩士在讀,願和你一起,用心理學的眼睛,看人間煙火。

花時間·說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家進」曉菲的互動時,我忽然想起《小歡喜》裡的英子和宋倩。英子的夢想是想去南京大學讀天文,但宋倩非要她考清華北大,母女之間累積了很多矛盾,最終爆發了激烈爭吵。

看到家進在媽媽的堅持下,一次次放棄自己的想法,不斷妥協,我又想起去年介紹過的一檔紀錄片節目《起跑線》,7歲女孩湯笑嫣拍得滿滿的日程表,奔波在諸多學習班的疲憊身影。

當攝製組問孩子,「你喜歡這些興趣班嗎?有不想上的,跟媽媽說過嗎?」在燈下學習的孩子抬起頭笑笑:「我不敢跟她說,因為她會反對我。」

其實身為父母,希望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是無可厚非的。我相信,每個「虎媽」的動力,一定都是對孩子的愛。

而差別或許就在於,我們是希望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並鼓勵他們去探索興趣、豎立理想、勇於摸索、創造自己的價值,最終實現這個屬於他自己的「更好的未來」;還是我們畫個圈圈告訴他,「這就是你最好的未來,沒有其他可能「。

就像片子裡的家進,我覺得他現在這麼優秀,離不開媽媽曉菲的付出和培養,他以後也很可能成為很棒的醫生、醫學家。但如果順應他的興趣,成為太空人、天文學家,不也是非常厲害、受人敬仰的嗎?或許家進未來就是能促進人類進一步邁向太空的領袖呢?

更多的相信會讓我們有更多的「看見」,也一定會給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吧。就像種樹一樣,再好的苗子,過早修剪只會被限制了形狀,給它廣袤的天空和土地,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呀。

—End—

作者:花時間。微信公眾號「慢成長」創始人,國際新聞碩士,四語媽媽,童書譯作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美國加州PAU心理學研究生。創立公眾號慢成長,分享具有國際視野的早教發育、兒童心理、親子教育知識。

相關焦點

  • 暑假陪孩子看這部企鵝紀錄片,給孩子別樣的勵志教育
    ,一位家長提出說:假期就是孩子學習的緩衝期,應該透透氣。 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觀點:通過開闊視野,真正激發出孩子探索世界的熱情,他們才會成為內心富足、精神開闊的人。 自然科學紀錄片,就是開闊視野、多見世面的好選擇。 今天推薦的這部紀錄片,是從一隻企鵝——么兒雪寶的視角,來窺視整個新生企鵝族群的故事。
  • 什麼是好的教育?這部《零零後》記錄追蹤孩子的十年成長與教育
    2017年,這部中國唯一一部長時間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正式放映,2019年,同系列電影上映。今天我們來聊聊這部紀錄片,網絡上能夠搜到4集,與很多關於教育的記錄片不同片中的兩個家庭在物質基礎富裕的情況下,讓孩子自由選擇了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 這部口碑極高的足球紀錄片,中國團隊是如何拍出來的?
    而且拍了兩季之後,他們正在猶豫要不要拍第三季:「如果還想繼續堅持拍下去,我們確實需要至少能覆蓋成本的贊助資金進來,不然連續的投入成本確實太大了。」黑馬體育創始人蔡秋德說道。黑馬體育創始人蔡秋德在豆瓣上,《足球少年養成》第一季的評分,高達8.8分。
  • 《你好未來人類》總播放量9000萬 開啟教育觀察紀錄新模式
    知名電影博主烏鴉電影評價該片,「在這部紀錄片中,你可以看到各種觀點的碰撞,而難得的是,它沒有拋出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試圖讓你在接收到各種信息之後,做出自己的判斷…」  此外,頭條新聞、微博臺網、微博紀錄片、微博綜藝、全球紀錄片頻道、河南省教育網、年糕媽媽共計 71 位大V博主對該紀錄片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 這部BBC巨製史詩級科幻紀錄片,帶孩子了解八大行星的故事
    最近播出的BBC紀錄片《行星》,就為我們上演了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歷史大劇。BBC《行星》 總共有5集,在豆瓣上有9.5的高分。這部紀錄片和以往的宇宙知識類的紀錄片不同,《行星》不是在跟你講複雜的天文知識,而是把八大行星當成了人物角色,講述行星自己的生命故事。
  • 太絕!這部高分法國紀錄片,孩子看三遍都不夠
    周末,孩子在公園小路上看見幾隻馬陸,興奮地蹲著觀察,當馬陸爬進了草坪,孩子特別失落,這些小蟲子在我們看來很平常甚至無聊,但是孩子卻非常感興趣,並能捕捉其中的微妙。在城市生活中,我們與小蟲子接觸的機會少之又少,在家裡的休閒時光,我和孩子無意間發現這部法國紀錄片《微觀世界》,簡直為孩子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 BBC「偷拍」的這部9.3分紀錄片,培養孩子從小到大的好奇心
    畢竟海豚是海洋裡最聰明的生物,為了騙過它們,BBC拍攝組用很大功夫去做各種「間諜攝影機」,逼真的攝影機常常引來海豚的好奇心,也拍下了寶貴的視頻資料。這部紀錄片讓我們了解到,原來在我們平時接觸不到的海洋世界,還生活著這樣一群調皮積極、充滿好奇心的可愛海豚。
  • BBC紀錄片永遠不會說的現實,西方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會分層
    而這部紀錄片,則將這一實驗性的過程拍了下來。無論從過程還是結果來看,都非常有趣。 節選幾個片段,從片子裡看起來,好像西式教育和我們的教育蠻大的。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群帶來末日命運的中國老師,在這部紀錄片最後,中國老師教的英國學生實驗班在數學、自然科學的最終考試成績比起英國老師教的那組學生整體成績高出10%。
  • 收藏|孩子長大前必看的動物紀錄片(豆瓣TOP8)
    有網友說,根本不敢和孩子談起這個問題,也有網友表示,儘管很想談,但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口。所謂「生命教育」,直白一點說就是關於生命的教育。主要是讓孩子認識並珍愛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並在此基礎上珍惜其他動植物的生命,與大自然、地球乃至整個宇宙和諧相處。而這恰恰是現在被很多「功利」教育包圍之下的孩子們最缺失的部分。那麼,究竟怎麼跟孩子說最合適?
  • 「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2019年必看的教育題材電影和紀錄片
    好的電影會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那還等什麼?不如趁著國慶節,陪孩子一起看看這些關於教育的電影和紀錄片吧!首先給大家分享的是: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上映日期:2019年紀錄片寫實的記錄了全世界各個國家對於孩子們的教育,以及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的成長和狀態
  • 3部適合孩子的自然科學紀錄片:所謂富養,是要給孩子見識和思維
    暑假將至,不知道大家是怎麼安排孩子的假期生活的,我家因為疫情的原因取消了每年暑假的旅遊計劃,打算帶孩子到動物園、科技館逛幾圈就行了。閨蜜聽說之後就給我分享了一個自然科學紀錄片的片單,推薦我在家給孩子看一些紀錄片,也算彌補一下孩子,讓他增長一些見聞。
  • 上遊•文薈丨學霸養成記 · 拓展丨最能拓展孩子視野的紀錄片...
    很多讀者說假期太冷,在家裡陪孩子看看劇、刷刷紀錄片也是極好的打發時間。我們精選出8部最值得孩子看紀錄片,包括4部bbc自然主題,2部藝術主題和2部科學主題,確實是我看過最棒的紀錄片!除了動畫電影,好的紀錄片是最值得給孩子看的精神食糧了!不僅可以讓孩子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而且紀錄片製作精良,像BBC拍出來的紀錄片,每小時的製作成本動不動就幾百萬美元,完全就是視覺藝術中的精品。
  • 這對華裔夫婦拍出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而影片的後20分鐘則是亞歷克斯最為緊張刺激的攀登過程,就連攝影師也多次把視線轉移,連聲說「不敢看」、「以後再也不幹這種活了。」  劇組攝影師都是專業攀巖選手  用了807天製作完成  拍攝這部紀錄片顯然並非易事,首先,金國威能夠導演拍攝這部電影,緣於他和亞歷克斯是朋友,作為攝影師,金國威已經拍攝了亞歷克斯將近十年,金國威說:「我非常非常了解他,我在現場很緊張,擔心有些事情就可能會出錯,但是我信任他。」
  • 《獵捕》:被這部拍「動物世界」的紀錄片看哭
    當然,對於我當時因為一些讀者在評論裡「過分解讀」而選擇回懟的方式,後來想想是很不對的,畢竟我只是希望他們看到我的想法,增加一個思考的維度,而非堅持自己正確。回過頭來說一下剛剛看完的這部在豆瓣上達到9.8分的作品《獵捕》,這是我第一次因為看「動物世界」淚溼眼眶。
  • 企鵝爸爸:BBC紀錄片都知道,BBC專門為兒童拍的紀錄片你聽過沒?
    雖然隔三岔五我們都會分享一些頂級紀錄片。但是今天的很特別。因為它們都來自BBC、NHK的兒童頻道或教育頻道。換句話來說:這些片子就是專門為兒童拍的。和一般的紀錄片相比,這些片子有什麼特點?時長很短。每集5-30分鐘。插個縫隙就能看完。不用擔心孩子的看視頻的用眼問題。講解生動、簡潔。
  • 這部紀錄片曾影響美國對華政策,冒死拍下的畫面卻神秘失蹤!
    1941年,紀錄片《苦幹——中國不可戰勝的秘密》在紐約上映。這部記錄中國抗戰的影片不僅影響了美國的對華政策,還獲得第14屆奧斯卡紀錄片特別榮譽獎。二戰結束後,這部影片卻神秘失蹤,成了唯一一部「遺失」的奧斯卡獲獎片。直到2009年,華裔女電影製片人羅賓龍才從攝影師雷伊·斯科特家的地下室找到唯一存世的完整拷貝。
  • 豆瓣8.6,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的背後,揭露了「瀕危物種」的困境
    導演蔣能傑是一位獨立電影導演,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拍攝紀錄片和公益電影,2014年,他執導的紀錄片《村小的孩子》獲得了第三屆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的最佳紀錄長片獎,2018作為一位獨立電影人,蔣能傑的拍攝條件十分艱苦,最初,他的拍攝器材只有一部DV,而這部DV還是他北漂攢錢加借錢才買的,蔣能傑導演在微博上說,《礦民、馬夫、塵肺病》有近一半的素材是他拿這部DV拍的,機器一般,所以影片也沒有那麼高清
  • 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而中國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問題又是什麼?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學校》以戲劇性手法做了一次中英教育交流實驗。當然,結局如雙方所料,以成績為唯一評比標準,中方教師勝出:他們深度參與教學的學生,比沒有中方老師介入的英國學生,成績高出一小截。  且不說參與教學實驗與未參加實驗的兩組學生樣本選取是否科學,譬如兩組學生原來的成績如何?
  • 紀錄片推薦:關於文學、數學等學科的紀錄片,拓寬孩子視野必備
    怎麼才能拓寬孩子的視野呢,只能多接觸全方面的知識。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幾部紀錄片,包括多種學科的知識,不僅能讓孩子看到更神奇的世界,還能拓寬孩子的視野,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1、文學:《英國小說家們的自述》共三集,記錄了從20世紀一戰之後,到90年代初,近80年時間20位傑出小說家們的故事。
  • 開啟動物世界大門 暑期推薦給孩子的10部高評分紀錄片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看紀錄片呢?紀錄片於孩子的意義就在於,它仿佛是眼睛與腳步的載體,引導孩子們抵達無法企及的地方和領域。每一部深刻的紀錄片,都是一段奇妙的認知旅程。今天小藤老師向大家推薦 10 部動物題材的紀錄片,希望家長們能陪孩子一起開啟認識神秘動物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