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元媽
在中國,怕是最佛系的老母親也沒少聽到過「雞娃」這個詞。
我們似乎也越來越認可,要培養好的孩子一定離不開優質的教育,而好的教育更是要「拼爹拼媽」。
所以,很多父母從小開始規劃孩子的學習時間和路徑,用無限的課外班填滿孩子有限的童年,用單詞、漢字和算式來衡量每天的kpi......
日益狂熱的教育,讓孩子瘋魔,也讓我們應接不暇,太多人有這樣的疑惑:在「虎媽」「狼爸」盛行的時代,我到底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你好,未來人類》就是一部關於這個話題的紀錄片,看過後我特別想分享給大家。
01
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全球都是稀缺品,
但孩子成才的方式並不惟一
或許你不會想到,看似教育自由而寬鬆的美國,幼升小的競爭遠比國內還要激烈。
作為一名旅居美國的中國人陳一佳,她除了要完成每天的財經工作之外,還要照顧4歲的兒子北北。
有一天他帶北北來到一家課外班上體驗課,而體驗的內容不是遊戲,而是極其枯燥地一對一輔導刷題。
北北天性活潑好動,但現在卻只能乖乖做好,不一會兒,北北就無精打採,哈欠連天,甚至乾脆趴在桌子上。
終於挨到下課,北北迫不及待地衝出教室,陳一佳只能緊緊地拉著孩子的手腕,問他要不要再來,但得到的卻是北北逃跑似的回答:不願意。
陳一佳的焦慮不是沒有原因的,北北還有一年就要申請小學的學前班了,但他現在別說坐得住了,連數學是什麼都完全沒概念。
而在紐約,能進小學「天才班」的小朋友,幾乎都在類似的課堂上刷過題。輔導老師直言:沒有什麼天才兒童,都是靠刷題,只有你刷得夠多,才知道在入學時怎麼作答。
原來在美國,想讓孩子上好學校的父母和中國家長一樣多,他們也同樣在擔心:如果在孩子年幼時沒有抓住這樣的機會,是否就很難在擁有未來職場是那個的主動權?
教育的焦慮全世界都是一樣的,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全世界也都是稀缺的。
比如在諾貝爾獎頻出的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孩子居然是從兩歲半就開始接觸物理、數學、工程、技術等科學內容。
在幼兒園時期,就會有各個領域的專家,來擔當孩子們的學科老師。因此,一個4歲的孩子,都可以很清楚地說出太陽系各大行星的位置。
而對此,家長們更是一致贊同:提前學很有必要。
雞娃看起來是全球統一化的選擇,甚至耶魯大學的教授也說:在40年時間裡各國家長花在育兒上的時間一直在持續上升。
這說明全球父母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在上升,是一件好事,但也同時印證,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越來越嚴重。
那好的教育資源,容易獲得嗎?
並不!
優質的美國私校培養的是國家的引領者、社會的精英,公校出來的多只是社會的工作者。
但如果你想送孩子上私校,你就要保證自己有雄厚的資金。
即便作為擁有最好教育資源的常青藤名校,它錄取標準竟然也是:作為一名考生,你能給學校帶來什麼?
你對學校有什麼用?
簡直就是赤裸裸地學習好不如體育好,體育好不如家底兒好。
但這是否就意味著,如果寒門的孩子一開始沒有接觸到好的小學,上不到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大學,他這一輩子就完了?
當然不是。
讓人看到希望的是,紀錄片中依然向我們展示了公校中更有創新性的P—TEC實驗班,和密涅瓦大學。
P—TEC實驗班對很多家庭貧寒的學生張開了大門,在這裡的孩子們可以提前有機會了解不同職業的實際狀況,順利完成學業的孩子即便你沒有進入大學,也可以進入像IBM這樣的名企工作。
而密涅瓦大學,也是這樣一所打破了固定地點上課的大學,每次學生只需要打開電腦,就可以看到世界另一頭的專家學者。他們有問必答,不僅指導學習,還會了解學生的生活…
越來越多的先驅者在努力踐行,優質的教育資源不足是全球性難題,但並不是獲得美好未來的唯一選擇。
而孩子們最需要的並不是教育方法本身,而是需要和承認有更多的交流機會。
至少,這些教育創新讓我們看到,就算不走所謂的教育黃金路線,你依然還有很多機會。
02
你可以給孩子提供資源和空間,
但不能限定他的發展方向
紀錄片的第五集中,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家進。
他在11歲時,就已經通過著名的智力競技節目《天才兒童》一「戰」成名,在英國幾乎廣為人知。而這個節目所帶來的「天才光環」也把場外的「虎媽」——曉菲推上了風口浪尖。
不少英國媒體懷疑,家進是不是曉菲雞娃教育下的成果,是不是只會高分低能?
我心裡竟也有些暗暗擔心,忍不住想到了《隱秘角落》裡的朱朝陽,也是如此的成績優秀,卻有太多心理問題。
但後面的實地採訪,卻讓我看到一個「完美」小孩的樣子:
他不僅學習成績好,還全面發展。他橄欖球打得好,音樂方面也不錯,會拉小提琴,彈鋼琴,還有一群關係不錯的小夥伴,可以說人緣很好。
我大大鬆了一口氣,但內心卻又有些緊張,這意味著虎媽的教育方式就是對的嗎?
因為覺得學校內容簡單,曉菲會專門再為兒子制定一份單獨的課程表,並跟兒子一起學,這樣就可以經常考察孩子有沒有掌握。
雞娃和自雞同時進行,是曉菲作為虎媽的堅持。
而同時,曉菲更為堅持的一件事就是:從小就規劃了家進未來的職業和夢想——成為一名醫生。
也為此,媽媽在家進從小到大的生活中,為家進提供了一切和醫學有關的引導、資源:
比如持續跟家進灌輸,醫生更為受尊重、收入更多、回報更好;
在《天才兒童》決賽的時候,家進選擇的主題是古羅馬,但媽媽決定選擇了DNA;
帶家進去到伯明罕大學,跟大學生物教授嘗試生物科學的實驗。
尤其是,當曉菲和家進跟隨一佳回國,在中科院的泰博斯創新實驗室體驗前沿科學時,家進提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是在航天發動機方面,媽媽立刻問到「那生物呢?」
而直到家進和課程導師溝通,最終選擇了最符合媽媽期待的興趣方向時,在外圍觀察的媽媽,終於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在紀錄片裡,你能看到一個看似理性卻有點偏執的虎媽:雖然我直到自己有點強勢,有點強制,但中國的家長不都是這樣嗎?
但這樣,對孩子來說真的是好事嗎?
我認同家進是一個優秀的孩子,也在家進媽媽的高度教育參與中被她感染。
但我更贊同中科院碩導劉老師的觀點:
我們可以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引導他,但是不要過早幹預。如果你過早給他一個非常明確的東西的話,其實是限制了他的可能性。
孩子總是會長大,也要學會對自己的成長負責,為人父母,我們總是誠惶誠恐,可比起做一個木匠,我還是更希望成為孩子身邊的園丁。
因為我最怕的就是,為人父母的某種優越感會限制了孩子飛翔的空間。
不是要求孩子們如何做,而是學會鼓勵孩子們去大膽的嘗試和創新,支持他們有能力也有勇氣實現自我價值。
03
別讓教育失衡,
別忽視那個「真實」的孩子
我們總喜歡用我們的認知慣性去替孩子們做決定,希望能幫到孩子,但我們真的確定自己做的是對的嗎?我們有機會驗證嗎?
就像家進,雖然一直服從了母親的選擇和決定,他的內心真的沒問題嗎?
在紀錄片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遊戲,叫做《中國式家長》,它完全模擬了中國孩子的從出生到高考的成長曆程。
遊戲者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培養孩子,來看「孩子」最後的結果是否能如自己所願。
真正的虎媽曉菲在按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的作息後,沒想到遊戲中的孩子竟然因壓力太大,徹底崩潰了。
這個結果令曉菲有點失望、警覺,完全沒想到自己辛苦培養的孩子,怎麼就突然崩盤了?
如果說遊戲是虛擬的,那麼真實的家進呢?
在清華大學的心聆實驗室,家進做了一次學習與壓力的測試,報告顯示:雖然家進的智力遠超同齡人,但他在潛意識層面的壓力依然很大。
曉菲也同時想起,兒子還有啃手指的習慣。
實驗向我們再一次發出提醒:在孩子們那些看似平靜和完美的表現背後,我們是否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人喜歡安全感、確定感,才會滋生規劃的需求、掌控的需求,而孩子的成長卻一生都在與這種確定感做對,原因很簡單,他們是獨立的個人,而非物體。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童年......
我們害怕自己行差踏錯,耽誤了孩子......
所以我們會焦慮,會渴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像家進媽媽所說:
當兒子抱怨說別的小朋友都不用做的功課為什麼我要做時,她心裡想到的,就只是給他最好的,給他最多的,包括知識和講解。
但我們卻忽略了,孩子想要的可能就只是我們的每天20分鐘的認真傾聽,想要我們理解他的感受,關注他的需求。
僅此而已。
在紀錄片的開頭,有一段被反覆提及的話: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說:如果我們用昨日之法來教育今天的孩子,那麼將使他們失去明天。
的確如此。
科技瞬息萬變,我們給孩子的教育卻一成不變,甚至總在不自覺中,把自己未完成的希望規劃在孩子身上。
這對於孩子們來說,真的好嗎?
當我們把祖傳的「望子成龍」變成了實際生活中的「嚴苛和壓力」,我們是否難得停下來思考,到底孩子需要什麼?什麼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正如全球科技創新產業專家王煜全所說:
我們給孩子的東西,不應該是現在的東西,而應該是他在未來世界裡真正需要的東西。
我現在給他塑造了一個品質,可如果未來他不需要,那其實沒有意義。
和所有父母共勉。
作者介紹:元媽,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中科院兒童心理學碩士在讀,願和你一起,用心理學的眼睛,看人間煙火。
花時間·說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家進」曉菲的互動時,我忽然想起《小歡喜》裡的英子和宋倩。英子的夢想是想去南京大學讀天文,但宋倩非要她考清華北大,母女之間累積了很多矛盾,最終爆發了激烈爭吵。
看到家進在媽媽的堅持下,一次次放棄自己的想法,不斷妥協,我又想起去年介紹過的一檔紀錄片節目《起跑線》,7歲女孩湯笑嫣拍得滿滿的日程表,奔波在諸多學習班的疲憊身影。
當攝製組問孩子,「你喜歡這些興趣班嗎?有不想上的,跟媽媽說過嗎?」在燈下學習的孩子抬起頭笑笑:「我不敢跟她說,因為她會反對我。」
其實身為父母,希望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是無可厚非的。我相信,每個「虎媽」的動力,一定都是對孩子的愛。
而差別或許就在於,我們是希望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並鼓勵他們去探索興趣、豎立理想、勇於摸索、創造自己的價值,最終實現這個屬於他自己的「更好的未來」;還是我們畫個圈圈告訴他,「這就是你最好的未來,沒有其他可能「。
就像片子裡的家進,我覺得他現在這麼優秀,離不開媽媽曉菲的付出和培養,他以後也很可能成為很棒的醫生、醫學家。但如果順應他的興趣,成為太空人、天文學家,不也是非常厲害、受人敬仰的嗎?或許家進未來就是能促進人類進一步邁向太空的領袖呢?
更多的相信會讓我們有更多的「看見」,也一定會給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吧。就像種樹一樣,再好的苗子,過早修剪只會被限制了形狀,給它廣袤的天空和土地,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呀。
—End—
作者:花時間。微信公眾號「慢成長」創始人,國際新聞碩士,四語媽媽,童書譯作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美國加州PAU心理學研究生。創立公眾號慢成長,分享具有國際視野的早教發育、兒童心理、親子教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