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朵朵~
我很喜歡仰望星空,小時候在老家,肉眼就能看到銀河。在夏天找「北鬥七星」,在冬天找「獵戶座」。夜空中的星光好像永遠都不會變。
和浩瀚的宇宙比起來,人類非常渺小,但我們和整個宇宙的關係非常密切,身體裡每一個重要的原子,都是恆星爆炸、湮滅後的衍生物,所以我們都是「星塵」。
而地球的誕生,是無數次驚險和意外的結果,是與太陽系其他7顆行星「愛恨情仇」的結果。最近播出的BBC紀錄片《行星》,就為我們上演了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歷史大劇。
BBC《行星》
總共有5集,在豆瓣上有9.5的高分。
這部紀錄片和以往的宇宙知識類的紀錄片不同,《行星》不是在跟你講複雜的天文知識,而是把八大行星當成了人物角色,講述行星自己的生命故事。
八大行星現在的位置,是在45億年間經過激烈競爭後產生的,其他行星都曾有過誕生生命的機會。這是一部宇宙級的「宮鬥片」,喜歡宇宙星空的你一定要看,實在是太讓人激動和震撼了。
1金牌班底,給你身臨其境的震撼
主持人是布萊恩·考克斯,曼徹斯特大學粒子物理學教授,曾經為我們帶來過紀錄片《太陽系的奇蹟》,他為很多人打開了天文物理的大門,是人們心中的「搖滾明星物理學家」。
導演是史蒂芬·庫特,他製作過9.5分的《宇宙的奇蹟》和9.2分的《自然的力量》等高分紀錄片。
視覺效果是羅布·哈維,他是倫敦這個領域的明星,做過電影《角鬥士》的視覺特效總監,這部電影在2001年拿下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從前,我們對太陽系八大行星的了解不多。但在《行星》這個紀錄片中,跟著主持人的講述,鏡頭會把你帶回到45億年前,讓我們「登陸」行星表面,運用實地拍攝和特效結合的手法,讓我們對宇宙不再是遙遙相望,而是身臨其境。
絕對是一次大開眼界的奇妙旅行。
紀錄片不是完全真實的,但卻是依據真實創作的。
為了在地球上找到相似的環境,他們去了很多地方:
在阿曼拍紅色的巖石和山巒;
在冰島拍早期的地球;
在義大利拍活火山;
……
你一定會被神乎其技的後期製作給深深震撼到。
2前所未見的「八大行星」
拋開令人震撼的視覺和恢弘的配樂,《行星》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向我們傳達了宇宙有「無限可能」。
火星曾經發生的災難性洪水事件催生了太陽系史中前所未見的最大瀑布。
木星的兩極並不像其它地方那樣呈紅白相間的顏色,而是名副其實的藍色。
若是55億年後太陽溫度升高,泰坦可能會成為人類的新家園。
我們一直認為太陽是太陽系的「媽媽」,但是沒想到「爸爸」竟然是木星。它見證了太陽的誕生,然後憑藉強大的引力場影響著太陽系各大行星的命運。
離太陽最近的水星,是一顆幾乎完全暴露的行星核心,而且有大量易揮發的化學元素。
土星環形成時,地球上是恐龍稱霸的時代,而且土星環持續的時間可能不會超過10萬年。
每一個行星,我們好像了解,但在紀錄片中,發現我們對它們其實非常陌生。
在紀錄片中,出現的很多真實資料,代表著現代人類對太空探索的科技水平,
NASA的「好奇」號火星探測車上的火星樣本分析儀發現了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水分。
NASA的「新視野」號冥王星探測器的遠程勘測成像儀能夠清晰地展現冥王星之美。
NASA的「信使」號水星探測器上的伽馬射線和中子譜儀能夠掃描水星上的大氣揮發物,正時了水星最早遷徙的理論。
在完美的特效中,八大行星上演著各自的故事。有人心疼水星是年度第一慘,有人為火星的悲劇感慨萬千。
火星在誕生時是地球的孿生姐妹,方方面面都和地球一樣。它的開端充滿了希望,可惜卻在後來失去了水;而地球經歷了有毒氣體肆意瀰漫的混亂喧囂之後,卻變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海洋世界。
《行星》這部紀錄片最大的魅力,是讓浩瀚遙遠的宇宙變成了戲劇中的角色,有了濃烈的命運感。
3因為渺小,所以珍貴
《行星》這部紀錄片,真的建議大家都去看看,尤其是和孩子一起看。
天文學是任何人都能接觸到的學科,只需仰望星空就可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所有學科中最容易接觸的。
天文學是有些複雜,但這部紀錄片把它變成了一個史詩級的太陽系故事。
它講述的是一個家族傳奇,每顆行星都扮演著截然不同而又令人吃驚的角色。
而太陽系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這使它變得非常珍貴。
地球經過了無數的災難性事件和隨機碰撞,各種化學、物理和生物學的變化,再加上單純的運氣,我們人類才有幸在地球上生存,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從前我們對宇宙的角度是仰望,而《行星》讓我們置於宇宙的中心,告訴我們生命如此稀有,我們雖然渺小,但我們卻如此獨特和珍貴。
本文授權轉載於:耳朵裡的博物館(ID:erduolidebowuguan)關注耳朵裡的博物館,和百萬家庭深度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