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部洞穴潛水題材紀錄片《潛行深淵》:拍自然探險紀錄片考驗極大

2021-01-14 電影攝影師


1、《潛行深淵》作為中國首部洞穴潛水題材紀錄片,當初為何會看中這樣一個新的題材?


龍:我和小夥伴們都覺得,如果連玩耍都不會,還作什麼遊戲談什麼創意。我們團隊的人都比較喜歡運動,旅行,作死,DIY。會接觸到各種玩極限運動的大神。慢慢發現深圳真是「高手在民間」的典範。因為之前拍攝環球旅行紀錄片,認識了作家蔻蔻梁,她介紹了他的潛水教練王遠給我認識,接觸之後發現,王遠和他的小夥伴成立的WUD白鰭鯊潛水俱樂部是國內領先的實踐並推廣技術潛水的團隊。都是帥小夥子,而且都是業餘時間在玩潛水,很敬佩這樣的人。洞穴潛水是很極限的運動,不同於開放水域的休閒潛水,在幽閉的水下空間,有限的氣體供應,複雜的未知地形和洞穴,對於人類是極具挑戰性的。別說國內,全球關於這個題材的紀錄片製作都鳳毛麟角。既然我們影視團隊和潛水團隊都在深圳,近水樓臺,說幹就幹了。



2、這部紀錄片大概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籌備和拍攝過程?歷時多久完成?


龍:近年紀錄片提案的形式在國內發展文化產業的背景下開始流行起來。其實創投的模式一直存在與各個行業及時期,只是現在輪到紀錄片了。我有幸在2005年就開始接觸這個國際提案的圈子,主要針對電視平臺的紀錄片國際化運作。2011年7月國家地理頻道(美國)和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聯合舉辦「繽紛中國」國際紀錄片徵集活動,我覺得洞穴潛水的題材很適合,於是申報方案,經過層層選拔,最後在全國近兩百個優秀方案中只選擇兩個,我們團隊有幸勝出,當時策劃的選題還叫做《史前天坑群》,製作階段,影片且拍且完善,更名《尋找中國藍洞》,最後定剪才叫《潛行深淵》。這種國際製作的周期還是比較漫長的,籤約就消耗了差不多一年,主要是國家地理頻道(美國)和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在聯合製作方面的條款協商。實際拍攝在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剪輯階段也是長期的跨國溝通,監製在臺灣和北京,劇本顧問在新加坡和美國,最後成片都到了2014年夏天了。

3、深表憾惜的是,您說主人公在影片製作完成之後,在新的探險中不幸遇難。這是否也可以折射出此類自然環保探險類紀錄片的拍攝困難?


龍:極其困難。片子原來的主角設定是WUD的創辦人王遠,但是他那時還有公職,時間上實在難以配合拍攝。於是拍著拍著,主角成了王遠的潛伴王濤。如果要解釋「同生共死」,沒有比潛伴更合適的詞彙了。我想有時間和篇幅的話,要專門說說遠哥和濤哥的故事。

除了潛水部分,陸地拍攝環境也十分極限,最艱難的任務是下探613米深的天坑(廣州小蠻腰才600米),在懸崖上單繩下降和上升的單程距離達到170米,沒有任何外力輔助,還要背負30公斤左右的器材,雖然在國外買了昂貴的製作保險(國內製作是沒有這一項),也還是一次真正的拿繩命在拍攝的影片。



4、這些年來,中國紀錄片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但關於自然環境類且充滿懸念的紀錄片其實不多,尤其是在對自然和環境的科學性的探索真的很少。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龍:幾個方面的因素制約了國內自然歷史類紀錄片的發展:

1,科學探索精神的斷裂。什麼是科學?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怎麼處理?怎麼面對探險和試錯需要付出的各種代價?這些基礎問題在我們老百姓接觸不到的科研領域和我們接觸得到的教育領域似乎都缺乏足夠的思考。有歷史原因也有社會現實的制約。值得思考。

2,科普實踐的不足。國家地理頻道是國內觀眾喜愛以及國內電視臺樂意學習的對象,在娛樂化公司化工業化的外表之下,它其實有科學研究為基礎,並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的傳播性質。國內的媒體是否具有這個性質?

3,在以上兩個比較根本的問題之後,才能討論影視製作層面的問題,這已經是很下遊的問題了。包括制播分離體系的建立,專業人才的分工合作或者一專多能的可能性,這些都只是技術層面的事情,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加拿大的朋友經常引用出版界的狀態反觀電視系統:你見過哪個牛逼出版社會給一群優秀作家發月薪和交社保的?



5、在自然環境類題材上,美國的《天地玄黃》、法國的《白色星球》、《遷徙的鳥》等紀錄片都讓人大為讚嘆,於是有人問,國外紀錄片的畫面質量為什麼好?為什麼構圖工整優美製作精良?為什麼能拍出那麼令人嘆為觀止的鏡頭?您對此有何看法?目前國內自然環境類紀錄片拍攝環境與國外的產生哪些差距,原因又何在?

龍:繼續上一問的闡述。這個問題討論的是技術層面的事情。若論畫面質量構圖優美,中國從來不會差。在仰望BBC地球部和法國的自然歷史大片時,我們作不出來那樣的片子,因為相對於「研究鳥類」「研究星球」來說,攝影已經變成屌絲的日常鍛鍊。因為覺得研究鳥的遷徙有價值,因為覺得這個研究有向大眾傳播的價值,因為社會再分配有一部分資源願意做這個傳播,才會有《遷徙的鳥》。這三種因為,國內似乎都還未覺醒,文化產業更側重的是產業。

6、作為深圳紀錄片製作人和導演,此次《潛行深淵》獲得2014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提名最佳紀錄長片和最佳中國製作人,最後獲得最佳中國製作人獎,請談談您的獲獎感受?

龍:其實提名已經是一種認可了,團隊三年多的付出,得獎只是偶然又必然的副產品。自然歷史類的探險紀錄片是對一個製片公司各方面綜合能力的極大考驗。這次廣州獲得最佳中國製作人獎,我們團隊都很欣慰。得獎跟穿鞋一樣,不在於多大多貴,關鍵是合適,誰用誰知道。也很少有獎項是設立給製作人的,其實這是影視工業體系最關鍵的一個職位。中國的工業化生產貌似正在從導演中心制轉向製片人中心制。《潛行深淵》在條件十分有限情況下製作出來,我本來只做製作人,那樣就可以對導演「指手畫腳」,但是超長的周期和不確定性無法找到合適的導演合作,最後自己扛兩桿槍,也是醉了,但製片和導演兩種思維是天然制衡的,一人飾演兩角,於影片本身是有消耗的,誰拍誰知道。宣傳總是打腫臉充胖子的事情,其實製作費真的捉襟見肘而且戰線巨長,相當於請劇組的小夥伴們免費玩了一次刺激的,所以請觀眾一定要看完片尾名單,沒有這一幫人的投入付出,不會有這樣一個影片。在此給各位鞠躬。



7、深圳目前的紀錄片生態環境給您提供了怎樣的創作空間?


龍:業界信息來說,中國科教紀錄片節2014年9月已經在聖廷苑酒店召開,影展萎縮的情況下,各種投融資活動倒是火熱,深圳政府在文化產業方面也捨得投入。創作層面來說,就像天坑裡面的地下河,是從來就沒有枯竭過的暗湧。紀錄片是一種生活和表達的方式,一種活力四射的方式,我們團隊也在圍繞它進行跨界的嘗試,希望好的作品能讓有緣的人接受喜歡甚至運用這種方式。歷史原因以及客觀條件來看,深圳在影視業的各種資源在四個一線城市中是落後的。但是這個城市和我們團隊一樣,年輕進取,視野開闊,勤勞耕耘,所以:好戲在後頭。


活動預告

主題:龍淼淵作品《潛行深淵》、《仙丹》、《周末》放映暨交流(廣州)

相關焦點

  • 洞見——洞穴探險簡史
    憑藉這個成績,劉佳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成為兩部戶外探險紀錄片(《夢想無界》、《極限黑暗》) 的主人公。2015年11月6日,在利川騰龍洞召開的第二屆亞洲跨學科洞穴學術會議上,兩位為中國的洞穴探險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傳奇女性——劉佳與艾琳·林奇第一次見面。
  • 【視頻】潛行深淵--尋找中國藍洞
    這是潛水遊世界divetheworld第618次分享
  • 活動預告拍電影網創作交流會第十六期:龍淼淵作品《潛行深淵》、《仙丹》、《周末》放映暨交流(11.13)
    不潛水的時候,王遠是一枚酷炫的巡警,王濤是搖滾粉絲並經營連鎖藥店,老葉是資深股民並經營餐廳,王顏林是模具廠老闆。「先富起來」之後,這樣一群人組成了深圳白鰭鯊水下探索俱樂部(White-tip shark Underwater Discovery, aka WUD),領銜中國技術潛水界。
  • 80後姑娘辭去百萬年薪工作,拍出中國水下紀錄片,品質堪比BBC
    80後姑娘辭去百萬年薪工作,拍出世界第一部中國水下紀錄片,品質堪比BBC!《水下中國》這是世界第一部從水下視角展示中國的紀錄片由潛水愛好者、湖南姑娘周芳和她5個小夥伴組成的臨時團隊攝製而成團隊中的5名成員從最北的黃渤海交界處到中國最南海
  • 探索頻道首部遊戲題材紀錄片Game Vision 即將在中國首播
    歷時一年,採訪了數十萬玩家,探索頻道首部遊戲題材紀錄片Game Vision(以下統一使用《遊戲願景》)終於要跟大家見面了!這是探索頻道開播以來首部遊戲題材紀錄片,騰訊作為亞洲唯一受邀遊戲公司接受了採訪。
  • 桃花水母、盲魚盲蝦、水下工廠……探險世界最大地下河!
    雖然這次潛行並未找到桃花水母,但也並非一無所獲,在白龍洞,意外的發現了罕見且珍貴的盲蝦,這是一種由於洞穴黑暗環境而褪去視覺功能的生物,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因此,探險團隊決定開始新的計劃——尋找洞穴裡的盲眼生物。
  • 2020年的神奇紀錄片在哪裡?
    「紀錄片+Vlog」在世界紀錄片史上,旅拍紀錄片不算稀奇,美食類如《安東尼·波登:未知之旅》、探險類如《玩轉地球》、生活體驗類如《搭車去柏林》等等。相較於以上這些大製作,一部由主人公的父親徐承華擔任導演的作品《辛巴奇遇記》製作成本較小,其中影像更側重於融Vlog於一體。
  • 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即將開播
    中國,跨越地球上大多數的氣候帶,歷經億萬年時光流轉,造化出極為豐富的自然景觀。中國是眾多花卉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擁有「世界園林之母」的美譽。 中國人自古就喜愛花,對花有著深厚的感情。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花貫穿了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歷史,形成了在世界文化殿堂佔有一席的中國花文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特別推出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本系列共5集,每集50分鐘,選擇了五種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花卉:茶花、杜鵑、月季、菊花和牡丹。
  • 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紀錄片《創新中國》在深圳衛視播出
    ­  近日(1月22-27日),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和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聯合攝製,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紀錄片《創新中國》在深圳衛視播出。­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時而制。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 14部最值得看的自然地理紀錄片
    今天為大家精選了這14部最值得看的自然地理紀錄片,內容涵蓋世界七大洲。每一部都介紹了各大洲的自然環境,展現出豐富多元的人文景觀。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孩子從緊鑼密鼓的書本知識中,走出來,跟著精美製作的紀錄片來一場有營養的「旅行」!
  • 優酷獨播首部4K紀錄片《世上最藍的海》聚焦海洋生物天堂大堡礁
    昨日,優酷正式推出大堡礁最新系列紀錄片《世上最藍的海》(A Living Treasure)預告,展現地球上最複雜的生態系統和最豐富多彩的物種天堂。這部由優酷參與聯合出品的首部全4K畫質海洋生物紀錄片,是迄今為止關於大堡礁最全面的影像,也是國內首部參與視頻平臺分帳的國際級紀錄大片。4月3日起,優酷將獨家呈現紀錄片《世上最藍的海》。
  • 就在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裡
    就在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裡 2020年05月03日 07:49:23 | 來源:看蘇州
  • 78秒|我國首部遠洋題材紀錄片《大洋深處魷釣人》公益電影展映季啟動
    這也是我國首部遠洋題材人文紀錄片。本片由中共威海市委宣傳部、山東火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紀錄片以遠赴西南大西洋從事魷釣工作船員這個特殊群體為表現對象,用富有感染力的影視語言,對從山東威海石島港出發的「魯威遠漁979號」為代表的魷釣船遠洋作業進行了長達四個多月的細緻紀錄。
  • 五大關鍵詞勾勒中國人文景象 以紀錄片呈現《極致中國》
    創新:內容的創新表達,以科技對話人與自然 因人文地理探索類作品的拍攝難度較大,且綜合技術要求高、耗時長,整體創作相較於其他題材紀錄片更難。《極致中國》還邀請到國家地理探險家兼特約攝影師本·霍頓,以「挑戰無限可能」為本職工作的本·霍頓的加入,進一步增添了該紀錄片的探險色彩。
  • 中國首部衛星紀錄片《太空的見證》創作記
    扶搖天地一鏡開,山河巨變入畫來中國首部衛星新聞紀錄片《太空的見證
  • 10部高分自然探險紀錄片,帶你走到世界的盡頭
    接下來這10部高分自然探險紀錄片,將帶你擺脫束縛,隨著心靈去「流浪」♂,攀冰峰、淌急流、探峽谷、觀奇景…在高原海洋間任你自由穿梭,感受自然的魅力;領略前路未知的驚喜,解鎖各種探險神技能,《十個世界盡頭》記錄了和Steve Backshall一起探險,關於十個人類從未踏足之地的終極探險紀錄片。他們前往墨西哥丶格陵蘭島、蘇利南、阿曼、不丹地區的沙漠、冰川、叢林、雪山......極端環境,挑戰全新不可能。第一次踏入無人探訪的「窮途末路」之境,在未知的世界盡頭中探尋極致美景。
  • 這14部自然地理紀錄片,讓孩子了解七大洲全貌 並附上下載...
    亞洲1、亞洲神秘之城Ancient Capital In Asia這部紀錄片分為6集,分別介紹了六座亞洲歷史悠久的古代都市,包括:尼泊爾加德滿都、日本京都、伊朗伊斯法罕、印度瓦臘納西、印度尼西亞日惹和中國北京。
  • 在深淵,霧嶺,城市邊界的影像探秘
    紀錄片作品《發現少校》《潛行深淵》,劇情片《好友》製片人/攝影指導。曾任華誼兄弟電影及娛樂營銷策劃總監,歐洲紀錄片網絡(EDN)中國區聯絡人。 採訪正文Q:今年年初的藝穗影展,《好友》在影院布置了一個小展覽,這個想法是怎樣產生的?
  • 英播放首部由黑猩猩自「導」自「拍」的紀錄片
    英國廣播公司電視2臺(BBC2)《自然世界》欄目定於當地時間27日晚播放一部畫面抖動、邏輯混亂的影片。別感到奇怪,這可是全球首部完全由黑猩猩「導演」、「拍攝」的紀錄片。  了解猩猩  英國愛丁堡動物園的11隻黑猩猩用專家特別為它們設計的攝影機拍下了自己和同伴的一舉一動。影像資料長約4小時,英國廣播公司電視2臺播放的是剪輯版。  這項名為「黑猩猩攝影」的研究旨在了解黑猩猩眼中的世界以及它們如何看待彼此的行為。
  • 紀錄片回春潮:《風味人間》美食誘惑,西瓜視頻探秘宇宙
    同時,在愛奇藝的資源庫中,還有更為多元垂直的美食紀錄片內容,包括講述宮廷非遺美食文化紀錄片《夜宴紫禁城》、講述食物的本源和前世今生的美食史詩紀錄片《饕餮中國》、春節檔情感美食紀錄片《年味2之等你回家》、中國首部生態健康美食紀錄片《萬物滋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