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姑娘辭去百萬年薪工作,拍出中國水下紀錄片,品質堪比BBC

2020-11-29 阿梅愛豆豆

80後姑娘辭去百萬年薪工作,拍出世界第一部中國水下紀錄片,品質堪比BBC!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

約960萬平方公裡的陸地面積

在這片陸地上繁衍了成千上百城市

然而你知道嗎?

在這片陸地下,還有一些

我們不曾了解的城市和生命

距今60多年的老宅子

還保持著當初被淹時的原貌

這是全世界唯一一段

需要從水下穿過的長城

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沉船

年月深久後成為水產棲息地

這些珍貴的鏡頭

出自一部紀錄片《水下中國》

這是世界第一部從水下視角展示中國的紀錄片

由潛水愛好者、湖南姑娘周芳

和她5個小夥伴組成的臨時團隊攝製而成

團隊中的5名成員

從最北的黃渤海交界處到中國最南海

從廣西內陸、喀斯特洞穴的水下到高原湖泊

從冰冷的水庫到洶湧的海洋

團隊用3年時間走訪中國24個城市

給全世界呈現第一部從水下的視角

來看待中國的自然和人文的紀錄片

團隊一共拍了7萬G素材

最後成片6集,每集30分鐘內左右

廣西神秘洞穴、潘家口水下長城

千島湖水下千年古城、蘭嶼島海底沉船

西沙美麗珊瑚、膠州半島海底糧倉

以及大陸與海洋之間的生命綠洲

導演周芳和夥伴們用鏡頭

揭開塵封在中國水下的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

1

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這部紀錄片

最合適的莫過於難得

難得看到,更難得拍攝

在第一集的《黑暗洞穴》中

講述了喀斯特地貌洞穴和西沙藍洞

在中國水下的神秘景象

廣西獨立的地下河總長超過一萬公裡

約等於地球直徑的長度

相當於長江和黃河加起來的總長度

6人團隊在廣西潛了20多個洞穴

記錄下大量珍貴且實在

中國屏幕上首次呈現的影像資料

包括最稀有的洞穴水生物盲蝦

由於生長在完全黑暗的熱泉環境中

盲蝦的眼睛已經退化,能不能拍到全靠運氣

它對生存的環境要求極高

大多生活在水質純淨的洞穴最底層

如果地下河水受到汙染就會立即死亡

1959年,為了建造當時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新安江水電站,浙江省原淳安縣、遂安縣

兩縣合併為淳安縣,29萬人從此離鄉移居

獅城、賀城兩座延續千年的古城

連同27個鄉鎮、1000多座村莊

30萬畝良田和數千間民房

悄然沉入了碧波萬頃的千島湖底

第二集《水下古城》就專門進行了探訪

故鄉已回不去,曾生活過的人

依然念念不忘

移民章應賢花了10年時間

收集資料,創作了水下古城

被淹沒之前的原貌圖

拍攝中,千島湖許家源村

許家民宅「餘慶堂」的主人許牛

得知團隊要去拍餘慶堂

跟進兩年,提供了很多資料

在他的記憶中

無論是祠堂前夏天爬過的大榕樹

還是兒時調皮搗蛋過的牌樓

都比不上那座承載了他成長的老宅子

宅子裡面曾經有個樓梯

樓梯上去之後可以看到一個隔板

當年他和他父親就會睡在隔板上

60年過去了,當團隊潛入

深28米的老宅,拍下那個樓梯時

童年似乎都回來了

餘慶堂老宅門楣高大

門口鐫刻著四個字:山屏水帶

60多年過去了

宅子雖已沉入湖底

但過去的一磚一瓦卻像從前一樣

「山屏水帶」四個字也依然蒼勁有力

千島湖下,還有一塊

距今300年的節孝坊

是中國目前水下唯一一座沒有坍塌

保存最完整的磚牆結構的牌坊

這是一座頭懸聖旨的牌坊

是中國傳統的四大牌坊之一

龍頭、聖旨、古代帝王的象徵

都鐫刻在水下這座牌坊上

它的主人是清朝女子王氏

18歲與貧苦書生姚文俊成親

不料兩人成婚第二年,丈夫便因病離世

王氏守節盡孝50多年,乾隆特賜此牌坊

隨著時代變遷

發生滄海桑田變化的

不僅僅是城市,還有那些曾

航行在大海、滿載希望與財富的船隻

1983年9月27日

韓國萬噸遠洋貨輪「堡壘號」

由日本津久見港出發

滿載原木駛向新加坡

十月初因濃霧遮蔽

觸礁後船艙破洞

沉沒於蘭嶼八代灣

30多年過去了

當年意氣風發的萬噸鋼鐵巨獸

成了目前中國水域保存最完好

能見度最高的一艘沉船

也成了海底珊瑚和魚群的家

而在它之前,在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上

每一艘安睡海底的古代沉船

都是歷史見證者,這些文化載體

為我們講述那個與七十多個國家

通史交好,各國使臣、商人、留學生

雲集長安的雍容盛世

還有那些隨沉船沉沒的陶瓷等財富

在時間的長河裡

有些文化隨著水花飛濺煙消雲散

而有些文化則伴著潮起潮落沉睡水中

《古今沉船》中,攝製組選擇了福建定海灣

西沙群島、福建平潭、中國臺灣省蘭嶼

海南三亞等幾種不同年代

不同功能的古今沉船遺址

水中不僅有沉沒的城市和船隻

還有豐饒的水產和生命

比如會發出綠幽幽螢光的珊瑚

它們組成了一個美麗的《秘密花園》

為了讓珊瑚長得更好更盛

人們「植珊瑚造林」

把珊瑚移植到人工魚礁上

供它們更好地繁衍生息

栽培出中國第一個熱帶海洋牧場

匠人們用珊瑚打造民間藝術品

居民撿來死亡的石珊瑚

用來建造房屋

萬物有靈,在那個我們不熟悉的水下中國

海草床、海藻林、紅樹林

牡蠣蟭、古油杉化石

會組建成一個《生命綠洲》《海底糧倉》

交織出一部奇特的水下生命畫卷

與其中生物的躍動生機交相輝映

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水下奇觀協奏曲

它們有過和諧相處的時光

也會為了爭奪地盤而幹架

甚至淪為對方的食物

還有一些小可愛就像個乖寶寶

保持著「進屋隨手關門」的好習慣

2

難以想像,如此龐大而又細緻的內容

是由一個臨時組成的6人團隊完成

4男2女,有探險家、攝影師、潛水教練……

除了一位美國人,其他5位都是中國人

有些是導演周芳的好朋友

有些是國外拍攝合作多年的搭檔

有些則是興趣相投的陌生人

有人說,這是拿命在拍

為了呈現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

他們不僅需要背沉重的設備下水

在水下度過黑暗漫長的等待

有時還會面臨被困的致命危險

就算他們都有超過10年的潛水經驗

但每次下水拍攝,都是一次未知

導演周芳回憶,拍攝《黑暗洞穴》時

環境陰森黑暗,伸手不見五指

蝙蝠、山老鼠、紅尾蛇……

耳邊響起各種「暗黑系列」動物

發出的「悉悉索索」的聲響

水下洞穴的拍攝,全靠一根引導繩保命

一旦脫離,極有可能憋死在洞裡

因為看到盲蝦太激動了

周芳和另一位女攝影師

追隨盲蝦進入了一個側洞

絲毫沒有意識到已經脫離保命的引導繩

因為踢了兩下腳蹼

洞穴瞬間沙塵瀰漫

她當時覺得自己跟進了棺材一樣

已經抱著必死的心了

因為與同伴失散

她只能靠摸到的參考物走

直到發現路堵死了

她才知道自己走錯路了

趕緊往回撤,這才遇到同伴

堪堪逃過一劫

拍攝潘家口水庫水下長城時

團隊沿著露出水面的城7樓

開始水下探尋

計劃尋找潛入水下30米的城8樓

下水後能見度幾乎為零

大家隨著城牆慢慢向下

到了深7米的時候

水溫驟降到10℃

身體開始陣陣發緊

必須調整呼吸,讓自己放鬆

好在很快接近水庫底部

能見度相對要好很多

長城城樓輪廓也慢慢顯現出來

除了安全問題

水下拍攝最難的是不可預測性

天氣、能見度、水流,甚至是水溫

有一點偏差都會造成拍攝失敗

為了盡一切可能拍到最好的畫面

團隊首次使用了比超高清4K

還要高清的RED 8K專業電影機

水下VR全景

全球第一款全向水下無人機等專業設備

全方位、高幀慢鏡拍攝和超廣角鏡頭

這些技術的運用讓畫面更具衝擊力

除了專業設備,還要抓住珍貴的拍攝時機

拍攝《秘密花園》珊瑚產卵那一幕

他們連續蹲守了七天

才拍攝到「水中繁星」那個難得的瞬間

珊瑚產卵時間極短,只有20分鐘

如過錯過這一次,就得再等上一年

很多人將這部片子與BBC的《藍色星球》比較

在拍下大自然這些珍貴的寶藏的同時

周芳和團隊成員也在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要拍這個題材

「中國人拍攝自己的水下世界

我們並非是以物見物

而是以物見人,以物見中國」

這場長達三年的水下拍攝過程中

她和夥伴們尋找的

不僅是那些被埋藏在水底的瑰麗世界

更是藏在這個世界後的人事變遷

最後一次下水拍餘慶堂老宅前

老宅主人許牛悄悄拜託周芳一件事

幫忙帶塊家宅的瓦片上來

周芳答應了,下水後

當她拿起一片瓦片的時候

瓦片上的塵土瞬間脫落

瓦片也變成了一片新的瓦

掙扎了一會兒,她將瓦片放回原處

「讓它留在60年前的記憶中這才是它最好的歸屬」

3

今年40歲的周芳來自湖南

本科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

碩士留美工商管理專業

博士東北財經大學管理經濟專業

周芳讀書時就一直喜歡攝影

畢業後一直在投行工作,年薪100萬

可是因為夢想,她辭去百萬年薪工作

2015年開始自費學習拍攝、導演等相關

作為一個湘妹子

周芳上大學前從沒有見過大海

2012年,她在澳大利亞看到了大堡礁

被水下世界震撼,於是開始考潛水證

此後,她每年基本有半年

在世界各地潛水、水下攝影

2015年前,她的興趣都在拍鯊魚上

朋友都叫她追鯊魚的paupau

她去世界各地追蹤拍攝鯊魚

2015年,周芳完成第一部紀錄片《尋找鯨鯊》

後來又製作了25集紀錄片《潛行天下》

一半題材都與鯊魚有關

她拍了幾十種全世界不同的鯊魚

也去跟蹤記錄這些鯊魚被人類捕殺、捕獵

以及被大量販賣的過程

希望用影像告訴大家

鯊魚和人類關係的一個真相

並不是食人鯊,而是人食鯊

2017年周芳在斯裡蘭卡記錄鯊魚魚翅交易

2017年,周芳去北極做了一次冰潛挑戰

幾個俄羅斯教練得知她來自中國後

問她有沒有見過中國的水下

還說他們在撫仙湖下到了水下70米

創造了世界紀錄,也被水下的撫仙湖驚豔

2017年周芳在北極圈冰潛

發下自己對水下中國一無所知的周芳

決定通過潛水和攝影

讓更多人認識水下那個鮮為人知的中國

沒有任何資料和數據支持

也沒有前車之鑑可汲取教訓

這件事對她和團隊來說舉步維艱

每一片水域的開發,都如同一次科考

大量的研究和排雷一般的探摸拍攝

2017年3月

團隊開始進行中國水下第1次調研

周芳說,當時不知道能搞多少個選題

所以調研的時間特別長

作為一個攝影師,周芳更喜歡自然

但從整個水下中國傳播的角度來說

她希望更多人了解水下中國背後的故事

比如,中國的水下還有絲綢之路的沉船

在水下有那麼多的青花瓷

在水底下還有幾座古城和長城

甚至貝殼都能被做成博物館

這些,都是我們的寶藏

《水下中國》播出後獲得各方稱讚

成為世界首部從水下視展示中國的紀錄片

面對接踵而至的榮譽

周芳並未沉浸其中

而是與團隊的夥伴們開始做第二季調研

她說第二季不管是選題還是內容

以及科學嚴謹程度上

都會有一個更高的提升

周芳說,拍攝《水下中國》時

她知道了一種職業:海猛子

他們是一群在海底作業的人

她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和團隊的影子

他們捕獲的是海參、捕撈扇貝、鮑魚等

而自己和團隊在水下捕撈的是

中國幾千年被大家所遺忘的文明和歷史

收穫的是無數的感動和內心的自豪

所以自己和團隊就是中國水下的海猛子

相關焦點

  • 辭去美國百萬年薪,60歲博士帶60項世界專利回國,突破西方壟斷
    而其中就有一位科學家,在60歲的年齡,辭去美國的百萬年薪,帶領15人團隊毅然回到祖國,突破西方的技術壟斷。尹志堯,1944年出生在北京,長於一個愛國的家庭,自己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在留學後回到中國此後,尹志堯一路向上,先後在美國多家頂級公司工作,他帶領的團隊用了9年的時間,就讓自己所在的公司佔據了國際刻蝕市場的40%的份額,在美期間擁有多項專利,可以說成就滿滿。
  • 潿洲島的布氏鯨、廣西中華白海豚,一部紀錄片展示中國的海!
    一部堪比BBC的紀錄片《蔚藍之境》在潛水員的朋友圈刷了屏,豆瓣上的評價更是:「厲害了我的國!」「吹爆!」「給大佬提鞋!」獨立魚公眾號的魚叔,也評價這部紀錄片「9.3分良心國片,能拍出來太不容易!」那到底這部影片拍攝有怎樣的故事?視頻上的布氏鯨潛水員真的的可以在中國看到嗎?
  • 央企高管曬年薪 稅前薪酬80萬元以上超40位 百萬年薪15位
    百萬年薪高管共15位  中國吉林網、吉刻APP記者在國資委考核分配局公布的薪酬數據顯示,2015年,111家央企高管的年薪最高達到上百萬,最低四五萬。不過從公布的數據來看,也與該高管到任的時間有關。
  • 《藍色星球2》大火 BBC口碑紀錄片是怎麼拍的?
    時隔16年,BBC紀錄片《藍色星球2》在10月30日回歸,同時,在騰訊視頻每周同步播出,這意味著中國觀眾也可以第一時間看到這部堪稱「美到窒息」的海洋紀錄片了。看完預告片,許多人發現,BBC不僅這次又把紀錄片拍出了新境界,還在兩季期間,推出了被譽為「最具有好萊塢大片範兒」的《地球脈動2》和被稱為「腦洞開出新高度」的神作《荒野間諜》。
  • 《地球脈動》拍到第二部,BBC如何像拍大片一樣拍紀錄片?
    在潮水般的好評中,有不少都注意到了《地球脈動》第二季不同尋常的震撼感——在場面上,BBC 把這部自然紀錄片拍出了好萊塢大片的風格.讓人身臨其境的音效、精緻到隨手暫停截圖就能拿來當屏幕壁紙的畫面,讓這部關於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生存狀況的紀錄片的每一集都像是一場大片。Vox 網站就評論說,《地球脈動》第二季是史上最具有好萊塢大片即視感的野生動物紀錄片系列。
  • 豆瓣評分9.4,被評為「堪比BBC的大作」,這部央視最新的紀錄片,每一...
    ——《航拍中國》。這部紀錄片,在豆瓣評分高達9.4,被網友稱為:堪比BBC的大作。如果拍人的頭髮,連頭皮屑都能數得一清二楚!但非有智力、精力、毅力,絕無法拍出那些不易見到的景象。攝製組守候在那裡,品食著古城日落後的死寂。
  • 4年製作、6000小時水下拍攝,豆瓣9.9高分的BBC《藍色星球2》的幕後...
    在呈現出細節驚人的視頻效果的同時,不會出現大型設備系統因沉重而影響工作效率的負擔。像這樣的鏡頭,通常用來拍攝陸地上的自然歷史故事比較多,而對於水下工作來說還是比較新的,攝影師成功地把一些情節展現出真實嶄新的面貌。另一個技術上的改變,就是隨著水下呼吸器潛水技術的進步,使之攝影師在海浪之下可以進行更長時間的拍攝。「第一次,我們可以在水下放樣和坐著觀察,」導演解釋道。「之前只有45分鐘的潛水時間,現在,可以達到三小時,這是革命性的改變。」
  • BBC頂級紀錄片《人類宇宙》
    ·考克斯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p0276p50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14-10-07集數: 5單集片長: 60分鐘豆瓣評分:9.2
  • 叫板BBC!探索「水下中國」第一人,她向世界展現水下中國之美
    但隨著記錄的不斷推進,危機感也漸漸產生…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以下內容為水下紀錄片導演、著名水下攝影師周芳的演講實錄:以前大家都喜歡叫我「追鯊魚的PAUPAU」,因為在2016年前,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全世界不同海域記錄海洋生物、海洋生態、尤其是鯊魚,我拍攝了大概13部和鯊魚相關題材的紀錄片。
  • 我國90後美女科學家,拒絕國外百萬年薪,毅然決然選擇回國
    而聽說中國要製造自己的火箭,毅然決然的回國幫助國家,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成功的自主造出了屬於我國的火箭,東風一號。最近我國90後美女科學家,拒絕國外百萬年薪,毅然決然選擇回國。但這也僅僅是冰山一角,中國的科學技術領先於世界可不只是手工藝品。涵蓋了算數、幾何、天文、地理、醫學等各個領域,燦若群星的華夏文明成為了世界的中心,掌握了最前端的技術,憑藉著經驗,一代一代傳承著。
  • bbc出品紀錄片大貓,四十種貓科動物中的三十一種都被記錄
    bbc出品的紀錄片,往往都是花費數年時間打造的稀世精品,每一部都口碑炸裂,讓人大開眼界。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大貓。同樣是史詩級的作品。從世界最小的可以放在手掌上的鏽斑豹貓、膽敢單挑鱷魚的美洲虎,殘忍屠殺企鵝的美洲獅,以及喜馬拉雅山頂神出鬼沒的雪豹。四十種貓科動物中的三十一種都被記錄進來,絕對是一部鑑貓寶典,貓奴們的頂級盛宴。
  • 百萬年薪是科學家的「標配」嗎
    記者梳理招聘信息發現,首席科學家的年薪多在百萬元以上,不僅科技行業的首席科學家是企業爭搶目標,高校的專家學者也成為獵頭追逐的對象。那麼,企業高調引進的科學家們在公司內部扮演著什麼角色?擔任技術領航者2016年以來,技術大咖加盟中國公司任首席科學家的公告越來越多。
  • 紀錄片中「擺拍」不等於造假?BBC紀錄片也擺拍
    網友紛紛吐槽《舌尖上的中國2》「造假」是在欺騙觀眾。其實,紀錄片通過重構現實或者「擺拍」的方式還原真實世界並無不妥,只要這種方式表達的是有真憑實據的事實。當然,擺拍有沒有破綻那就是技術問題了。  紀錄片中的「擺拍」和造假並不能畫等號  紀錄片「擺拍」的歷史和紀錄片本身的歷史一樣長,世界上第一部紀錄片就是「擺拍」攝製的;許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國外紀錄片,包括BBC的《美麗中國》和雅克·貝漢的《遷徙的鳥》都不乏「擺拍」的成分。
  • BBC紀錄片丨《人類宇宙》1~3集
    來自BBC紀錄片編輯整理( ID: BBCjilupian)導演: Stephen Cooter主演: 布萊恩
  • 獨具魅力的年薪百萬的投行高管辭職後成為坐遍全球頭等艙的中國人
    他是一個出生於北京的80後,中文名叫崔佳星。很小的時候跟隨父母一起搬到了香港,90年代到澳大利亞雪梨上學和生活。之後在阿聯杜拜的投資銀行工作和定居。他並不是飛機師,但是一年可能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天上飛,當然了與其說是乘坐飛機,不如說是在體驗飛行。因為他坐飛機只坐世界各大航空公司的頭等艙,加上身份神秘,飛行迷們都稱呼他為「神壕」。
  • 中國教師赴英國拍成紀錄片 來看看7年前BBC的紀錄片《中國學校》
    近日,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引發中英兩國民眾對教育的熱烈討論。該片講述了幾名中國教師赴英「支教」,與50名英國九年級學生發生的共同學習生活的故事。早在2008年,BBC就拍過一部《中國學校》的紀錄片,以安徽省一個小鎮休寧為縮影,集中拍攝了當地一組家庭、老師、孩子們一個學年的生活。
  • 中國電焊工高鳳林有多牛?拿國內外三大金獎民企百萬年薪挖人
    中國電焊工高鳳林有多牛?連拿國內外三塊金牌,民營企業開出百萬年薪挖人。在前段時間我國製作的紀錄片《大國工匠》中,在介紹高鳳林時,他說了一句非常令人敬佩的話,"不同的崗位,不同的角色,僅此而已,只要心繫國家,任何崗位都是光榮的,都有幕後。"當今國家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也更加注重創新製造。
  • 地圖採集員年薪百萬是特例 經常被狗追猴抓
    本版圖片由採集員提供近日,一篇題為《拿百萬年薪,1年350天在外,地圖採集員的工作,你羨慕嗎?》的文章火了,很多人看了之後才知道,我們幾乎天天都要用的手機地圖,背後竟然還有這麼多人在付出。紫牛新聞記者深度採訪了地圖數據採集團隊,揭示我們生活中難以離開,但從未謀面的陌生人的苦與樂。紫牛新聞記者 宋世鋒年薪百萬?
  • 鍾南山院士被曝年薪百萬引熱議,網友:年薪千萬他都值得!
    國內疫情穩定後,各省開始組織復產復工,幸福的領薪水生活在向我們揮揮手。而因疫情少發幾個月工資的工作者忍不住吐槽:工資總是那麼少,要花的地方少不了,突然出了件這樣的大事,更耽誤了我掙錢的寶貴時間。鍾南山院士被曝年薪百萬,本人回應:我不知道工資多少,也不在乎而因抗疫工作重新進入到我們視野裡的醫學知名老將(如鍾南山、張文宏)也被默默的鎖定。在群眾的意識裡,醫科工作者本來就屬於高收入人群,而這次如此危險的前線工作,得到的報酬一定也少不了。
  • 蒼蠅姑娘靳任任養蒼蠅年入百萬給我們帶來了什麼聯想
    21歲就年入百萬的蒼蠅姑娘 ——養蒼蠅年賺百萬的聯想! —— 蒼蠅姑娘 籠養蒼蠅 央視採訪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