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脈動》拍到第二部,BBC如何像拍大片一樣拍紀錄片?

2021-01-09 好奇心日報

BBC 的自然紀錄片Planet Earth (中文譯名《地球脈動》)第二季一經播出就被譽為神作。這幾乎是一件可以預見到的事情:一方面,BBC 的紀錄片素來就保持著一流的水準,可以說「BBC 出品必屬精品」,另一方面,2006 年《地球脈動》第一季的轟動就讓人們見識到了這個系列可能會達到的高度。

然而《地球脈動》第二季獲得的評價如此之高,還是有些令人稱奇:IMDb 上《地球脈動》第二季的評分達到 9.7,豆瓣上評價更是達到了 9.9。

而且《地球脈動》第二季還帶來了一些意外的驚喜。在潮水般的好評中,有不少都注意到了《地球脈動》第二季不同尋常的震撼感——在場面上,BBC 把這部自然紀錄片拍出了好萊塢大片的風格.

讓人身臨其境的音效、精緻到隨手暫停截圖就能拿來當屏幕壁紙的畫面,讓這部關於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生存狀況的紀錄片的每一集都像是一場大片。Vox 網站就評論說,《地球脈動》第二季是史上最具有好萊塢大片即視感的野生動物紀錄片系列。

BBC 拍出這樣一部作品並非偶然,創作中的每個環節,從主創團隊和科學技術的選用再到鋪陳展開故事的手法,都為《地球脈動》第二季堪比好萊塢的效果起到作用。

先說拍攝紀錄片的製作部門。BBC 早在 1957 年就成立了自然歷史部門(Natural History Unit),專攻自然歷史以及野生動植物系列主題的電視、廣播以及網絡材料的製作。如今它每年能製作出 100 小時的電視節目內容和 50 小時的廣播內容,是世界上最龐大的野生紀錄片生產庫。

《地球脈動》系列正是出自於這個部門。這意味著它的主創團隊中包括著許多這個行業中最受推崇的人物。比如製片人 Alastair Fothergill,他製作的海洋紀錄片《藍色星球》(Blue Planet)同樣是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再比如為行星地球系列擔任旁白的戴維·阿滕伯勒爵士( David Attenborough ):他的名號更為響亮,為多部傳奇自然類紀錄片配旁白的他被稱作「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

《藍色星球》和《地球脈動》屬於一脈相承的作品,前者是對海洋世界的探索,後者致力於將視野放到陸地上。自然,《藍色星球》中很多的經驗都可以共享給《地球脈動》。

直接展現出的畫面效果,相比於在幕後策劃的主創團隊,是更容易與大片即視感掛鈎的元素。《地球脈動》第二季能夠表現出與好萊塢媲美的畫面得歸功於技術的升級。

《地球脈動》第一季是 BBC 首次全程採用高清攝像機拍攝的紀錄片,200 萬美元一集的攝製成本還創造了 BBC 當時紀錄片之最。十年後的第二季,BBC 將攝影機升級為了超高清 4K,一些其他技術的運用也都讓畫面更有視覺衝擊力。

比如搭配了航拍平衡儀的無人機。它不僅能夠從高處遠處拍出壯闊的全景,讓你可以看到聚集了 150 萬隻企鵝的島嶼是怎樣一番景象,也因為遠離了動物而不會對攝影對象造成幹擾,自然完整地呈現出動物休息或獵食的過程。又比如手持的攝影機,攝影師因為隨時可以自由調節角度,甚至能夠表現出動物的視角,讓你了解到一隻企鵝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大西洋月刊》拿《地球脈動》第二季的開篇舉例,說兩隻巨大科莫多龍相互打鬧的激烈感以及兩隻信天翁重逢時問候表現出的儀式感都在視覺上很有衝擊力。「(《地球脈動》第二季中)綠地更綠了,藍天更藍了,日落的感覺比麥可·貝的電影表現還好,光暈感多過 J·J·艾布拉姆斯的作品。」

視覺以外,《地球脈動》第二季還請來了 Hans Zimmer 配樂。如果你不熟悉他的名字的話,也一定熟悉他配樂過的作品——《獅子王》、《加勒比海盜》、《盜夢空間》等都有他的「聲音」。

當然,再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都不會自動生產出好的作品。在這個跨越了 40 多個國家拍攝的第二季中每一段賞心悅目的畫面背後,都有團隊艱辛甚至痛苦的付出。

為了捕捉到雪豹這種習性隱匿的動物的畫面,團隊爬上 3000 米的高原。為了確保雪豹就在附近出沒,一位工作人員還嗅過巖石上雪豹的排洩物,這樣他們才好把放在防水箱裡的自動攝像機架在正確的位置。兩位工作人員必須經常返回更換攝像機內的電池——因為天寒的緣故,電池消耗得比平常快許多。

最終,他們的辛勤獲得的回報便是攝像機捕捉到了爬上山頂的雪豹「引吭高歌」的畫面。製片人 Justin Anderson 把這稱作是「一生難得一見的畫面」。戴維·阿滕伯勒爵士也認為這是一次非比尋常的成功,「它震撼了我的心靈,這個系列的捕捉是最具革命性和最讓我感動的。」

《地球脈動》如此高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用真實讓觀眾產生代入感,畢竟生態環境的主題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紀錄片在表達之外,更希望能夠引起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改善的行動。

「2016 是有史以來氣溫最高的年份,北極海冰量創新低。海洋裡的氧氣含量驟降。汙染擴展得很嚴重,工業化學成分甚至汙染到了海洋的最深處。《地球脈動》第二季來得很關鍵和及時——讀起來像是歷史文獻的它是寫給這顆星球的一封情書,向這顆可能無法再長久保持生物多樣性星球表達敬意。」《綜藝》在評論《地球脈動》第二季的時候這樣寫道:

題圖來自: 豆瓣電影

相關焦點

  • 比大片更值得觀看的BBC紀錄片《地球脈動2》
    《地球脈動 II》配樂也是大師級的作品在整部紀錄片中,由Hans Zimme監製的音樂,為《地球脈動》寫下四十九段標題交響曲。在BBC的拍攝人員駐足150萬隻企鵝之中時,在人類與企鵝友好對視之時,這一刻,人類和動物好像真的平等了一樣,萬類霜天競自由奇蹟般的在這一刻成為了現實!《地球脈動 第二季》第二季的旁白(主演),依舊由戴維·阿滕伯勒(David Attenborough)擔任,也就是是這個高達90歲的「老頭」。
  • 《藍色星球2》大火 BBC口碑紀錄片是怎麼拍的?
    這些令人驚嘆的畫面,都來自最近大火的一系列BBC紀錄大片。   時隔16年,BBC紀錄片《藍色星球2》在10月30日回歸,同時,在騰訊視頻每周同步播出,這意味著中國觀眾也可以第一時間看到這部堪稱「美到窒息」的海洋紀錄片了。
  • BBC紀錄片推薦 《王朝》《地球脈動》《藍色星球》《地球的力量》
    這就是行星地球,但是你不曾見過的樣子。因為,更準確地說,這是《地球脈動  II》,BBC製作的最新一季大型自然紀錄片,或許也是BBC製作過的最令人嘆為觀止的紀錄片。這部讓人膜拜的紀錄片亮點太多,我們隨便舉一些……第一季的《地球脈動》用高清攝影實現了自然類題材記錄片的一次質的飛躍。
  • 紀錄片中「擺拍」不等於造假?BBC紀錄片也擺拍
    其實,紀錄片通過重構現實或者「擺拍」的方式還原真實世界並無不妥,只要這種方式表達的是有真憑實據的事實。當然,擺拍有沒有破綻那就是技術問題了。  紀錄片中的「擺拍」和造假並不能畫等號  紀錄片「擺拍」的歷史和紀錄片本身的歷史一樣長,世界上第一部紀錄片就是「擺拍」攝製的;許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國外紀錄片,包括BBC的《美麗中國》和雅克·貝漢的《遷徙的鳥》都不乏「擺拍」的成分。
  • 零差評神級紀錄片《地球脈動》一起感受地球大自然之美
    從巴拿馬,到科隆島,到馬達加斯加,加拉帕格斯,紐西蘭,無時無刻都被大自然震撼。《地球脈動》第二季在2006年播出時,首次全程採用高清攝像機拍攝的《地球脈動》是當時BBC攝製成本最高的一部紀錄片。《地球脈動2》將運用同樣的前瞻性思維,在三年中採用超高清4K攝影機拍攝,同時使用了無人機和遠程控制拍攝技術。在第一季中,《地球脈動》展現了從南極到北極,從赤道到寒帶,從非洲草原到熱帶雨林,再從荒涼峰頂到深邃大海的難以數計的生物,以及它們極其絕美的身姿。
  • BBC史上神級紀錄片拍下數10億隻蝗蟲
    但在紀錄片《地球脈動2》中,BBC的製作團隊就用超高清4K攝影機,拍下了馬達加斯加的蝗蟲大軍。「一旦長出翅膀,蝗蟲一天能飛行超過100公裡」,這支蝗蟲大軍一天能吃光4萬噸葉子,將草地變沙漠……鏡頭下的馬達加斯加蝗蟲大軍「馬達加斯加乾涸的西南部地區,迎來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降雨,一個軍團正在行進,它們被新長出的嫩草氣息所吸引。
  • 9.9分的紀錄片《地球脈動》開拍第三季
    如果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紀錄片,莫過於BBC電視臺的《地球脈動2》,它在豆瓣上高達9.9分,排名第一。該片聚焦於地球上各種細枝末節,生命的光輝得以放大,閃耀在每一個角落。目前,《地球脈動3》已經開始拍攝,大約四五年後才能和觀眾見面。而BBC也成為最高產精品紀錄片的製片方。
  • 如果說地球還有一個次元,那一定是在BBC自然紀錄片裡
    9.5以上的評分,其中《地球脈動2》和《藍色星球2》的評分都高達 9.9。近年來幾部最受歡迎的 BBC 自然「大片」BBC 每年可能會播出多部自然紀錄片,但最重要的、投資最多的「重頭戲」,往往都會放在10月首播。2015年的《捕獵》,2016年的《脈動星球2》,2017年的《藍色星球2》,都是在10月份上線的。2018 年,BBC 將繼續「發大招」,連續播出三部自然相關的紀錄片。
  • 10部必看的BBC神級紀錄片推薦 好看的BBC紀錄片有哪些?
    最近有一部很良心的紀錄片,藍色星球第二季,又掀起一波紀錄片熱,你喜歡看紀錄片嗎?你知道紀錄片背後拍攝的故事嗎?今天,以脈動地球為例,帶你來看看紀錄片背後的故事!  十一年前,榮獲艾美獎的BBC野生動物紀錄片《地球脈動》帶領我們開啟了一次被譽為是 「地球生命終極寫照」的旅程。從最深的洞穴,到最豐饒的熱帶雨林,從海洋深處,到地球北極,這部影片成了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探那前所未見的世界。
  • 動物扛起攝影機拍了部紀錄片,請來吳秀波合作,我驚呆了…
    最近,一支匯聚了全球精英的攝影團隊,上天入地、爬樹潛水,拍了一部紀錄片,拍到了一個人類從未見過的秘密世界!
  • 《藍色星球2》來了,他們拍到了一條會使用工具的豬齒魚
    「海洋類紀錄片的拍攝難度是陸地上拍攝的5倍」,10月27日,《藍色星球2》在華師大舉辦的獨家超前放映交流會上,《地球脈動2》執行製片人麥可·岡頓如是說。「紀錄片它能讓生活像生活本身一樣真實,同時又能讓生活像詩一樣浪漫,我覺得這個是BBC為代表的紀錄大片感動你的最根本的原因,」陳曉卿說。映後,場內掌聲不斷。「沒有想到海洋原來這麼美」、「視覺太震撼」、「被圈粉」也成為了大家的一致評價。此次活動由騰訊視頻、BBC Worldwide、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紀錄片研究中心聯合舉辦。
  • 電影視界|BBC紀錄片《地球脈動》
    《地球脈動1》向全世界展現了一幅關於地球、環境、自然萬物的恢宏畫卷。 10年後,《地球脈動2》強勢歸來,2016年11月《地球脈動2》正式上線,這季BBC更是首次採用全程4K高清攝像機進行拍攝,走遍40多個國家,拍攝時間長達三年。在這一季裡,觀眾們能夠見證到散落在地球各個角落動物、植物平凡而精彩的生命瞬間。
  • 很慶幸,農夫山泉還在拍廣告
    還有森林山川之間的脈動;▼據農夫山泉方面的介紹,這條片子的靈感,來自2016 年兩部刷屏級的紀錄片啟發。一部是《我們誕生在中國》,一部是《地球脈動》第二季。於是,在拍這條片子的時候,農夫山泉找來了長白山當地的動物學家樸正吉先生作為顧問。
  • 10部必看的BBC神級紀錄片!
    最近有一部很良心的紀錄片,藍色星球第二季,又掀起一波紀錄片熱,你喜歡看紀錄片嗎?你知道紀錄片背後拍攝的故事嗎?今天,以脈動地球為例,帶你來看看紀錄片背後的故事!   十一年前,榮獲艾美獎的BBC野生動物紀錄片《地球脈動》帶領我們開啟了一次被譽為是 「地球生命終極寫照」的旅程。從最深的洞穴,到最豐饒的熱帶雨林,從海洋深處,到地球北極,這部影片成了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探那前所未見的世界。
  • BBC迄今為止最令人嘆為觀止的紀錄片
    如若不是心中的那份執著和著迷,又怎麼會創造出《地球脈動》這樣超高水平的紀錄片。Planet Earth是部一看就停不下來的紀錄片,因為實在太引人入勝!我們來回顧一下視頻,這是把紀錄片拍出了動作驚悚大片的效果啊。
  • 電影狂人+科學怪咖,能拍出什麼樣的大片?
    「這裡的狗和地球上的其他狗一樣傻乎乎的,它們不理解,地球上曾有四分之三的物種在這裡發生的災難中滅絕。」20部劇情長片。繼《進入地獄》後,《火球》成為他們兩人合作的第二部電影「科學與影視交匯地」,希望有更多像赫爾佐格一樣的頂級電影人,找到自己的科學合作夥伴,把不為人知的知識以流媒體電影的方式拍出來、被更多人看到。
  • 《地球脈動 第二季》裡面的畫面美到窒息,非常的令人震撼!
    今天小編給大家說一部小編看過的最棒的紀錄片,裡面精美的鏡頭,還有細節的捕捉,精彩的講述 ,詼諧的片段。還有提煉的主題和各種知識,看完對我們的地球 動物 環境有更深一層的認知。攝影技術的進步在這部紀錄片裡至少有著雙重意義,一是作為電影技術的技術,二是作為科學技術的技術。
  • 專訪央視《圍棋》導演、撰稿:拍像「舌尖」一樣好看的紀錄片
    聶衛平中日圍棋擂臺賽十一連勝的傳奇戰績自然是重要原因,而聶衛平的人格魅力也讓他倍感親切,「聶老這個人特別有魅力,不古板,好相處,我跟他特別合得來,拍了紀錄片之後熟起來了,經常一起吃吃烤肉,喝喝啤酒,很開心」。《圍棋》第一集《問師》,就是以聶衛平為中心視角,與他同赴日本,參加日本棋院舉行的吳清源先生追思會。
  • 跟BBC紀錄片團隊相比 狗仔都弱爆了
    ,最難拍的就是自然類紀錄片。  不僅因為危險,還因為很難拍到,要等。  等動物們的出現,攝影師們可以在草叢裡趴一星期;等一次遷徙,他們可以扛著攝像機穿越一整片非洲大草原……  說到紀錄片,BBC紀錄片必須擁有姓名。BBC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名,是全球電視紀錄片的播出鼻祖。  而《地球脈動》與《藍色星球》兩個系列,更是BBC傾力神作。
  • 這部口碑極高的足球紀錄片,中國團隊是如何拍出來的?
    今年8月的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足球少年養成》第二季成為電影周最具影響力體育影片,並與其他15部體育影片入圍第37屆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全球總決賽。即便虧本了,這依舊是一部公認的好紀錄片。通過與黑馬體育團隊的對話,你會發現這樣一部極具誠意和情懷的足球紀錄片,其實遠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