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狂人+科學怪咖,能拍出什麼樣的大片?

2020-12-04 極客電影

無垠的沙漠裡,一個巨大的深坑兀自矗立,這是沉睡了30萬年的地質奇觀——沃爾夫溪隕石坑

△ 沃爾夫溪隕石坑


根據澳大利亞當地原住民的傳說,彩虹蛇曾經從這裡竄出地球,留下了這個巨坑。


「直到1947年科學家才注意到這個坑,它直徑約為一公裡,由一顆軍艦大小的小行星以每秒15公裡的速度撞擊地面形成......」


一位頭髮蓬亂的中年人站在坑邊,興致勃勃地向眼前人介紹隕石坑的起源。



他是劍橋大學地理系的火山學教授克萊夫·奧本海默
(Clive Oppenheimer)


站在他面前的78歲老人,是被稱作「天才」、「瘋子」、「電影史上最後一個幻術師」......當今最德高望重的導演之一——沃納·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


△ 科學家克萊夫·奧本海默(左)與電影人沃納·赫爾佐格(右)組成的「二人團隊」


兩人除了是出鏡者,也共同擔當影片導演。

就是這樣一對科學家+名導演的奇妙組合,拍出一部關於隕石的紀錄片——《火球:來自黑暗世界的訪客》(Fireball: Visitors from Darker Worlds)


本片11月13日上線流媒體平臺Apple TV+,電影評分網站Metacritic上,幾乎所有媒體或影評人都對《火球》給出了正面評價。



影評人邁克·丹吉洛的評論是:


「如果你想看嚴謹的科學知識,國家地理頻道能給你很多;但赫爾佐格的《火球》樂趣在於——它是獨一無二的!」


為什麼一部關於隕石的科普片會如此「特立獨行」?


是什麼讓劍橋教授與電影狂人成為搭檔,一起拍片?


接下來,我們就要為你揭開紀錄片《火球》背後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
01哪裡有火球,我們就去哪裡!

《火球:來自黑暗世界的訪客》中的一切,都與隕石、彗星和因它們產生的文明有關。


影片由導演赫爾佐格的旁白開頭:


「這一次,哪裡有大火球墜落過,我們就去哪裡。」


為了實現這句承諾,兩人拍攝小組不僅親自去了包括南極在內的16個拍攝地



還造訪了多個隕石研究所和科學家辦公室。



全片最引人入勝的,還得說是隕石坑遺蹟


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澳大利亞沃爾夫溪隕石坑;


△ 沃爾夫溪隕石坑


他們還去了一個更大的「火球墜落地」——印度拉姆加爾隕石坑


這個巨大的「天外遺蹟」直徑4公裡,需要從太空中才能清晰辨認。


△ 拉姆加爾隕石坑


當地人雖不知道這裡發生過什麼樣的滅頂之災,但他們卻不自覺地在坑中心建起了象徵「毀滅與重生」的神廟。



此外,為了追尋導致恐龍滅絕和智人崛起的隕石大撞擊,兩人還去了墨西哥希克蘇魯伯港。


這個荒涼的港口上,百萬年前的巨大災難已經了無痕跡,只有無處不在的沉悶氣氛。


赫爾佐格在旁白中說道:


「這裡的狗和地球上的其他狗一樣傻乎乎的,它們不理解,地球上曾有四分之三的物種在這裡發生的災難中滅絕。」


△ 希克蘇魯伯港


撞擊在地面留下的唯一痕跡,是在以希克蘇魯伯港為中心的神秘環上出現的一圈水坑,被稱為「天然井」。


紅色為隕石撞擊地面留下的一圈「天然井」


因為尤卡坦半島上沒有河流和湖泊,這些水坑吸引了古瑪雅人。如果沒有這些天然井的存在,奇琴伊察文明中心不可能建立起來。

△ 在物種毀滅中崛起的智人文明


以「追著隕石坑環球旅拍」的方式,紀錄片《火球》將隕石、毀滅、重生、人類文明這些主題串聯在一起。


02獨一無二的《火球》

除了內容選題,到底是什麼讓《火球》在一眾紀錄片中顯得「獨一無二」呢?


「攝人心魄」的畫面美


觀眾誇讚一部片子,最常用的形容詞就是「美」,但要用鏡頭抓住極致的美,往往真的很難。


《火球》充分利用了地理奇觀和關於隕石的美學優勢,結合導演親力親為的鏡頭把控,讓很多鏡頭在看過後過目不忘。


比如這個「孤獨」的剪影;



夕陽下的隕石坑;



隕石溪坑內的奇景;



在僅有400人的部落小島上,古老的部族進行海邊儀式,以舞蹈安送往生者坐上流星、去往來世的舞蹈......赫爾佐格的長鏡頭,讓餘暉下的古老儀式與海岸線融為一體。



《火球》的畫面經常呈現出一種「直抵內心深處」的美感,讓人產生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寧靜平和。


導演喜歡「懟臉拍」


為了提供科學背景知識,《火球》中也充斥著大量科普與訪談。


在討論隕石的時候,劍橋教授克萊夫·奧本海默出鏡,與世界各地專家和普通人展開對談。



而在幕後掌鏡的沃納·赫爾佐格,不動聲色地用鏡頭直懟這些身份各異人的臉,讓他們直視鏡頭


——當我們把所有直視鏡頭的臉部特寫剪輯在一起就會發現,身份各異的陌生人間形成了一種奇異的對照,給觀眾不少遐想空間



延續10秒以上的「懟臉拍」特寫畫面,是赫爾佐格強烈的個人風格,也是他在過往作品中常常用到的技巧。


「多嘴」的攝影師


身為一個德國導演,沃納·赫爾佐格「德味」濃重的英語旁白已經成為了他的個人標誌。


他幾乎為自己的每部紀錄片作品親自錄製旁白,《火球》也不例外。


通過導演「第一人稱視角」的念白,觀眾仿佛在用導演的眼睛來查探他所看到的世界,整部作品就像一本私密的個人日記。


除了用自己的聲音串聯起片中的不同場景,赫爾佐格還時常從鏡頭後面「跳」出來以特有的冷幽默開開玩笑。


比如,科學家奧本海默如果提醒說:「接下來我們要講的原理會很複雜」;


赫爾佐格的聲音就會從攝影機後「跳出來」:「提醒得有道理,那我們就不要用這些細節折磨觀眾了!」



再比如,在看美麗如萬花筒般的隕石切片時,研究人員突然說出一段劇本味十足的話:


「我們體內的每個元素,都是先在其他星體合成後才來到了這裡,所以我們都是星塵。」


△ 絢麗如星辰的隕石切片


赫爾佐格立刻插一句:「我覺得我不是星辰,我是巴伐利亞人......」


這不僅僅是開玩笑,如果你反覆觀看就能發現赫爾佐格對影像的嚴苛標準——那些事先安排、偏離「即時發生」的鏡頭,他要麼捨棄,要麼就要讓這種「不真實感」被打破。


通過這些創新,赫爾佐格和奧本海默讓《火球》這部關於隕石的影片跳出了傳統科普片的束縛,變得既隨性又富有詩意。
03「電影狂人」赫爾佐格

要問這世界上最愛拍電影的人是誰,沃納·赫爾佐格定能排進前三。


△ 沃納·赫爾佐格

這位78歲的德國名導,迄今為止已經拍了20部劇情長片。


他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就是坎城、柏林、威尼斯電影節的「常客」;去年,他榮獲了歐洲電影獎的終身成就獎,名留影史。


△ 赫爾佐格1982年就憑藉《陸上行舟》摘得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最近大火的星球大戰衍生劇《曼達洛人》中,導演喬恩·費儒如同「小粉絲」一般邀請心目中的偶像赫爾佐格來客串帝國「客戶」這個有趣的角色。


△ 在《曼達洛人》第一季中露了個臉的赫爾佐格


赫爾佐格對此表示:「我認為這是對我的電影和故事的一種敬意,他可能在我的身上看到了一些類似的精神。」


△ 《曼達洛人》拍攝場地,猶如粉絲見面現場 Francois Duhamel/Disney+


在劇情片之外,赫爾佐格一直對自然和獨特之物保持著好奇心。


他從十幾歲就開始徒步旅行,足跡遍布七大洲。


關於赫爾佐格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有一件能體現出他對拍紀錄片的熱愛:


1977年,蘇弗雷火山即將爆發,附近幾萬居民被撤離,赫爾佐格卻想衝進去拍攝。他打電話給電視臺,製作人對他說:「去吧,只要你活著回來我就跟你籤合同。」


△ 《蘇弗雷火山》(1977)


紀錄片《蘇弗雷火山》後來成了一部經典之作。



這種為了拍片不怕死的精神,為赫爾佐格贏得了「瘋子」、「電影狂人」的綽號。


之後赫爾佐格在紀錄片拍攝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火山爆發、巖洞壁畫、燃燒的油田、冰涼的喜馬拉雅山、荒涼的南極雪景都成了他的主題,從影58年裡他拍出30多部紀錄片,比劇情片還多!


△ 《發光的山》(1985)

△ 《白鑽石》(2004)


△ 紀錄片《灰熊人》(2005)


這樣一個電影人又是如何與火山學家克萊夫·奧本海默走到一起的?

故事同樣要從紀錄片說起。


04電影「狂人」與科學「怪客」組隊

2007年赫爾佐格執導了一部廣受好評的紀錄片《在世界盡頭相遇》(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 紀錄片《在世界盡頭相遇》(2007)


他只帶了一名攝影師到南極,鏡頭對準生活在這裡的極地中心成員,其中包括一些古怪的科學家。



克萊夫·奧本海默就是這些科學家中的一員,他留在南極是為了研究世界十大活火山之一——埃裡伯斯活火山。


△ 《在世界盡頭相遇》中當年的奧本海默


赫爾佐格在旁白裡說:「克萊夫·奧本海默博士,一位劍橋畢業的正宗英國紳士,他的奇裝異服嚇了我們一跳。」


除了是一名狂熱的火山學家,奧本海默也很喜歡拍攝,在埃裡伯斯火山邊上,他將赫爾佐格邀請進了自己的鏡頭裡。


△ 這些畫面都是用奧本海默的攝影機拍攝的


奧本海默非常喜歡赫爾佐格那部《蘇弗雷火山》,他倆坐在隨時可能爆發的活火山口上聊起了那次拍攝,之後也一直保持著聯繫。


在相遇10年後,這兩人合作拍出了一部探訪世界各地活火山的紀錄片《進入地獄》(Into the Inferno),這部片子2016年在Netflix上線。



拍得怎麼樣?我們直接上動圖給大家感受一下:



能把紀錄片拍出科幻片的質感,大概也就這種大師級別的「科影融合」才能辦到。



繼《進入地獄》後,《火球》成為他們兩人合作的第二部電影,奧本海默這次不只出鏡,還和赫爾佐格一起當上了導演。



儘管奧本海默本職工作是一名科學家,但對赫爾佐格來說,只要奧本海默願意繼續拍,他就會全力以赴地幫助他完成作品,積累拍攝經驗。


這不是赫爾佐格第一次這麼做。


早在1980年,赫爾佐格為了激勵另一個年輕導演拍片,打下一個著名的賭:


如果對方能拍出部電影,他就吃掉自己的鞋——最後他真的當著觀眾的面吃掉自己的鞋。


整個吃鞋過程被錄下來,變成了電影《赫爾佐格吃他的鞋》



儘管已經78歲,「電影狂人」沃納·赫爾佐格還是沒有退休的打算。


他和克萊夫·奧本海默在《火球》的採訪中表示,至少要再拍一部,湊成他們倆合作的紀錄片「三部曲」。



關於《火球》的故事就講到這裡,我想在結尾說說這部影片的出品方——Apple TV+,它可以說是眼光精準地看到了這部「獨特之作」的潛力。


製作精良紀錄片到處都是,但像《火球》這樣「一流電影人與科學家合作的結晶」卻是鳳毛菱角。


作為網際網路上最受歡迎的內容題材之一,紀錄片已經成了流媒體平臺「出奇制勝」的法寶,Netflix就曾憑藉紀錄片《美國工廠》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金獎,獲得學院派的尊重。


紀錄片也天然是「科學與影視交匯地」,希望有更多像赫爾佐格一樣的頂級電影人,找到自己的科學合作夥伴,把不為人知的知識以流媒體電影的方式拍出來、被更多人看到。


網際網路讓知識沒有「視差」,電影讓科學更加迷人。

相關焦點

  • 「什麼樣的劇本給了中國導演都能拍爛」
    看歐洲電影的時候,你能感覺特別自我,比我們只看好萊塢電影或者只看中國電影的高一個層次。我們都覺得電影是寫實的,揭露社會矛盾的,回顧歷史的,催人向上的,我們會給電影貼好多標籤,但歐洲電影我覺得是在自娛自樂的,比如我想描述我對上帝的感覺,我想描述人們的情感像冬天一樣,他們只要有這樣一個概念,就可以去拍個電影。
  • 太空拍電影第一人,極限跳傘、開戰鬥機之後,他要衝出地球了
    電影界不乏一些喜歡以身作則的「狂人」,他們喜歡親自上陣,喜歡挑戰自我,比如不用替身的成龍,比如為了拍海洋場景親自潛入深海的詹姆斯·卡梅隆,而這兩年,著名影星湯姆·克魯斯越加贏得了一個「好萊塢拼命三郎」的稱號,因為這幾年在拍攝各種動作大片時,他喜歡親自上陣,拍攝各種危險且突破極限的動作戲
  • 俄羅斯都拍出了《太空救援》,中國為什麼還沒有太空電影?
    這兩年俄羅斯電影的「復興」,不是熱愛文藝的俄國人想再現《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戰爭與和平》《辦公室的故事》這樣的經典影片,是奔著好萊塢商業大片的賺錢路子去的。最近俄羅斯電影又多了一個類型:宇宙太空片。摸著《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的路子,俄羅斯人用「前蘇聯禮炮 7 號空間站意外失聯、維修重生」的真實故事,拍出了《太空救援》。
  • 智雲Smooth 4加入希區柯克式變焦,手機也能出大片
    很多人會認為,無論大片或短片,都需要不少的投資才能完成,其中器材部分就要花費不少成本,但陳可辛這部短片則僅用了iPhone X來拍攝,的確讓人感到驚訝,隨著手機行業的不斷發展,手機也能拍出不一樣的大片。那麼問題就來了,我沒iPhoneX也能拍出一部作品嗎?我可以告訴你,其實手機並不是關鍵,關鍵點在於擁有一個穩定承載這臺手機的工具,這個才是關鍵所在。
  • 教你與「雞頭」合作拍大片
    然而上述兩項器材對民間「電影人」來說都不夠便攜,於是大眾的圓夢之旅就落在了像魔爪Air這樣的三軸手持穩定器上。雖然在攝影界的小白眼中,穩定器也許無異於一款噱頭十足的自拍杆,但是當遇到平移拍攝和環繞拍攝這樣的特殊場景,加上臺階、轉彎等複雜環境,穩定器就開始用實力說話了。
  • 太空拍出「3d大片」的高分七號 首批衛星影像圖
    太空拍出「3d大片」的高分七號 首批衛星影像圖時間:2019-12-12 09:28   來源:中國小康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太空拍出3d大片的高分七號 首批衛星影像圖 12月10日 我國首顆 民用亞米級高解析度光學立體測繪衛星 高分七號 拍攝的 首批衛星影像圖 正式亮相!
  • 為什麼「隱形人」能成為2020年最賺錢大片?
    經常看《北美票房報告》的童鞋都知道:只要口袋君能查到,一部電影的投資預算節目中都會說。因為,投資額是商業電影最關鍵的指標,沒有之一。理解了環球影業700萬美元的投資邏輯,也就明白了《隱形人》這部電影的精髓:01小成本拍出大效果縱觀近10年以來,好萊塢最賺錢的電影,可以總結為兩類:
  • 科學大片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這類影片在增進公眾了解科學、拓展視野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並在充分開掘電影表現手段與科技美感、探索性的結合上顯示了巨大的潛力。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觀眾所能看到的這類科學大片中,很少看到我國自己攝製的影片,有世界影響的更是屈指難數,如要舉出片名的話,就只有臺灣太極科技影音公司的《土星之謎》,這個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 這位怪咖大導終於出書了!
    如果要選一本2020年開年必讀電影類新書,《樸贊鬱的蒙太奇》確是私人首選。儘管書裡的內容非新鮮出爐(韓國於2005年出版),但對於中文世界的影迷來說,能一次打包集中閱讀這位怪咖導演的隨筆、對談及影評文字,已經很滿足了,況且這還是關於樸贊鬱的首本中文書。
  • 中國電影,該如何拍出電影宇宙
    不過時至今日,一部國產大片往往需要多家投資方參與,而製作主導權一直都在導演手上。只是導演有時也得聽投資方的意見,對作品進行一些調整而已。這意味著,在中國想要搞電影宇宙,就必須有導演願意對一個系列負責到底。中國這麼大,願意這麼玩的導演還是有的。徐克用了8年時間,打造出《狄仁傑》三部曲,微微讓人看到了電影宇宙的苗頭。
  • 突襲、戰狼2三大硬漢手撕外星人,兩千萬拍出《變形金剛》的感覺
    2010年用1000萬美元拍出的《天際浩劫》是個比較有名的爛片,故事一塌糊塗,演員非常業餘,但是特效卻給人好萊塢A級製作大片的感覺,也讓許多觀眾即使對電影本身沒有印象,也會記得其中的部分特效大場面。片子的故事非常簡單,大部分時間都在逃脫外星人的追殺,只有在最後十分鐘才顯示出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設定——外星人獵殺人類是為了獲取人的大腦,然後再把大腦裝進機器人的頭部,成為供他們驅使的「行屍走肉」,這個設定本身還是有點新意的,但是在第一部中根本沒有展開來講,於是大家都在等待著第二部能夠好好的闡釋一下這種世界觀。
  • 《地心引力》導演:中國導演也拍得出科幻大片
    《地心引力》導演:中國導演也拍得出科幻大片   「中國導演完全可以拍出像《地心引力》一樣的科幻大片。『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等中國元素的出現源於中國強大的航天航空科技實力。」17日,正在參加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太空科幻大片《地心引力》導演阿方索·卡隆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應邀出席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曾因在2004年執導《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而聲名鵲起。
  • 《地球脈動》拍到第二部,BBC如何像拍大片一樣拍紀錄片?
    在潮水般的好評中,有不少都注意到了《地球脈動》第二季不同尋常的震撼感——在場面上,BBC 把這部自然紀錄片拍出了好萊塢大片的風格.讓人身臨其境的音效、精緻到隨手暫停截圖就能拿來當屏幕壁紙的畫面,讓這部關於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生存狀況的紀錄片的每一集都像是一場大片。Vox 網站就評論說,《地球脈動》第二季是史上最具有好萊塢大片即視感的野生動物紀錄片系列。
  • 《大西洋帝國》大熱勝出 終結「狂人」時代
    信息時報1月18日訊 本屆金球獎之前,AMC的《廣告狂人》已經三度連莊劇情類最佳電視劇集,縱使它製作精緻,劇情曲折,俊男靚女養眼,大家總會有審美疲勞的一天,HBO年度大劇《大西洋帝國》成為終結「狂人」最適合的作品。
  • 美國十大科幻大片推薦,值得觀看的美國科幻電影
    美國的科幻大片真的很多,舉不勝舉,因為科幻大片一直是好萊塢大片的主題之一。科幻大片從投入資金到拍攝、後期特效製作都是大手筆。美國電影相比國內電影在投資上毫不手軟,隨便一個大片都是好幾億美金以上。大片裡面的種種超越現代科技往往讓人非常的嚮往,同時也覺得非常炫酷。因此科幻大片一直都是電影行業裡面非常受歡迎的類別。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10部好看的美國科幻大片。
  • 拍電影並非總能名利雙收,一不小心,賠得連褲衩都沒了
    電影真的是高風險行業,所謂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沉默的羔羊》和《禁閉島》製片人邁克·麥德沃曾說:「整個電影行業被一些毫無理性的規則所左右,沒有人能篤定拍攝一部成功的秘訣,很多時候我曾宣稱要拍一部大賣之作,結果卻是慘澹收場。」  造成大片僕街的原因通常都是馬後炮似的分析,但僕街之後造成的後果大多很殘酷。
  • 不到兩千萬美元拍出大片效果,《水形物語》是怎樣煉成的
    這麼一部成本不到兩千萬美元的電影,是如何拍出魔幻大片的效果來的。《水形物語》劇照準確地說,《水形物語》的製作成本只有1930萬美元,用58天拍成。不說預算近兩億美元的《環太平洋》,甚至都比不上德爾·託洛1997年拍攝的《變種DNA》(Mimic)。
  • 「最難拍」的電影,《大白鯊》是在什麼情況下拍出來的
    大家都還記得《大白鯊》這樣的一部非常刺激的電影,小編可以說看的是驚心動魄,但是大家知道《大白鯊》這一部非常好的電影,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拍出來的,小編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史匹柏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曾被問道:你覺得做導演近四十年以來,最難拍的是哪部電影?
  • 遲來的道歉:自食惡果的郭敬明,「文賊」能拍出什麼好電影
    近日,娛樂圈可謂是風生雲起,臨近新年,各位導演也是按耐不住了,韓延指導的抗癌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常遠的喜劇大片《溫暖的抱抱》,邱禮濤的動作大片《拆彈專家2》當然了還有備受爭議的郭敬明指導的古裝玄幻片《晴雅集》而就在前幾天各院線爆料將從1月4日起,也就是今天起將不會在為《晴雅集
  • 普通人如何拍出能在朋友圈裝逼,點讚過萬大片,簡單!
    普通人如何拍出能在朋友圈裝逼,點讚過萬的大片,簡單!7月28日凌晨有可能是本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月全食即將上演!根據相關新聞報導,這次月食的全食階段長達1個小時44分鐘,絕對是加長版的月全食。為何稱為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