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語》劇照
隨著吉爾莫·德爾·託洛在導演工會獎上的勝出,《水形物語》(The Shape of Water)在「衝奧」的贏面進一步加大。退一步說,即便最佳影片環節它仍將面對來自《三塊廣告板》的挑戰,但在最佳導演領域,以往的歷史早已證明,導演工會獎得主幾乎就是板上釘釘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得主。(順便說一句,果真如此的話,那就意味著過去五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竟然有四次落入墨西哥導演之手,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兩次、阿方索·卡隆一次。)
這麼一部成本不到兩千萬美元的電影,是如何拍出魔幻大片的效果來的。
《水形物語》劇照
準確地說,《水形物語》的製作成本只有1930萬美元,用58天拍成。不說預算近兩億美元的《環太平洋》,甚至都比不上德爾·託洛1997年拍攝的《變種DNA》(Mimic)。在接受電影網站「獨立在線」記者訪問時,他表示:「不少業內人士都不相信我們,他們都說,不不不,這電影的成本絕對不止3000萬美元,非要我透露一下實情,所以我就告訴他們,這片子之前宣布的成本是1950萬美元,但其實那還不對,應該是1930萬美元,因為我們最近又重新算了一筆總帳,發現之前多算了20萬美元。」
熟悉德爾·託洛電影背景的老影迷,對此應該不會感到十分驚訝。畢竟,在電影工業並不怎麼發達的墨西哥,所有導演都必須處處精打細算,盡力控制成本,才有可能存活下來。德爾·託洛1985年在祖國拍攝的處女作《魔鬼銀爪》(Cronos)只花了200萬美元,卻依然營造了出色的恐怖氣氛,正如他所說,「我由許多經典電影中學到了經典的特效製作方式,所以我不光掌握最新的電影技術,也熟悉那些舊辦法」。而在時隔多年之後,已經成名成家的德爾·託洛開啟《水形物語》的拍攝項目之際,顯然還是沒有忘記那些「舊辦法」。
影片的開場段落,女主角的房間整個淹在水裡,她和家具都在上下漂浮的那些畫面。換作別的導演,可能一定會用上最先進的電腦特效,或是乾脆將整個場景放在大水缸中來拍攝。不論哪樣,一定都所耗不菲。可德爾·託洛卻用了相對不怎麼花錢的「水戲幹拍」的辦法(類似於我們小時候看的《西遊記》裡海底龍宮的那種拍法):所有家具以及女主角,全用繩子懸吊在空中,以製造出漂浮效果;然後再在室內加上大量水汽,光線也通過散射來製造效果,看上去就像是真的在水下一樣。當然,碰到類似於兩位主人公愛情升華的浴室戲那樣的情況,就沒法單靠視覺技巧矇混過去了,於是導演只需將整臺浴室布景全都淹沒在了大水缸裡,拍出了實打實的逼真效果。
《水形物語》劇照
節約和高效的製作方針,貫穿了《水形物語》的整個製作過程。例如拍攝用到的攝影棚,其中之一就是德爾·託洛拍攝美劇《血族》時用的那一個。每逢電視劇拍攝暫停的時候,他就會帶領同一班工作人員,利用這現成的資源,預先為《水形物語》的拍攝做些籌備工作。此後,美術指導保羅·奧斯特貝裡(Paul Austerberry)還特意等《血族》全部拍完之後,從本該要報廢的道具、布景中找出不少能廢物利用的東西來。
節約下來的錢,全都被他們花在了刀刃上。《水形物語》的攝影讓不少影迷看了覺得十分享受。最大的感受莫過於兩個字:流暢。似流水一般的鏡頭流動性,正是德爾·託洛對本片攝影最大的要求。一般說來,類似這種兩千萬美元的製作,更多地會使用固定機位拍攝。因為複雜的運動鏡頭,一是會耗費大量準備時間,拉長工作周期;二是勢必要用到斯坦尼康和大型搖臂等高價設備。但德爾·託洛還是決定,這筆錢絕不能省。片中不少運動流暢、氣勢恢宏的大場面鏡頭,用的都是大型搖臂拍攝。不過,相比當初拍攝《環太平洋》時隨時都有兩臺大搖臂在現場待命的「豪氣」,這次德爾·託洛每每事先做好周密計劃,只在確定需要用到它的那一天,才會租來這些大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