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勞動報
近日,京東高調宣布將成立探索研究院,計劃未來三年邀請至少3名全球頂尖科學家加入。這不是網際網路企業第一次將人才目標鎖定在科學家。在京東之前,華為、騰訊、阿里、百度等網際網路巨頭,都曾公開過其科學家名單。而除了大公司高調宣傳其首席科學家簡歷,各類初創公司也動作頻頻,對首席科學家不惜重金。
記者梳理招聘信息發現,首席科學家的年薪多在百萬元以上,不僅科技行業的首席科學家是企業爭搶目標,高校的專家學者也成為獵頭追逐的對象。那麼,企業高調引進的科學家們在公司內部扮演著什麼角色?
擔任技術領航者
2016年以來,技術大咖加盟中國公司任首席科學家的公告越來越多。原本一心扎在實驗室裡的科學家們,開始逐漸走進企業,走進大眾視野。
但實際上,最早發掘科學家不可替代的人才重要性的,是華為。如果熟悉華為的創業史,就一定對兩個人的名字不陌生。這兩個人就是號稱任正非「左膀右臂」的郭平和鄭寶用,這兩名大將的加盟,扭轉了華為的發展軌跡。而這兩名大將在加入華為之前,均為學院派,成天與實驗室和課堂打交道。
在此之後,大眾看到的,是華為在對頂尖人才的招募上近乎瘋狂。通過種種方式,如今華為有一萬五千多名基礎科學家,包括800名數學家、700名物理學家和120名化學家。
華為的人才招募計劃「觸動」了整個網際網路界,因為對於如今的企業來說,研發工作越來越受重視。於是,一場科學家搶人大戰在網際網路行業上演。
一家主打人工智慧面試官產品的創業公司創始人告訴記者,如果有能力,國內技術創新公司也會選擇找一個國內外有名有成就的科學家,作為首席技術官。而這一角色的作用,主要是為公司確定正確的技術研究方向,把握團隊的前進思路,對於一個技術型公司來說,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崗位。
「就比如,我們團隊聘請的科學家就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是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方面的權威。可以說,他是我們團隊的技術領航員。」上述創始人笑談,真正的技術創新談何容易,僅憑年輕程式設計師、工程師顯然不行,推動重大技術進步還得靠科學家。
充當門面加速融資
從輿論來看,首席科學家的水平和知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企業對技術的重視程度;而對企業來說,高薪聘請「高大上」的首席科學家,也證明了一家企業的「軟實力」。
不過,不同於網際網路巨頭邀請科學家加盟的初心,創業企業「聘請」科學家,背後則多了一份「私心」。
上述創始人提到,目前對一些企業來說,邀請科學家加盟,能使公司更具品牌價值從而受到獲得資本市場認可,有利於融資,並讓企業能夠在短時間內,在行業內提高知名度。直白地說,對於一家企業而言,科學家不僅是技術的領航者,同時也充當著企業的門面。
不過,他也坦言,創業型企業與科學家的「碰撞」,往往更像「火星撞地球」。「剛開始企業會拿出非常好的條件和前景來吸引科學家,但畢竟中小企業的『耐心』不足,無法用更長的探索周期來實現技術與產業的結合。」這對於注重科研成果的科學家而言,是難以接受的「妥協」。
百萬年薪並非科學家「標配」
科學家與高收入劃等號,是大眾對於這一尖端人才的普遍印象。的確,近幾年,網際網路時不時傳出,哪家巨頭又以百萬美元年薪,引進了全球頂尖科學家。例如,去年阿里AI labs引進兩位科學家,就曾披露年薪百萬美元。
記者梳理招聘信息發現,目前人才市場上,企業在招聘首席科學家時,年薪多數開在百萬元以上。河南一家科技公司甚至開出了年薪600萬,招聘一名人工智慧科學家。
不過,是不是科學家就代表年薪百萬?上述創始人透露,對於行業知名科學家的確如此,但並不是每位科學家進入企業都能獲得此待遇。他以自己此前招聘人才的經歷舉例,「250萬-300萬美元年薪,即使是包括期權、股票、獎金等的打包總收入,全球估計也只有少數幾個人,絕對不是行業常見的水平。」
據了解,除了全球頂尖人才,一般擁有博士以上學位的科學家進入企業也會被評級,只有做到首席科學家才能享受高薪,而一般這類崗位的薪酬略高於非技術崗的高管。
「但相對於在科研院所,科學家進入企業的薪資待遇還是要高很多。」不過,對此,目前國內諮詢行業並未針對科學家薪酬做過統計調查。記者查詢到,僅美國一家數據公司做過調查,統計出在美國的數據科學家基本工資中位數為 95000 美元(年薪)。 (勞動報記者 陳寧)
編輯:姚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