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採集。本版圖片由採集員提供
近日,一篇題為《拿百萬年薪,1年350天在外,地圖採集員的工作,你羨慕嗎?》的文章火了,很多人看了之後才知道,我們幾乎天天都要用的手機地圖,背後竟然還有這麼多人在付出。紫牛新聞記者深度採訪了地圖數據採集團隊,揭示我們生活中難以離開,但從未謀面的陌生人的苦與樂。
紫牛新聞記者 宋世鋒
年薪百萬?
網上這樣傳自己的收入,採集員很吃驚
最近使用百度地圖,可以發現帶全景的道路越來越多了,查詢的地方是什麼樣子,點一下全景就能看到。這些數據,都是地圖採集員在背後默默採集到的。
採集員「拿百萬年薪,1年工作350天」的報導出來後,在微博上刷了屏。
真的是這樣的嗎?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與百度地圖數據採集品牌大使于澄取得聯繫,首先問的就是採集員「年薪百萬」的傳說。
于澄說,那個報導不確切,「年薪百萬」是百度地圖市場部做活動招募首席採集師時,給出的年薪標準。
「因為我們最近搞了一個採集訓練營的活動,對這個職業有些推廣。之前的媒體可能沒搞清楚情況,把招募首席採集師的待遇當成了普通採集員的,炒作成了『年薪百萬』。那天我們看到新聞的時候也很吃驚。」
車輛採集團隊成員李根來自北京,是個很精神的小夥子,他從台州轉場唐山時路過南京,紫牛新聞記者見到了他。談到「年薪百萬」的報導,李根說:「這個報導確實挺火的,最近一直有好多人在問我,而且就在我正常採集的時候,也有很多人會過來問,經常會有很多人拍我的採集車。」
工作要求
能吃苦,態度認真仔細,會開手動擋車
李根之前學的是計算機,大學畢業後起初到一家國企工作,後來去中國農業科學院做認知計算的大數據處理。編程的工作比較枯燥,他想釋放一下自己,正好遇到百度地圖在招聘,就當起了採集員。
與李根相比,步行數據採集負責人孫建跨界比較大。他在大學裡的專業是產品質量監督檢測,學的方向是糧油。不過孫建已經是8年半的元老級採集員了,大學畢業就做這個工作。
想當地圖採集員,關鍵是要能吃苦,因為要長期在戶外作業。還要認真、仔細,因為採集到的數據都是第一手資料,如果態度不認真,對地圖的質量會有很大影響。
由於工作性質的限制,百度地圖數據採集團隊中除了形象大使于澄,其餘都是爺們,而且很年輕。
于澄說,「由於有這些要求,目前百度地圖採集員的平均年齡在30歲以內,年齡比較大的話,家庭和身體可能都不允許。不過年齡不是最重要的,主要還是看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工作方向。」
現在百度招採集員最多的還是車採,因為車採工作量最大,工作範圍最廣。做車採有一個要求,就是必須會開手動擋汽車。于澄解釋說,因為車隊裡的手動擋車比較多,又不能讓採集員隨意挑車,所以有這個要求。
李根說,車輛採集工作量比較大,一臺汽車使用兩三年可能就要報廢,所以車隊沒必要用太好的車,手動擋就成了最佳選擇。
怎樣採集
地毯式推進,能走汽車的路都要跑
「地圖採集涉及的內容非常多,比如道路的路型,還有新修道路,都要去實際跑一遍才知道什麼樣子。」于澄說。
現在使用車輛採集數據比較多,大約佔總工作量的70%。步行採集主要是去一些車到不了的地方,比如說景區裡面的道路、景點和全景等。
還有一些工作也無法靠開車來做,比如「基礎地物」,就是指每一棟建築的門牌號、位置、外形和內部情況的採集。現在一些大型商場,打開百度地圖可以看到每一層每家店面的位置,這些都要靠採集員去做。
不少人在使用手機地圖時,都有過上傳數據的經歷。于澄說,普通用戶上傳的數據對地圖有幫助,不過商戶自己主動更新信息點數據更多,因為他們更新頻率比較快,而且自己了解情況,有時候比採集員迅速。不過這樣的數據主要集中在城市繁華區,在整個採集裡面佔的比重並不是太高,絕大部分不太熱鬧的地方,還是得依靠採集員。
地圖數據採集不是隨便跑一趟就行,而是全覆蓋,地毯式推進,只要是能走汽車的路,每一條都要跑。另外,全國各地的道路也在不斷變化,每個省的數據採集過後,大概過一兩年還要復採一遍。在工作時,採集員基本上都是以小隊為組織,一個小隊會有三個基地,每個基地大概20多個車隊,每個車隊大概有10多個人。
于澄說:「採集員一段時間會在一個地方作業,做完之後再轉移到下一個地方。他們沒有節假日,休息的時候就是下雨天,平時都不用租房子。一年350天在外面是真的,根本不回家。」
採集員頭戴設備工作時的樣子。
各種意外
一天徒步30公裡
經常遇到狗追猴抓車拋錨
車輛採集的設備都在車上,以前需要一個駕駛員和一個設備操作員,現在由於採用AI自動化處理,一個人就可以把整個採集工作做好,包括駕駛和設備的操作。
對於車輛採集員每天的工作量沒有具體要求,但不能太少,差不多早上8點半出發,一直工作到光線不允許採集時收工。
李根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我們法定節日都有,加班會有績效。總之主要看天氣,天氣不太好的時候可能就要休息。雙休日如果天氣比較好,還是要出去作業的。因為一個月裡也不一定都是好天氣,周末如果還休息的話,工作量上不去。」
比起車輛採集員,步採更辛苦一些,他們進行全景採集時,身上要背將近30斤重的設備。因為設備沉重,會安排兩個人輪換作業。
孫建說,步採平均每天要走30公裡以上,春夏的時候白天時間比較長,平均要工作9個多小時,最長達到13個小時。如果景區裡有觀光車,可以蹭車偷一下懶,但大部分時間都得靠兩條腿走,所以「步採們」在微信朋友圈的步數排名,每天都是位居前列。
採集員們常年在外面跑,很多地方甚至人跡罕至,經常遇到意外情況。
于澄告訴紫牛新聞記者,車採都是一個人開一輛車作業,工作區域可能有一個縣那麼大,經常遇到車輛拋錨的情況。有個採集員的車陷住了,找不到東西,他就把鞋子墊在車輪下,結果車沒開出來,鞋子也找不到了。後來他打電話給同隊的弟兄,讓他們從其它地方趕過來,才把車拉出來。
步採做景區採集時,經常要進大山,有時候一天時間不可能做完,晚上就隨便找個地方住下來,第二天再繼續幹活。
不過步採更「慘」的是遇到狗追猴撓。孫建告訴紫牛新聞記者,他的兄弟「基本月月都有摔傷、劃傷的,還有被蜜蜂蜇、被狗追、被猴子抓……嗯,今年就有2起被抓傷。猴子不僅撓人,還搶設備,搶吃的。」
「常在景區走,哪能不被猴抓。」孫建調侃說。
為他們點讚
「丈量」祖國大好河山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李根說,「我們這個工作性質就是相對自由,沒有太多的硬性要求,可以看到更多一些城市和風土民情啊,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樣的人文。這個工作其實也比較辛苦,第一就是沒有歸屬感,還有就是經常會出現一些意外情況。」
不過,現在需要用到地圖數據的項目越來越多,比如現在各個高科技公司競相發展的自動駕駛技術,就離不開這方面的支持,地圖採集員的職業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
現在李根還是一個快樂的單身漢,長期在外面工作,對於找女朋友有一些影響。不過他現在已經有了這個想法,可能今年就要找個女朋友成家。
孫建說,採集員們常年在外,除了假期,難得回家照顧親人,結婚有孩子的都是天天晚上和家人視頻連線,藉助網絡彌補一下距離的缺憾。
他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這些人都是對地圖,對地理相當熱愛的一批人,就想用腳丈量祖國大好河山,沒有點興趣是堅持不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