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這句被樸樹用來唱嘆人生的歌詞還描畫了另一群人的日常。這群人,就是地圖採集員。
現代人深知地圖帶來的便利。除了基礎的定位導航服務,豐富的POI信息、車道線信息、道路指示信息等賦予了地圖更廣闊的應用場景。其中包括且不僅包括出行參考、精準導航、駕駛安全預警等等。此外,隨自動駕駛時代的迫近,帶有更高坐標精度及更細緻道路信息的高精度地圖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並已經被各大圖商和車企爭相布局。
這些數據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基於目前的測繪和傳感器技術,積跬步採集得來。承擔這項工作的,正是地圖採集員。此前朋友圈一篇有關「百萬年薪採集員」的文章被熱傳,為這一群體蒙上更多神秘感。
做一名地圖採集員到底是種怎樣的體驗?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地圖又是如何誕生的?3月21日,雷鋒網跟隨百度地圖採集團隊深入張家口古城區,親歷地圖採集全過程,試圖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採集車內親歷地圖數據獲取全過程
此次赴張家口古城,雷鋒網乘坐裝配全景相機、GNSS定位系統+IMU慣導的長安汽車親歷了地圖採集全程,也體驗了採集員的真實工作場景。
百度地圖的採集車採用「單人單車」的採集模式,配備聲控操作和圖像自動拼接處理,使數據處理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自動化,也使採集具備了單人操作的前提。車內的副駕駛位置,放置著一臺裝有百度地圖數據採集系統的筆記本電腦。經過簡單的調試,採集車正式出發。
*百度地圖外業採集系統界面
上圖是雷鋒網實拍的地圖採集系統操作界面。此次採集車的駕駛員,即百度地圖北京數據基地採集團隊主管王冰告訴雷鋒網,為了滿足拍攝質量,採集員會根據天氣和光照等條件,設置相機的白平衡,其他參數將由系統自動處理。系統設置完成後,位於車頂的三個高清攝像頭將在固定間距拍攝照片,每次拍攝的三張圖片將由系統自動進行全景拼接。
*系統實時調出的全景拼接圖片
王冰介紹說,相機拍攝的距離間隔由不同路段場景而定,繁華路段每隔5-6米拍攝一次,而高速路段大約15米拍攝一次。每次拍攝,系統會根據GNSS和慣導定位在底圖上標註拍攝點,這也是王冰口中的系統「打點」,這種操作能夠方便地圖內業人員的後期數據標註和處理。
*採集系統基於定位自動為拍攝「打點」
這些拍攝到的全景圖像,不但收集了道路的街景信息,還將POI、車道線和路牌等道路數據一併採集,而百度地圖內業團隊,將利用「影像深度學習技術、全景圖像自動識別以及多源數據自動差分」三大技術,實現這些全景圖像的自動化POI提取、電子眼識別和高精地圖數據處理等應用。百度官方給出的數據稱,其在交通標誌、車道線、信號燈等上百種目標的識別準確率,已經超過90%。
雷鋒網發現,類似的智能化操作還也體現在外業採集的過程中。例如在通過一段橋梁時,採集員在橋梁的起始位置分別對系統發布了「橋梁」二字指令,系統則通過語音識別自動將這段道路標註了「橋梁」的特徵,方便內業人員的數據處理。王冰告訴雷鋒網,這種操作他們稱之為「mark點」,相關的mark點還包括:隧道、掉頭、高架、山路、鐵路道口,等等。
據雷鋒網了解,此次採集體驗並未涉及配備雷射雷達傳感器的高精度地圖數據採集。在提到該問題時,王冰向雷鋒網透露,高精度地圖數據採集歸百度旗下L3事業部,也就是整合後的智能駕駛事業群組負責。目前該事業部沒有獨立的採集團隊,故高精度數據採集也由王冰所在的外業採集團隊負責。
在問及採集進度時,王冰介紹說,百度高精度地圖採集於去年啟動,今年百度將大規模投入高精度數據採集工作,投放車輛達20臺。
百度地圖的測繪之眼
隨著地圖數據覆蓋面的深度和廣度縱深,單純的採集車已經無法滿足全部的採集場景。這催生了包括騎行採集車、無人機、採集背包等更多元的採集設備誕生。百度地圖北京基地外業負責人史開貴告訴雷鋒網,不同採集設備都有特定的測繪場景,如騎行採集車用於狹窄道路的複雜POI獲取,採集背包則在登山、景區等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
來看看百度地圖此次展示的數據採集陣容。
1.採集車
採集車是百度地圖的最主要的地圖採集設備,也是雷鋒網此次外業地圖採集體驗的重點。去年7月,百度地圖採集車隊和內業數據處理中心首次在順德對媒體開放。彼時百度與長安汽車合作達成,長安方面為百度地圖外採貢獻了三款共計80輛採集車,加之百度地圖之前的採集車隊,數量已達到250輛。
這些採集車,配備全景相機、GNSS定位系統+IMU慣導,部分配備雷射雷達系統,可用於基礎數據、POI數據、路牌、交通燈等道路數據的信息採集。目前,所有採集車均可完成SD MAP(標準地圖)和ADAS(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的地圖數據採集,部分配備雷射雷達的採集車能夠滿足高精度地圖(HD MAP)的繪製需求。
據王冰介紹,採集車的採集效率從每日幾十公裡到幾百公裡不等。例如在普通公路每日可採集100多公裡數據,而高速公路則能達到300-400公裡甚至更多。
2.騎行採集車
騎行採集車是專用於胡同小巷等狹窄路段的地圖採集設備。騎行採集車身材嬌小,但成本不低,車架前方配備兩臺運動攝像頭(前方和後方)、Wi-Fi模塊以及GNSS+慣導設備,採集原理與採集車類似。採集系統安裝於手機上,便於採集員隨時監控。
*採集設備近景
騎行採集車適用於小巷兩側POI信息的連續、單張圖片拍攝場景,每條小巷需要騎行者往返一次。史開貴告訴雷鋒網,騎行採集車每日的採集效率最多能達到50公裡。
3.全景採集背包
全景採集背包專用於步採場景,它在許多特殊的場合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景區、登山、步行街等。
與汽車採集裝備類似,全景採集背包設備頂端配置GNSS+慣導以及三個高清攝像頭,每個拍攝角度達180度,便於系統實現實時全景拼接。採集員在安裝採集系統的手持pad設備上,可以實時查看全景圖像的拍攝效果。
全景採集背包的操作人員告訴雷鋒網,由於採集行走過程中不斷上下顛簸,後期結合定位數據和糾偏算法實現平緩的全景拼接,是該類採集技術的主要難度所在。
採集員親述:早5點起床,最遠日行800公裡
上文提到的地圖採集車駕駛員、北京數據基地採集主管王冰,是87年生的石家莊人。他於2013年入行,當時在上海一家全景街道數據採集公司任職,而後,該公司被百度收購,他也於2015年來到北京工作。
初次會面時,雷鋒網在眾多工作人員中一眼識出了他的採集員身份,黝黑的皮膚「出賣」了他,日復一日的日曬外業給他的臉上留下了雲遊的痕跡。
*北京數據基地採集主管王冰
「太陽出來早的地方,早上5點就出來工作,最遠的一次一天跑了800公裡」,王冰如是說,但他並不覺得工作有多辛苦——「我們很自由」。
王冰告訴雷鋒網,百度地圖的更新頻率根據不同地域有所區分。北上廣深等地一年平均更新3-4次,三四線城市一年可能只有一次,而一些偏遠地區可能是兩年一次,這樣的工作屬性給了他們巡遊四方的機會。而這,也成為最為他們樂道的工作收穫之一。
另一位採集員謝昌平給雷鋒網講了一個故事,一次在沙漠中做數據採集,晚上在曠野的沙漠中以地為席睡覺,而後當地人提醒他附近有狼,他趕忙跑回車中休息。而史開貴則曾在西藏借宿當地人家,向村民討要飯食,抑或是借宿僧廟,凌晨被強迫起來誦經念佛……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百度地圖方面介紹,其數據採集不局限於城市,珠峰、沙漠、戈壁、雪山都有百度地圖外採團隊的足跡,目前,百度地圖在全球已經擁有1.4億的POI,道路覆蓋總裡程超過670萬公裡。
採集員也有自己的KPI,王冰告訴雷鋒網,不只是採集的裡程,採集的圖像質量、數據覆蓋度質量以及mark點的準確率等等,都會成為他們績效考核的標準。除此之外,諸如採集車遭遇交通事故等糾紛處理、採集過程中與相關場所的溝通協調,也都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環。被冠以高薪名頭的採集員工作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但經過雷鋒網的簡單調查發現,採集員們對自己工作的滿意度中等偏上。「有的走遍世界,有的找到真愛」,他們提到這個的時候臉上的笑容輕鬆自然。
整場採訪中,王冰對雷鋒網的提問知無不言。質樸寫在他的言語中,也成為他選擇採集員這份簡單又不那麼簡單的工作的原因之一。在被問到這份工作最大的缺點時,王冰對雷鋒網說,「最大的遺憾就是不能和家人在一起」。
朋友圈幫助王冰記錄了家人的點滴,「兒子開學第三天」「今天放假,下雨帶小哥出來逛逛」,還有兒子獲得學校《模範學生》證書後的照片,以及一句鼓勵的話——「小夥兒,加油吧!」……
這句話說給兒子,也可以說給包括王冰在內的採集員兄弟這些認真對待工作和生活的人,他們用手腳丈量了世界,也活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