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想一下,這個周末的清晨,如果你一覺醒來變成東非馬賽人,一切會有什麼不一樣?
這是1月9日在肯亞安博塞利國家公園內的一處馬賽人村落拍攝的馬賽族房屋。房屋主要由草木灰、樹枝、牛糞、泥土堆成,現在馬賽人們也逐漸開始使用塑膠袋和簡易太陽能燈。
一睜眼,你就會發現自己躺在一整張牛皮「床單」上,沒有燈,昏暗的房間裡只有牆上的小孔投進來的一束晨光。順便說一句,這裡是東非大草原,造房子沒有鋼筋混凝土,用的是牛糞、草木灰、樹枝和泥土,隨著與現代社會的接觸,馬賽人們也漸漸學會了使用塑料布甚至太陽能照明燈!
來村口兒的大樹下刷個牙吧,牙刷就更有趣了,先要把樹枝嚼碎,再用裡面的纖維來清潔牙齒,這可能就是非洲兄弟們牙齒都那麼白的秘訣。
1月11日在肯亞安博塞利國家公園內航拍的一處馬賽人村落。
這裡位於肯亞安博塞利國家公園內,是一個由枯樹枝圍起的約半個足球場大的圓形馬賽人聚落。這個馬賽村莊由40餘座一人高的房子構成,每一間民居裡面通常有兩個隔間,其中一個隔間兼做廚房。聚落的中央是一個廣場,四周有若干個由樹枝堆起的小圍場。
一位成年馬賽族人坐在屋內的床上。多數民居有兩間臥室,床上多鋪有牛皮,生火做飯的「灶臺」也在設置於房間內的地上。
馬賽族的男人們裹著被稱為「束卡」的紅色披風,有的手持一頭細一頭粗、用來趕走野生動物的馬賽木棍,有的手持打獵用的長矛;女人們穿著色彩絢麗的「坎噶」裙裝,戴著精細彩珠串成的頭飾和項圈。酋長恩考說,村裡的男人白天出去放牧,女人則在家裡做彩珠飾品。他們多數人家裡沒有電視,也沒有電燈,唯一的娛樂便是圍著廣場跳舞。
馬賽人們盡情享受民族舞蹈。
一位馬賽族婦女製作裝飾有馬賽珠的皮帶。
一起生活在村子裡的有5個大的家族,人口超過170人。大家主要以放羊為生。不過,對這個村子而言,最重要的並不是山羊,而是牛群。馬賽男人的披風之所以選擇紅色,就是為了趕走獅子等野生動物,保護他們賴以生存的牛群。
馬賽人薩吉姆巴(Sakimba)在肯亞安博塞利國家公園附近放牛。
牛群在馬賽人的傳統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恩考很自豪地說,馬賽人視牛為寶,為了防止公園裡的動物偷吃,山羊和牛群被放在整個聚落中央的位置。
一位馬賽族婦女(右)給羊擠奶。
馬賽人們在晚飯前鑽木取火。
晚飯時間,村裡有人鑽木取火,準備做晚飯。恩考說,村子的馬賽人一般一天只吃一早一晚兩頓飯。遇上婚禮或喪葬等事宜,他們也會宰上幾隻山羊。
酋長恩考(Nkao)。
今年40歲的恩考,讀到小學畢業就回到村裡放羊了。「我沒有去過城市裡,因為村裡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說,「這裡有草地,有動物,我喜歡與動物一起生活。」 馬賽人曾流傳著一個古老說法:「我們右手持長矛,左手持圓棍,就不能再拿書本了。」不過,作為5個孩子的父親,恩考希望他的子女們可以好好讀書,在城裡找個穩定的工作,有個「好未來」。
馬賽族小朋友在上學的路上。
作為肯亞最具代表性的部族之一,馬賽人一直延續著遊牧傳統。數百年來,他們在非洲遼闊的大地上逐水草而牧,靠圍獵而生,過著遊牧民族的本色生活。隨著時代變遷,馬賽族勇士已逐漸放棄獵殺獅子的傳統,更多的小朋友接受現代教育,旅遊業也給他們帶來越來越多的收入。
非洲的原始蘊藏著獨特的智慧,這個東非最活躍的民族今後將會如何,若干年後,待你的再次穿越來發現!
文字:新華社記者 王小鵬、呂帥
圖片:新華社記者 呂帥
責任編輯:佘雲、吳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