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BBC!探索「水下中國」第一人,她向世界展現水下中國之美

2021-01-08 中科院格致論道講壇

說到水下的自然奇觀,你首先想到的就是海洋。海洋當中有三大獨特的生態體系:珊瑚礁、海草床和紅樹林,但是我們卻對它們並不了解。她帶領團隊深入水下,記錄水下自然奇觀。但隨著記錄的不斷推進,危機感也漸漸產生…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水下紀錄片導演、著名水下攝影師周芳的演講實錄:

以前大家都喜歡叫我「追鯊魚的PAUPAU」,因為在2016年前,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全世界不同海域記錄海洋生物、海洋生態、尤其是鯊魚,我拍攝了大概13部和鯊魚相關題材的紀錄片。

被忽視的水下中國

在拍攝過程中,我經常會被人問:中國的水下有沒有鯊魚?中國的水下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奇觀?

我的回答和所有人的想法是一樣的,沒有。

中國沒有什麼鯊魚,也沒有什麼奇特的自然景觀。但是,另外一個聲音也在不斷地提醒我自己:中國有著近30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有著全世界最複雜的水系網絡系統,但是我們沒有自己的水下紀錄片。

真的是因為水下什麼都沒有嗎?

直到2017年1月,北極的一次經歷改變了我的想法。

當時我在北極記錄北冰洋冰下的世界,作為一個中國女性水下紀錄片工作者,我能完成北極冰下的記錄,實現了自己人生的一個極限挑戰,我覺得挺驕傲挺自豪的。

但是,幾個俄羅斯的教練過來跟我說:「你知道撫仙湖嗎?」我說:「我知道。」「你去潛過嗎?」「沒有」。他們特別自豪地告訴我:「我們在撫仙湖海拔2000米的高度下到了水下75米,創造了當時的一個世界紀錄,撫仙湖的水下太美了。」

那一刻,我就像是被人當頭打了一棒,作為一個中國水下紀錄片的工作者,我對自己最熟悉的水域卻最陌生。

從那一刻開始,我決定回到中國去記錄中國的水下,但是我沒有想到這條路一走就走了三年,這三年很多人說「PAUPAU ,感謝你創造了《水下中國》」,我說:「不對,是《水下中國》塑造了全新的我,因為它讓我意識到了中國也有自己的藍色星球」。

中國的藍色星球是什麼?

很多人都想知道,我沒有辦法只用一分鐘的時間來表述清楚,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夠跟我一起用一分鐘來靜靜地觀看一下水下的世界。

以下視頻來源於

方實驗室

畫面裡的每一幀都是這三年我帶著我的團隊一起記錄、發現、探索所呈現的。

這三年我們走過了24個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水域,留下了將近80T的超高清影像素材,最後濃縮成了180分鐘的中國水下故事。

這三年我也一直圍繞著中國獨特的自然、人文、歷史三大主題,來呈現我們獨一無二的水下中國。

中國水下的自然奇觀

接下來的時間,我希望跟大家從三個方面來分享中國獨特的水下世界。

說到水下的自然奇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海洋。

我們都知道海洋當中有三大獨特的生態體系:珊瑚礁、海草床和紅樹林,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中國的珊瑚礁分布在哪兒,面積有多大,現狀是怎樣的。

關於珊瑚礁,中國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國家之一,從中國北部的大亞灣一直到南海的南沙群島,有將近3萬平方公裡的珊瑚礁分布面積。

中國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北緯24度,它在福建的東山島。

福建的東山島,在中國北緯24度。我們都知道,珊瑚生活的環境是在水溫14度以上,隨著緯度的升高,珊瑚會越來越少。

所以中國從東山島一直往南到廣東的大亞灣,跨越了整整一個緯度,330公裡的海岸線裡都沒有任何珊瑚礁的分布,唯獨在北緯24度的東山島出現了不成礁的、成片的造礁石珊瑚,面積達到500平方公裡,而且品種達到了8種。

在珊瑚礁保護區,造礁珊瑚的覆蓋率達到30%到45%,這成為了全世界自然和科學的一個奇觀。

我們在500平方公裡的海域中發現了幾個非常明顯的優勢品種,包括剛才看到的鋸齒刺星珊瑚、盾狀陀螺珊瑚,以及標準的蜂巢珊瑚。

鋸齒刺星珊瑚

蜂巢珊瑚

除此之外,東山島還有一種非常珍稀的、特別的海洋物種——海柳。

海柳

很多人覺得海柳看上去像一顆樹,因為它形似柳樹而得名海柳,其實海柳是腔腸動物,是珊瑚,是非常寶貴的軟珊瑚之一。在東山島的海域曾經有大量海柳存在,但是現在都已經消失了。畫面裡這一張海柳的圖案是我在中國臺灣蘭嶼島,海底35米的水深處拍到的一張非常珍貴的海柳的畫面。

雖然大面積的海柳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在東山島的近岸還有很多柳珊瑚、小月海柳、小尖海柳、鋸海柳,這樣獨特的樹枝狀的海柳就為當地的珊瑚礁形成了一種非常特殊的生物物種,叫東山小管。

東山小管

東山小管其實是一種小型的魷魚,它比普通的魷魚要小很多,是東山島當地一種非常特殊的食物。每年春夏交接的時候,這種小魷魚就會來到東山島的近岸產卵,所以它需要找到合適的產床。

也就是我們畫面當中看到的這種樹枝狀的小尖海柳、小月海柳,它們為東山小管提供了非常合適的產床,可以懸掛它的卵鞘。

這兩年我們在東山島找到了這樣的海柳,以及海柳當中懸掛的魷魚卵,我們也完整記錄了整個魷魚產卵,以及魷魚卵慢慢孵化成魷魚破卵而出的完整畫面,非常非常的難得。

我們知道,所有的柳珊瑚都是被動捕食的生物,所以它們生活的環境都是海流非常強的地方。在海流非常強、能見度非常低的這種環境下完成這樣的一次記錄,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難得的。

除此之外,在珊瑚礁的記錄過程當中,我們也從中國的最北端一直走到最南端,記錄了中國大陸板塊最南端的徐聞珊瑚礁,記錄了中國熱帶海域的海南珊瑚礁,以及南海的西沙和南沙群島的珊瑚礁。

徐聞珊瑚礁

海南珊瑚礁

西沙珊瑚礁

隨著我們記錄的不斷推進,我們的危機感也產生了。

因為我們看到在中國近岸的珊瑚礁上,大面積的珊瑚被泥沙覆蓋而無法呼吸,被魚網纏繞而失去生命,這樣的現象在中國近岸的珊瑚礁中大量存在。

我們還看到南海大面積的珊瑚因為溫度的上升,已經白化死亡。

近30年,中國近海水域的珊瑚礁已經減少了80%,這讓我們每一個水下記錄者有非常強迫的、緊急的危機感。

除了海洋,中國的內陸水域也有非常多獨特的水下奇觀,中國南方喀斯特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南方喀斯特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世界自然遺產,但是大家對它的了解都在水平面之上。在喀斯特的地下河當中,洞穴的水下也有著獨特的自然奇觀和它獨特的生態系統。

這三年,我們團隊在廣西記錄了大概22個不同的洞穴,找到了上億年的化石牆。

吞列洞水下化石牆

在廣西的吞列化石洞,我們找到了中國洞穴生態系統當中瀕危的生物——盲魚金線䰾以及盲蝦。

瀕危盲魚:金線䰾

盲蝦

我們知道,對這種完全未知的黑暗水域的探索充滿著不確定,充滿著風險,所以,今天也會給大家分享一個我們在拍攝現場的真實故事。

2018年,在廣西記錄紅軍洞的時候,我和我的Rachel,就是我們另外一名水下攝影師Rachel一起到紅軍洞,我們到紅軍洞想去拍攝紅軍洞下面的大型鐘乳石。

我們都知道洞穴潛水是一個非常專業的技術潛水範疇,我們到水下全黑暗、全封閉的環境裡,唯一的光源來自我們的手電筒,唯一的依靠是身上的那根引導繩,我們需要拉著引導繩一直從洞口進入到洞穴的深處,這也是我們最後出洞的唯一依據。

進入紅軍洞之後,我跟Rachel拉著這根引導繩穿過了一個黑暗的通道,進到了紅軍洞的主洞當中,我們非常意外地發現了一隻盲蝦,這是我們在兩年的洞穴記錄當中一直在尋找的一種獨特的生物。

所以當時我們倆非常興奮,直接追著盲蝦開始跑,然後進到了旁邊的一個側洞。進側洞的時候我還下意識地看了一下引導繩離我不遠,但就在幾個呼吸之間,我們的腳蹼、我們呼出的空氣打在了側洞的巖壁上,讓常年沉積的巖沙覆蓋了整個水域,我們在瞬間伸手不見五指。

我完全看不到自己的手,看不到我的潛伴,那一瞬間我覺得死亡離自己非常的近,感覺我的每一口呼吸都在倒計時。

我告訴自己冷靜下來,因為我必須要讓自己出去,所以我開始像盲人摸象一樣地去尋找石壁,摸到了一塊洞壁之後,我就開始嘗試著慢慢往前走,但我當時並不知道出口的方向。

走了大概十幾米,到了一個死胡同,我當時懸著的一顆心放下來了,我知道雖然這是一條死胡同,但是說明我走錯了方向,相反的方向就是出口,所以我們往反方向走,最後我跟Rachel出來了。

這件事對我們整個團隊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警醒,在整個自然探索和記錄的過程當中,安全永遠是我們的第一要責。

中國水下的歷史古蹟

如果說這些自然的奇觀是中國水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我想說,最有中國水下獨特代表性的是我們的歷史古蹟。

撫仙湖是我回到中國記錄中國水下的原因,也是我探索中國水下的起點。

撫仙湖也是中國最神秘的一個湖泊。早在上個世紀,科學家、漁民都發現在撫仙湖的水下有一個大面積的水下古城,有人說它是一夜之間消失的俞元古城,也有人說它是古滇國,還有很多關於古城的傳說。

大家發現了金字塔,看到了各種圖騰,看到了魚怪、海馬等,這些傳說都讓撫仙湖變得更加神秘,但是這個千年的古城真的存在嗎?它到底是什麼?

帶著這樣的科學疑問,我開始了近三年的探索,我們通過在水下實地搜尋、記錄,通過漁民走訪,跟隨中國高原湖泊的研究專家、科研團隊進行科學的收集、採樣、取證,最終我們找到了水下古城的答案。

我們在水下發現了類似於圖片當中所呈現的水下金字塔。其實這並不是一個真正的金字塔,它是一個大概五到六層的層級結構,是一個石質的臺階,每一層都是由這種條塊切割非常分明的石塊所組成,在水下看起來很像我們想像當中的瑪雅文明的金字塔,但它其實只是一個石質建築群落。

「水下金字塔」

我們在水下還找到了很多人工雕刻痕跡比較明顯的石塊,其中很多石塊上面都有一個圓形的孔洞。通過最後的取證和研究,我們發現所有這種孔洞中間都有墓穴存在。

石頭上的圓形空洞

有專家推測,這是當時各個族群在聚會的時候,他們的族人插自己族旗所用的,但是這個是否是真實的還有待科學的論證。

我們通過雲南師範大學張虎才教授的科研團隊的研究,給了水下古城一個最終的真實身份。

撫仙湖的水下古城是西南地區人類遺蹟的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面積大概有2.4平方公裡,在2.4平方公裡的水域當中,有大面積人類生活的遺蹟,它的年代大約距今4000年到2300年之間。

在距今4000年的時候,這裡有人類生存。在距今3000年的時候,因為溫度升高,湖面上升,人類慢慢地向高處遷移。直到2300年,人類完全遷移,湖水完全淹沒了地面,這一座石質建築的群落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水下奇觀。

這也是撫仙湖的身份首次在媒體的公布。除了撫仙湖,大家在看我們的片子時,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帶著「聖旨」兩個字的古蹟,這是獅城的一座牌坊,它現在淹沒在千島湖的水下。

1959年,因為新修新安江水電站,淹沒了兩座始建於漢唐年間的古城,獅城和賀城。

這座牌坊就是獅城的節孝坊,也是目前中國水下唯一一座直立的、完整的水下牌坊。

探索獅城牌坊的過程讓我產生了非常大的共鳴,因為我記得拍攝獅城的時候是在寒冬12月,當時千島湖的水面溫度是0度,水下非常冷。我們大概經過三到四天在水底的搜尋,最後在水下32米的深度找到了這座直立的牌坊。

當我的燈光在黑暗的水下照亮了這座牌坊的那一瞬間,我至今都沒有辦法忘記那一刻內心所帶來的巨大震撼,它超過了我之前在其他所有全世界的水域所記錄的震撼的珊瑚礁、美麗的熱帶花園,超過了所有的感受。

最終我找到了答案,那是因為我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感,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的水下看到了我們自己的漢字,看到了我們自己的歷史古蹟。

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水下所看到的,我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這超過了其他所有的體驗,所以從那一刻開始,我堅信中國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水下世界,有自己獨特的藍色星球,是其他任何水域所無可替代的。

在接下來的記錄過程中,我們又找到了整個獅城倒塌的很多牌坊,包括現在圖片當中看到的這個豸秀坊,也是獅城最大的一個石質建築的牌坊。雖然它已經倒塌了,但是雕龍刻鳳,所有我們的文明,在水下還保留著,而且非常完好。

除了古城,如果說中國的歷史古蹟當中有什麼最值得我們記錄的,應該是絲綢之路上的沉船。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大概有2000艘沉船還沉沒在南海,目前我們已經發掘和開掘的大概只有幾十艘,只是冰山一角。

很多人知道,中國水下沉船考古在全世界算是起步非常晚的,大概只有30年水下沉船考古的經歷,但是大家也許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中國開始進行沉船的考古發掘?

迫使我們開始沉船考古發掘的是一個英國的海盜——邁克·哈徹,他大量盜採中國南海瓷器,是他讓我們開始了中國水下沉船的考古。

他在中國南海打撈了大概100萬件瓷器,都是中國海底的珍寶,但是出水之後他直接砸碎了60萬件,為了奇貨可居,獲得高額的拍賣價值,他把大部分的瓷器全部砸碎了扔到海底。

邁克·哈徹和他打撈上來的中國瓷器

所以我們的這些珍寶在海難當中並沒有遺落,但是在出水的那一瞬間卻被毀滅了。

1986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佳士得拍賣會上出現了23.9萬件中國南海的瓷器,這個事件當時轟動了整個歐洲的收藏界,也讓中國駐阿姆斯特丹使館引起了重視。

通過聯繫國內國家文物局,委託楊林老師翻閱了所有國際海洋公約、海洋法條例,希望能阻止這個事件,但是都沒有成功,因為當時我們對中國水下遺產,對水下文物的保護幾乎為零。

國家文物局 楊林

所以沒有辦法,國家文物局只好委派兩位陶瓷專家帶著三萬美金來到了拍賣現場,希望能夠把我們自己的海底文物買回去,拍賣會給了我們中國人一號牌,也就是所謂的優先競拍的權利。

但是在三天的時間裡,我們連一次舉牌機會都沒有,所有的拍賣品從開始起拍就超過了估價十倍以上,而且一路叫高,所以三天的時間這三萬美金如同一疊廢紙。我們眼睜睜地看著二十多萬件的珍寶被國外的人收走,花落他家。

所以從1986年之後,國家文物局決定組建自己的水下考古隊伍,對中國的沉船進行發掘、保護和開發。

1987年,中國把張威老師送到荷蘭,作為中國水下沉船考古培訓的第一人,這三年我一直跟隨張威老師收集他這30年在中國水下考古的歷史影像資料,在他身上收集中國沉船考古的知識和故事。

中國第一位沉船考古人 張威

印象最深的是張威老師跟我說了一句話,他說:「你們不要以為中國只有黃土文明,我們也是有著藍色文明的海洋大國。」

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後來在中國水下記錄沉船的時候,他的這句話讓我有了非常深的認同和感受。

在福建的九梁礁拍攝九梁礁一號沉船、碗礁一號沉船。

當時在海床上,我看到了大面積支離破碎的瓷器,基本上都被盜撈一空了,散落在海床上的瓷器也基本上是破碎的。

那一刻我真的意識到了張威老師所說的這種使命感、責任感,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所應該肩負的責任,我們應該告訴大家,讓所有人都知道中國水下的文明和財富,一起來守護這片文明。

所以很多人問我,PAUPAU,你在中國水下拍那麼多沉船有沒有發現什麼寶藏?有沒有撈到什麼寶貝?

我說有,但那並不是青花瓷、青白瓷,不是這些瓷器,而是沉船本身,因為我發現每一艘沉船都記載了一段歷史、一些人的故事,每一艘沉船都搭載了很多下南洋華僑的故事。

中國水下獨特的人文

對中國文化的追根溯源是我在中國水下記錄的這三年所收集的最珍貴的財富,除了獨特的自然以及獨特的歷史古蹟,在中國水下也有我們獨特的人文。

我們有自己非常有趣的海上吉普賽人,叫「疍家人」,是獵海為生的一個民族。

我們也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工種,叫「海猛子」,他們在海底作業。

但是很多人也許都不知道,我們同時也有自己的向深海發起極限挑戰的中國勇士,他們創造了很多世界記錄。這些人匯集在一起組成了最生動、最鮮活的中國的水下。

而我也跟著他們一起匯入了中國水下的洪流,把自己的人生夢想和中國的水下結合在一起,所以很多人問我《水下中國》已經播出了,大家也看到了,你還會繼續嗎?

我的回答是:其實我才剛剛開始,三年的時間只是讓我發現了中國有太多的水下值得被記錄,值得我用一生去為之不斷努力,繼續前行。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獲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黑暗世界的神秘洞穴 22:00【水下中國 1-2】
    《水下中國》是一部大型自然生態水下系列紀錄片,該片將以獨特的水下視角來展現中國的自然和人文。紀錄片通過敘事化的風格展現水下奇觀、發掘水岸民族故事、探索人類和自然的依存關係。紀錄片將選取中國豐富而多樣化的水資源場景,深入河流、水庫、湖泊、冰川、洞穴和海洋,去探索和呈現中國水下地貌、生物、古蹟和人文故事,展示一個你從未見過的中國!
  • 【探索】中國水下機器人到底有多牛?
    也首次曝光,為我們展示了一片神奇的海底世界……   事實上,包括「發現」號和「深海勇士」號在內,我們國家研發的水下機器人已經形成了一個「家族」,這裡我們就來介紹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些成員。   「海人一號」  我國首臺水下機器人   海洋佔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孕育著無盡的資源和豐富的寶藏,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成為各個國家競相發展的戰略。水下機器人是探索海洋的重要手段。
  • 吉影T1水下機器人探索中國南海:畫面太美
    在南海進行水下探索,藉助全球下潛深度達到150米的消費級水下遠程操控機器人T1,深入到南海海底。圖片拍攝自吉影T1水下機器人南海作為我國三大邊緣海之一的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是中國最近海面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區。
  • 80後姑娘辭去百萬年薪工作,拍出中國水下紀錄片,品質堪比BBC
    80後姑娘辭去百萬年薪工作,拍出世界第一部中國水下紀錄片,品質堪比BBC!>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沉船年月深久後成為水產棲息地這些珍貴的鏡頭出自一部紀錄片《水下中國》這是世界第一部從水下視角展示中國的紀錄片由潛水愛好者、湖南姑娘周芳和她5個小夥伴組成的臨時團隊攝製而成
  • 未解之謎:中國的水下,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而隨著潛水技術的進步,親眼觀察不同深度的水下成為了可能,水下世界的神秘面紗也終被人類揭開。這是一場從不同地域、不同地區漸次展開的探索之旅,中國自己的水下世界,也在被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經過現場水下調查和文獻比對,專家們認為,千島湖水下有兩座古城「賀城」和「獅城」。其中的城市布局仍然保留了漢唐遺風,而大量殘存的建築則是明清至民國陸續改建的,對了解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古建築學等有巨大意義。
  • 探訪中國水下隧道建設先鋒隊
    在向大海、大江、大河水下進軍的隊伍中,賀維國所在中鐵隧道設計院作為水下隧道設計單位,猶如中國水下隧道建設先鋒隊,為人們通往水下世界打開了一扇大門,記者有幸走進這支先鋒隊,看到了其正在為中國繪製的「水下蛟龍」圖。
  • 水下中國丨屏住呼吸,和呆萌的海龜一起潛入水下,尋找水下綠洲
    中國,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神秘國度,擁有美麗的湖泊、冰川,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河流和龐大複雜的水系網絡,擁有約473萬平方公裡的海域,我們生活在陸地,周遭的一切都被水體所包裹。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一支年輕的創作團隊,獻上一部中國人自己的水下紀錄片,向祖國的江河湖海吶喊,履行《水下中國》三年前與祖國的約定。
  • 深企吉影科技「照亮」水下世界
    來源:讀特世界無人機看中國,中國無人機看深圳。9月13日,正在深圳舉行的世界無人機大會上,深圳企業大放光彩,其中深圳市吉影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水下智慧機器人和水中飛行器,不僅「照亮」水下世界,而且成為行業「明星」,特別吸引眼球。
  • 中國版龐貝古城——撫仙湖水下古城
    簡介 澄江撫仙湖水下古城,是神秘的撫仙湖是中國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 ,位於雲南玉溪。 一個被當地人稱為水鬼的潛水愛好者———耿衛,在撫仙湖潛水時發現在湖底有大量的人工建築遺蹟,遺蹟的規模之大令人稱奇。
  • 世界最快私人潛艇水下試航 外形似飛機(組圖)
    遠離海面上的波浪和船隻,海水下的世界非常靜謐,一時間感覺好像潛艇一動不動浮在水中。  霍克斯教我我如何看頭頂顯示屏上的數據,顯示屏上有類似飛機儀錶盤上的人工水平儀。隨後,霍克斯把潛艇交由我操控。用操縱杆駕駛潛艇的感覺就像是憑直覺打視頻遊戲,但是在昏暗的水下世界定位非常困難。霍克斯提醒我偏向了右方,我校正了航向,緩緩浮出水面。
  • 傳中國在南海建水下監聽網 日媒:極大限制外軍
    美專家關注中國海底監聽系統建設該網站援引上月發表在美國海軍學院學報上的一篇文章的部分內容稱,該文章的兩名美國作者通過翻閱和查證許多中國國內學術期刊後認為,中國已經在近海海域部署了能用於大洋監聽的大型固定式水聲監聽陣列系統。
  • 回顧|約肯無人機水下直播系列之《我在南海「種珊瑚」》
    2020年6月7日,百度APP《地球漫遊計劃》「水下有什麼」系列一起來到我國南部海域—三亞蜈支洲島,約肯水下無人機BW Space Pro用水下鏡頭向600多萬網友在線直播呈現了蜈支洲島海底的珊瑚、沉船、玻璃魚風暴、麒麟造像等多處海底景觀,直播總體時長140分鐘,總體觀看人數601萬,再次創造了水下在線直播新高度!
  • 中國水下發射大型火箭的新絕技
    在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牌獲獎團隊中,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水下發射大型固體運載火箭研製團隊。面對水下發射大型火箭研製這一世界性難題, 團隊突破了旋成體跨介質多相流控制理論,獨創了出水多相流主動控制新原理,使我國具備了大型火箭水下可靠發射能力,部分技術國際領先;提出「三步走」戰略,全面突破系列特有關鍵技術,首型火箭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亮相70周年國慶閱兵方陣;新型火箭完成工程研製,投送距離世界第一;新一代火箭背景預研立項, 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進展。
  • 「女王」駕到《一人一世界》,藍色風暴沁人心田
    一位執著於夢想的女性用60多年的時間開啟神秘海洋的探索之旅,100多次海洋探險考察,超過7000小時的水下工作時間,數以萬計的海洋生物因為她而被發現。這位與海同眠,與夢想同遊的女性,就是被尊為「深海女王」的美國海洋生物科學家西爾維亞•厄爾勒(Sylvia Earle)。
  • 美呆!2018水下攝影大賽作品展震撼海底畫卷(組圖)
    原標題:美呆!2018水下攝影大賽作品展震撼海底畫卷日前,英國水下攝影大賽獲獎名單公布,110張震撼人心、匠心獨具的獲獎攝影作品被編入2018年的水下攝影大賽年冊,向人們展現了一幕幕美到令人屏息的海底畫卷。
  • 《最終幻想14》4.0版開放水下世界
    【17173報導,轉載請註明出處】《最終幻想14》(以下簡稱「FF14」)4.0大版本「紅蓮之狂潮」將於9月26日國服上線。在4.0中,系統玩法上做了大更新,將開放水下世界、水下動作、新住宅區及戰鬥系統的更改。
  • 探秘撫仙湖的水下千年古城,走進中國最大的高原深水湖泊
    「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流多渾濁,惟撫仙湖最清」在《徐霞客遊記》中,我們能看到撫仙湖的美離不開撫仙湖的清澈湖水。在這撫仙湖下,有一座傳說中的水下古城,有人說是俞元古城,也有人認為是古滇遺址,但這些都不是定論。
  • 4年製作、6000小時水下拍攝,豆瓣9.9高分的BBC《藍色星球2》的幕後...
    參考資料:wetpixel、bbc、Roger Munns博客 翻譯:雪梨貓4年製作、125次考察、39個國家的訪問、6000小時水下拍攝、1000米探測深度,7集的《藍色星球2》為觀眾展示了新的故事,用壯觀的新坐標和非同尋常的動物行為,幫助我們更好地欣賞和了解海洋的神奇與魔力。
  • 據美媒報導,中國的「水下滑翔機」被他國漁民打撈
    12月2日,環球時報援引美國媒體《戰爭地帶》網站的消息稱,印度尼西亞漁民在塞拉亞群島附近海域打撈到「可能是中國的水下航行器(UUV)」。《戰爭地帶》煞有介事地表示,中國UUV在東南亞一帶的活動「可能對中國的潛艇在下潛時穿越這些地區特別有用」。
  • 自主式水下機器人水下對接技術綜述
    AUV的水下對接是一種可以為AUV進行能源補充以及水下數據上傳和任務下載的關鍵技術,對於建立三維海洋觀測系統至關重要。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積極研究AUV的水下對接技術,由於AUV的外形和尺寸不一,所以其對接形式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