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國水下隧道建設先鋒隊

2020-12-06 中國日報網

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

我國今年首個颱風「海貝思」6月中旬從廣東汕頭登陸,給廣東、福建等地帶來7-8級大風及大暴雨,此時主管水下隧道設計工作的賀維國恰在颱風所過之處——汕頭蘇埃隧道項目的海域,進行相關勘測設計工作。

賀維國,中鐵隧道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中鐵隧道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其十餘年的隧道勘察設計經驗,已使得他具備足夠能力應對這些海域勘測過程中遇到的暴曬、颱風等惡劣天氣。

「不管勘察條件如何艱苦,我們對隧道項目尤其是水下隧道,都是進行現場設計,以確保對建設條件、環境結構的熟悉,保證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嚴謹性和可實施性。」賀維國告訴記者。

近年來,國內作為越江跨海交通的主要方式——橋梁,在其數量不斷攀升的同時,其局限性也慢慢凸顯出來,如受自然環境影響大、佔用土地面積多、影響城市景觀等,而充分利用地下空間的水下隧道,隨著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已進入大發展的提速期。

在向大海、大江、大河水下進軍的隊伍中,賀維國所在中鐵隧道設計院作為水下隧道設計單位,猶如中國水下隧道建設先鋒隊,為人們通往水下世界打開了一扇大門,記者有幸走進這支先鋒隊,看到了其正在為中國繪製的「水下蛟龍」圖。

勇於探索 將立交橋搬到水下

「水下時代」,中鐵隧道設計院充分發揚了隧道人破除經驗主義,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首次成功將立交橋搬到了水下。

長沙,集「山水洲城」於一體,湘江攜橘子洲、傅家洲將長沙中心城區一分為二,天然形成東西兩大板塊,「過江難,難過江」阻隔著人們的生活空間。

自1972年長沙在湘江上修建第一座橋梁——橘子洲大橋以來,多座大橋逐漸浮於湘江長沙段,但以小汽車為代表的交通出行的快速增長,使得過江過河交通問題仍十分突出,尤以橘子洲大橋、銀盆嶺大橋為甚。

由中鐵隧道設計院承擔設計的營盤路湘江隧道,就位於橘子洲大橋、銀盆嶺大橋中間,2011年10月已正式通車,成為湘江上第一條過江隧道,號稱「湘江第一隧」,抗震設防烈度為7級,防水等級為2級,設計使用壽命為100年,在完全暢通的情況下,從該隧道開車過江僅需3到5分鐘。

通過中鐵隧道設計院對30多個不同節點方案的甄選,700多個日日夜夜精心設計,5000多張施工圖的出版,營盤路湘江隧道的落成打破了「一條隧道兩個口」的傳統隧道設計,除貫穿湘江東西兩岸的雙向4車道主線外,還在東西兩岸各設了一進一出兩條互通匝道,用於車輛分流,在湘江底部形成「水下立交橋」。

「該隧道攻克了不少技術難題,8次穿越湘江大堤,8次穿越斷層破碎帶,施工難度、技術含量、風險係數在目前國內水下礦山法隧道設計和建設過程中極為罕見。」中鐵隧道設計院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組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始終注重與地方規劃、業主、建設單位等多方聯繫協調,並派有經驗的設計工程師長駐施工現場,針對每一項設計施工環節進行現場配合。

此外,營盤路湘江隧道設計組始終堅持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相統一,在設計各階段都把保持生態環境作為一項基本原則,整個工程為城市節約用地300多畝。在龍王港堤岸段時,為保護王陵公園扇子山文物,施工設計時將西岸主線明挖段向南偏移17米,在方便市民低碳、環保出行的同時,最大限度的保護了長沙「山水洲城」的自然人文景觀。

長沙營盤路湘江隧道這座建於湘江之下的「互通式立交橋」,有效改善了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和城市地下空間結構開發,也開啟了水下立體空間交通開發的新時代。同樣由中鐵隧道設計院承擔設計的江西南昌紅谷隧道,作為目前國內內河規模最大、最長的沉管隧道預計將於2017年建成運營,可極大緩解南昌市紅谷灘新區與東岸老城區兩岸交通壓力,其對長沙營盤路湘江隧道的水下「互通式立交橋」設計理念進行充分了延展。

攻堅克難 讓百年夢想照進現實

四年半駐紮青島施工現場,以設計配合建設,日夜伏案,攻關科研難題,奔波海內外,尋求最佳借鑑方案,繪就58冊、6000餘張青島膠州灣隧道設計藍圖。中鐵隧道設計院,這一支中國水下隧道建設的先鋒隊,將一個百年夢想,帶進了現實。

2011年6月30日,青島迎來建置120周年紀念日,其跨海重大工程——膠州灣隧道也在這天全線通車試運營,經過近三年、共33個月的通車試運營,該隧道今年上半年以近滿分的成績通過驗收,開始正式運營,成為國內首個通過竣工驗收的海底公路隧道工程,全長7.8公裡,設計為雙向六車道,為世界第三長海底公路隧道。

青島依灣而建,環灣發展,膠州灣,是誕生和滋養了青島的母親灣。青島地區昔稱膠澳,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百年青島人民終有一個夢,把膠州灣灣口連起來。膠州灣隧道的通車則徹底改變了百年來「青黃不接」(青島主城和黃島輔城之間因海域阻隔而無法通車)的歷史,使得天涯變咫尺,天塹變通途。

而膠州灣隧道,作為我國開工建設的第一批次海底隧道,在設計施工階段尚無成功經驗借鑑。且據統計,膠州灣隧道所經海域,要穿越五個大的斷裂帶,先後有18條地質斷層橫架在隧道上方,這些斷層之間交叉分割又非常複雜,斷層恰是隧道建設中的巨大障礙。

1993年受青島市建委的委託,中鐵隧道設計院即成立了以院總工程師謝世華設計大師為組長的專家組,開啟了橋隧論證工作,前期論證共歷時10多年。內容涵蓋社會經濟、交通、規劃等資料調查,氣象、水文、地形、工程地質、水文地質以及周邊環境初勘工作,隧道總體工程部署、施工場地、施工組織等內容的現場研究,以及同工程建設單位研討建設資金籌措、經濟評價等內容。

膠州隧灣道工程修建於海底,處於高腐蝕環境中。作為一個百年工程,高腐蝕環境下的結構耐久性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工程設計階段,設計團隊日夜攻堅,掌握了多項技術的核心與關鍵,邁出了敢為人先的腳步,包括:隧道結構耐久性設計、淺埋超大斷面隧道、斷層破碎帶注漿堵水加固、超前地質預報、防排水、最小覆蓋層厚度25m等。

這支水下先鋒隊精益求精、攻堅克難的工作,帶來了百年工程戰役的全面勝利。截至今年3月底,青島膠州灣隧道已累計通行車輛約2209萬輛次,日均2.28萬輛次,單日最高4.4萬輛次,車流量年自然增長率約20%,且先後經歷了35次7級以上大風,47次雷雨,冰雪天氣15次,迷霧天氣42次……它承受住了這些極端惡劣天氣的考驗,成為惟一一條穿越青島膠州灣的全天候通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評價,我國海岸線長達1.8萬公裡,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地方都需要修建跨海通道。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的建設將為大連到煙臺的渤海灣跨海隧道,連接廣東和海南兩省的瓊州海峽的跨海工程,連接福建和臺灣的臺灣海峽跨海工程等大型海底隧道的修建提供豐富的建設經驗。

發揚隧道精神 鍛造「水下尖兵」

鑽研、探索、掘進——是獨特的「隧道精神」,而中鐵隧道設計院作為水下隧道建設的先鋒隊,正將這一隧道精神,發揚光大並付諸實踐。

鑽研——多項新型工藝國內首次使用。沉管法是國內外成熟的功法,目前我國在建或已建成的沉管法隧道共11個,中鐵隧道設計院參與建設設計的佔半壁江山,其中佛山汾江南路沉管隧道項目,位於珠海水域中上遊,河水在洪水期最高流速達3m/秒,河道航運非常密集,高峰航船100艘/時,巖石開挖量達32萬方,且該隧道是國內最大規模的公路鐵路合建沉管法隧道,為保證工程順利實施,中鐵隧道設計院開展了九個關鍵技術的科研課題研究,並在國內首次採用旁建乾塢方案,乾塢總佔地面積為12.6萬平方米。

同為沉管法隧道,廣州侖頭生物島沉管隧道,根據實地情況,中鐵隧道設計院在世界上首次採用移動乾塢法預製沉管隧道,成功解決了城市建設沉管法隧道場地限制、航道限制以及塢址選擇困難等問題,填補了沉管隧道建設的一項空白。此外在工程二期,國內首次採用水下不擴散混凝土施工二次圍堰,該項工藝已獲國家專利局授權。

探索——中鐵隧道設計院並沒有單純的滿足施工工藝的創新,2013年,歷時16個月的努力,由該院參與主編的《內河沉管法隧道設計、施工及驗收規範》正式頒布,被批准為天津市地方工程建設標準,自2013年11月1日起在天津市實施。

作為國內第一本關於沉管法隧道建設的行業規範,填補了國內該工程領域標準的空白,將進一步使沉管法隧道的建設向著標準化、規範化方向發展,為今後類似工程項目建設提供了依據。「目前東南亞等國外隧道項目,我們也在積極參與,希望能將沉管法隧道建設的地方標準,進一步向國外推廣。」賀國維介紹說。

掘進——在水下隧道方面,除已提及項目,目前中鐵隧道設計院完成了國家「4501工程」—洛陽黃河水下鐵路隧道方案及初步設計;汕頭越海公路沉管隧道方案設計;廣州黃沙~芳村過江隧道、江蘇省長江第二通道、福建平潭海壇海峽海底隧道、松花江江北水源工程佳木斯穿江隧道、濟南市濟濼路黃河隧道等工程可行性研究;忠武輸氣管道城陵磯長江穿越隧道、珠江過江管廊、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工程、廈門至金門過海隧道工程、平潭島至福清跨海通道工程、青島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福州烏龍江水下隧道、深廣中通道穿越珠江隧道的方案研究等工作。

此時,由賀維國領頭的項目團隊,仍在蘇埃隧道項目勘測現場,該隧道位於汕頭市海灣大橋和礐石大橋之間,溝通汕頭市南北兩岸主城區,是汕頭市交通路網規劃中4條跨海通道之一。作為國內首座位於8度地震烈度區的海底隧道,蘇埃隧道計劃年底施工,這將成為中鐵隧道設計院的又一「鴻篇巨著」。同時,青島第二條海底隧道工程,連接福建和臺灣的臺灣海峽跨海工程等項目,中鐵隧道設計院都在積極參與跟進中。

連結:

中鐵隧道勘測設計院成立於1978年,2008年3月21日,為適應公司長遠發展需要,中鐵隧道勘測設計院從河南省洛陽市遷址到天津市紅橋區。現有固定員工702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近600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問1人,省部級設計大師2人,國家級專家﹑政府津貼享受者﹑教授級高工及高級工程師180餘人,專門從事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的技術人員260餘人,成為國內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技術人員最多的設計院。

作為國內專門從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設計院,中鐵隧道勘測設計院目前已掌握了水下隧道的各種設計工法,包括:礦山法、盾構法、沉管法、TBM法、圍堰明挖法等,是目前我國掌握水下隧道設計工法最多的設計單位。(通訊員 蔣敏)

相關焦點

  • 中國最長最寬水下隧道,常州—無錫太湖隧道開始全面施工
    中國最長最寬水下隧道——    常州—無錫太湖隧道開始全面施工    長10.79公裡、寬43.6米,預計2021年底建成通車    新華社南京1月9日電(記者何磊靜) 記者9日從江蘇省交通運輸廳獲悉,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無錫段太湖隧道進入全面施工階段,預計2021年底建成通車
  • 十年修建世界半數以上大盾構工程 中國水下隧道建造技術達到世界...
    齊魯網10月22日訊中國已經全面掌握了複雜地質、氣候條件下隧道及地下工程成套建造技術與經驗,特別是在水下盾構隧道設計、裝備製造、安全建造等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10月21日,記者從在南京舉行的長江中下遊大盾構技術峰會上獲得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
  • 全國勞動模範肖明清:醉心「水下隧道」的武漢專家
    他特別喜歡收羅資料,每次參加國際隧道協會年會,他都背幾大袋外文資料回來,看不懂就查資料。」鐵四院水下隧道試驗室副主任龔彥峰說。同事眼裡的肖明清,幾乎所有時間都用來鑽研業務、強聞博記。同事向他請教問題,他總能用一些新的理論和方法求證技術方案,各種數據公式都爛熟於心、信手拈來。
  • 國內最長水下隧道太湖隧道全面施工
    本報訊  24日,國內最長的水下隧道——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主體工程打下第一根方樁,這標誌著該工程進入全面施工階段。  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無錫段是江蘇省「五縱九橫五聯」高速公路網規劃中「橫六」的組成部分。
  • 「國內最長水下隧道」太湖隧道全面施工 將成為滬寧新快速通道
    中國江蘇網訊 5月24日,國內最長的水下隧道--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主體工程打下第一根方樁,這標誌著太湖隧道全面進入主體工程施工階段。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無錫段是江蘇省「五縱九橫五聯」高速公路網規劃中「橫六」的組成部分。
  • 懸浮隧道:未來海底隧道建設的新方向
    中科院科學文化論壇「SELF」首登廣州並將長期落戶羊城文 金羊網 記者李鋼瘧原蟲竟然可以作為治療癌症的有效方法、懸浮隧道將成為未來我國海底隧道建設的新技術、受鯨鬚啟發研發出抗斷裂和抗腐蝕新材料……23日,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動的科普品牌---「SELF」格致論道講壇「粵見未來」主題活動首次在廣州舉辦
  • 佛山首條水下隧道過河:「潛水艇」從坑裡遊到水底
    汾江路南延線沉管隧道工程的主體管段已經澆築完成,正在進行試漏試浮檢測。這是佛山首條穿河而過的水下隧道,預計2016年6月全面建成通車。放眼國內,僅有13條同類的隧道。昨日,南都記者走進施工現場,詳細了解了水下隧道的主要建設步驟。原來,隧道的主體工程是先在陸地上澆築完成,再「像一艘潛水艇一樣」遊至指定的河道中間,下沉到河床下。4 .5萬噸重的隧道預製管段,如何遊到河中間?
  • 我國最長水下隧道將面世,耗資159億元建造,預計2021年底通車
    現如今,交通的建設在我國境內顯得愈發重要,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人們的生活更加富裕起來,從以前的爬山越嶺到現在的飛機高鐵,這個世界的每一處都在日新月異的變化著,不知什麼時候起,這裡稍不注意就會建設起來一座機場或者是一個高鐵站,更加便利了人們的出行。
  • 創多項世界之最的沉管隧道建成通車,建設過程無與倫比!
    2017年7月7日,世界矚目的南昌紅谷隧道建成通車,這是國內首座江河中遊沉管隧道,開創12項世界之最和中國第一!今天,超級建築給大家說說紅谷隧道建成通車的盛況和建設過程。7月7日,由南昌市政公用集團融資代建、中國中鐵隧道集團施工的國內江河中遊首座、異地乾塢、規模最大、最長的城市雙向六車道過江沉管隧道工程——南昌紅谷隧道正式通車。該工程於2014年1月開工,歷時42個月順利建成。南昌紅谷隧道是國內內河最大的沉管隧道,也是世界首次在江河中遊修建沉管隧道。紅谷隧道穿越贛江,連接南昌紅谷灘新區與贛江東岸老城區,隧道主線長約2650米。
  •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與西人工島實現「海底初吻」
    6月17日11:45分,歷經約34個小時的出塢、浮運、系泊、安裝度達,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順利實現與西人工島暗埋段對接,完成了首次「海底初吻」。這標誌著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對接順利完成,也標誌深中通道項目關鍵線路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取得重大進展,更標誌著中國在沉管隧道建設領域登上了新的技術高峰。
  • 探訪!通州這條地下大隧道即將通車!內部搶先看……
    通車後,地下隧道6分鐘可穿越通州城區!那麼,地下隧道什麼樣呢?建的怎麼樣了呢?一起來探訪下,先睹為快……據小編了解,廣渠路東延道路於2017年12月25日正式開工,道路西起怡樂西路,東至東六環路,全長7.6公裡。
  • 第二條車行過江隧道開始水下施工 侖頭-生物島隧道工程首創先進...
    本報訊 (記者曾文瓊 實習生嚴鏵)數百米長的隧道沉管段預製將在船上完成,然後再進行沉放安裝,從而完成廣州第二條車行過江隧道的水下施工。記者昨天從廣州市市政部門獲悉,廣州侖頭-生物島隧道工程近期正式啟動,其中水中段已進入實質性施工,水下沉管施工還採用了國內首創的移動乾塢法,計劃沉管預製將於2006年7月完成。
  • 歐委會「建議」謹慎評估中國對芬蘭灣海底隧道的投資
    (觀察者網訊)歐盟委員會移動運輸總司長亨裡克∙霍洛萊16日表示,歐盟委員會希望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至愛沙尼亞首都塔林海底隧道項目取得成功,但「建議」謹慎評估中國為建設該項目可能進行的重大投資。 俄衛星社3月17日消息,霍洛萊在接受愛沙尼亞公共廣播電臺(ERR)的網站採訪時稱:"關於中國資本目前還不太清楚這些投資的目的是什麼,是否與中國加強地緣政治影響力有關。"
  • 地下五層+水下三層——深圳探索特大型城市交通建設創新
    前方平靜的海灣下,深圳規劃了「路域地下五層+海域水下三層」的超級交通工程。連通寶安和前海的媽灣跨海通道已率先開工,兩臺超大直徑海底盾構機即將始發,從海底穿越前海灣打通深圳首條跨海隧道。
  • 廣西謝家峒隧道專家解析海底隧道建設的常用工法
    與廣西穿山而過的謝家峒隧道不同,全長49.968公裡的港珠澳大橋,是我國繼三峽工程、青藏鐵路、京滬高鐵之後的又一個世界級基礎工程。其中,全長5.6公裡的海底隧道,是世界範圍內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我國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世界上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
  • 中國首座水下開挖地鐵站成功封底,車站一半泡在水下!
    近日,國內首座採用「水下開挖」方式的地鐵站——北京地鐵8號線三期永定門外車站成功封底。(圖為永定門)超級建築(ID:chaojijianzhu)了解到,北京地鐵8號線三期永定門外車站是2015年9月開工建設的。那麼這座車站為什麼要水下開挖呢?
  • 中國「最長」的水下隧道,全長11公裡耗資159個億,即將面世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人們的私家車擁有量在增加, 城市的交通堵塞問題越來越嚴重,在一些重要城市,移動已成為令人頭疼的問題, 特別是在城市人流高峰期,更沒辦法了, 為了緩和這些矛盾,我國交通部門正在加強道路建設,增加城市道路的數量,同時擴大道路的寬度,儘管如此,我國的道路堵塞問題依然沒有增加
  • 煙大海底隧道方案全揭秘:為何隧道只能跑火車
    本報記者赴北京、青島對話隧道專家組組長王夢恕院士實地探訪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初步方案即將提交國務院建成後將成為世界第一長海底隧道  大連與煙臺之間的距離,在地圖上看似乎很近,但路途卻遙遠:走高速開車要12小時;坐火車長達20小時;乘船最快也要6小時。所謂咫尺天涯,想來亦不過如此。
  • 93.66億深圳媽灣跨海通道:中鐵隧道局集團正面PK上海隧道股份!
    對於建設它的施工單位肯定也抱有足夠的期待!中鐵隧道局:鑄造長大隧道施工的核心品牌作為中國中鐵集團系統裡面隧道施工的一枝獨秀,中鐵隧道局不負眾望地展現了其在隧道施工領域的領頭羊效應,代表了我國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的領先水平。
  • 中國將建設臺灣海峽隧道,全長125公裡,建成後將成全球最長隧道
    中國建設臺灣海峽隧道:全長125公裡,建設後成為世界上最長的隧道,說到海底隧道,世界上海底部分長度最長的是位於日本的青函隧道,全長達到了54公裡,海底部分長度達到了23.3公裡, 1988年通行完畢,此後長期保持著最長的記錄, 工程整體的建設需要24年,迄今為止正在通行使用中,我國宣布要建設的臺灣海峽隧道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