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11:45分,歷經約34個小時的出塢、浮運、系泊、安裝度達,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順利實現與西人工島暗埋段對接,完成了首次「海底初吻」。這標誌著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對接順利完成,也標誌深中通道項目關鍵線路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取得重大進展,更標誌著中國在沉管隧道建設領域登上了新的技術高峰。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長約6.8公裡,由32個管節「搭積木」般連接而成,每個管節的尺寸比港珠澳大橋雙向六車道鋼筋混凝土沉管隧道斷面要寬9-18.5米,是世界上最長、最寬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
深中通道首個管節(E1)尺寸為123.8×46×10.6米,重達約6萬噸,排水量如同一艘中型航空母艦。要完成首節沉管對接,要克服複雜航路長時間浮運、基槽長距離橫拖、複雜風浪流以及極端天氣等難題。
穿越50公里海域浮運
從珠海桂山島的預製工廠到西人工島的沉放安裝區域,浮運距離長約50公裡,途經7次航道變換,其中經過日均通航船舶超4000艘的伶仃航道,水運航道交通安全管控難度很大。同時,颱風季、汛期等不可預測惡劣天氣隨時會帶來新風險,需要科學預判作業窗口期才能進行安全浮運以及精準安裝和對接。
為了攻克難關,順利完成節點目標,深中通道項目建設期黨委以「開路先鋒」工程為抓手,他們科學部署施工計劃,統籌制訂「路線圖」,把每步施工計劃精確到小時乃至分鐘,帶領著200餘名建設者經過34小時不間斷作業,終於迎來首節沉管圓滿對接的歷史時刻。
不超5釐米深海精準對接
如何在暗流洶湧的深海之中實現誤差不超過5釐米的精準對接安裝,這是建設者們面臨的最為嚴峻的考驗。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比港珠澳大橋雙向六車道鋼筋混凝土沉管隧道斷面還要寬,單孔跨度超過18米,沉放最大水深達到40米,沉管結構的受力非常複雜,是目前世界上最寬的海底沉管隧道。」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的工程規模和技術難度前所未有,要攻克這些難關核心裝備和核心技術是必不可少的。」
在海底隧道施工過程中,基槽碎石整平是沉管基礎質量控制的重要環節之一。深中通道管理中心聯合多家單位自主研發創新,建造了世界最大自升式碎石鋪設整平船「一航津平2」。此外,為了實現沉管水下的精準沉放與毫米級對接,深中通道管理中心聯合中交一航局等單位自主研發了又一國之重器—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 「 一航津安1"是世界上第一艘集沉管浮運、定位、沉放和安裝等功能於一體的、具有DP定位和循跡功能的專用船舶,可有效克服繁忙複雜航路、基槽長距離橫拖、深水沉放、複雜風浪流等不利建設條件。
6月17日10:00時,隨著一體船對E1管節緩慢下放和水平絞移,不斷調整管節坡度,首節沉管成功著床於基底,完成沉放作業。期間,潛水員不斷下水進行探摸,檢查管節艏艉位置,以確認沉管對接端無異物。
管節沉放著床後,拉合作業迅速啟動,通過其液壓裝置使管節E1與西人工島隧道暗埋段首次「初吻」。作業人員首先進行千斤頂搭接,並進行拉合。拉合完成後,工作人員開啟閥門排出結合腔內海水,海水巨大的壓力推動沉管前壓,經過潛水員多番水下檢查確認,向管內壓載水箱注水,保證沉管一定的抗浮安全係數。
6月17日11:45時,明媚的陽光映射著海面,伶仃洋上熱潮湧動,在「沉管隧道先鋒隊」的帶領下,200餘名建設者齊心協力,順利完成出塢、浮運、系泊、安裝等環節,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對接順利完成。
項目連結:深中通道是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過江通道。項目全長約24公裡,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深中通道建成後,將有效釋放廣東當前的區域交通路網壓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東西兩岸產業互聯互通以及各類要素的高效配置,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的「硬聯通」和「軟聯通」水平,推進大灣區城市群深度融合發展。
(新媒體責編:張鳳元)
1、凡本網註明「人民交通雜誌」/人民交通網,所有自採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