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沉管隧道如何做到「滴水不漏」

2020-12-01 SZNEWS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長約6.8公裡,設計使用壽命長達百年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24日表示,整個深中通道工程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目前,深中通道橋梁工程已經全線展開,西人工島順利完成築島,東人工島堰築段隧道圍堰工程及成島施工已展開。確保深中通道項目沉管隧道「滴水不漏」的重要材料——GINA止水帶採購合作協議正式籤訂。

  深中通道項目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集群工程,工程規模宏大,建設條件異常複雜。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長約6.8公裡,其中沉管段長約5.035公裡,將由32節深埋在伶仃洋海底40多米深基槽內的沉管和1個最終接頭組成。止水帶就是兩個管節間接頭密封防水及安全的關鍵構造物——其作用與保溫杯用橡膠密封圈相似,GINA止水帶安裝在待裝管節的A端,與已安管節的B端對接、擠壓,使管節接頭水密,利用天然橡膠高彈性和壓縮變形的特點,在各種載荷下產生彈性變形,從而有效緊固密封,防止漏水滲水。


GINA止水帶將可讓深埋在伶仃洋海底40多米深基槽內的沉管隧道「滴水不漏」。


  可想而知,GINA橡膠止水帶是沉管隧道管節接頭密封防水及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實現沉管隧道100年設計使用壽命的核心部件之一。

  GINA止水帶是大型環狀止水帶的一種,是目前世界公認質量最為優異的止水帶之一。項目所使用的GINA止水帶單條長度約為114.25米,安裝在沉管管節端頭的端鋼殼上(為不可更換的永久構件),與OMEGA止水帶(可更換構件)配合使用,共同構成柔性管節接頭防水系統,有利於隧道整體受力,能夠吸收由地震、溫度差異、混凝土收縮徐變、基礎差異沉降、不均勻回淤等作用引起的應力,保證所有管節間嚴絲合縫、滴水不漏,為沉管隧道提供百年的質量保證。

  此次為深中通道項目提供止水帶生產及安裝技術服務的荷蘭特瑞堡工程公司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為業界翹楚。該公司曾為1962年建成的丹麥鹿特丹地鐵隧道提供GINA止水帶,使用57年後檢測數據依然表現優秀。該公司將為深中通道的32個巨型沉管管節提供GINA止水帶。

  目前,深中通道項目沉管隧道工程進展順利,首個E1管節鋼殼部分預計於6月初完成製造並出運至桂山島進行澆築。依託深中通道工程研製的另一個核心裝備、世界第一艘且唯一一艘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計劃下半年進行聯調聯試,為首節沉管安放進行準備。整個工程預計於2024年建成投用,屆時深中通道將成為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交通紐帶,推進珠江兩岸產業互聯互通以及各類要素高效配置。

相關焦點

  • 在超過40米深的海水裡,港珠澳海底隧道是怎樣做到滴水不漏的呢?
    在超過40米深的海水裡,港珠澳海底隧道是怎樣做到滴水不漏的呢?目前世界最長,埋入海底最深設計使用壽命最長,綜合技術難度最高,等這些世界之最當之無愧屬於崗大橋海底最大橋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的全長約6.7公裡,最深處位於48米深的海底隧道,由33節預製沉管以及一個長約12米重達目前500噸的最終接頭拼接而成,有小夥伴就有疑問了港珠海底隧道周圍全是水,它會不會漏水呢?
  • 40米水壓下「滴水不漏」,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是如何防水的?
    2017年3月7日,港珠澳大橋工程完成了最後一個管節的安裝,意味著這個「世紀工程」打贏沉管安裝的「收官之戰」。這條5.6公裡的海底隧道,在攻破重重技術難關之後,保證了40米水壓下的「滴水不漏」,打破了世界紀錄。
  • 最長海底沉管隧道
    更多精彩內容,掃碼關注「大灣區頭條」世界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 通訊員唐麗娟6.7公裡長的世界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按工序可分為東西人工島工程、基礎處理、管節製造、浮運沉放和最終接頭五大戰役。7個月築兩個10萬平方米人工島從2011年5月15日在西人工島打下第一個鋼圓筒,到2011年12月7日東人工島第120個鋼圓筒振沉完畢,用時不足7個月,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成島」建設目標。
  • 港珠澳海底沉管隧道世界難題的中國解法
    、40多米的海底埋深、120年的使用壽命……一串串關鍵數字,在珠江入海口註定了建造海底沉管隧道將會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在河海交匯、水文複雜的港珠澳海域,用十幾艘大型船隻浮運8萬噸重的巨型沉管,好似一個浩浩蕩蕩的「航母編隊」,如何在海底溝槽中高精度地安裝,被稱為交通業的「珠穆朗瑪峰」,誰能攻克這一世界難題?    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這個位於青島的品牌國企,憑著厚積薄發的技術優勢,迎難而上,在中交集團帶領下,打破了國際的技術壟斷,讓中國的海底沉管隧道技術一下站到了世界之巔。
  • 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是我國北方開建的首條海底沉管隧道,建成後將...
    海上,抓斗船、長臂挖掘機、伸縮臂挖掘機等設備聯合作業,歡暢轟鳴;陸上,200多名工人在保溫棚內熟練完成綁紮鋼筋、混凝土澆築等工序,鋼板上那條寫有「北方首條海底隧道獻禮大連市民」的標語,耀眼醒目。1月12日,在我省重點項目——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現場,冬日的寒風擋不住建設者的熱情,伴著機器的轟鳴聲,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呈現在記者眼前。
  • 世界最寬海底沉管隧道首節沉管對接完成
    中新社深圳6月17日電 (蔡敏婕 嶽路建)17日11時45分,歷經約34個小時的出塢、浮運、系泊、安裝,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實現與西人工島暗埋段對接。這標誌著深中通道項目關鍵線路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取得進展。
  • 堪比海底穿針!「山東智慧」貫通世界最長海底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橋,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水下幾十米深處的海底隧道,也是世界最大海底沉管隧道工程。像「海底穿針」一樣,把這條隧道精確沉放並無縫連接起來的,是一支由200名山東工程師組成的施工團隊。2017年5月2日,總長度5664米的港珠澳跨海大橋沉管隧道,在40米的海底實現全線貫通。0.8毫米的對接誤差,是目前世界海底沉管隧道對接的最高精度。
  • ...制沉管隧道浮運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成功交付 海底沉管隧道...
    9月26日,由中交一航局研發並投資建造的世界首艘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在廣州舉行交船儀式。這標誌著世界上安裝能力最大、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業最高效、性能最先進的海底隧道沉管施工專用船舶建造完畢,具備施工作業能力。該船由上海振華重工進行船體設計、廣州黃埔文衝船廠建造。
  • 安貝斯 | 我國北方首條跨海沉管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首節沉...
    北岸圍堰堵口沉箱具備拆除條件,大連灣海底隧道即將迎來首節沉管安裝施工。    大連灣海底隧道是中國交通建設史上繼港珠澳大橋之後工程又一項技術條件複雜、環保要求高、建設要求及標準極高的跨海交通工程。  由於大連城區的交通路線基本沿著大連灣展開,其貫穿南北的主幹道僅有兩條路,而大連灣逐漸成為了阻礙大連南北聯繫的海域,為了加強南北之間的交通聯繫,響應我國實行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計劃,大連灣海底隧道開始被提上建造日程。大連灣海底隧道作為中國在北方開建的首條海底沉管隧道,是承接港珠澳大橋後又一大跨海交通項目,而且其建築團隊基本包括港珠澳大橋的原班人馬。
  • 世界首例特長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開工
    世界首例特長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開工 2018-06-28 17 嶽路建 攝   中新網廣州6月28日電(蔡敏婕 嶽路建) 深中通道項目組28日籤訂沉管隧道施工承包合同,世界首例特長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深中通道項目沉管隧道,當日隨即開工。
  • 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已建成三分之二(圖)
    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已建成三分之二(圖) 2015-11-06 13:36:44E22沉管安裝成功,圖為工人施工 鄧媛雯 攝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6日對外宣布,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E22沉管安裝成功,圖為沉管出塢 鄧媛雯 攝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6日對外宣布,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E22沉管安裝成功,圖為沉管安裝水域 鄧媛雯 攝  中新網珠海11月6日電(鄧媛雯 陳彥儒)港珠澳大橋管理局6
  •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開掃海底「攔路石」
    新華網廣州7月26日電(記者田建川)為破解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基槽施工中的難題,施工單位中交廣航局創造了一種「重型抓斗船+鑿巖棒」的組合開挖工藝,成為掃除海底「攔路石」的利器。  在建的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全長約24公裡,包括6.8公里海底隧道和17.5公裡跨海橋梁。
  • 大橋6.7公里海底沉管隧道全線貫通
    大橋沉管隧道「最終接頭」與兩端的E29、E30沉管的焊接,歷經20個日夜終於合龍完成,標誌著港珠澳大橋6.7公裡長的海底沉管隧道永久結構貫通;下一步,將進行剛接頭注漿施工,預計本月底完工。  港珠澳大橋6.7公裡的海底隧道由33節沉管對接而成,本月初僅剩餘的12米「最終接頭」工程。
  • 我國北方首條跨海沉管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首節沉管成功安裝
    我國北方首條跨海沉管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首節沉管正在浮運對接(中交一航局供圖)央廣網大連12月9日消息(記者賈鐵生)12月9日,歷經17小時的連續作業,由中交一航局負責施工的我國北方首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集群工程——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與北岸暗埋段實現精準對接
  • 第78集 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
    它是我國第一條集橋梁、人工島和海底隧道為一體的跨海通道,同時也是全球總體跨度最長、世界上沉管最重、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如今,港珠澳大橋的美麗、雄偉令人們讚嘆不已,但在實現這份美麗的過程中,建設者們執著奮鬥的精神,卻鮮為人知。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海底沉管隧道,向大家講述這項超級工程背後的故事。
  •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與西人工島實現「海底初吻」
    6月17日11:45分,歷經約34個小時的出塢、浮運、系泊、安裝度達,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節沉管順利實現與西人工島暗埋段對接,完成了首次「海底初吻」。這標誌著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對接順利完成,也標誌深中通道項目關鍵線路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取得重大進展,更標誌著中國在沉管隧道建設領域登上了新的技術高峰。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滴水不漏震驚香港橋王,全球漏水率10%
    島隧工程總指揮林鳴說,「舉個例子,港珠澳大橋的地基是厚軟土地基,不同於厄勒海峽大橋海底隧道的巖石地基,所以沉管隧道的基礎剛度協調及不均勻沉降控制非常困難。合同規定港珠澳大橋沉降限度是20釐米,而國外同類工程的沉降限度在30釐米以上。」 為了實現沉降達標,並且讓隧道不漏水,中國工程師在如何使軟土層變硬上做文章,進行了多項有價值的創新,用技術突破攻克隧道漏水的難關。
  • 粵港澳大灣區重大交通工程、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建設...
    央廣網北京12月10日消息(記者郭翔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今天(10日),粵港澳大灣區重大交通工程——深中通道首個鋼殼管節順利完成澆築並縱移進行下一步作業,標誌著這一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建設邁出關鍵一步。
  • 世界最寬海底沉管隧道首節沉管對接完成完成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長約6.8公裡,由32個管節「搭積木」般連接而成,其斷面寬度達46至55.46米,比港珠澳大橋雙向六車道鋼筋混凝土沉管隧道斷面要寬9至18.5米,是世界上最長、最寬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過江通道。項目全長約24公裡,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
  • 海底沉管隧道施工智能化!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成功安裝
    海底沉管隧道施工智能化!6月17日,歷經34小時的連續作業,由中交一航局承建的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沉管隧道——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與西人工島在40米深海下實現「深情一吻」。此次安裝剛剛經歷颱風「鸚鵡」的幹擾,克服了技術首創、船舶首制、氣象多變、長距離浮運等多個困難挑戰,為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先行」助力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