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在香港視察了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建設工地。港珠澳大橋,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水下幾十米深處的海底隧道,也是世界最大海底沉管隧道工程。像「海底穿針」一樣,把這條隧道精確沉放並無縫連接起來的,是一支由200名山東工程師組成的施工團隊。
2017年5月2日,總長度5664米的港珠澳跨海大橋沉管隧道,在40米的海底實現全線貫通。0.8毫米的對接誤差,是目前世界海底沉管隧道對接的最高精度。為了這一刻,來自青島中交一航局二公司的施工團隊努力了六年多。
六年前,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接到了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施工任務。雖然此前有膠州灣海底隧道工程施工經驗。但和海底開掘的膠州灣隧道不同,港珠澳大橋隧道採取的是水下沉管建設方式。沉管水下調整是國內技術空白,但國外公司僅諮詢費開口就要1.5億歐元。
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副總經理宿發強記憶猶新:「將近十五個億,十五個億想想我一聽腦子都大。」
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經理林鳴說:「我們被迫自主攻關,自主創新。一航局和一航二公司是臨危受命。」
宿發強仍記得,外國公司曾經談到一句話,「當你再找我的時候,那不是這個價了。」
為了給中國企業掙回一口氣,山東的工程建設團隊,開始了在技術攻關上與時間的賽跑。
宿發強在接到任務的六年多用了20多本會議記錄本,「今天開會咱們比較短,大家一看是凌晨三點,反覆討論,反覆推翻,反覆研究,這會開的非常非常多。」
港珠澳大橋的隧道沉管一共33節,每節180米長、75000噸重,施工的最大水深超過50米。每一節沉管都要經過上百次的海底測量,20多次的反覆對接。2013年5月2日,山東工程師用自己研製的特殊「千斤頂」,在40米深的水下完成了第一節沉管與西人工島的精準對接,精度3毫米,刷新了世界紀錄。
宿發強說:「開發這套設備才幾百萬,我們達到毫米級是沒問題的,僅僅這一種設備的製作節約五千萬以上。」
氣象、海流、波浪、鹽度,海底的情況千變萬化,工程人員時時刻刻都要面對各種突發情況。在順利安裝到第15節沉管的時候,基槽上出現了一個不足6公分的淤泥塌方,施工團隊被迫兩次把沉管拖回船塢。
宿發強回憶:「發自內心的講,E15管節第二次回拖大家都掉眼淚了。」
等待海況最好的窗口期,出徵,返航,在人與自然的鬥智鬥勇中,第15節沉管第三次出海,採用了航天空間站對接定位技術,連續作業近30小時。測控系統顯示,收尾端軸線皆滿足設計要求。
一次次大海底「大考」,施工團隊創造出了一年安裝十節沉管的「中國速度」。從接到施工任務到隧道貫通的近七年間,團隊成員每人每年回家的時間只有三五天。
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港珠澳項目部副總經理王偉的兩個孩子出生時,他都在飛機上。「年底孩子也大一點,也通車了,帶著一家坐車從澳門過隧道到香港走一圈,給他們免費講解吧。對山東人來說覺得很自豪。」
七年,這支山東團隊突破無數個世界級技術難題,創造了世界最大、最長外海沉管海底隧道「滴水不漏」、零汙染、零事故的奇蹟。
宿發強表示:「在咱們國內的深海工程裡,將來我相信山東人挺胸走到海外去,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很快到海外做類似或者難度更高,技術要求更高的項目。」
【本臺短評】
從開工那一刻起,港珠澳大橋——這座中國橋梁建築史上技術最複雜、環保要求最高、建設標準最高的「超級工程」,就在連續創造「世界之最」。在這個超級工程裡,山東建設者貢獻著汗水,也貢獻著智慧。他們不僅把世界最大海底沉管隧道,細琢成誤差最小的水下施工奇蹟,還用匠心創造了一個個山東標準,為中國工程建設標註了全新高度。
陳洋 通訊員 秦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