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12月,在大連灣海底隧道施工現場,落日的餘暉透過厚重的雲彩將整個直立堤圍堰裝扮得流光溢彩,無心賞景的建設者們始終將目光集聚在圍堰堵口。北岸圍堰堵口沉箱具備拆除條件,大連灣海底隧道即將迎來首節沉管安裝施工。
大連灣海底隧道是中國交通建設史上繼港珠澳大橋之後工程又一項技術條件複雜、環保要求高、建設要求及標準極高的跨海交通工程。長135米、重達4.1萬噸的首節沉管在19臺卷揚機、43臺導纜器、25個系纜柱協同作業下從塢內慢慢絞移。
由於大連城區的交通路線基本沿著大連灣展開,其貫穿南北的主幹道僅有兩條路,而大連灣逐漸成為了阻礙大連南北聯繫的海域,為了加強南北之間的交通聯繫,響應我國實行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計劃,大連灣海底隧道開始被提上建造日程。大連灣海底隧道作為中國在北方開建的首條海底沉管隧道,是承接港珠澳大橋後又一大跨海交通項目,而且其建築團隊基本包括港珠澳大橋的原班人馬。建成後將為大連新增一條縱貫南北的快速通道,對於緩解交通壓力、優化城市功能、推動大連灣兩岸一體化建設,打造環渤海、黃海沿海經濟圈具有重要意義。其橫越黃海西北側,屆時中國第三條跨海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將成為交通史上又一大奇蹟。這座北方第一條跨海沉管隧道項目正在有序推進當中。該工程是中國北方寒冷地區首條海底沉管隧道,地質條件複雜,施工質量要求高,需採用換填法處理,實現海底硬巖與局部軟土地基剛度平緩過渡;隧道曲線半徑小,沉管預製安裝難度大;國內首例「頂進節斷法」最終接頭;通航條件複雜,軍用、貨運、客運船舶進出頻繁,施工時需進行多次航道轉換;「實體工程 數位化工程」雙產品移交。在實體工程建設過程中同步協作開展數位化工程建設,將BIM技術、網際網路協同技術、物聯網技術深度應用於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設計、建造施工、運營維護全生命周期。
-END-
安貝斯控制臺助力監控中心處理各類繁瑣的大數據,實現集中管控功能,把各類信息實時情況、分類打包到各指揮中心,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及各系統高效穩定的運行。 因為我用心,所以你安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