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來自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鐵四院」)的副總工程師肖明清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每次開會,都背幾袋外文資料回來
肖明清,中國勘察設計大師、鐵四院副總工程師。1992年,肖明清從西南交通大學地下與隧道工程專業畢業,來到鐵四院工作。
當時為完成舉世矚目的京九鐵路勘察設計,鐵四院上下熱火朝天。可他所在的設計處負責的是京九鐵路北段,一馬平川,學隧道專業的他找不到用武之地。
偶然一次,他看到了國內隧道專家劉建航院士主編的《盾構法隧道》,這是國內第一本專題介紹盾構法隧道設計、施工的書籍,肖明清如獲至寶,得空就讀。
「肖明清是一個非常愛學習、善學習的人。他特別喜歡收羅資料,每次參加國際隧道協會年會,他都背幾大袋外文資料回來,看不懂就查資料。」鐵四院水下隧道試驗室副主任龔彥峰說。
同事眼裡的肖明清,幾乎所有時間都用來鑽研業務、強聞博記。同事向他請教問題,他總能用一些新的理論和方法求證技術方案,各種數據公式都爛熟於心、信手拈來。
善於學習,勤於學習,讓他成功通過了高難度考試,成為鐵四院隧道專業第一個有註冊結構工程師資格的人。
打通「長江第一隧」
1998年,武漢長江隧道項目籌備正式啟動,各方顧慮不斷,「中國人有能力在長江57米深處,攻克高水壓、強透水、超淺埋等水底盾構掘進世界級難題,一次性成功穿越長江江底2500米嗎?」
「當時,歐洲、日本的隧道設計施工技術遙遙領先,一些人總認為建設『長江第一隧』有太多不可能,但隨著我國經濟、科技實力的壯大,我們有能力做長江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肖明清說。
當時,28歲的肖明清,衝破了許多業界人士不敢碰的禁區。
「參與隧道主體結構設計的人員年齡最大不超過35歲,平均年齡不足30歲。」肖明清說:「所有的設計參數,外國人不會給你,神仙不會管你,只有自己摸索研究。」
開挖武漢長江隧道的每一個施工階段,幾乎都伴隨著世界級技術難題的攻關。整個工程施工期間,肖明清要求所有設計人員24小時保持手機暢通,工地上有任何需求或疑問,不管白天還是黑夜,都要及時到場解決。
四年工期,肖明清把工地變成大課堂,帶領設計團隊破解了水底盾構5大設計施工難題,取得了10多項國家專利和14項創新成果,其中在盾構隧道管片結構設計、同步注漿材料及工藝等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2008年12月28日,武漢長江隧道通車運營,中國實現了「隧穿長江」的夢想。讓肖明清頗為自豪的是,長江天險造「地標」,其中取得的眾多創新,為當時正在規劃籌建的其他隧道,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標本。
「它的建成,最大的意義在於打破了人們思想上的禁錮。」肖明清說,「施工期間,一些地方來考察後,驚嘆之餘頓覺豁然開朗,長江下面都可以修隧道,其他類似工程能有多難?」
帶領團隊創造多項世界之最
工作28年來,由肖明清領銜研究和設計了50多座大型水下隧道,多座隧道創造了全國乃至世界之最。
在他和團隊努力下,鐵四院成為我國水下隧道設計業績最多、領域最廣、工法最全的設計企業。
廣深港高鐵獅子洋隧道,被稱為「中國世紀鐵路隧道」,是世界首座高速鐵路水下盾構隧道;武漢長江隧道,被稱為「萬裡長江第一隧」,開創了我國在複雜條件下修建大直徑盾構隧道的先河;瀏陽河隧道,被稱為「鐵路第一條礦山法水下隧道」,打造了鐵路以隧道方式進入城市的範例。
據了解,肖明清在水下隧道建設領域勤勉耕耘,潛心鑽研,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50餘項,中國專利優秀獎2項;出版專著7部,主編和參編行業規範5本,主持編制鐵路行業標準設計20項,為推動我國隧道技術進步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先後獲得「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鐵建永遠的鐵道兵杯十大楷模」,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6年當選第八批「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左晨 通訊員劉新紅)
【來源:湖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