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勞動模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研製探測器像備戰...

2020-12-05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來源標題:全國勞動模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研製探測器像備戰高考深空探測要有自己想法

 

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

11月24日,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北京共有79人獲得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其中,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相關人員達到20名,超過總數的1/4。24日下午,全國勞動模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全國先進工作者、北京疾控中心主任曾曉芃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採訪。

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孫澤洲今年50歲,作為我國太空飛行器總體設計和測控通信技術專家,先後擔任嫦娥三號、四號探測器、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帶領團隊圓滿完成我國首次繞月探測任務和首次月面軟著陸及巡視探測任務,尤其是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背面,是我國建設航天強國的重大標誌性工程。

探測器研製階段 工作緊張是常態

新京報:你平時工作狀態和節奏是什麼樣的?

孫澤洲:我們主要是從事空間飛行器設計工作。空間飛行器包括圍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和去其他天體的探測器。我從事的領域是月球和深空探測領域。

從立項開始,一般探測器的研製周期大概是4-5年。研製過程分三個階段,第一個是方案設計階段;第二個是初樣研製階段,相當於要把設計轉化成產品和系統,並對系統進行多種考核,要模擬發射過程中的力學環境、空間飛行過程中的熱環境等,還要模擬被探測天體的一些其他特殊環境,對設計進行完整驗證;第三個才是正樣階段,研製真正飛行用的產品。每個階段大概一年半左右。

我們在這4-5年裡基本上都處於很忙的狀態。就類似讀高中三年備戰高考一樣,每一個節點都有要解決的問題。

一旦進入型號研製,工作緊張是一種常態。在研製過程中,我們加班是比較多的。尤其是我們研發的探測器,每個都有特殊性,所以我們常態工作到晚上八九點,階段性工作到夜裡十一二點也很正常。

新京報:此次獲得全國勞模稱號,有何感想?

孫澤洲:航天是一個系統工程,每個人在任務中都有自己的貢獻,團隊的力量是更「集合」的,發揮了「1+1大於2」的作用。勞模的榮譽不僅是我個人的,也是我們團隊的。榮譽背後是黨、國家、人民對航天事業發展的支持和認可。

榮譽也是責任。我們要獲得更多探測成果,這需要在系統方案、關鍵技術、產品指標性能方面創新。

希望能儘快實施火星採樣返回

新京報:具體如何進行創新?

孫澤洲:國外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月球乃至於行星的探測,而我國真正開始是在2000年之後。

但我們並不是完全在走國外的老路,除了借鑑,我們要更好地利用探測機會,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創新。比如我們將嫦娥四號的「目標」確定在月球背面,這也是人類航天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對於月球背面的地質構造探測,也有一些發現,正在跟世界分享。

新京報:目前火星探測任務進展如何?

孫澤洲:目前進展順利,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飛往火星,明年2月份到達火星,5月份著陸。我們當前的任務就是呵護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著陸火星。火星只是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後續我們也規劃了木星探測甚至太陽系邊際探測,我們的探測器將飛得更遠。

我們也有火星採樣返回的考慮。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實現了火星採樣返回,我們希望能夠儘快實施這項工作。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

11月24日,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北京共有79人獲得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其中,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相關人員達到20名,超過總數的1/4。24日下午,全國勞動模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全國先進工作者、北京疾控中心主任曾曉芃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採訪。

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孫澤洲今年50歲,作為我國太空飛行器總體設計和測控通信技術專家,先後擔任嫦娥三號、四號探測器、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帶領團隊圓滿完成我國首次繞月探測任務和首次月面軟著陸及巡視探測任務,尤其是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背面,是我國建設航天強國的重大標誌性工程。

探測器研製階段 工作緊張是常態

新京報:你平時工作狀態和節奏是什麼樣的?

孫澤洲:我們主要是從事空間飛行器設計工作。空間飛行器包括圍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和去其他天體的探測器。我從事的領域是月球和深空探測領域。

從立項開始,一般探測器的研製周期大概是4-5年。研製過程分三個階段,第一個是方案設計階段;第二個是初樣研製階段,相當於要把設計轉化成產品和系統,並對系統進行多種考核,要模擬發射過程中的力學環境、空間飛行過程中的熱環境等,還要模擬被探測天體的一些其他特殊環境,對設計進行完整驗證;第三個才是正樣階段,研製真正飛行用的產品。每個階段大概一年半左右。

我們在這4-5年裡基本上都處於很忙的狀態。就類似讀高中三年備戰高考一樣,每一個節點都有要解決的問題。

一旦進入型號研製,工作緊張是一種常態。在研製過程中,我們加班是比較多的。尤其是我們研發的探測器,每個都有特殊性,所以我們常態工作到晚上八九點,階段性工作到夜裡十一二點也很正常。

新京報:此次獲得全國勞模稱號,有何感想?

孫澤洲:航天是一個系統工程,每個人在任務中都有自己的貢獻,團隊的力量是更「集合」的,發揮了「1+1大於2」的作用。勞模的榮譽不僅是我個人的,也是我們團隊的。榮譽背後是黨、國家、人民對航天事業發展的支持和認可。

榮譽也是責任。我們要獲得更多探測成果,這需要在系統方案、關鍵技術、產品指標性能方面創新。

希望能儘快實施火星採樣返回

新京報:具體如何進行創新?

孫澤洲:國外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月球乃至於行星的探測,而我國真正開始是在2000年之後。

但我們並不是完全在走國外的老路,除了借鑑,我們要更好地利用探測機會,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創新。比如我們將嫦娥四號的「目標」確定在月球背面,這也是人類航天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對於月球背面的地質構造探測,也有一些發現,正在跟世界分享。

新京報:目前火星探測任務進展如何?

孫澤洲:目前進展順利,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飛往火星,明年2月份到達火星,5月份著陸。我們當前的任務就是呵護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著陸火星。火星只是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後續我們也規劃了木星探測甚至太陽系邊際探測,我們的探測器將飛得更遠。

我們也有火星採樣返回的考慮。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實現了火星採樣返回,我們希望能夠儘快實施這項工作。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總設計師孫澤洲:從探月到探測火星 掌舵重大航天任務
    從今年7月開始,孫澤洲的辦公重心就從辦公室轉移到了航天飛控中心。他的目光緊跟著大屏幕上的一個點移動,那個點就是他親手研製並送上徵途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7月23日,天問一號從海南文昌發射場升空。這已經是孫澤洲作為總設計師放飛的第三個深空探測器。
  • 嫦娥三號四號及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如何在實踐中砥礪青年創新...
    資料圖片【強國密碼】 太空飛行器研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不論是嫦娥三號探測器首次實現我國太空飛行器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還是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跡,抑或是天問一號承擔著艱巨使命飛往火星……每一個壯舉的背後,都凝聚著千千萬萬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更得益於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 「嫦娥三號」總設計師孫澤洲:做大樹承擔起責任
    「嫦娥三號」總設計師孫澤洲:做大樹承擔起責任 孫澤洲(左)向母校贈送「嫦娥三號」探測器模型 季曉蘇 攝   中新網南京3月6日電 (田雯 車卓雅)6日,「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回到母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受聘為該校兼職教授。
  •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落月成功 總設計師孫澤洲捂臉疑似擦淚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14日晚,嫦娥三號探測器落月成功後,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在北京航天測控中心內以手撫臉,疑似擦淚,隨後又恢復到正常工作狀態。嫦娥三號落月成功後,任務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以手撫臉,疑似擦淚
  • 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去火星的「徵程」中並不「寂寞」
    從1960年蘇聯發射「火星1號」探測器開始,截至目前,人類已對火星實施了44次探測任務。截止目前,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有八個:海盜一號、海盜二號,探路者、機遇號、勇氣號、鳳凰號、好奇號、洞察號,均為美國研製。
  • 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落下去走起來」就是成功
    本報記者專訪了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   經過12分鐘動力下降過程,實現月面軟著陸   記者:請介紹一下這次嫦娥三號任務的概況。   孫澤洲:任務過程大致是這樣的:運載火箭先將探測器運送到地月轉移軌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進行1—3次中途修正。
  • 這一次的火星探測器也不例外
    揚子晚報網7月23日訊(實習生 張紫略 記者 楊甜子)「天文一號」火星探測器,總師又是「南航造」!記者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了解到,南航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了此次火星探測器的總設計師。而中科院院士、南航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更是親歷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親手推動了中國衛星遙感、月球與深空探測及空間科學的快速發展。
  • 2020年我國將發射火星探測器 外形設計首次公布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 張榮橋:實際上2014年9月2號工程已經進入了方案階段研製,通過20個月方案階段論證。目前已經轉入初樣階段的工程,初樣階段的研製實際上就是單體產品的生產,分系統的生產,測試。需要持續2年多的時間。目前來看儘管工程難度很大,但是總體的推進還比較順利。
  • 我國火星探測器傳回第一幅火星照片!
    2月5日20時,「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動機點火工作,順利完成地火轉移段第四次軌道中途修正,以確保按計劃實施火星捕獲。國家航天局同步公布了「天問一號」傳回的首幅火星圖像。截至目前「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約197天,距離地球約1.84億公裡,距離火星約110萬公裡,飛行裡程約4.65億公裡,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
  • 火星探測器、北鬥系統等中國自主研製「航天重器」亮相工博會
    火星探測器:地火旅行已經持續55天在本屆工博會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區,1:3比例的天問一號探測器模型儘管「貌不驚人」,但仍是憑藉探測火星的知名度成為展區裡的「明星展品」。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於2020年7月23日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的託舉下成功發射並進入地火轉移軌道。截至9月16日0時,探測器的地火旅途已經持續了55天。
  • 中國預計2020年自主探測火星 困難重重?
    為什麼說「中國2020年火星探測器」呢,為什麼不像其他媒體那樣稱呼其為「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因為在我心中,「螢火一號」才是我們國家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2017年3月6日晚,央視《東方時空》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嫦娥系列各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
  • 南航團隊講述「天問一號」信標研製過程
    7月23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南航承擔了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的研製任務,搭載「天問一號」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此外,在此次「天問一號」發射火星探測器任務中,依然出現了很多南航人的身影。
  • 南航專家分享「天問一號」信標研製:內部核心機電只有火柴盒大小
    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988級校友。火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中科院院士葉培建,則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此外,南航也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承擔了「 天問一號」探測器信標裝置研製工作。
  • 「天問一號」信標裝置僅重4公斤 南航團隊揭秘研製過程
    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988級校友。、總設計師顧問,中科院院士葉培建,則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承擔了&34;探測器信標裝置研製工作。、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張子建介紹:「信標裝置總結起來,其實有點像信標機和黑匣子的結合體。
  • ——盤點中國首次火星探測5道難關
    ——盤點中國首次火星探測5道難關作者 郭超凱 龐丹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天問一號任務將一次實現『繞、著、巡』三大目標,此前世界上還沒哪個國家可以一次同時實現,任務難度非常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如是說。火星探測並非易事。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是湖州人
    7月27日,飛向火星的第四天,「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120萬公裡的飛行途中按下了快門,向地球發回了第一張珍貴的地月合影。她叫張玉花,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張玉花告訴記者:「 為了拍攝這張照片,我們得事先計算好要調整多少角度,才能把地球和月球都拍攝進去。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據央視新聞消息,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3時25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守護火星探測器著陸!「青島造」為「天問一號」核心環節助力
    這兩項工作都作用於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後安全著陸這一最核心環節。從這個角度說,海麗雅可謂是火星探測器安全著陸的「守衛者」。自鎖技術助力探測器「穩穩」著陸火星探測需要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著陸過程中,探測器從130多公裡的高空進入火星大氣,時速高達每秒5.9公裡,要在短短7分鐘的時間內,將速度降至零,才能實現安全著陸。這也是所有火星探測任務中技術難度最大、失敗概率最高的關鍵時刻,被稱為「黑色7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