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落下去走起來」就是成功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落下去,走起來」就是成功

  此次探月任務成功的標誌,就是探測器安全著陸月面,巡視器成功轉移到月面並行駛,著陸器和巡視器完成互拍並獲得圖像,即「落下去,走起來」。

  12月2日1時30分,嫦娥三號發射。在隨後的十來天時間裡,嫦娥三號將通過奔月、繞月,最終落月。本報記者專訪了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

  經過12分鐘動力下降過程,實現月面軟著陸

  記者:請介紹一下這次嫦娥三號任務的概況。

  孫澤洲:任務過程大致是這樣的:運載火箭先將探測器運送到地月轉移軌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進行1—3次中途修正。

  隨後,探測器進行近月制動進入圓形軌道,並進一步調整為橢圓軌道,為後續動力下降段提供準備。

  此後,探測器將在飛行4—5天後,在近月點15公裡處開始進入動力下降。下降過程持續12分鐘左右,並最終實現嫦娥三號探測器的月面軟著陸。

  探測器包括著陸器和巡視器(月球車)。著陸後,探測器將擇機釋放月球車,著陸器開展就位探測,月球車開展巡視勘察。

  概括來說,任務成功的標誌是,探測器安全著陸月面,巡視器成功轉移到月面並行駛,著陸器和巡視器完成互拍並獲得圖像,即「落下去,走起來」。

  記者:探測器是嫦娥三號任務五大系統中的核心系統,它的構成是怎樣的,承擔什麼任務?

  孫澤洲:整個嫦娥三號探測器由著陸器和巡視器兩部分組成,主要任務是兩個:實施月面軟著陸和實施在月面的巡視勘查。

  探測器落月之前,巡視器是不工作的,它作為一個載荷,固定在著陸器的頂部。整個前期的飛行和動力下降過程,以及實施軟著陸任務都是由著陸器來完成。到月面之後,著陸器和巡視器配合,把巡視器釋放到月面上,成為兩個獨立的探測器,在月面開展各自的科學探測任務。除了巡視器在月面進行巡視勘查之外,著陸器上也攜帶著載荷在月面進行探測。

  巡視器在月面完成的任務包括利用測月雷達、全景相機等有效載荷進行科學探測任務。著陸器則利用極紫外相機、月基光學望遠鏡等有效載荷進行探測。此外,著陸器和巡視器還搭載了工程載荷,進行對月面等方面的測量,為後續的月球探測任務做一些基礎數據的積累。

  落月比繞月需要更精細的環境數據來提供支持

  記者:嫦娥三號探測器和之前的嫦娥一號衛星、嫦娥二號衛星有何不同?

  孫澤洲:進入15乘100公裡軌道之前,應該說嫦娥三號的飛行過程和嫦娥二號的飛行過程是基本一致的,有很好的繼承性。之後的飛行過程會有很大的不同。距離月面15公裡之後的動力下降過程,就完全是嫦娥三號面臨的新任務。在12分鐘的落月過程中,要靠探測器自身的敏感器對月進行測距、測速以及障礙識別,來完成整個動力下降的自主導航與控制,完成軟著陸。也就是說,整個軟著陸過程基本是靠探測器自主完成的。

  從產品角度講,嫦娥三號和嫦娥二號、嫦娥一號的整個平臺,包括設備、系統的功能,都有非常大的區別。有一定的技術可以繼承,但總的來說全都是新的。

  記者:嫦娥三號任務是我國首次在地球外實行軟著陸和月面巡視勘察,我們在做探測器頂層設計和統籌工作時,有哪些新的考慮?

  孫澤洲:嫦娥三號的任務是在月面進行軟著陸,因此,除了空間環境、月球紅外普照等因素以外,對探測器影響比較直接的還是月表的地形地貌以及月塵等環境因素,尤其是地形地貌。過去發射的太空飛行器都是繞月飛行,我們對環境知道一個宏觀的情況,就可以滿足工程設計的需要。但嫦娥三號需要更精細的環境數據來提供對任務設計的支持。

  以上這些因素對我們的探測器設計提出了兩方面的新要求:一是盡最大可能去認識月面的環境,二是在設計上想辦法降低環境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月球地形地貌不確定是本次任務最大風險

  記者:嫦娥三號探測器的研製在技術上有哪些創新和突破?

  孫澤洲:整個探測器新研製產品比例達到80%,從技術來講,有多個方面的創新和突破:

  首先是總體優化設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為了完成月面軟著陸任務,通過建立月表地形地貌的、月壤的很多模型,構建一個地面的仿真驗證系統,為分析驗證提供相應的工具和手段;二是由於整個探測器受到發射重量的嚴格約束,整個系統都進行了小型化和集成化的設計;三是在系統上有一些功能互用等設計方法的應用,一方面照顧了輕、小型化的要求,同時還要保證系統的可靠性。

  第二是推進系統,我們為動力下降過程研製了我國太空飛行器歷史上第一臺變推力發動機。

  此外,在著陸器的導航與控制、著陸緩衝機構、熱控分系統、巡視器的移動、巡視器的自主導航與控制以及遙操作和科學載荷方面,也有很多創新。

  我覺得,整個嫦娥三號任務的技術難度也都體現在這些方面。

  記者:在嫦娥三號任務中,最大的風險來自哪些方面?

  孫澤洲:風險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整個產品的狀態都比較新。新產品比例多了之後,這種設備或者產品本身質量的風險性比其他的型號相對來說會大一些。但是,全新的產品不代表就一定質量不高,或者可靠性不高,這是辯證統一的。

  第二,嫦娥三號任務很多關鍵的動作和關鍵的環節,都是一次性的、短暫的,並且是唯一的。這個動作只能在這時刻做,開弓沒有回頭箭,沒有說退回來,恢復到一個狀態再走。比如動力下降,一旦15公裡開始往下走了,就必須要一直落到月面,這也是任務的特點所決定的。

  第三,地形地貌環境的不確定性,應該說是嫦娥三號最大的潛在風險。最終落的那個區域的地形對任務成功與否影響很大。

  雖然風險大,但我們還是有信心的。首先,新產品有新產品的好處。新產品在設計上,還是有基礎的。並且,隨著整個行業的質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新產品在初始設計的時候,某些設計環節考慮得會更充分一些,因此在設計上本身固有的可靠性也就會得到相應的保證。(記者 吳月輝)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02日 09 版)

相關焦點

  •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落月成功 總設計師孫澤洲捂臉疑似擦淚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14日晚,嫦娥三號探測器落月成功後,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在北京航天測控中心內以手撫臉,疑似擦淚,隨後又恢復到正常工作狀態。嫦娥三號落月成功後,任務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以手撫臉,疑似擦淚
  • 「嫦娥三號」總設計師孫澤洲:做大樹承擔起責任
    (左)向母校贈送「嫦娥三號」探測器模型 季曉蘇 攝   中新網南京3月6日電 (田雯 車卓雅)6日,「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回到母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受聘為該校兼職教授。
  • 嫦娥三號四號及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如何在實踐中砥礪青年創新...
    如何在實踐中砥礪青年創新人才嫦娥四號探測器試驗隊成員在動員會上宣誓。資料圖片【強國密碼】 太空飛行器研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不論是嫦娥三號探測器首次實現我國太空飛行器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還是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跡,抑或是天問一號承擔著艱巨使命飛往火星……每一個壯舉的背後,都凝聚著千千萬萬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更得益於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 從北大荒走出來的「嫦娥二號」總設計師
    當主持人宣布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嫦娥二號」衛星總設計師黃江川以其從領軍分系統到把控全局、帶領團隊實現多項技術的全面突破、使"嫦娥"系列衛星順利飛天、開啟和驗證了中國深空探測之路的驕人成績,一舉拿下最具分量的「技術先鋒獎」時,黃江川激動地發表獲獎感言:「中國航天事業的每一次成功取得,都是在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下取得的。
  • 嫦娥三號總設計師顧問:探測火星已經具備條件
    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二號和嫦娥三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3月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探索月球,我國已經具備開展火星探測的條件。  我國已具備開展火星探測條件  「目前,我們已經具備開展火星探測的條件,包括可以發射一個火星探測器,圍繞著火星『轉』起來探測星球,也可以設法『落』下去,測控通信等都沒有問題。但什麼時候去,取決於國家財力和決策。」葉培建介紹。
  • "嫦娥三號"落月在即 看點提前劇透
    探測器能否經受考驗,請聽報導:  嫦娥三號目前運行在遠月點100公裡,近月點15公裡的橢圓軌道,距離月球最近的時候,正處於預定著陸的虹灣地區上空。從15公裡高度,每秒1.6公裡的高速運動狀態,平穩地落到月球表面,嫦娥三號將經歷自升空以來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個階段——動力下降段。
  • 專訪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嫦娥三號"發射任務有4個主要環節
    12月2日1時30分,我國「嫦娥三號」探測器將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發射。在臨近發射之際,新華網專訪了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吳偉仁介紹說,「嫦娥三號」發射任務的主要環節是近月制動、變軌、軟著陸和兩器分離,其中軟著陸即「落月」是最重要的考驗。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楊孟飛是嶽陽人
    今天4時30分,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而嫦娥五號的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正是湘陰人楊孟飛。「嫦娥五號任務有望創造多個『中國首次』,如我國航天探測器首次開展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首次在地外天體起飛、首次開展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首次攜帶樣品高速再入地球等。」楊孟飛說。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之一,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成,分為15個分系統,計劃採集約2公斤月球樣品帶回地球。
  • 嫦娥三號系1976年後首個重返月球人類探測器
    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昨日21時11分,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大約11分鐘的落月過程中,嫦娥三號依靠自主控制,經過了主減速段、快速調整段、接近段、懸停段、避障段、緩速段等6個階段,相對速度從每秒1.7公裡逐漸減為0。在距離月面100米高度時,探測器暫時停下腳步,利用敏感器對著陸區進行觀測,以避開障礙物、選擇著陸點。在以自由落體方式走完最後幾米之後,平穩「站」上月面的4條著陸腿觸月信號顯示,嫦娥三號完美著陸月球虹灣地區。
  • 「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的打工故事
    猴年元宵節剛過,腰疼還沒好的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就和「70」後優秀弟子、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孫澤洲出差「開工」了。  回到北京,他繼續論證中國載人深空探測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外,認真寫今年帶上全國兩會的提案建議:中國國民國防意識亟待加強和「不作為病」如何醫治……  說完提案,葉老開始侃侃而談「航天+咖啡」。
  • 嫦娥三號火箭系統總設計師:發射成功喜悅無法言表
    這一刻,端坐在指揮席上的嫦娥三號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姜傑,下意識地摸了摸脈搏,感受著自己的心跳速度。這,是她多年來的習慣。  火箭越飛越高,留下一道絢麗的軌跡……1130秒的飛行生命,此刻顯得特別漫長。  然而,她愛上了這種等待——因為她喜歡巨大壓力得以釋懷的感覺:「發射成功帶來的喜悅無法言表,那種感覺美妙極了。」
  • 全國勞動模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研製探測器像備戰...
    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24日下午,全國勞動模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全國先進工作者、北京疾控中心主任曾曉芃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採訪。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
    成功著陸後,著陸器在地面控制下,進行了太陽翼和定向天線展開等狀態檢查與設置工作。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評價:「這次落月過程非常完美,一切都是按程序來進行,今天落的精度也是在我們的設計範圍之內,整個落月過程,從整個設計來講,基本上也是繼承了嫦娥三號、嫦娥四號落月經驗,並且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優化,應該說落的精度更高。」
  • 嫦娥四號原計劃著陸月球正面 是誰極力主張落到月球背面看一看?
    在嫦娥系列衛星中,嫦娥一號、三號、五號這幾個奇數命名的探測器是正星,偶數則為正星的備份星。也就是說:1、嫦娥二號是嫦娥一號的備份。2、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3、嫦娥六號是嫦娥五號的備份。剛開始很多專家都認為嫦娥四號還是落到月球正面,覺得這樣比較牢靠,技術風險小,不要節外生枝了。但是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健院士主張落到月球背面。
  • 嫦娥三號破世界紀錄啦!在月工作時間最長的探測器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記者餘曉潔、劉斐)「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軟著陸以來,中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創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長紀錄,遠遠超出我們設想。原本著陸器和月兔號月球車的設計壽命分別是1年和6個月。」
  •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嫦娥三號80%是新技術新產品
    中國青年網12月16日電 國新辦今日就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請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探月工程二期測控系統副總設計師、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周建亮,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副主任鄒永廖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總師談嫦娥三號成功:越是難走的路越想走一走
    讓我們走近他們——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三號探測器研製團隊,悉心傾聽中國探月「夢之隊」創新成長的故事。  有夢:創新放飛「嫦娥夢」  2008年3月,探月工程二期立項,我院作為項目的主承制單位,及時召開了啟動會,任命了探測器系統兩總,嫦娥三號研製的大幕徐徐拉開。這是一項前人沒有做過的工作,是一次沒有退路、必須打贏的攻堅戰。
  • 剛剛,嫦娥五號成功落月!
    揭秘:四項技能助力「嫦娥」完美落月「嫦娥」這一落看似輕盈,卻凝聚了科研人員的智慧。嫦娥五號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專家們通過一系列精巧的設計和技術攻關,確保了「嫦娥」完美落月。相較於此前的嫦娥三號、四號任務,嫦娥五號任務對於探測器著陸點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有空前高的要求:著陸區域內應沒有太高的凸起,沒有太深的凹坑,坡度也要符合任務要求。可以說,落月的過程就是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邊飛行邊找尋落點,在大約15分鐘內完成約600公裡外的全程自主跳傘。落月過程動力下降段示意圖。
  • 剛剛,嫦娥五號成功落月
    揭秘:四項技能助力「嫦娥」完美落月「嫦娥」這一落看似輕盈,卻凝聚了科研人員的智慧。嫦娥五號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專家們通過一系列精巧的設計和技術攻關,確保了「嫦娥」完美落月。相較於此前的嫦娥三號、四號任務,嫦娥五號任務對於探測器著陸點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有空前高的要求:著陸區域內應沒有太高的凸起,沒有太深的凹坑,坡度也要符合任務要求。可以說,落月的過程就是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邊飛行邊找尋落點,在大約15分鐘內完成約600公裡外的全程自主跳傘。
  • 嫦娥三號的核電池:動力持久不怕凍還可取暖
    「落下去,走起來」自1976年美蘇等航天大國探月工程告一段落以後,就沒有哪個國家再到月球上進行落月探測。按照中國的嫦娥三號任務,整個探月共有三步,落下去算一步,月球車走起來算一步,到達之後完成全部任務是最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