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號」總設計師孫澤洲:做大樹承擔起責任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嫦娥三號」總設計師孫澤洲:做大樹承擔起責任

孫澤洲(左)向母校贈送「嫦娥三號」探測器模型 季曉蘇 攝

  中新網南京3月6日電 (田雯 車卓雅)6日,「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回到母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受聘為該校兼職教授。在受聘儀式上,他說,要成為一棵「大樹」,遇到困難的時候,要首先把責任承擔起來。

  大學生談「嫦娥」軟著陸:真實版《地心引力》

  這是自2013年12月「嫦娥三號」任務圓滿完成後,孫澤洲第一次回到母校。在受聘儀式上,孫澤洲向南航大學生做了題為「嫦娥三號探測器與中國探月工程」的報告。在報告中,孫澤洲介紹了從嫦娥一號的研製直到現在,中國探月工程的整體規劃和發展歷程,並詳細介紹了嫦娥三號探測器。

  此外,孫澤洲還展示了嫦娥三號軟著陸時的珍貴視頻資料。這些視頻是由著陸器自身攜帶的地形地貌相機拍攝的,畫面中月球表面的凹凸起伏,甚至是小石塊,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孫澤洲一邊展示視頻,一邊講解:「離嫦娥三號著陸幾十米遠的地方,就有一個大的採石場一樣的凹坑,周圍布滿了碎石;在這不遠處,還有兩個凹坑,如果著陸地點稍微偏一下,到了凹坑中間的人字形山脊上,或者是碎石坑裡,那麼我們著陸的困難就會大大增加。」

  現場不少學生感慨道:「看了視頻覺得很震撼,覺得比奧斯卡獎的《地心引力》真實多了,更何況還是孫總設計師親自講解。」

  孫澤洲:成為一棵樹,把困難和責任承擔起來

  講座結束以後,有學生提問:「作為一個總師應該具備哪些方面的素質?」

  孫澤洲回答說:「我在做副總設計師的時候,常常有這樣的想法,就是跟著葉培建總工程師『背靠大樹』,所以當我成為總師的時候也一樣,我也要成為一棵『大樹』,遇到什麼困難的時候,要首先把責任承擔起來。」孫澤洲同時勉勵學生要具備寬厚的知識和綜合能力、溝通協調組織能力、判斷力和決策力。孫澤洲回憶說,在南航大讀書時擔任學生幹部的經歷讓他在以後的工作上受益匪淺。

  又有學生提出,在觀看嫦娥三號探測器落月直播時,看到落月成功後,孫澤洲低下了頭,用雙收捂住了臉。當時許多媒體報導說「總設計師孫澤洲激動落淚」,學生問道:「當時您心中有什麼感受呢?」

  孫澤洲回憶說:「當時確實很激動,但是更多的是疲憊之後的放鬆。『嫦娥三號』落月的前兩天,我幾乎沒有合過眼。看到落月成功,確實感到鬆了一口氣。但我也知道,著陸才是個開始,之後還有很多的工作,還不敢完全放鬆下來。」

  再一次回到母校,孫澤洲向母校贈送了「嫦娥三號」探測器模型,他表示:「每次回到母校都會想到我當年讀書的時候,看到學校有這麼多和我當年一樣的年輕人,誠心的希望南航大的年輕人加入到深空探測的團隊中來,創造新的輝煌。」(完)

相關焦點

  •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落月成功 總設計師孫澤洲捂臉疑似擦淚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14日晚,嫦娥三號探測器落月成功後,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在北京航天測控中心內以手撫臉,疑似擦淚,隨後又恢復到正常工作狀態。嫦娥三號落月成功後,任務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以手撫臉,疑似擦淚
  • 全國勞動模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研製探測器像備戰...
    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24日下午,全國勞動模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全國先進工作者、北京疾控中心主任曾曉芃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採訪。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 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落下去走起來」就是成功
    12月2日1時30分,嫦娥三號發射。在隨後的十來天時間裡,嫦娥三號將通過奔月、繞月,最終落月。本報記者專訪了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   經過12分鐘動力下降過程,實現月面軟著陸   記者:請介紹一下這次嫦娥三號任務的概況。   孫澤洲:任務過程大致是這樣的:運載火箭先將探測器運送到地月轉移軌道。
  • 天問一號總設計師孫澤洲:從探月到探測火星 掌舵重大航天任務
    從今年7月開始,孫澤洲的辦公重心就從辦公室轉移到了航天飛控中心。他的目光緊跟著大屏幕上的一個點移動,那個點就是他親手研製並送上徵途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7月23日,天問一號從海南文昌發射場升空。這已經是孫澤洲作為總設計師放飛的第三個深空探測器。
  • 嫦娥三號四號及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如何在實踐中砥礪青年創新...
    如何在實踐中砥礪青年創新人才嫦娥四號探測器試驗隊成員在動員會上宣誓。資料圖片【強國密碼】 太空飛行器研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不論是嫦娥三號探測器首次實現我國太空飛行器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還是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跡,抑或是天問一號承擔著艱巨使命飛往火星……每一個壯舉的背後,都凝聚著千千萬萬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更得益於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 嫦娥四號為什麼去月球背面探測?總設計師回應
    中新網1月14日電 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14日表示,此次嫦娥四號去月球背面探測,以及未來可能的月球極區的到達,代表著我們在月球上可以獲得更多原來沒有精細獲得的數據,也便於我們更好地了解月球。
  • 從北大荒走出來的「嫦娥二號」總設計師
    當主持人宣布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嫦娥二號」衛星總設計師黃江川以其從領軍分系統到把控全局、帶領團隊實現多項技術的全面突破、使"嫦娥"系列衛星順利飛天、開啟和驗證了中國深空探測之路的驕人成績,一舉拿下最具分量的「技術先鋒獎」時,黃江川激動地發表獲獎感言:「中國航天事業的每一次成功取得,都是在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下取得的。
  • 「嫦娥二號」總設計師:中國深空探測任重道遠
    記者: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二號」,您的身份也從副總設計師變成了總設計師, 「嫦娥二號」和「嫦娥一號」有什麼不同?  黃江川:「嫦娥一號」是中國航天深空探測的起點,我國的探月工程分三期,簡單說是「繞、落、回」。「嫦娥一號」是探月一期工程,已經獲得了圓滿成功。
  •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嫦娥三號80%是新技術新產品
    中國青年網12月16日電 國新辦今日就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請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探月工程二期測控系統副總設計師、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周建亮,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副主任鄒永廖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嫦娥四號去了太陽系最大的隕石坑,目的地是如何選出的?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說:「在論證嫦娥四號任務時,我們感覺應該給它賦予更強的生命力和功能,做一些有挑戰性的事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說,當時大家想了很多,除了落到月球背面,也有專家考慮過讓它飛得更遠,在其他天體上著陸。但那樣探測器就需要有很大變化。
  • 嫦娥三號總設計師顧問:探測火星已經具備條件
    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二號和嫦娥三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3月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探索月球,我國已經具備開展火星探測的條件。葉培建說,當初定設計壽命的時候,是分開的,著陸器是1年,玉兔是3個月,「就只有三個晝夜」。經過這三個月晝,玉兔的歷史使命已經基本完成。  對於玉兔遭遇的「技術故障」,葉培建說,作為航天人,我們有很大的歉意;航天探索有很多未知數需要人類探索,很多問題要重新認識。  未來玉兔會否「回家」?葉培建說,不會。  會不會送新的「玉兔」到月球?
  • 「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的打工故事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 題:「無非窮點,你們是有家的人」——「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的打工故事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王卓倫  2016年全國兩會前夕。北京中關村南大街,與國家圖書館毗鄰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一間10平米的辦公室裡,採訪伴著咖啡的香味,開始了。
  • 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傳承航天精神需要更多青年人
    會上,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為與會青年作題為《銘記歷史,傳承精神——中國航天和航天精神》的報告。 戚發軔表示,進入太空,利用太空,控制太空,中國已經成長為航天大國,可是面臨的挑戰依舊很多,所以需要青年人傳承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以及載人航天精神,擁有創新的理念,繼續不斷地努力。
  • 剛剛獲得世界航天獎的三位中國科學家,畢業於哪些大學
    6月11日,我國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正式發布消息,經過國際宇航聯合會投票表決,我國「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的吳偉仁、於登雲、孫澤洲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年度最高獎「世界航天獎」,這也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獲得該獎項。近些年,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嫦娥四號」更是表現出色,它不僅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還成功地完成了多項科研任務。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團隊梳理嫦娥四號的技術突破
    不久前,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第 10 期就發表了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的英文評述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of the Chang'e-4 mission」,文章中回顧了嫦娥 4 號工程的實施過程,梳理了嫦娥 4 號所取得的技術突破和探測成果
  • 嫦娥三號火箭系統總設計師:發射成功喜悅無法言表
    這一刻,端坐在指揮席上的嫦娥三號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姜傑,下意識地摸了摸脈搏,感受著自己的心跳速度。這,是她多年來的習慣。  火箭越飛越高,留下一道絢麗的軌跡……1130秒的飛行生命,此刻顯得特別漫長。  然而,她愛上了這種等待——因為她喜歡巨大壓力得以釋懷的感覺:「發射成功帶來的喜悅無法言表,那種感覺美妙極了。」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團隊最新英文評述:梳理嫦娥四號...
    不久前,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第 10 期就發表了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的英文評述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of the Chang'e-4 mission」,文章中回顧了嫦娥 4 號工程的實施過程,梳理了嫦娥 4 號所取得的技術突破和探測成果,為後續月球探測提供了重要參考
  • "嫦娥三號"落月在即 看點提前劇透
    據人民日報報導,嫦娥三號將於明晚在月球表面實施軟著陸,屆時它將在近月點15公裡處以拋物線下降,相對速度從每秒1.7公裡逐漸降為零。整個過程大概需要12分鐘。能否在指定的月球虹灣區域準確落下,是嫦娥三號探測器實施軟著陸首先面臨的難題。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寫下「人類首次」
    嫦娥四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說。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科學家真正開始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承擔更具挑戰的任務2020年11月22日,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也稱「月球車」)完成第24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目前,嫦娥四號已創造多個世界第一,是在月表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寫下「人類首次」
    嫦娥四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說。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科學家真正開始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承擔更具挑戰的任務2020年11月22日,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也稱「月球車」)完成第24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目前,嫦娥四號已創造多個世界第一,是在月表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