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的打工故事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 題:「無非窮點,你們是有家的人」——「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的打工故事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王卓倫

  2016年全國兩會前夕。北京中關村南大街,與國家圖書館毗鄰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一間10平米的辦公室裡,採訪伴著咖啡的香味,開始了。

  這次採訪約了很久。

  猴年元宵節剛過,腰疼還沒好的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就和「70」後優秀弟子、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孫澤洲出差「開工」了。

  回到北京,他繼續論證中國載人深空探測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外,認真寫今年帶上全國兩會的提案建議:中國國民國防意識亟待加強和「不作為病」如何醫治……

  說完提案,葉老開始侃侃而談「航天+咖啡」。

  「我是咖啡文化的倡導者。它讓人思考、分享……」葉培建說起自己35年的「咖啡往事」。

  那個時候,國門剛剛打開,科學的春天清風徐來,撩撥起葉培建繼續讀書的渴望。他考上了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和502所兩個專業的研究生,又通過了出國資格外語考試,赴瑞士納沙太爾大學微技術研究所讀博士研究生。

  瑞士,富裕美麗。留學生葉培建很窮,但不酸。

  上世紀80年代初,祖國還很窮。每個月的費用還沒有瑞士給一個難民的救濟金多。

  「瑞士書很貴。出國經費勉強夠基本生活,我就到火車站旁的咖啡屋打工。掙的錢都用來買書。」葉培建說,每周有兩個晚上到咖啡屋打工,一次6個小時。

  起初,葉培建法語不好,不能流暢地和顧客交流。所以,他的工作崗位是在吧檯。女服務生不斷告訴他客人點的「拿鐵兩杯,卡布奇諾一杯……」

  漸漸地,葉培建的法文流利起來。他成績好,表達能力也很強。

  漢字、中華文化、悠久歷史、神秘的西藏……在學校每天15分鐘的茶歇裡,同學們口中的「葉」都是「主講」。這個來自中國古都南京的小夥子,打破了歐洲學生「中國男人留長辮,女人裹小腳」的陳念。

  幾十年過去了,時任納沙太爾大學校長的一句話時常迴蕩在他耳邊。

  「我知道,葉,雖然你們沒錢,還沒難民們的錢多,但你們跟他們不一樣。難民是『喪家之犬』,而你們是後面有國家的。無非窮一點,但是很陽光。」校長說。

  甫一學成,葉培建就回國了,把自己所學用在中國的航天事業上。

  新世紀,欒恩傑、孫家棟、葉培建等為中國探月工程立項驗證、奔波、說服。2004年正月裡,中國探月工程正式立項,牽頭組織單位是原國防科工委。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直刺蒼穹。葉培建是衛星系統總指揮和總設計師「一肩挑」。作為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成功繞月,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標誌我國邁出了深空探測的第一步。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成功發射,獲得世界首幅解析度為7米的全月圖;為嫦娥三號驗證了部分關鍵技術。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披掛出徵,著陸器穩穩「落下去」——月面軟著陸,「玉兔」號月車緩緩「走起來」——月面巡視探測,

  如今的葉培建,是中國探月工程的高級專家顧問。這位顧問,一點都不來「虛的」,而是「真顧真問」。

  去年,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合練。「這是新火箭、新探測器、新靶場的首次『見面』,是2017年嫦娥五號實施中國探月三期工程——奔月、繞月、落月、獲取月球樣品後返回地球任務之前,對各大系統的一次重要檢閱。」葉培建說,「中國夸父們」很辛苦,去年的中秋節和國慶節都是在靶場(發射場)過的。有些參研參試人員在靶場一待就是4個月。

  說這些辛苦時,他沒有提及自己。但是,在「60」後「70」後當家、「80」後「90」後日益成為主力的靶場,像他這樣的長者,真心不多見。

  從發射嫦娥一號、二號、三號的西昌,到即將發嫦娥五號的文昌,葉老都常去。他看起來比實際年紀輕,連白頭髮都不是很多。語速快、思維快。更重要的是:壯心不已。

  「如果問我們這些人什麼最幸福?那就是圓滿完成每一次的探月任務。」葉培建說。「我們航天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視為國家的人。」

  航天人、探月人、我們……這些詞在葉培建口中說出時,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歸屬和驕傲。這種歸屬和驕傲,來自把自己全身心交給一份既符合祖國需要又能實現個人夢想的事業後的執著與淡定。

  「中國載人深空探測還沒有具體計劃。」葉培建說。人有好奇心,只有不斷探索人類才能進步。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持續發展與地球空間資源有限決定人類要走出地球。

  葉培建說,中國人遲早會走出地球「搖籃」,登上月球、小行星、火星……一方面為人類探索做出貢獻,一方面維護中國人自己的太空權益。

相關焦點

  • 科海追星:致敬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
    致敬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作者:張飆
  • 葉培建院士: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超額完成」
    1月2日消息2020年12月17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據央視網報導,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院士表示,他們 2003 年寫的報告中規劃:在 2020 年前完成『繞、落、回』三步走。
  • 葉培建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超額完成」
    IT之家1月2日消息 2020 年 12 月 17 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據央視網報導,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院士表示,他們 2003 年寫的報告中規劃:在 2020 年前完成『繞、落、回』三步走。葉培建說道:「我們進度沒拖,經費沒有超,指標沒有降。各國的航天任務中拖進度、超經費的比比皆是。我們這三步按計劃做到了,而且還超額完成了。」
  • 走,到月亮背面去——葉培建
    △「人民科學家」葉培建葉培建,男,漢族,中共黨員,1945年1月生,江蘇泰興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首席科學家,嫦娥二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試驗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在各號嫦娥方案的選擇和確定、關鍵技術攻關、大型試驗策劃與驗證、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葉培建
    葉培建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衛星事業的功臣,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研製團隊的頂級專家,曾任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在各號嫦娥方案的選擇和確定、關鍵技術攻關、大型試驗策劃與驗證、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奮進中國 奮鬥有我丨人民科學家葉培建:明月千裡 家國夢共圓
    但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他從未缺席探月工程每一個振奮人心的時刻,他就是葉培建院士。為了中國航天事業,葉培建與家人聚少離多,經常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度過中秋節。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嫦娥一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葉培建:由於發射窗口的原因,我們這麼多年來,在第一線的時候是經常的中秋國慶都不是在北京過的,今年也同樣,準備發射嫦娥五號。所以我對月亮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這份特殊的感情背後,是葉培建一家兩代人的愛國情懷的傳承。
  • 「我最想做的事情可能做不成」——獨家專訪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
    攜帶著2公斤珍貴月壤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即將結束「太空之旅」,在內蒙古中部草原的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嫦娥五號從11月24日發射以來,牽動著無數人的心。75歲的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從2004年探月工程立項開始就參與其中。
  • 【科學向日葵】人民科學家——葉培建
    正是這一年,葉培建從浙江大學無線電系畢業,成為該院下屬北京衛星製造廠的一名技術員,開始了他的航天事業。2000年9月1日,我國資源二號01星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首顆傳輸型遙感衛星,無論從社會經濟建設還是國防建設方面,都被給予厚望。這顆衛星對於葉培建有著特別的意義——這是他擔任總設計師的第一顆衛星。但這次任務,讓他經歷了航天生涯中最大的挫折。
  • 熱血院士葉培建:面向未來 探索星辰大海
    葉培建央視網消息(記者 賽欣言):總有人問:「去月球幹什麼?能帶來多少GDP?」 葉培建說:「宇宙就是個海洋,月亮就是釣魚島,火星就是黃巖島,我們現在能去我們不去,後人要怪我們。別人去了,別人佔下來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
  • 嫦娥一號撞擊坑未能拍到 將考慮用嫦娥二號拍攝
    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一號工程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昨日透露,嫦娥一號撞擊時正是白天,光線太強,國內天文臺未能觀測到撞擊的實時情況,也未拍到圖片,正在考慮用嫦娥二號去拍攝嫦娥一號的撞擊坑。  葉培建說,嫦娥3號將攜帶月球車,首選月球赤道附近的虹灣地區著陸。
  • 嫦娥四號原計劃著陸月球正面 是誰極力主張落到月球背面看一看?
    剛開始很多專家都認為嫦娥四號還是落到月球正面,覺得這樣比較牢靠,技術風險小,不要節外生枝了。但是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健院士主張落到月球背面。「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健院士。
  • 嫦娥三號總設計師顧問:探測火星已經具備條件
    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二號和嫦娥三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3月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探索月球,我國已經具備開展火星探測的條件。  2011年,搭載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的俄羅斯探測器出現故障,我國首次火星探測行動流產。  航天人對「玉兔生病」表歉意  葉培建透露,「玉兔」出現的故障,科學家仍然在努力修復。  「玉兔」預定為3個月的設計壽命將在3月中旬到期。
  • 嫦娥載譽歸來,他也可以好好睡一覺了
    有一位74歲的老人家,在嫦娥五號升空後,就一直密切關注這五姑娘的動向,睡覺只睡幾個小時,像個年輕小夥子一樣精力旺盛。他就是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葉培建院士曾是嫦娥一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老說,嫦娥就像他的孩子,這次五姑娘回家,對中國探月工程來說具有標誌性意義。
  • 總師介紹嫦娥二號與嫦娥三號現狀 嫦娥四號2018年登月球背面
    嫦娥二號與嫦娥一號任務條件對比 。(新華社 發)■嫦娥二號成人造太陽系小行星 2020年回地球附近還記得2010年10月1日發射的嫦娥二號衛星麼?它還在超期服役,還在飛。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1日告訴記者,嫦娥二號已經成為太陽系的小行星,圍繞太陽做橢圓軌道運行。「嫦娥二號表現優異,大約會在2020年前後回到地球附近。」葉培建說。
  • 對話葉培建:我要替已經去世的「人民科學家」多做些事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9月29日,繞月探測工程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在人民大會堂被授予國家榮譽稱號「人民科學家」。一共五名科學家被授予這一稱號。 近日,新京報記者對話葉培建,他向記者介紹了獲得稱號時的感受和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的計劃。
  • 我市兩企業院士工作站獲省級認定
    (記者 蔣凱 通訊員 王峰)日前,省科技廳對全省歷年建設的347家省級院士工作站進行排查摸底和覆核確認,並組織完成了2020年省級院士工作站立項工作。中兵航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葉培建院士工作站通過覆核,江蘇泰豐化工有限公司李亞棟院士工作站獲得立項。
  • 嫦娥五號回來了!盤點那些為「嫦五」升天出力的高校
    現任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副總設計師楊虎軍長徵五號運載火箭 總設計師李東,5、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嫦五」助力、護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擔任嫦娥系列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並是嫦娥一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988級校友孫澤洲
  • 嫦娥三號四號及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如何在實踐中砥礪青年創新...
    資料圖片【強國密碼】 太空飛行器研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不論是嫦娥三號探測器首次實現我國太空飛行器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還是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跡,抑或是天問一號承擔著艱巨使命飛往火星……每一個壯舉的背後,都凝聚著千千萬萬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更得益於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 關注「天問一號」|總師又雙叒是「南航造」!這一次的火星探測器也不例外
    揚子晚報網7月23日訊(實習生 張紫略 記者 楊甜子)「天文一號」火星探測器,總師又是「南航造」!記者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了解到,南航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了此次火星探測器的總設計師。而中科院院士、南航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更是親歷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親手推動了中國衛星遙感、月球與深空探測及空間科學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