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月亮背面去——葉培建

2020-07-09 國際在線

△「人民科學家」葉培建

葉培建,男,漢族,中共黨員,1945年1月生,江蘇泰興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首席科學家,嫦娥二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試驗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在各號嫦娥方案的選擇和確定、關鍵技術攻關、大型試驗策劃與驗證、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走,到月亮背面去——葉培建

相關焦點

  • 熱血院士葉培建:面向未來 探索星辰大海
    葉培建央視網消息(記者 賽欣言):總有人問:「去月球幹什麼?能帶來多少GDP?」 葉培建說:「宇宙就是個海洋,月亮就是釣魚島,火星就是黃巖島,我們現在能去我們不去,後人要怪我們。別人去了,別人佔下來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
  • 【科學向日葵】人民科學家——葉培建
    從探月工程到逐夢火星,他見證了中國航天的腳步不斷邁向深空。葉培建的眼睛做過手術,為了保護視力,他養成了「聽電視」的習慣。9月17日,他從電視裡聽到了自己的名字,緊跟著接到祝賀電話,才確定自己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雖然此前經過考核與談話,心裡有所準備,但聽到主席令那一刻,葉培建仍很激動。隨後,他感到一陣慚愧。
  • 奮進中國 奮鬥有我丨人民科學家葉培建:明月千裡 家國夢共圓
    但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他從未缺席探月工程每一個振奮人心的時刻,他就是葉培建院士。為了中國航天事業,葉培建與家人聚少離多,經常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度過中秋節。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嫦娥一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葉培建:由於發射窗口的原因,我們這麼多年來,在第一線的時候是經常的中秋國慶都不是在北京過的,今年也同樣,準備發射嫦娥五號。所以我對月亮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這份特殊的感情背後,是葉培建一家兩代人的愛國情懷的傳承。
  • 對話葉培建:我要替已經去世的「人民科學家」多做些事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9月29日,繞月探測工程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在人民大會堂被授予國家榮譽稱號「人民科學家」。一共五名科學家被授予這一稱號。 近日,新京報記者對話葉培建,他向記者介紹了獲得稱號時的感受和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的計劃。
  • 科海追星:致敬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
    致敬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作者:張飆
  • 「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的打工故事
    它讓人思考、分享……」葉培建說起自己35年的「咖啡往事」。  那個時候,國門剛剛打開,科學的春天清風徐來,撩撥起葉培建繼續讀書的渴望。他考上了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和502所兩個專業的研究生,又通過了出國資格外語考試,赴瑞士納沙太爾大學微技術研究所讀博士研究生。  瑞士,富裕美麗。留學生葉培建很窮,但不酸。  上世紀80年代初,祖國還很窮。
  • 「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葉培建
    葉培建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衛星事業的功臣,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研製團隊的頂級專家,曾任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在各號嫦娥方案的選擇和確定、關鍵技術攻關、大型試驗策劃與驗證、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葉培建院士: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超額完成」
    據央視網報導,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院士表示,他們 2003 年寫的報告中規劃:在 2020 年前完成『繞、落、回』三步走。葉培建院士: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超額完成」葉培建表示:「我們進度沒拖,經費沒有超,指標沒有降。各國的航天任務中拖進度、超經費的比比皆是。我們這三步按計劃做到了,而且還超額完成了。」
  • 嫦娥四號原計劃著陸月球正面 是誰極力主張落到月球背面看一看?
    一次在國防科工局開會,已經準備寫會議紀要,確定嫦娥四號將落在月球正面了,對此葉培健院士對與會領導說:我服從上級決定,只要定了我一定努力做好。但我不同意嫦娥四號落在月球正面,因為嫦娥三號已經落到過正面了,再去落一次有多大意思?
  • 葉培建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超額完成」
    據央視網報導,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院士表示,他們 2003 年寫的報告中規劃:在 2020 年前完成『繞、落、回』三步走。葉培建說道:「我們進度沒拖,經費沒有超,指標沒有降。各國的航天任務中拖進度、超經費的比比皆是。我們這三步按計劃做到了,而且還超額完成了。」
  • 月球背面 除了有張「厚臉皮」還有哪些秘密?
    航天員威廉·安德斯描述道:「月球背面看起來像我在孩提時玩過一段時間的沙堆,它們全都被翻起來,沒有邊界,到處是一些碰撞痕和坑洞。」此後,從「阿波羅十號」一直到「阿波羅十七號」航天員都看到過月球背面。  2010年,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器」拍攝了一組月球背面照片,其解析度達到以往照片的106倍,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精細細節。根據這些照片,美國繪製了月球背面數字海拔地形圖,直觀地揭示了其地形。
  • 「我最想做的事情可能做不成」——獨家專訪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
    75歲的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從2004年探月工程立項開始就參與其中。16年過去了,一路走來,葉老告訴記者,「嫦娥」就像是他的孩子,這一次「嫦娥五姑娘」回家,對中國探月工程來說具有標誌性意義。這20多個日日夜夜,葉老每天都在北京航天城密切關注嫦娥五號的每一個動作,連續熬夜,牽掛「嫦娥五姑娘」。
  • 月球背面是什麼樣的?
    「到月球背面去」——在不少科學家眼中曾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真正意義上第一次成功留下了人類探測器的身影。讓我們來重溫「嫦娥四號」的故事吧!經歷了約38萬公裡、26天的漫長飛行之後,「嫦娥四號」準備著陸月球了。這一次,是月球背面。
  • 「時間短、難度大、風險高」:專家詳解月球背面著陸三大看點
    「去月球背面比去正面風險增大了很多,但從技術發展角度來講,如果我們未來要建設月球科研站,就需要太空飛行器能夠高精度著陸。」孫澤洲稱,解決了這次任務面臨的挑戰,可為後續的深空探測和小行星探測打下基礎。嫦娥四號落月的一刻,74歲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和空間科學首席科學家、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走向正在前排工作席的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兩代「嫦娥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此圖片為嫦娥四號著陸器監視相機C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巡視器將朝此方向駛向月球表面。
  • 《飛向月球》:到月球背面去!開創人類的第一次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曾經感嘆「月有陰晴圓缺」,如果你經常「舉頭望明月」就會發現,無論月亮圓缺如何變化,月面上明暗區域的相對位置卻幾乎是不變的。月亮凝望地球的臉,從來不曾有過改變。從古至今,地球上的人類就一直不曾看到過它的背面。「嫦娥四號」為何要去月球背面進行探索?
  • 月球背面為什麼去不了
    月球背面為什麼去不了,月球背面到底有什麼? 月球背面為什麼去不了?其實,月球背面並不是去不了,是因為目前人類所有的月球探測器都沒有在月球背面著陸,而且由於月球永遠只板著一張臉面對著地球,如果在月球背面將探測器放置在那的話,電磁波無法穿透直徑3400多公裡的月球,我們就得不到任何關於太空人的消息,探測器也會完全與地球失去聯繫,探測器的所有工作狀態都無法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