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院士葉培建:面向未來 探索星辰大海

2020-12-06 央視網新聞

葉培建

央視網消息(記者 賽欣言):總有人問:「去月球幹什麼?能帶來多少GDP?」

葉培建說:「宇宙就是個海洋,月亮就是釣魚島,火星就是黃巖島,我們現在能去我們不去,後人要怪我們。別人去了,別人佔下來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這一條理由就夠了。」

葉培建是我國第一代傳輸型偵察衛星系列總設計師,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攜手星辰大海,一輩子赤誠熱血,勇爭第一,就是葉培建的真實寫照。

實話實說,責任比命大

打開網絡搜索,葉培建第一個關聯詞語是「太敢說了」。葉培建崇尚「實話實說」,也從來都是這樣做的。

同事說他常常因為一點小事或者資源調配不開生悶氣,「這麼多年也沒學會人情世故,像個老小孩。做承諾也常常立軍令狀,不會留退路」。

200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國家戰略衛星,後來的葉培建描述當時的心情:「衛星上天以後表現第一圈很好,第二圈也很好,第三圈出中國了,最後一個收到信號的是我們的喀什,當時衛星沒信號了,我每次講到這塊心裡很難受的。一開始大家都很高興,在車上說說笑笑的,成功了,後來就不說話了。當時我真希望那個車從山上掉下去把我摔死。我覺得我無法交待,很自私啊,摔下去我是烈士,衛星丟了我無法交待。」

好在後來,衛星電池維持超過7小時,等來了下一個地面指令。「我們所有人都在祈禱它能撐到(下一個指令發出)」。這顆衛星後來超額完成任務,沒有令葉培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因此,「對航天事業負責」成為葉培建一輩子都在努力的事。2017年兩會,72歲的葉培建帶來了兩個提案:一個與航天有關——國家對航天事業要有統籌規劃;一個與航天無關——領導幹部要有作為、早作為。

敢吃螃蟹,每一步都要有創新

「在我們院裡,只要說今天這個會是葉總主持的,沒有哪個遲到,我自己也從來不遲到。我想這和我的父母都是軍人有關,他們對自我的要求、軍人做派都影響了我,對我來說,就是要把航天工作做好,說真話,說實話。」

葉培建受父親影響很深。1945年,葉培建出生在泰興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抗美援朝回來,葉培建開始跟父親「轉戰四海」,在南京、杭州、湖州都上過學。

填寫大學志願時也是接受了軍人父親的教誨「我們國家需要強大的空軍」。大學畢業被分配到航天部衛星總裝廠,從此與航空航天有了不解之緣。

1978年,國門剛剛打開,葉培建赴瑞士納沙太爾大學微技術研究所讀博士研究生。他的努力刻苦是出了名的。瑞士一家報紙曾寫過他的專訪,報導中說:他從不去酒吧,偶爾打打桌球。記者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下工夫?」他說:「中國那麼多人,而派我出來學習,已經為我付出了很多,我知道肩上的擔子有多重,我應該努力,為國家做些事情。」

自認為是半個軍人的葉培建從沒想過「定居國外」,報效國家也是「理所應當的事」。葉培建後來的採訪中說「我這人民族自尊心很強,在國內幹,是為自己國家幹的,在人家那兒幹,錢掙到了,但是替別人幹的,就這麼一個簡單的想法」。

1985年,葉培建獲得了納沙太爾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手寫中文計算機在線自動識別》。

回國後他先是在502所工作,參加了「紅外熱軸探測系統」的開發,1995年,他作為技術負責人參加了深圳股票VSAT網的設計;參與中國資源二號衛星設計,實現了星地一體化設計;第一個實踐把電測與總體分開;第一個提出在衛星進入發射場前要進行整星可靠性增長試驗,這諸多的「第一」充滿艱辛,一次又一次考驗著這個勇於創新、「愛吃螃蟹」的人。

嫦娥四號落地月球背面也是葉培建據理力爭的結果。四號原本屬於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三號執行的任務非常成功,作為備份星的嫦娥四號做什麼用呢?當時有專家認為嫦娥四號就沒有必要冒險,在月球著陸還是落在正面保險係數更高一些。

「我當時提出了反對意見,嫦娥三號已經落在月球正面了,為什麼嫦娥四號還要在落在正面,我們搞科學探測,不應該怕失敗,每一步都要有創新。」最終,嫦娥四號將降落在月球背面的任務被確定。

2017年1月,為表彰他在空間科學技術領域的卓越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編號「456677」的小行星命名為「葉培建星」。「那顆星並不屬於我,但卻給我帶來了一份新的責任與使命,那就是在有生之年再多做點事情。」

現在葉培建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今年和同事們把嫦娥五號做好,明年把火星做好,同時把小行星的工程立項做好。這是我75歲以前的任務,至於75歲以後呢,看發展再定指標吧。」

相關焦點

  • 葉培建院士: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超額完成」
    據央視網報導,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院士表示,他們 2003 年寫的報告中規劃:在 2020 年前完成『繞、落、回』三步走。葉培建院士: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超額完成」葉培建表示:「我們進度沒拖,經費沒有超,指標沒有降。各國的航天任務中拖進度、超經費的比比皆是。我們這三步按計劃做到了,而且還超額完成了。」
  • 科海追星:致敬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
    致敬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作者:張飆
  • 「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的打工故事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 題:「無非窮點,你們是有家的人」——「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的打工故事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王卓倫  2016年全國兩會前夕。北京中關村南大街,與國家圖書館毗鄰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一間10平米的辦公室裡,採訪伴著咖啡的香味,開始了。
  • 葉培建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超額完成」
    據央視網報導,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院士表示,他們 2003 年寫的報告中規劃:在 2020 年前完成『繞、落、回』三步走。葉培建說道:「我們進度沒拖,經費沒有超,指標沒有降。各國的航天任務中拖進度、超經費的比比皆是。我們這三步按計劃做到了,而且還超額完成了。」
  • 「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葉培建
    葉培建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衛星事業的功臣,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研製團隊的頂級專家,曾任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在各號嫦娥方案的選擇和確定、關鍵技術攻關、大型試驗策劃與驗證、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科學向日葵】人民科學家——葉培建
    葉培建的眼睛做過手術,為了保護視力,他養成了「聽電視」的習慣。9月17日,他從電視裡聽到了自己的名字,緊跟著接到祝賀電話,才確定自己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雖然此前經過考核與談話,心裡有所準備,但聽到主席令那一刻,葉培建仍很激動。隨後,他感到一陣慚愧。「中國航天界有多少優秀人才,但這個榮譽給了我,我受之有愧。」
  • 走,到月亮背面去——葉培建
    △「人民科學家」葉培建葉培建,男,漢族,中共黨員,1945年1月生,江蘇泰興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首席科學家,嫦娥二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試驗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在各號嫦娥方案的選擇和確定、關鍵技術攻關、大型試驗策劃與驗證、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為何要探索月球?中國老航天人哽咽回答,只需要一條理由就夠了
    但今天要說的是我國航天科學家葉培建院士,他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說的&34;令人記憶猶新。葉培建院士直言不諱的說,因為當年&34;,一直拖到現在。我們失去了2013、2015、2018年的窗口,葉培建院士斬釘截鐵地說,&34;。但是接下來的對話,這位老航天人一度哽咽,因為他講述了一段200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國家戰略衛星時發生的事。當年這顆衛星升空後,起初表現的很好,但接下來卻出了一點問題。當時他和幾個專家在車上得知衛星出問題後,沒有一個人說話,而他的心情是&34;,&34;,好在後來的結果是圓滿的,沒有讓他&34;。
  • 「我最想做的事情可能做不成」——獨家專訪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
    75歲的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從2004年探月工程立項開始就參與其中。16年過去了,一路走來,葉老告訴記者,「嫦娥」就像是他的孩子,這一次「嫦娥五姑娘」回家,對中國探月工程來說具有標誌性意義。這20多個日日夜夜,葉老每天都在北京航天城密切關注嫦娥五號的每一個動作,連續熬夜,牽掛「嫦娥五姑娘」。
  • 奮進中國 奮鬥有我丨人民科學家葉培建:明月千裡 家國夢共圓
    但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他從未缺席探月工程每一個振奮人心的時刻,他就是葉培建院士。為了中國航天事業,葉培建與家人聚少離多,經常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度過中秋節。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嫦娥一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葉培建:由於發射窗口的原因,我們這麼多年來,在第一線的時候是經常的中秋國慶都不是在北京過的,今年也同樣,準備發射嫦娥五號。所以我對月亮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這份特殊的感情背後,是葉培建一家兩代人的愛國情懷的傳承。
  • 對話葉培建:我要替已經去世的「人民科學家」多做些事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9月29日,繞月探測工程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在人民大會堂被授予國家榮譽稱號「人民科學家」。一共五名科學家被授予這一稱號。 近日,新京報記者對話葉培建,他向記者介紹了獲得稱號時的感受和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的計劃。
  • 中科院院士:去小行星採礦中國10年內就能做到
    (原標題:去小行星採礦,中國10年內就能做到) 我國著名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葉培建院士
  • 未來是宇宙的星辰大海,中國人沒有任何理由不去探測火星
    然而,人類經過航天探索發現,金星環境惡劣:氣壓是地球的92倍,空氣中幾乎全是二氧化碳,並且布滿了稀硫酸雲。地表溫度常年保持在460攝氏度,探測器著陸後存活難度大,人類更是無法生存。相較而言,火星的條件「優越」不少。
  • 「人民科學家」葉培建——探索星空不停歇(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
    他,就是此次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誠然,從嫦娥一號艱難立項,到嫦娥四號究竟去哪兒,葉培建的探月之路,走得並不容易。嫦娥一號時,研製經費有限,葉培建和同事們一起,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精打細算地鋪就中國第一臺月球探測器的「奔月」之路。嫦娥四號時,鑑於嫦娥三號成功落月,有人認為我們應該見好就收,為了穩妥起見,還是應該把探測器落在月球正面,葉培建則極力主張到月球背面去。
  • 我市兩企業院士工作站獲省級認定
    (記者 蔣凱 通訊員 王峰)日前,省科技廳對全省歷年建設的347家省級院士工作站進行排查摸底和覆核確認,並組織完成了2020年省級院士工作站立項工作。中兵航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葉培建院士工作站通過覆核,江蘇泰豐化工有限公司李亞棟院士工作站獲得立項。
  • 佛山季華實驗室葉恆強院士獲得中國電子顯微學終身成就獎
    會間,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為葉恆強院士頒發「中國電子顯微學終身成就獎」,以表彰其在電子顯微學研究領域五十餘年來的辛勤耕耘,以及對中國電鏡事業發展壯大所作出的卓越貢獻。上圖 朱靜院士為葉恆強院士(左)頒發中國電子顯微學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