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葉培建:我要替已經去世的「人民科學家」多做些事

2020-11-23 騰訊網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9月29日,繞月探測工程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在人民大會堂被授予國家榮譽稱號「人民科學家」。一共五名科學家被授予這一稱號。

近日,新京報記者對話葉培建,他向記者介紹了獲得稱號時的感受和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的計劃。

葉培建。來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新京報:未來我國將建立月球科考站,需要哪些技術突破?

葉培建:需要糾正一下,現在還不能叫科考站,我們下一步要建設月球科考站的初步形態,還稱不上真正的科考站。

這個初步形態要分幾步走。第一步是嫦娥四號到月球背面著陸,已經完成了;接下來嫦娥七號要到月球南極去,而且要進入月球南極的永久坑裡,探測到底有沒有水。現在說月球上有水只是一種猜測,是依靠遙感數據判斷的,並沒有通過就位探測獲悉。

為此我們很多技術需要突破,舉幾個例子:探測器到深坑裡工作,但深坑裡不見太陽, 怎麼發電?南極的坑裡最高溫度是零下110度,更不用講最低溫度,這麼冷怎麼「活」下來還能進行工作?這些都需要技術的突破。

另外,將來發射的嫦娥七號、 六號、八號,以及更遠的載人登月,我們希望這些探測器能夠互相配合,要幾乎落在在同一個地區,可以互相支持,從而建立真正的科考站。就需要所有探測器精確著陸,不能落在哪就是哪,相隔幾百公裡是過不來的。

還有,我們在月球表面將會有著陸器、月球車,月球軌道上還有軌道器,更遠的地方還有中繼星,這麼多的太空飛行器怎麼聯合工作,空間的信息怎麼傳,怎麼調配?這些技術都是我們下一步搞月球科考站面臨的問題,已經開始這方面的研究。

航天牽引國家很多技術的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

新京報:70年來,航天事業發展對新中國科技總體有什麼帶動作用?

葉培建:航天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綜合。航天的發展需要各項技術的支撐,少一樣也不行。

因此航天的發展必定要牽引很多技術的發展,比如半導體、材料、工藝等,本來一些發展不是很快的行業,因為航天的需要會加快發展速度。

我國航天科技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航天大國,正在向航天強國邁進。我們到2020年左右,最遲再過一兩年,就可以進入航天強國行列。為什麼敢這麼說,因為到時候我們已經去了火星,月球實現了採樣返回,北鬥全球系統完成部署,有了自己的空間站,這些代表著我們國家已經進入航天強國行列,但還不是前列。

同時航天需要大量的人才,帶動了一大批懂管理、懂技術,尤其是懂系統工程的人才成長。這些年,很多航天事業的管理者進入地方政府工作,充分說明了航天事業可以培養人才。

航天還誕生了可貴的理念,包括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和熱愛祖國等。航天精神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很重要的支柱。 所以我覺得航天技術的發展、航天精神的傳播、航天人才的培養,對我們國家的建設發展有很大的帶動、示範作用。

「人民科學家」要繼續為人民服務

新京報:你被評為「人民科學家」榮譽稱號,你怎麼理解這個稱號?尤其是怎麼理解「人民」這兩個字?

葉培建:我認為這個稱號非常崇高,人數非常少,而且很多人已經去世了,我要對得起這個稱號。

對於人民科學家,我有三個理解。第一,人民的科學家,這是人民給我的稱號, 所以要感謝人民;第二,我是人民的一分子,得了這個榮譽稱號我還是普通的人民;第三,我要繼續為人民服務,把航天的事情做好,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多做一些貢獻。

非常遺憾的是,授予的五位「人民科學家」,其他四位都去世了,所以我還要替他們多做一些事情。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永遠是航天人的大旗

新京報:今年航天元老孫家棟被授予了共和國勳章,在你眼裡孫老總是怎樣的人?

葉培建:我最近一次與孫老總通信,就是得知他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之後,通過他的秘書轉達了祝賀。 因為他身體的原因,我不想打攪他,就寫了一條信息說,「您永遠是我們航天人的大旗」。

孫老總是我們的老領導、老專家,也是探月工程一期的工程總師,我是在他領導下工作的。我對他最高的一條評價,他是一位戰略科學家,始終能看得最遠。

比方說2007年嫦娥一號衛星發射之前,他在發射基地就跟我說:「老葉,嫦娥一號做得很好,能成功,但是它的備份嫦娥二號未來做些什麼?」他當時就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們幾個一合計,能不能去火星?經過計算真能去火星,但是火星距離是月球距離的2000倍,當時測控能力達不到,最後就沒去火星,改成探月二期的先導星。

所以孫老總的貢獻,除了眾多工程裡的貢獻,靈魂是戰略方面的領導作用。他幾乎經歷了航天事業的全部,從東方紅一號到現在,是我們航天事業的活字典和榜樣。去年他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時,我還寫了一首詩祝賀,從心裡對他非常佩服。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李項玲

相關焦點

  • 【科學向日葵】人民科學家——葉培建
    葉培建的眼睛做過手術,為了保護視力,他養成了「聽電視」的習慣。9月17日,他從電視裡聽到了自己的名字,緊跟著接到祝賀電話,才確定自己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雖然此前經過考核與談話,心裡有所準備,但聽到主席令那一刻,葉培建仍很激動。隨後,他感到一陣慚愧。「中國航天界有多少優秀人才,但這個榮譽給了我,我受之有愧。」
  • 「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葉培建
    葉培建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衛星事業的功臣,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研製團隊的頂級專家,曾任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在各號嫦娥方案的選擇和確定、關鍵技術攻關、大型試驗策劃與驗證、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我最想做的事情可能做不成」——獨家專訪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
    75歲的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從2004年探月工程立項開始就參與其中。16年過去了,一路走來,葉老告訴記者,「嫦娥」就像是他的孩子,這一次「嫦娥五姑娘」回家,對中國探月工程來說具有標誌性意義。這20多個日日夜夜,葉老每天都在北京航天城密切關注嫦娥五號的每一個動作,連續熬夜,牽掛「嫦娥五姑娘」。
  • 科海追星:致敬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
    致敬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作者:張飆
  • 熱血院士葉培建:面向未來 探索星辰大海
    葉培建崇尚「實話實說」,也從來都是這樣做的。同事說他常常因為一點小事或者資源調配不開生悶氣,「這麼多年也沒學會人情世故,像個老小孩。做承諾也常常立軍令狀,不會留退路」。2017年兩會,72歲的葉培建帶來了兩個提案:一個與航天有關——國家對航天事業要有統籌規劃;一個與航天無關——領導幹部要有作為、早作為。敢吃螃蟹,每一步都要有創新「在我們院裡,只要說今天這個會是葉總主持的,沒有哪個遲到,我自己也從來不遲到。
  • 奮進中國 奮鬥有我丨人民科學家葉培建:明月千裡 家國夢共圓
    有一位「人民科學家」,因為工作原因錯過了很多月圓人團圓的時刻。但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他從未缺席探月工程每一個振奮人心的時刻,他就是葉培建院士。為了中國航天事業,葉培建與家人聚少離多,經常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度過中秋節。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嫦娥一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葉培建:由於發射窗口的原因,我們這麼多年來,在第一線的時候是經常的中秋國慶都不是在北京過的,今年也同樣,準備發射嫦娥五號。所以我對月亮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這份特殊的感情背後,是葉培建一家兩代人的愛國情懷的傳承。
  • 【中國夢踐行者】 「人民科學家」葉培建:航天強國 只爭朝夕
    大洋網訊 近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葉培建院士參與中國航天事業已整整52年。中國探月工程中的每一次突破,背後都有葉培建的身影。近日,74歲的葉培建院士在京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胸懷愛國心,篤行報國志,一腔熱血,只爭第一,是葉培建50多年航天曆程的真實寫照。
  • 走,到月亮背面去——葉培建
    △「人民科學家」葉培建葉培建,男,漢族,中共黨員,1945年1月生,江蘇泰興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首席科學家,嫦娥二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試驗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在各號嫦娥方案的選擇和確定、關鍵技術攻關、大型試驗策劃與驗證、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人民科學家」葉培建——探索星空不停歇(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
    為中國航天事業尤其是空間事業兢兢業業奉獻50餘年,一生矢志「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科學家」。他,就是此次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我們一起經歷了那麼多,以後要走的路還很長!」葉培建深有感觸地說。誠然,從嫦娥一號艱難立項,到嫦娥四號究竟去哪兒,葉培建的探月之路,走得並不容易。嫦娥一號時,研製經費有限,葉培建和同事們一起,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精打細算地鋪就中國第一臺月球探測器的「奔月」之路。
  • 「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的打工故事
    「我是咖啡文化的倡導者。它讓人思考、分享……」葉培建說起自己35年的「咖啡往事」。  那個時候,國門剛剛打開,科學的春天清風徐來,撩撥起葉培建繼續讀書的渴望。他考上了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和502所兩個專業的研究生,又通過了出國資格外語考試,赴瑞士納沙太爾大學微技術研究所讀博士研究生。  瑞士,富裕美麗。留學生葉培建很窮,但不酸。
  • 葉培建院士: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超額完成」
    據央視網報導,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院士表示,他們 2003 年寫的報告中規劃:在 2020 年前完成『繞、落、回』三步走。葉培建院士: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超額完成」葉培建表示:「我們進度沒拖,經費沒有超,指標沒有降。各國的航天任務中拖進度、超經費的比比皆是。我們這三步按計劃做到了,而且還超額完成了。」
  • 我的大科學家鄰居們
    颳風下雨時,就在家裡打。王老的夫人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每天傍晚時分,老倆口肩並肩地去紫竹院散步。當秋日的餘暉灑在他們身上時,真是一道絕美的風景,最美不過夕陽紅。(但去年夏天沒看到她,聽說已經去世了。)
  • 葉培建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超額完成」
    據央視網報導,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院士表示,他們 2003 年寫的報告中規劃:在 2020 年前完成『繞、落、回』三步走。葉培建說道:「我們進度沒拖,經費沒有超,指標沒有降。各國的航天任務中拖進度、超經費的比比皆是。我們這三步按計劃做到了,而且還超額完成了。」
  • 為何要探索月球?中國老航天人哽咽回答,只需要一條理由就夠了
    但今天要說的是我國航天科學家葉培建院士,他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說的&34;令人記憶猶新。葉培建院士直言不諱的說,因為當年&34;,一直拖到現在。我們失去了2013、2015、2018年的窗口,葉培建院士斬釘截鐵地說,&34;。但是接下來的對話,這位老航天人一度哽咽,因為他講述了一段200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國家戰略衛星時發生的事。當年這顆衛星升空後,起初表現的很好,但接下來卻出了一點問題。當時他和幾個專家在車上得知衛星出問題後,沒有一個人說話,而他的心情是&34;,&34;,好在後來的結果是圓滿的,沒有讓他&34;。
  • 建「天眼」望宇宙的「人民科學家」——南仁東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近第三十八期人物——「人民科學家」南仁東。走前,他實現了奮鬥一生的夢想——建一臺世界最大最強的射電望遠鏡。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南仁東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南仁東的名字與「中國天眼」緊緊連在一起。 1993年,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國家的天文學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電「大望遠鏡」的倡議,渴望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學難題。
  • 他不是院士,為何榮獲「人民科學家」稱號?
    其中,葉培建、吳文俊、南仁東(滿族)、顧方舟、程開甲等5位科學家榮獲「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這5位科學家中,有兩位不是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仁東和顧方舟。「『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的事跡已經廣為人知,「中國『糖丸』之父」顧方舟則少為人知。顧方舟是誰?不是院士的他為何能獲此殊榮?
  • 默默為科學奉獻一生 令人敬佩的科學家背後的故事
    63歲的母親再三囑咐道:「工作穩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但是,此後30年時間,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父親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見他一面。 1986年底,兩鬢斑白的黃旭華再次回到廣東老家,見到93歲的老母。他眼含淚花說:「人們常說忠孝不能雙全,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