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勵精圖治,七十年風雨同舟。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偉大的祖國已經走過了七十年春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在奔向實現偉大中國夢的路上,湧現出了無數的仁人志士,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各自的領域用真情告白祖國、用行動奉獻祖國,值得我們每一個青年學生去尊敬和學習。
文學院「學雷鋒,送溫暖」小組學生黨支部特推出【人物·故事·初心】欄目(共38期),廣泛宣傳推廣傑出人物的感人事跡,引導學生體悟拳拳愛國心、錚錚執著情背後的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現在讓我們一起走近第三十八期人物——「人民科學家」南仁東。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兩千多年前
詩人屈原深望茫茫星空
不禁在長詩《天問》中發問
宇宙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兩年前的今天
一位中國科學家
為崇山峻岭間的「中國天眼」
燃盡了一生
他打開了中國人
追問宇宙的「天眼」
在世界天文史上
鐫刻下新的高度
他
就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東
八字鬍、戴眼鏡、小個頭、一身工服……南仁東(見上圖右,新華社發)的塑像,佇立在貴州大窩凼,凝望遠方。
2017年9月,原「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東因罹患肺癌去世。走前,他實現了奮鬥一生的夢想——建一臺世界最大最強的射電望遠鏡。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南仁東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南仁東的名字與「中國天眼」緊緊連在一起。
1993年,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國家的天文學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電「大望遠鏡」的倡議,渴望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學難題。當時,懷著回報民族的赤誠和描繪宇宙的初心,活躍在國際天文界的南仁東毅然回國,力主中國獨立建造射電「大望遠鏡」。
1995年底,南仁東等人提出利用貴州喀斯特窪地建造球反射面,即「阿雷西博型天線陣」的喀斯特工程概念。
當中科院支持項目啟動預研究後,國外傳來了評說該項目過時的聲音。這期間,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也不再對外開放。南仁東堅信,一臺比剛斬獲諾貝爾獎的阿雷西博更強的望遠鏡,怎麼會過時呢?
2007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正式立項。
2010年8月,工程開工前夕,南仁東得知前期做的所有索網實驗都失敗了。他萬分焦慮,絞盡腦汁,叮囑大家:「我們沒有退路,必須再做!」南仁東組織攻關,經過近百次的失敗,終於研製出強度為500兆帕、抗200萬次拉伸的鋼索,把材料工藝提高到國標的2.5倍。
「中國天眼」的自主創新,幾乎樣樣離不開南仁東。「我不是一個戰略大師,我是一個戰術型的老工人。」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朱文白對南仁東這句話記憶猶新。
朱文白說,就是這樣一個自信的科學家,可以放下身段成了「老工人」,遇到難題和大家一起想辦法,在施工一線與工人交流探討……
「中國天眼」工程涉及眾多專業。「中國天眼」調試組結構組組長李輝表示,為國家服務的崇高目標、南老師的才華和人格魅力,把大家聚在了一起。
有人說,天文學是貴族科學,南仁東不以為然。在「中國天眼」預研究階段,他經常帶著學生坐綠皮火車往返於北京和貴州,單程要幾十個小時。
南仁東平時熱愛繪畫和建築藝術。但令他魂牽夢縈的,是「中國天眼」。在貴州省平塘縣天文小鎮的南仁東先進事跡館內,保存著他手繪的「天眼」饋源支撐塔圖樣和計算方程、英文說明。
「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幾千年前,中國人最早提出了「宇宙」既是空間概念也是時間概念。
在南仁東看來,「中國天眼」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建設階段,他的德國朋友幫助完成了工程仿真,澳大利亞朋友幫助完成了19波束接收機……他心中的目標,就是為下一代科學家建一臺好用的望遠鏡。
天文學關於宇宙研究的每一點突破,都與科技進步和人類未來的共同命運密不可分。南仁東相信,「中國天眼」如果有機會發現一些前所未見的天文現象,比如說一個脈衝星和一個黑洞結對,就可能產生突破性的理論。同時,他積極推進脈衝星自主導航研究,提出「中國天眼」脈衝星計時陣的應用目標。
人們永遠忘不了,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落成啟用的那一天,一直帶病工作的南仁東重返貴州大窩凼,見證「天眼」的「開眼」,指導「天眼」的調試……
2017年9月15日,72歲的南仁東永遠閉上了眼睛。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宣布,將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南仁東星」。
圖文參考:
1、共產黨員網,「人民科學家」南仁東:建「天眼」望宇宙,2019-10-31 06:59
2、環球網,燃盡一生,他打開了「中國天眼」,2019-09-17 07:41
在這歲月靜好的時代裡
感謝他們的負重前行
今天的我們
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
更加需要學偉人、知品德、懂擔當
立鴻鵠志、做奮鬥者
用青春和熱血回報祖國!
— 圖文 —
網絡
— 排版 —
張雅舒
校對/ 孫鞠眾
責任編輯/ 牛彥瑋
我知道你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