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故事】中國天眼:南仁東最好的紀念碑

2020-11-26 騰訊網

南仁東在現場目睹了饋源艙成功地升起在大窩凼的上空。他舉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這個動作看起來猶如向天空中發出閃閃銀光的饋源艙致敬。陽光照在他仰望著的臉上,只見他滄桑的臉龐微笑著,流淌著淚水,他那小鬍子也已經變得花白了。

|來源:《小康》•中國小康網

|記者:于靖園

「老工人」作為「中國天眼」的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在面對他人的讚揚時,南仁東卻總強調自己只是一個戰術型老工人。(供圖 / 中科院)

「怎麼不可能」——這是南仁東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它不是知識,它是南仁東精神裡面一種探索的、創造的內在力量——世上一切的發明創造都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這是長篇報告文學《中國天眼:南仁東傳》一書中描寫南仁東奮鬥拼搏的一句話。

「我是個戰術型的老工人」

《中國天眼:南仁東傳》今年3月由北京聯合出版社出版,作者是當代文學家、著名學者、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王宏甲,這本書旨在通過回望和梳理新時代第一個「時代楷模」南仁東的奮鬥事跡,再現這位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的真實形象,全方位呈現他作為「天眼」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的風採。

生於1945年的南仁東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他經過二十二年的奮鬥,終於建成「中國天眼」,一舉達到該領域世界最先進。

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中國天眼」竣工落成啟用。這是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令人無比惋惜的是,南仁東在一年後病逝了。「但又令人欣慰的是,這項偉大的科學設施,經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國際永久編號為79694,『南仁東星』」永遠星光閃耀,為中國和世界的天文學與無法預知的科學發展做出貢獻,使人類在仰望藍天星辰、走進宇宙廣袤世界中投向未來。」王宏甲感慨道。

直到中國天眼建成,南仁東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才走入大眾視線,他是一個怎樣神秘的人物,又在從事一項怎樣神秘的事業?

「別人都有自己的大設備,我們沒有,我挺想試一試。」這是南仁東在晚年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時說的話。只為這一句,從1994年開始選址,到2016年中國天眼最終落成啟用,南仁東花了22年時間只做這一件事。單為選址,就耗用了他12年。為了尋找合適的臺址,他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幾乎走遍了中國西南的所有大山,踏遍了大山裡的所有窪地。

王宏甲在書中解讀道:「每個人都會有人生理想。南仁東自小喜歡繪畫,有美術家的夢想;考大學時報考建築系,有建築家的理想;清華把他錄取到了無線電系,改變了他的『專業』,但並未改變他的理想,只是讓他多了一個科學理想。最終,他把自己一生鍾愛的三大理想——美術、建築、科學——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臺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中,此開闊地將地球、人類同宇宙聯繫在一起。這真是一個非常之人。」

正是這個非常之人,深深地打動了王宏甲。2017年11月,王宏甲接受了一項創作任務,要創作一部反映南仁東生平事跡的長篇報告文學。「當時這只是一項任務,但在我深入採訪的過程中,南仁東的生平事跡深深地感動著我,我逐漸體會到了什麼叫不朽。」王宏甲對《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說道。作為作家,他的心思格外敏感,通過更深入的了解,王宏甲發現,南仁東雖已故去,但對於他的記憶仍然鮮活地存在於每個認識他、見過他、與他共過事的人心中。南仁東一生充滿理想,所做的事業不是為了他自己。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愛國情懷和高尚情操,可謂感人至深。南仁東留下的不僅是「天眼」這座有形的財富,還有許多精神上的豐富遺產。「採訪中,我一遍遍地深受教育,我感到了,一個南仁東逝去了,國家需要千千萬萬名青少年成長為南仁東。」一種使命感在王宏甲心裡油然而生:「我必須寫,寫一部長篇報告文學。」

王宏甲知道自己已沒有機會直接訪問南仁東先生,「我只能通過訪問他的學生、同事,訪問參與天眼建設的貴州幹部、農民、工人,以及他的親友們;還有,通過他無數次走過的通往基地的山路,通過他為了改變基地科研人員單調的生活而建起來的簡易籃球場,通過他為了讓女生們能洗澡而建起來的浴室,通過他攀登過的一座座高塔,通過那隻一直在尋找他的狗……一步步走近南仁東,南仁東的形象、步伐、聲音,包括他思索的聲音,才漸漸清晰起來。」

在王宏甲看來,南仁東身上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太多,是無法一一列舉的。他本身是一個天文學家,其學識則遠遠超出天文學,擁有非凡的跨學科、跨領域學識,他還懂工程、精通建築,有很高的美術造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通才。但他作為「中國天眼」的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面對別人讚揚他是一個「戰略大師」時,自己卻反覆說「我不是戰略大師,我是個戰術型的老工人」。

把「大射電望遠鏡」建到中國來

這個「老工人」,傾盡其生命於中國天眼。所有人提起南仁東,都會想起中國天眼。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什麼是中國天眼。中國天眼是科技含量極高的大科學工程,王宏甲認為自己是外行,擔心寫不好辜負了這項光榮任務。他在接到任務的第二天就去貴州天眼基地採訪。

在王宏甲撰寫的書中,用了很長的篇幅來帶領讀者進入「中國天眼」的世界:自古以來,人類一直生活在空氣中卻看不見空氣,也看不見電磁波。距今一個半世紀前,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論述了電磁波的存在。後來有人發明出無線電。它能穿過槍林彈雨,能飛越高山大海,能在所有的自由空間裡傳播。1993年,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URSI)第二十四屆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專家們討論著,該如何把無線電更充分地應用到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

書中寫道,就在這個大會的一個會議廳裡,另有一些人在討論,由於地球上無線電的大量使用,越來越多的電波幹擾了外太空信號的接收,再這麼下去,人類會被自己發出的無線電波封鎖在地球裡,無法對浩瀚宇宙做更深入的探索。於是他們提出:要抓緊建造新一代功能超強的大射電望遠鏡。

他們是這個大會「射電天文專門委員會」的天文學家。什麼是射電天文?「我想可以這樣表述,人類天文學可分作三大時代:用眼觀天的第一時代,用光學望遠鏡觀天的第二時代,用射電望遠鏡觀天的第三時代。天文學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影響,超出了很多人的認識。天文學是人類最古老的自然科學,因掌握天時才有農耕時代。中國因古代天文學發達而創造了世界上最輝煌的農業文明。直到大航海時代,凝聚著中國天文智慧的羅盤,仍指引著鄭和、哥倫布去打開大海之門。哥白尼、伽利略用光學望遠鏡觀天,由此催生的科技進步竟開啟了工業時代。若不信,再看看牛頓,他寫過《光學》,還發明了反射望遠鏡,他的萬有引力定律也是從天文學分娩出來的。」王宏甲描述道。

《中國天眼:南仁東傳》裡提道,現在是第三時代。世界各國的射電天文是怎樣的狀況?「英國的射電望遠鏡最早發現了脈衝星,有人因此獲了諾貝爾獎。德國有100米口徑的可轉動射電望遠鏡。美國350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被評為人類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它的重要性被認為超過阿波羅登月。為什麼?這裡說明的正是:它對整個自然科學的影響,是其他一切發明所不能相比的。」

在上述討論中,射電天文先進的國家,聲音就大。中國聲音較小。1993年,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只有25米。澳大利亞、荷蘭、日本、印度的聲音都比中國響。印度在赤道附近建造的巨型米波射電望遠鏡,由30臺45米口徑的旋轉拋物面天線組成。大家都認為,製造這樣的超級大射電望遠鏡,一國難以實現,要多國聯手,於是決定成立國際大射電望遠鏡工作組,這個工作組由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法國、德國、印度、荷蘭和俄羅斯的十國代表組成。南仁東沒有參加這次國際大會,他在北京。得知情況後,他向中國科學院提出,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爭取把「大射電望遠鏡」建到中國來。

天上有一顆南仁東星

「這可能嗎?那時沒有人會想到,20多年後,一個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會出現在中國貴州。它標誌著中國在天文第三時代挺進到了世界天文的前沿。南仁東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換來了它。當然,締造它的還有成千上萬名的科研人員、工人和中國悠久的文化精神,它是當今中國綜合國力的體現。」王宏甲表示。他知道,中國天眼的建造歷程無疑是艱苦卓絕的。

「在這個滿地都是金錢的年代,我這些學生在看星星。」這是南仁東對他的學生最高的評價。當年中國的科技、經濟條件都比較落後,能搞「兩彈一星」嗎?「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青年時聽過的這句話重新回到他的記憶裡,南仁東最大的收穫就是找回「自力更生,奮鬥圖強」。這也是在艱苦奮鬥中最使人發醒的環節。在幾經失敗、幾遇難題又背負巨大壓力的同時,南仁東仍鍥而不捨地堅持下去,既是司令也是兵,書中記錄道,在賓館開會吃飯是要錢的,南仁東自帶乾糧——餅乾,就像他在貴州大山裡選地址一樣。你相信嗎?在今天,他的學生們回顧南仁東,都說南老師特別能吃苦,特別節約,和工人關係好,平易近人。

南仁東孜孜以求的中國天眼,並不只是要造一個世界最大的望遠鏡看星星。南仁東並非不知其難。因為難,國際天文會議提出需要匯聚多國的財力、物力和科技力來聯合製造。因為難,所以南仁東多年來鍥而不捨地想把這個國際項目爭取到中國來。書中寫道,1997年,南仁東心裡逐漸意識到,不能把希望完全放在爭取國際SKA項目上。他想起了青年時在通化廠搞「向陽牌」可攜式收音機、電視發射機的時候,車間裡貼著的標語:「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一個意識仿佛突然在他頭腦裡生出來:我們應該獨立建造一臺500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這個計劃,陸續得到了大射電望遠鏡中國推進委員會一大批專家的認同與支持。這年7月,他們正式提出了「LT中國工程概念先導單元」,就是由我國獨立建造一臺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設想。

FAST這個創意,凝聚著眾多中國天文學家的夢想,在南仁東、彭勃等幾位核心專家的反覆磋商中形成,含義若用一個字表達就是「快」,蘊含著「追趕」「跨越」或「領先」的意思。國際上,有人把 FAST 解讀為「野心勃勃的計劃」。1998年夏天,南仁東親自為FAST設計了徽標。這個巨大的國際項目如果爭取到中國落地,意味著世界多種尖端的先進科技會因應用於此而流向中國,將會開啟多學科的未來發展目標。

2015年國慶前夕,隨著長度3.5千米的10千伏高壓線纜通過耐壓測試、變電站設備調試完成,FAST 綜合布線工程完畢,這標誌著「天眼」的神經系統建成。

2015年11月21日,南仁東在現場目睹了饋源艙成功地升起在大窩凼的上空。他舉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這個動作看起來猶如向天空中發出閃閃銀光的饋源艙致敬。陽光照在他仰望著的臉上,只見他滄桑的臉龐微笑著,流淌著淚水,他那小鬍子也已經變得花白了。

南仁東為科學事業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用無私奉獻的精神譜寫了精彩的科學人生。

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因病逝世,享年72歲。2017年11月17日,中宣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南仁東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從此,天上有一顆「南仁東星」。

《小康》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END·

相關焦點

  • 「天眼之父」南仁東的故事
    該書生動講述了「天眼」之父南仁東一生的故事:從成長歲月到爭取大射電望遠鏡國際項目,從向中科院提出由我國自主建設該項目到將終身精力投入這一事業,直至「中國天眼」橫空出世,南仁東病逝於工作崗位。這位科學家的一生,由這本通俗生動的傳記娓娓道來。人物傳記,顧名思義,是通過對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領域進行系統描述和介紹,以達到對人物特徵和深層精神反映的文學形態。
  • 「時代楷模」南仁東:人生最後22年只為「中國天眼」
    「時代楷模」南仁東:人生最後22年只為「中國天眼」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7年12月09日 16:35 A-A+   報告會上,五位報告團成員們結合自身經歷,從不同側面深情講述了和南仁東工作相處中不為人知的故事,向聽眾們展現了在南仁東帶領下,「中國天眼」從零起步做到舉世關注的探索歷程。  人生最後22年鑄就「中國天眼」
  • 南仁東:為「中國天眼」而生
    南仁東生前心心念念的「它」,正是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當時罹患癌症的他,惦記的仍是望遠鏡早出成果,以「回饋國家,回饋公眾」。南仁東當年是吉林省高考理科狀元,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畢業後在吉林通化無線電廠工作,後考取中科院研究生,從此奮戰在天文領域。他「一輩子幹成一件事」——擦亮探索和追問宇宙的「天眼」。
  • 科堂|燃盡生命,只為點亮中國「天眼」——南仁東
    科堂|燃盡生命,只為點亮中國「天眼」——南仁東 2020-10-09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天眼:「人民科學家」南仁東的漫長沉默
    70周年國慶閱兵展示的FAST望遠鏡模型 國慶七十年之際, 中國天眼的創始人南仁東「被授予「人民科學家」稱號; 國慶日當天,閱兵方陣威武雄壯,彰顯大國實力,緊隨之後的遊行花車,讓我意外地興奮,一個熟悉的架構漸漸映入眼帘,赫然曾現中國天眼的模型。
  • 中國天眼(FAST)之父——南仁東
    他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國家天文臺研究員,201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名單。南仁東先生還是我國天眼(FAST),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建造的發起者,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老人家在國內求學期間,先後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後來到日本國立天文臺深造,並任客座教授。直到1982年回國在北京天文臺工作並任副臺長。
  • 南仁東——為「中國天眼」燃盡生命 成就國之驕傲
    古巴詩人、民族英雄、思想家何塞·馬蒂的這句名言,是南仁東一生的寫照。1984年,南仁東利用國際上長基線網絡,對宇宙活動的星系核進行了系統的觀測研究,主持並順利完成了歐洲和全球十餘次觀測,成為當時天文界數一數二的科學家。天文界的泰山北鬥,由於聲名顯赫,曾經收到過美國、日本天文界的橄欖枝,給他的薪水比國內高出300多倍。
  •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被追授「時代楷模」稱號
    南仁東央廣網北京11月19日消息(記者潘毅 劉樂)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建設項目——「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的發起者和奠基人南仁東,近日被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時代楷模」的榮譽稱號。
  • 南仁東離開後,「天眼」怎麼樣了?
    資料圖:「天眼」(圖源:新華網)記者從近日召開的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悉,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發現43顆脈衝星。中國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和他的團隊,創造出了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讓中國的天文科研水平持續領先世界20年。
  • 建「天眼」望宇宙的「人民科學家」——南仁東
    文學院「學雷鋒,送溫暖」小組學生黨支部特推出【人物·故事·初心】欄目(共38期),廣泛宣傳推廣傑出人物的感人事跡,引導學生體悟拳拳愛國心、錚錚執著情背後的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現在讓我們一起走近第三十八期人物——「人民科學家」南仁東。
  • 「中國天眼」就像為他而生——南仁東的24載「天眼」夢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 題:「中國天眼」就像為他而生——南仁東的24載「天眼」夢新華社記者董瑞豐、閆睿南仁東的名字,與FAST密不可分。洪亮的嗓音,如今變得嘶啞,曾跑遍大山的雙腿也不再矯健。72歲的南仁東,把仿佛揮灑不完的精力留給了「中國天眼」——世界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FAST。某種程度上,他成就了FAST,FAST也成就了他。「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南老師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南仁東的同事和學生們評價。故事要從24年前說起。1993年,日本東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
  • 《中國天眼:南仁東傳》出版,再現「天眼」之父南仁東一生
    在新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天眼:南仁東傳》一書中,作者王宏甲這樣闡釋「中國天眼」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南仁東等人的偉大胸懷:「像王選、南仁東這樣的人,他們所做的事業都不是為了他們自己。」《中國天眼:南仁東傳》由北京聯合出版社今年3月出版,作者是國家一級作家、著名學者王宏甲。
  • 緬懷「天眼之父」南仁東
    緬懷「天眼之父」南仁東  2017年9月15日,中國天眼震撼世界時,後方卻傳來了噩耗,南仁東先生與世長辭!22年的信念和熱情,您讓中國睜開了天文學界的「天眼」,而您卻永遠的閉上了雙眼。南仁東先生的不幸逝世是中國天文事業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南仁東先生!
  • 舞臺劇《天眼之魂》公演 致敬時代楷模南仁東
    據了解,《天眼之魂》以多幕話劇的形式進行呈現,將舞美設計和多媒體視聽設計相結合,融音樂、舞蹈、戲劇、朗誦、科技元素等為一體,以南仁東團隊研發、建造「中國天眼」的傳奇故事為主線,講述以南仁東為代表的科學家們淡泊名利、待人誠懇、胸懷全局、鞠躬盡瘁為天文事業奉獻的感人故事。
  • 科學家南仁東教授簡歷資料 「中國天眼」發起人病逝
    天文界一大損失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病逝   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記者齊健、董瑞豐)「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南仁東因罹患肺癌、病情惡化搶救無效於15日夜間逝世,享年72歲。國家天文臺16日發布訃告稱,遵其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儀式。
  • 時代楷模——用生命鑄就「中國天眼」的科學家南仁東
    央廣網北京11月19日消息(記者潘毅 劉樂)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建設項目--「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的發起者和奠基人南仁東,近日被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時代楷模」的榮譽稱號。
  • 今天,緬懷「天眼之父」南仁東!
    2017年9月15日,中國天眼震撼世界時,後方卻傳來了噩耗,南仁東先生與世長辭!22年的信念和熱情,您讓中國睜開了天文學界的「天眼」,而您卻永遠的閉上了雙眼。南仁東先生的不幸逝世是中國天文事業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南仁東先生!
  • 南仁東:「天眼」築夢人
    (原標題:南仁東:「天眼」築夢人)
  • 榜樣的力量|「天眼巨匠」南仁東
    南仁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原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中國天眼」之父。當我們抬頭望向星空時,有一顆星是中國人驕傲和自豪之一,那就是「南仁東星」。它所紀念的南仁東先生,燃盡生命只為給祖國建造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天眼」。因為落後  更應奮起。1993年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要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
  • 「天眼之父」南仁東
    改革先鋒:「天眼之父」南仁東圖為無人機拍攝的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新華社記者 歐東衡/攝  南仁東,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工程的發起者和奠基人,被譽為「天眼之父」。他主導提出利用我國貴州省喀斯特窪地作為望遠鏡臺址,從論證立項到選址建設歷時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為FAST重大科學工程的順利落成發揮了關鍵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