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12月8日上午9點,「時代楷模」南仁東先進事跡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央視網消息(記者張曉琳 實習生齊琛冏)12月8日上午9點,「時代楷模」南仁東先進事跡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南仁東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家,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的發起者和奠基人。今年9月,南仁東先生因病逝世。中宣部追授南仁東先生「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報告會上,五位報告團成員們結合自身經歷,從不同側面深情講述了和南仁東工作相處中不為人知的故事,向聽眾們展現了在南仁東帶領下,「中國天眼」從零起步做到舉世關注的探索歷程。
人生最後22年鑄就「中國天眼」
中國科學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副局長鄭曉年
中國科學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副局長鄭曉年與南仁東並肩作戰多年。當年的選址團隊平均只有三十多歲,而南仁東已年過五十。鄭曉年清楚地記得,有一天下著大雨,南仁東執意要爬山去看一個窪地,結果意外腳下一滑滾了下去,周圍全是懸崖峭壁,幸好有兩棵小樹擋住了他。而這樣的險情整整伴隨著南仁東12年。
鄭曉年說:「南老師在他人生的最後22年,只幹了一件事,實現了一個夢想,就是建成了直徑500米、世界最大、最為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用生命鑄就了世人矚目的『中國天眼』!」
FAST團隊裡最勤奮和最累的人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工程副經理彭勃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工程副經理彭勃是南仁東22年的工作搭檔。「FAST已經設計了許多新技術,南老師成了FAST團隊裡最勤奮的人,也是最累的那個人。」在FAST概念醞釀期,他們提出了一種新技術,能讓不會動的望遠鏡動起來,但這無疑會極大增加整個工程的複雜程度。看到方案的南東仁對彭勃說:「你給我找了一個『大麻煩』,把我逼得毫無退路了。」但是為了把FAST建成世界最好的望遠鏡,南仁東還是承擔下了這個「大麻煩」,並使這個「大麻煩」成了FAST三大創新之一。
貴州省黔南州大數據管理局局長張智勇
「我對南老師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2015年他最後一次做完手術後,在寒冷的冬天又回到了貴州的望遠鏡臺址。他當時說『雖然我們現在快建好了,但是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很牽掛,要過來看看。』」貴州省黔南州大數據管理局局長張智勇在報告會後這樣告訴央視網記者。「南老師的精神值得貴州廣大科技工作者學習,我們要做好望遠鏡的服務、保障、保護工作,創造良好的運行環境,讓『天眼』能夠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張智勇說。
敢於挑戰眼光長遠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高級工程師楊清閣
究竟是什麼讓南仁東成為時代楷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高級工程師楊清閣告訴央視網記者:在他眼裡,南仁東是一個敢於挑戰並且眼光長遠的人。20年前,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只有25米,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是350米,但是南仁東提出我們要做500米的望遠鏡。「夢想不是空想,是建立在他的知識和能力之上的。當時他能預見到今天中國的發展和中國的科技實力,並把事情堅持不懈地做成。正是這種高瞻遠矚和堅持不懈的執著,讓他成為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榜樣和真正的時代楷模。」
中國新聞社科技記者張素
中國新聞社科技記者張素在報告中講述了南仁東少年到壯年留下的許多傳奇故事。她還表達了廣大網友的心聲:「南仁東這樣的科學家永遠是那麼默默無聞,我們不一定很早就認識了他們,但是我們知道,是他們讓我們的民族有了可以站起來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