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2018-01-05 11:21 來源:澎湃新聞
人生最後22年,他只幹了一件事——為中國建成世界一流水平望遠鏡FAST。
1月5日上午,由中宣部、科技部、中科院、中國科協、貴州省委聯合主辦的南仁東先進事跡巡迴報告會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
南仁東是中國著名天文學家,生前是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簡稱FAST)的發起者和奠基人,被譽為「天眼之父」。
南仁東他主導提出利用貴州省喀斯特窪地作為望遠鏡臺址,從論證立項到選址建設歷時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為FAST重大科學工程的順利落成發揮了關鍵作用,實現了中國擁有世界一流水平望遠鏡的夢想。
去年9月,南仁東因病逝世。去年11月,中宣部追授南仁東「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弘揚南仁東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中宣部等去年12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南仁東先進事跡報告會,隨後赴貴州、上海、吉林、甘肅、廣東、安徽等地舉行巡迴報告會。
報告會上,中科院北京分院業務主管韓博作了題為《科技報國,築夢蒼穹》的報告。
韓博表示,在與南老師並肩作戰的日日夜夜,能深深地感悟到南老師忠於祖國、奉獻人民的愛國情懷,敢為人先、堅毅執著的科學精神,淡泊名利、忘我奉獻的高尚情操,真誠質樸、精益求精的傑出品格。
「南老師在他人生最後的22年,只幹了一件事,實現了一個夢想,就是建成了直徑500米、世界最大、最為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用生命鑄就了世人矚目的『中國天眼』FAST!」韓博說。
貴州省科技廳副廳長、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副經理彭勃作了題為《科學魂,澆築大國重器》的報告。
「我和南仁東老師都是王綬琯老院士的學生,又因FAST成了22年的工作搭檔。」彭勃回憶道,「記得工程伊始,需要建一個水窖。施工方送來設計圖紙,他迅速標出幾處錯誤,打了回去。對方驚訝極了:這個搞天文的怎麼還懂土建?後來大家才知道,南老師是以『戰術型老工人』自居的。不懂巖土工程的他,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學習相關知識,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高級工程師楊清閣作了題為《您的身影,是我追隨的目標》的報告。
楊清閣說,建設FAST這樣一項大科學工程,是完全沒有先例的。南老師作為工程的核心推動者,從宏觀把握到技術細節,事無巨細,執著堅持。他在這20多年裡幾乎沒幹別的,就專注地做了這一件事情。
他表示,南老師建造「中國天眼」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整個射電天文界,尤其是為了年輕的研究生、博士後以及下一代的天文學者。「通過FAST工程的實施,南老師也培養了一支良好的研究隊伍。」
此外,貴州省黔南州大數據管理局局長張智勇作了題為《千山崇仁萬水向東》的報告,中國新聞社記者張素作了題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報告,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講述了南仁東先生的突出貢獻、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
本場報告會由市委宣傳部、市科技黨委、市科委、市科協、中科院滬區黨委承辦,各主辦單位負責同志,全市宣傳、科技系統負責同志,基層黨員幹部代表,青年學生代表和社會各界代表約500人參加了報告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探索
我在國家天文臺脈衝星搜索組,關於「中國天眼」和神秘的脈衝星,問我吧!
關鍵詞 >> 天眼,南仁東,天文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