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中的這個老人叫做南仁東,他是中國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主要的研究領域為射電天體物理和射電天文技術與方法,負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科學技術工作。
他最早提出FAST工程概念,提議利用貴州省喀斯特窪地作為望遠鏡臺址,從論證立項到選址建設他一共花了22年,終於兌現了自己在心中許下的承諾,他窮盡畢生精力成就了我國在天文領域領先國際20年的偉大壯舉!
七十二載人生路,他好像只為FAST而來,殫精竭慮,以命相搏,成就了一段世間傳奇,學界絕唱。
就是圖片中這一口像大鍋一樣的東西,是這位老人畢生的心血,他叫做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它直徑500米的口徑,相當於30個足球場,可以接收到百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如今,它正矗立在我國貴州偏僻山區裡。
科研之路向來艱辛,他為選址走遍我國西南大山
他一生樸素低調,卻為了FAST高調發聲,對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而言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建造計劃,大膽得近乎瘋狂。無論地質條件、技術條件還是工程成本都難以達到相應的標準。此時,幾乎所有業內專家都不看好這個項目。
儘管如此,他並沒有放棄。從1994年到2005年,他自掏腰包走遍了貴州大山裡的數百個窩凼只為尋得一個合適的臺址。亂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裡,沒有路,只能從石頭縫間的灌木叢中,深一腳、淺一腳地挪過去。皇天不負有心人,這個合適的地方被他找到了——這裡幾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體圍繞,天然擋住外面的電磁波。
「20多年來他只做這一件事。」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說,「天眼」項目就像為南仁東而生,也燃燒了他最後20多年的人生。
「戰術型老工人」精益求精,忘我工作
南仁東說:「我是一個戰術型的老工人。我們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做,儘快地把這臺望遠鏡調整好,用這些成果來回饋公眾、回饋國家。」
2007年,FAST終於成功立項了。但隨之而來的卻實近乎災難性的風險——索網的疲勞問題。對當時購買的鋼索結構實驗發現沒有一例可以滿足FAST工程的使用需求。開挖工程已經啟動,如果索網問題不解決,一切工作都要擱置不前。南仁東頂著巨大的壓力,踏上了漫漫「求索」之路,幾乎跑遍了半個中國,先後參與了一百多次試驗。終於研製出了能滿足FAST要求的鋼索結構,化解了這個對FAST最具顛覆性的技術風險。
但長期的奔波勞累讓南仁東的身體大不如從前。儘管如此,他仍然如期出現在施工現場,仍然親自爬上100多米高的鐵塔,檢查一個滑輪。
放棄高薪工作,義無反顧回國築夢
1984年,南仁東開始使用國際基線網,對活動星系核進行系統觀測研究,此時的他已經是馳騁於國際天文界的一流科學家,得到了全世界天文界的青睞。在如此輝煌的時候,他卻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毅然捨棄了國外的高薪,回國就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副臺長。此時,南仁東在國外的日薪已經等於國內的年薪,相差整整365倍。但他從未後悔過這個決定。
他的成就很偉大,但他從來都把自己看的很小。他對同事和學生們都很隨和、平易近人可以互開玩笑也可以敞開心扉。但如果碰到對FAST工作不夠認真的人他會毫不留情地批評,脾氣「壞」得很。雖然南仁東對工作要求極嚴,但他並不專橫,重要的技術決策,他會認真聽取技術人員的意見。他淡泊名利一生沒得過幾次獎,屈指可數中的一次是獲得——「CCTV2016年度科技創新人物」。然而,在領獎時南仁東只說了幾句話裡面沒有一句是講自己的。
南仁東說:「這個東西(FAST)如果有一點瑕疵, 我們對不起國家。回首往事,有苦有甜。它不是我個人,有點關係,不大,它是一大群人的拼搏和努力。」
即使在生命盡頭,仍然心系工作
在被查出罹患肺癌,他也並沒有放下自己手頭的工作,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他依然密切關注著FAST的每一項進展。
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終於在貴州告成。它的建成為探索宇宙奧秘提供了獨特手段,為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發展和國際科技合作提供了世界領先的創新平臺。然而在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老師因為過度工作,自身病情加重,肺癌突然惡化,搶救無效逝世,最懂天眼的走了,享年72歲。遵照南仁東的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儀式,他的離開也如他生前一般低調。
2019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舉行,南仁東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他將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天眼」,「沒有他,就沒有『天眼』」。他不希望被人們記住,但人們又怎會忘記他的卓越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