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國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研製團隊的「大專家」,是無數年輕人心中的「主心骨」。從資源二號到嫦娥一號,從圓夢月球到逐夢火星,有他在,「發射不緊張、隊員吃得香」。為中國航天事業尤其是空間事業兢兢業業奉獻50餘年,一生矢志「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科學家」。他,就是此次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
「我們需要做一些『冒險的事情』,真正去開拓、去創新」
1月3日,中國人自主研製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穩穩地降落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中國代表全人類首次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在嫦娥四號成功落月的當天,一張照片(見上圖,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在網上火了:嫦娥四號成功落月的那一刻,74歲的葉培建(左一)靜靜走到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的身後,對她表示祝賀和鼓勵;而作為與葉培建共事多年、亦師亦友的張熇,此刻再也無法掩飾住內心的激動,流下了幸福的淚水……兩代「嫦娥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我們一起經歷了那麼多,以後要走的路還很長!」葉培建深有感觸地說。
誠然,從嫦娥一號艱難立項,到嫦娥四號究竟去哪兒,葉培建的探月之路,走得並不容易。
嫦娥一號時,研製經費有限,葉培建和同事們一起,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精打細算地鋪就中國第一臺月球探測器的「奔月」之路。
嫦娥四號時,鑑於嫦娥三號成功落月,有人認為我們應該見好就收,為了穩妥起見,還是應該把探測器落在月球正面,葉培建則極力主張到月球背面去。
「對於技術的進步和人類探月事業的發展,我們需要做一些『冒險的事情』,真正去開拓、去創新,開闢新的天地。」葉培建說。
思想有多遠,才能走多遠。就這樣,中國的「奔月之夢」在葉培建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舉世矚目的圓夢之旅,書寫了人類探月史上嶄新的一頁。
「要用『航天夢』來託舉『中國夢』」
偉大事業都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
曾有人質疑,為何要花如此大的代價和精力去探索月球和火星以及更深遠的宇宙?
對此,葉培建總是抱有自己的態度:「人類在地球、太陽系都是很渺小的,不走出去,我們註定難以為繼。月球是全人類的,但誰開發誰利用,我們今天不去,以後可能想去都難。」
過去,國家在一窮二白、比較落後的情況下,是幾年一顆衛星。現如今一年幾十顆衛星,讓中國人有了更多仰望星空的能力。實踐證明,只有創新才能讓我們的國家發展得更快、更好。
「過去我總說,『要做個可怕的人』,就是要讓困難怕你。」葉培建認為,航天是一項「差一點點就成功、差一點點就失敗」的事業,面對困難就要迎難而上、越挫越勇。當前,我們的國家面臨更嚴峻的形勢、更複雜的變化,我們要發展,就必須要靠創新,必須要技術上更強大。
中國探月工程的論證報告提出,到2020年前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計劃。葉培建告訴記者,明年,我們計劃中的嫦娥五號將完成採樣返回;緊接著,對火星的探測也將拉開帷幕……
「火星探測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行星探測,第一次火星任務將會把三件事情一次做成:首先將探測器發射到火星,對火星進行全球觀測;其次降落在火星;同時火星車要開出來,在火星上巡視勘測。這將是全世界首次在一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完成上述三個目標,在工程實現上是很大的創新,中國現在就是要做別人沒有做的事情。」葉培建說。
「一個偉大的中國,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必然方方面面都要強,要用『航天夢』來託舉『中國夢』。」葉培建說,隨著月球採樣返回、火星探測、建設空間站等任務的完成,我們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只有把今後的事情做好,把隊伍帶好,才能夠對得起這個稱號」
「親愛的葉培建爺爺:得知您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我們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的全體『小海燕』要向您致以少先隊員最崇高的敬意:敬禮!祝賀您,葉爺爺!」
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後,葉培建收到一封杭州小學生寫給他的信。
在不少大學校園的講臺上,在很多小學校園的課堂裡,人們總能見到這位年過七旬的葉院士。
「我的這份成績是人民給的,我是人民的科學家,也必然發自內心地感謝人民。」葉培建總是告誡自己,永遠做人民的一分子,繼續努力為人民服務。
雖然已經74歲了,葉培建仍稱自己「身體還可以」「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只是千千萬萬個中國航天人的代表之一,只有把今後的事情做好,把隊伍帶好,才能夠對得起這個稱號,無愧於人民。」葉培建說。
(據新華社電 記者胡喆)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