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85歲的作家王蒙獲得「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他作為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文學創作者,用深情的筆觸,描繪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文化的繁榮興盛,見證並推動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
近日,展示新中國70年文學創作成果的「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首發,作家王蒙的《青春萬歲》名列其中。從1953年創作,到1983年被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這部記錄了新中國第一批知識青年投入祖國建設洪流,樹立共產主義遠大人生理想的作品,深深感染和影響了幾代青年人。
王蒙:我是和共和國的命運息息相關的,在共和國的繁榮發展機遇當中,我也分享了這種光榮,我以這70年的歷史,來作為我寫作內容,為什麼我能堅持寫下來,因為我有最真切的對共和國的體驗,感動和記憶。
王蒙1934年出生在北京,正如小說《青春萬歲》中充滿理想和信念的年輕人一樣,11歲那年他遇到共產黨人李新、何平,懷著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王蒙與北京的地下黨建立了組織聯繫。1948年,年僅14歲的他加入地下黨,成為一名對共產主義有堅定信仰的「少年布爾什維克」。
王蒙:我還不滿12歲,就和北京的地下黨建立了固定的聯繫,距離我14歲的生日還差5天,破例地以這個年齡加入了地下黨。我為什麼選擇革命,一個少年的心情就是盼著天翻身,地打滾,中國才有希望。
在15歲的王蒙眼中,文學和革命是他要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1953年,19歲的王蒙開始構思《青春萬歲》,1957年,《文匯報》連載刊登《青春萬歲》部分章節,王蒙以這種方式永久地記錄下共和國創建初期最為激情和浪漫的歲月。
王蒙:從舊中國到新中國,這使我激動,我就覺得我需要記錄一下一代青少年在這個社會大變動中,他們的經驗,他們的體驗,他們的激情。正像我序詩裡寫的,所有的日子都來吧,我所珍惜的這些日子,我所感動的這些日子,我所咀嚼的這些日子,這就是我寫作的源泉,就是我寫作的依靠。
1956年,時任共青團北京市東四區區委副書記的王蒙,長期在基層工作,看到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社會消極現象,創作了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青年人》,在《人民文學》發表,因小說中對官僚主義的批判描寫,引發社會爭鳴和文化大討論。
王蒙:(這部小說)也是《青春萬歲》的一個延伸,就是說對新中國的一種浪漫的憧憬,和事實上你看到的生活中的各種平凡的一面,或者也有不是最理想的一面,這在青年人心當中引起的困惑,追求,願望,嚮往。
1978年,他把在新疆的16年生活經歷寫成了長篇小說《這邊風景》,記錄新疆伊犁地區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展現了新疆獨特的風土人情,並通過小說中的眾多人物形象,表達了對於個人與國家的命運,個人與歷史關係的思考。
王蒙:寫了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們國家的一種特殊的境遇裡面,人民他們的美好生活,他們的美好願望,和他們所受到的考驗,在今天來說,這個意義更大,對維護國家的統一,維護各個民族的團結。
1979年,中國步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和外來文化思潮的湧入,再次激發了王蒙積蓄已久的創作熱情,他進入了創作的「井噴」時期,在幾年的時間裡先後發表了《夜的眼》《活動變人形》和散文評論集等產生巨大社會反響的作品。
步入晚年,王蒙專注研究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出版了《老子十八講》《與莊共舞》等文集。2017年《王蒙談文化自信》出版,收錄了王蒙近十年來,特別就「文化自信」相關主題所作的20餘篇文章、講演和訪談,從「歷史的經驗與責任」「對傳統文化的自信」「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等視角,對文化自信的時代意義與實踐啟示進行理論探討。
王蒙:中國文化它優秀的地方是什麼,今天仍然有積極的意義,黨的十九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有一個提法,融入於中國革命的時間、建設的時間和改革開放的時間,紮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所以這個提法也就是把文化自信的說法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一個概括。
今年,恰逢新中國70華誕,迎來85歲生日的王蒙依然忙碌地奔波在各地參與普及推廣傳統文化的各種社會活動,對於此次獲得「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他說,這對一個藝術家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王蒙:我們這個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則,就是為人民服務,人民的幸福在於共和國的穩定和繁榮發展,所以用「人民」來冠名,這是最大的一個肯定。我們需要的人民藝術家是各種各樣的,應該是受到人民歡迎的、喜愛的,而且本身也是關注人民,尤其是愛人民的。(央視記者 石巖 桂姝蕾 雪榮 瑞寧 石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