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晚,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長、「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蒙應邀來到由黃埔書院、廣東財經大學等聯合主辦的非常道公益讀書會暨廣財紅色大講堂,進行了《文學與閱讀》主題分享。「有人跟我說,現在不是託爾斯泰、巴爾扎克的時代了,你再寫那麼長的東西,沒人看了,大家都忙忙碌碌沒工夫看。但我不這麼看。」王蒙說,在手機時代,文學依然是「硬通貨」。在今天,我們要更要追求能代表我們時代巔峰的高級作品,決不能永遠停留在抖音、段子水平上。「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水平上,上無法對祖宗,下無法見兒孫。」王蒙說。
在開場白中,王蒙表達了對人們看手機時間越來越多、看文學作品越來越多的擔憂。「現在出現了一種說法,隨著新媒體和多媒體的出現,文學的受眾在減少,過去很多人假期看小說是很重要的消遣,現在看小說的人要比看手機的人少了。打開網絡搜索紅樓夢,也許一連翻十頁過去了,你都看不到紅樓夢,因為前面的全都是關於紅樓夢的電視劇的消息和連結。」
「文學是不會滅亡的」
他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做了一個調查,最看不下去的書是《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中國的四大名著都是看不下去的,外國的很多名著也是看不下去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都在列。網絡的發展豐富了人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帶來負面效果:那些最精英、最經典的東西被淹沒在通俗性的、娛樂性的東西裡面,一個長篇小說的點擊率還不如一個抖音短視頻。
但隨後,王蒙話鋒一轉。他說,文學是不會滅亡的。文學仍然在一切藝術形式中居於特別重要的部分,語言和文字是思維的符號,語言和文字的發達是思維的發達,是文化積澱的發達。所以,文學不但是文字的藝術,也是思維的遺書,讀文學書讀的多的人思維比較發達,比看抖音的人的思維要發達一些。
在講學現場,王蒙旁徵博引,展示了自己文學大家的功底和風範。王蒙說,文學不但讓思維發達,還兼有其他功能。比如,文史是不分家的,《史記》既是文學作品,也是歷史作品,《三國演義》既有文學的演繹,但在其中也能學到很多歷史知識。司馬遷的文筆實在是太優美了,《史記》中許多的故事,都有感人的情節,否則不可能流傳到今天。比如,在項羽霸王別姬中「項王泣數行,左右皆泣」,寥寥數字便將項王悲壯命運躍然紙上,他在讀到這裡時都感動得落淚。「項王泣數行, 我認為是3-5行,為什麼?如果是兩行,直接說兩行就行了,沒必要說數行,如果是超過5行,那就成一片了。為什麼說左右皆泣呢?文學作品對哭的描寫是很具體的,又有眼淚,又有哭聲,叫做哭,有眼淚,沒哭聲,叫做泣,有哭聲沒眼淚,叫做嚎。項王不能嚎,左右也不能嚎,嚎的話就拖出去處決了。」王蒙說。
《範雎蔡澤列傳》一句「範先生別來無恙乎?」也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葛描繪得淋漓盡致。「一句別來無恙,都把我感動死了。」他說,關公在華容道上釋放走曹操的故事,也跟「別來無恙」有關。赤壁之戰之後曹操非常狼狽,到了華容道,曹操看到了關字的旗幟,曹操說沒事了。曹操說,「將軍別來無恙乎?」關公一想到曹操曾有恩於自己,他說,「放開,走。」曹操這才僥倖保命。「別來無恙,你要用白話文翻譯,該怎麼翻譯呢?『你沒毛病把?』或者『好久沒見了,你沒得新冠吧?』想來想去沒辦法把他翻譯成英文。如果曹操喜歡講英語,見到關公說一句『Are you ok?』估計就得人頭落地了。只能是將軍別來無恙乎。他還不能廢話,還不能上前說,哥們你別忘了當年你困難時我是怎麼對待你的,你可不能對不起人,趁火打劫,把我腦袋收下去。這樣說,都不行。」王蒙感慨說,中國文學的文字魅力,妙不可言。
文學是「硬通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
王蒙說,儘管現在很很多人看手機,但文學是藝術的硬通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用語言文學講一段故事、一段詞、一段歌謠、或者一個笑話,比接受任何技術性強的藝術都更容易,接受其他藝術必須藉助於語言文學。「你看文物展也需要有說明書,看芭蕾舞也需要有一個文字類的劇場說明。」
他說,懂文學可以教人談戀愛、寫情書。「如果沒有文學,愛情還能剩下什麼呢?那就只剩下動物的本能。」他幽默地說,阿Q有一天見到小寡婦吳媽,說:「吳媽,我要和你睏覺」,這是性騷擾。但如果阿Q懂得文學,懂得徐志摩的詩,給吳媽背上那麼一段,假設吳媽的水平低一點,她還可以唱鄧麗君的歌《月亮代表我的心》,兩個人文學改變命運,「可憐的阿Q在舊社會找到一個吳媽也挺好,兩個人挺合適的。所以,沒有愛情的文學,就沒有文學化的愛情,沒有文學化的愛情。」
文學不僅通經濟,還通生物學。恩格斯說,他看巴爾扎克的小說,比看當時所有經濟學家的著作得到的經濟知識更多,這表明文學可以通經濟學。列寧說,託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蘇聯當年有一部小說,叫做《我們的夏天》,因為對鳥的描寫特別好,作者被吸收進蘇聯科學院生物學院士,這表明文學還可通以通生物學。還有人從文學作品中看到了中國的曆法、地震史、氣象史。「通過文學的閱讀,能大大提高我們的智商、情商,各個方面的知識,改善我們的品德,改善我們的生活方式,作用太大了,你怎麼估計他的作用都不為過。」他說,毛主席1956 年在《論十大關係》中,談到中國和外國的差距時說,中國除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在文學上有部《紅樓夢》,對《紅樓夢》的評價之高,可以說是無以復加了。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我不懂粵語,但也愛看粵劇」
王蒙語重心長地說,在今天,我們要創作出要有人人都懂的、點擊率幾百萬、有票房上億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但更要有尖端的、能代表我們時代巔峰的高級作品,決不能永遠停留在抖音、段子這種文化快餐的水平上。「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水平上,上無法對祖宗,下無法見兒孫」,說到這裡,王蒙提高了音調。
王蒙舉例說,現在武漢的黃鶴樓並不是在原址建的,是上世紀80年代建的,但黃鶴樓依然是武漢最吸引人的旅遊點之一,為什麼?因為有崔顥、李白這樣的文學家,在於「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樣的名句。只要文學不死,黃鶴樓就不倒,與黃鶴樓有關的歷史都不會消逝。沒有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會有今天的嶽陽樓嗎?沒有《滕王閣序》能有滕王閣嗎?現在鸛雀樓重新修起來了,那也是離不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王蒙說,在網絡的影響無所不在的今天,我們依舊要追求最偉大、最天才、最經典的作品。他舉例說,儘管聽不懂廣東話,但這並不妨礙自己對粵劇的喜愛,自己也愛聽粵劇,尤其是對紅線女一生對戲劇藝術的追求充滿敬意。
讀書要啃點硬骨頭費點牛勁
王蒙還和公眾交流了自己的閱讀心得。他說,不能光「悅讀」,還要有苦讀和攻讀。在讀書過程中要下功夫,費牛勁,就像打仗攻陷堡壘一樣。我們要看有點看不懂的東西,別光看那些看著舒服的東西。簡單看著舒服的東西越看越傻,越傻越樂,越樂越傻,光看那種書的結果就是讓自己越來越笨。我們要讀點能讓我們長學問,長見識,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的書。
王蒙以自身經驗為例,他說,自己學歷有限,讀到高一就調出來到北京團市委工作了,英語也很差,但自己卻讀過大本的英語書,秘訣就是苦讀。「一本英語書如果詞彙能看懂40%,我就敢看。我一邊看,一邊查字典,一邊查字典,一邊猜。這也是一種樂趣。猜完了我再查字典,最後發現,猜對了的佔75%以上。回過頭再看一遍,對這本書的掌握就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到後來,他還翻譯過眾多國外的文學名著。他覺得讀這些書是極大的享受,讀完以後真的感覺到自己真的提高了。所以他建議,讀書要啃點硬骨頭,要讀一些自己不能夠完全掌握的書,一些跟自己的本行距離比較遠的書。閱讀不單有量,還有有質,要把閱讀當成一場又一場的硬仗來打。
在60多年的創作歷程中,王蒙寫了1800多萬字作品,但直到今天,他依然筆耕不輟,基本上每年都有新作問世,他笑言,自己到現在依然是一線「勞力」。要趁著自己精神頭還挺足,繼續保持著這種勞動力。
王蒙聽了黃埔書院的創立和運行情況後,他覺得非常的感動。王蒙先生透露,這次公益讀書會已經創造了他近20年來的一個紀錄,晚上的時候他86歲高齡居然還如此興致勃勃,跟大家交換著最喜愛的文學和讀書的看法。
黃埔書院院長仲偉合在致辭中表示,在不平凡的2020年,這次的分享交流彌足珍貴,讓我們對閱讀有了更深的審視、思考和感悟。一方面傳媒發展帶來的泛文化閱讀,在侵蝕我們甄別文學精品的耐心和定力,另一方面泛文化閱讀也讓我們逐漸喪失對一本好書精華的深入理解、消化和吸收。優秀的文學閱讀,可以思考人生、創造理想,還可以豐富情感、陶冶品行。這些思考讓黃埔書院更加堅定倡導全民閱讀、推動終身學習和文化傳播的使命擔當。
疫情期間每天舉辦家庭歌詠比賽
雖然已86歲,但王蒙依舊精神矍鑠。去年9月,王蒙獲得「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前夕,本報記者曾在北京見過他,與那時相比,白頭髮似乎又略微多了一些。演講前,記者和他聊了一會兒,記者正準備誇讚他「身體很好」時,王蒙連忙擺擺手,哈哈一笑,「千萬不能亂吹,一吹就嗝屁」,這位「人民藝術家」的幽默可見一斑。王蒙透露,自己現在每天都會堅持到樓下散步,走六七千步,再加上到樓下取快遞,打電話,一天要走9000步。此外,自己還堅持半冷水洗澡,喜歡遊泳。這就是自己的「長壽秘訣」。
王蒙說,疫情期間自己一直想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但歲數大了,也不可能去武漢做點什麼,但他想,還是要做點什麼,不要讓這個時間虛度。疫情期間他也沒閒著,專門寫了一篇《2020年的春天》,記錄自己在疫情中的感受。除此以外,疫情期間不能外出,一家人也「苦中作樂」。每天晚上,一家人在家裡的微信群裡進行歌詠活動,或者叫歌唱比賽。他的3個子女都一起參與進來,其樂融融。「我把所有的紅歌我都唱了一遍,1949年之前的的流行歌曲,我都會,什麼《夜來香》,還有一些世界名曲等我都會唱。我會唱的多,他們都說,『爸爸你可真厲害』,但孩子們有他們的優勢,他們有合唱軟體,能調出伴奏音樂來,比我的技術高,唱完了,我們還要互相打分,疫情期間的80天。」王蒙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雖然80多歲了,但依然用微信。「疫情期間,我在家裡的微信群裡發了3000多塊錢紅包。」他笑著說。
昨天王蒙在臺上演講時,本報記者就坐在王蒙妻子的後面,演講前,臺下的妻子向他揮揮手,王蒙眼中含著笑意,點了點頭。這位八旬老藝術家,依然享受著自己甜蜜的愛情。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肖歡歡實習生洪豆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肖歡歡實習生洪豆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肖歡歡實習生洪豆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