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駐佛山記者 段煜第
中國科學院院士、佛山季華實驗室葉恆強研究員,近日受邀出席「2020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並作專題報告。會間,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為葉恆強院士頒發「中國電子顯微學終身成就獎」,以表彰其在電子顯微學研究領域五十餘年來的辛勤耕耘,以及對中國電鏡事業發展壯大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上圖 朱靜院士為葉恆強院士(左)頒發中國電子顯微學終身成就獎。
「中國電子顯微學終身成就獎」是我國電子顯微學領域最高獎項,葉恆強院士是繼朱靜院士、陳德蕙教授後第三位獲得此項殊榮的專家學者。在頒獎儀式上,葉恆強院士首先感謝學會的認可,並坦言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是與自己一路走來的研究學者們共同努力的結晶,他將繼續盡其所長,助力中國電鏡事業煥發新的生機。
上圖 葉恆強院士作「走進電子顯微學」專題報告
會上,葉恆強院士以「走進電子顯微學」為題,回顧了自己與電子顯微學的故事,分享了不同階段的科研歷程與感悟。葉恆強院士1964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物理專業,隨後到中科院金屬所攻讀研究生,師從郭可信先生,由此結緣電子顯微學。1984年,作為我國最早從事固體原子相研究的科學家之一,與國外同時獨立地發現晶體塊體中傳統晶體學不允許的五次對稱性,發現並研究了二十面體對稱、八次對稱等準晶相,為我國在準晶實驗研究居於國際前列作出了突出貢獻。1990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曾擔任國家973計劃專家顧問組專家,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三項、攀登計劃預選項目一項、973計劃材料領域項目一項。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院部級科技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出版著作6部、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400餘篇。
2019年12月,葉恆強院士回到家鄉廣東,加入廣東省重點實驗室—–佛山季華實驗室,在科研領域繼續深耕。佛山季華實驗室將以葉恆強院士為核心,集聚材料分析測試領域高端人才,組建高水平科研團隊,建設材料分析測試中心,打造材料微觀結構表徵、力學性能測試、使役行為分析等全面的先進材料檢測平臺,為實驗室的增材製造、微納製造、半導體技術與裝備等方向相關的先進材料應用研究提供支撐,力爭建成華南地區乃至全國材料科學和先進位造關鍵材料與器件特性檢測分析的一流平臺。
佛山晉朝時名「季華鄉」,「季華」一詞至今已存續沿用超過1500年。以「季華」這一名稱命名實驗室,既體現了佛山歷史人文底蘊,也體現了薪火相傳、在新時代傳承出新、以先進位造引領謀劃高質量發展的願景,為千年傳承賦予新意義。佛山季華實驗室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三山新城,即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內,是首批4家廣東省實驗室之一,規劃建設總面積近1000畝。2018年4月24日,先進位造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被正式命名為佛山季華實驗室。平臺目標以國家實驗室為目標,打造成為國內一流、國際高端的戰略科技創新平臺。季華實驗室將規劃建成9個實驗室,包括:增材製造實驗室、機器人與先進控制實驗室、生物製造實驗室、全光製造實驗室、精密儀器與智能裝備實驗室、先進設計與協同實驗室等。實驗室還將建設全國產微電子裝備實驗平臺、新興光學元器件加工平臺、智能化製鞋製衣生產線、智能化建材生產線等相關裝備。
為舉全市之力支持佛山季華實驗室建設,2018年~2022年,佛山市、南海區兩級財政每年共投入不少於10億元、共計55億元用於實驗室建設發展;2022年~2031年,在實驗室成熟階段,調動包括社會資金在內不少於100億元支持科研成果產業化。佛山季華實驗室將建設成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圍繞國家和廣東省重大需求,集聚、整合國內外優勢創新資源,打造先進位造科學與技術領域國內一流、國際高端的戰略科技創新平臺。
先進位造是製造業中創新最活躍、成果最豐富的領域,也是價值鏈上高利潤、高附加值的領域。而佛山製造業基礎紮實,具有發展先進位造技術的良好產業基礎。近兩年來,佛山正在加速打造面向全球的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對先進位造領域的科技創新需求日益強烈。早在2017年,佛山在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方面屢創紀錄,全年新增省級工程中心233家、累計達628家,省級工程中心新增數和總數均居全省第二。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大型工業企業實現全覆蓋、建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量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