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去小行星採礦中國10年內就能做到

2020-12-04 網易科技

(原標題:去小行星採礦,中國10年內就能做到)

我國著名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葉培建院士8日表示,小行星資源開發必將是未來航天發展方向之一。「我國只要去做,10年內就能開展示範性工程;要實現大規模開採,大約需要50年左右。」他說。

科技日報記者從當日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舉行的小行星探測學術報告會上了解到,小行星特別是近地小行星,是近期最有價值的太空探索目標之一。五院月球和深空探測領域辦公室技術負責人黃江川認為,我國應在「十四五」期間實施一次高起點、標誌性的小行星探測任務。

葉培建在會上表示,利用小行星天體自身的軌道特性、物質特性等,開發的可能性有很多。例如有些小行星稀有金屬含量能達到地球的數倍,價值幾十萬億美元;小行星整體也可以作為巨型太空飛行器進行開發。目前主要的設想方案,包括將其作為資源開發平臺和星際航行平臺。

資源開發平臺近期方案設想是,捕獲一顆小行星,將其控制在可達範圍內,然後開展機器人或載人資源開採,獲取小行星上的稀有資源後返回地球。或者直接利用小行星的礦物資源,開展在軌建造工作等。

「從未來載人小行星探測的銜接性、提取小行星資源支持後續深空探測任務角度,以及捕獲後對地球的碰撞威脅、動力學可行性角度考慮,我國未來實施的小行星捕獲任務,或許會將小行星『抓』到環月高軌或日地拉格朗日2點。」葉培建說。

該方案的遠期設想,是將小行星作為太空中轉站,為人類建立空間設施及星際航行轉移系統提供基礎材料,開展更深遠探測任務。

星際航行平臺方案將對小行星的軌道進行利用。其設想是,讓探測器在小行星表面著陸,或休眠或開展探測,其間將小行星作為擺渡平臺。當小行星到達合適的位置,探測器再飛向深空目標。此舉可減少探測器的推進劑需求,降低探測器規模或拓展探測距離。未來,人類還能在小行星上建立密閉的大型生態循環系統,利用小行星的能源收集和供給維持系統運行;利用小天體自轉產生的離心力模擬地球重力環境,以滿足太空人的居住要求,形成一個個太空移動家園。

設想很美好,和現實之間卻隔著眾多技術坎。葉培建說,小行星探測在「選、探、控、用」等方面涉及諸多關鍵核心技術。比如在選擇小行星目標時,涉及參數識別與分析、科學價值評估、工程可行性分析等;對目標小行星開展前期探測,要解決長時間星際飛行電源與燃料供給、深空暗弱目標自主導航,以及弱引力天體的捕獲、著陸與附著、表面運動等問題;對於選擇併到達的小行星目標,需解決如何在近距離實現小行星操控作業的問題,包括消除小行星的自旋,偏移它的軌道或將其轉移至目標區域等。

對小行星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時,首先要攻克原位資源利用技術。葉培建說,這是勘測、獲取地外天體的天然或廢棄資源,用於維持可長期在地外生存產品和服務的技術。包括對目的地的勘測、勘探,原始資源的採集和預處理,原始資源轉化為推進劑、能源、生保等消耗品的加工生產過程,以及支持原位資源利用的工廠和設備支持。

會上,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楊戟向葉培建頒發了「葉培建星」命名銅匾、命名證書。據了解,紫金山天文臺於2007年9月11日發現了國際編號為456677號的小行星。

相關焦點

  • 美媒關注中國小行星採礦計劃 價值或高達數萬億
    報導引述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葉培建院士的話說,中國不久將研究方法,把機器人或航天員送到合適的小行星從事開採工作,並把礦產帶回地球。報導稱,他透露的計劃中,可以將飛行器送到某個小行星,開採鈀、鉑等用於智慧型手機和汽車上的稀有金屬。今年年初,葉培建表示,中國可能在2020年至2025年之間進行一次類似的探索任務。
  • 飛行器獨霸一顆小行星,開始全自動採礦
    ,NASA的一艘宇宙飛船也將於2020年10月20日到一顆小行星上採礦了!說起這顆小行星,科學家認為它很神秘,因為據說NASA的宇宙飛船已經對它進行過成分分析,發現它身上具有人類目前尚不明白的元素存在。如果一旦擁有這一種元素,就能研究出太陽系的成因。所以,美國決定明天對它進行「採礦作業」!
  • 小行星開採成為太空探索的熱門,想要小行星上採礦發財,困難重重
    科學對於人類來說很重要,我們需要一步一步的腳踏實地,現在很多科學家提出利用小行星來採礦,相信這樣能夠緩解人類的能源問題,同時能夠通過小行星的探索,逐步的實現科學技術的飛躍,那麼這樣的想法真正的很現實嗎?其實答案是不確定,因為小行星採礦有很大的困難。
  • 我國公布太空採礦機器人,下月升空驗證技術,未來將開採貴重礦物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礦業資源的開採,時至今日,人類的採礦活動都是在地層中尋礦採礦,而隨著宇航技術的發展,未來人類終將會進入太空採礦,而太空尋礦採礦的目標就是小行星了。,也將前赴月球上取回一公斤左右的月壤和巖石,我宇航局也已經立項,計劃於2023年向靈神星發射探測器並取樣返回,這些也都可以視為將來人類進行地外採礦的先期嘗試。
  • 未來超級技術:小行星採礦、基因編輯,人工智慧
    一,小行星採礦。 當地球資源被耗盡的時候,人類可以去外星球挖礦。小行星地殼中,1噸的巖石就至少含有28克的鉑金。直徑30米的小行星就可能有價值250億美元至300億美元的鉑金礦。 研究表明一顆直徑1000km的小行星就可能含有超過10萬噸的鉑金。
  • 小行星採礦新思路: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
    「生物採礦」早已在地球上成為現實。現在,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科學家路易斯•澤亞和傑瑟•科蘭格羅正在研究利用細菌開採小行星金屬礦藏的可行性。分子、細胞與發生生物學專家塔德格·福沃德指出:「這種開採方式的成本低於常規手段。你只需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
  • 停止摧殘我們的地球母親,小行星採礦離我們還有多遠?
    它們是可以小到一米,也可以大到如整個國家原始行星,大多集中在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而在各個大行星之間也有成千上萬的小行星在隨波逐流。隨著太空旅行變得越來越切實可行,科學家和經濟學家已經開始關注這些小行星上發現的資源。即使是相對較小的金屬小行星也可能含有價值數萬億的工業用貴金屬,比如鉑。而像Psyche 16這樣更大的小行星則可能含有足以滿足全世界數百萬年的需求的鐵和鎳。
  • 中國第一人!從少年學霸到中科院院士,宇宙中一顆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1955年,上海的一位學霸報考了當時全國唯一的天文專業。之後,他主持設計了我國第一座太陽塔,創建了太陽塔實驗室。2008年11月,他參加了巴黎天文臺授予名譽博士的儀式,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此榮譽的中國科學家。2010年,經報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國際編號第185538號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 中國首個小行星採礦機器出徵!11月升空,挑戰美日深空壟斷局面
    編者按:有著中國首個小行星採礦機器人稱號的第一個探測器計劃在11月升空,該探測器重量大約30公斤,進入500公裡高度的軌道,主要用於驗證太空飛行器的軌道操控、模擬捕獲小行星、在小行星周圍進行控制等技術。目前,美日在小行星探測方面處於壟斷地位,中國相關企業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將挑戰美日深空壟斷局面。
  • 法媒:中國將發射太空採礦機器人
    【歐洲時報九天編譯】科幻電影中的太空採礦將要成為現實?據法國《資本》網站報導,位於北京的中國太空資源開採和利用的公司- 起源太空將於11月發射太空採礦機器人,研究開採小行星的礦產資源問題。根據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的旗艦刊物《IEEE 綜覽》透露,這一太空採礦機器人將通過長徵系列火箭來發射,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
  • 中科院院士閔乃本去世 有小行星以其命名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閔乃本院士於1955年入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59年7月畢業並留校任教,1984年8月特批為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曾任國家人工晶體聯合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國家攀登計劃和國家973計劃光電功能材料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副主任等重要職務。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太空「生物採礦」有望成真:科學家研究用細菌開採小行星礦藏
    「生物採礦」早已在地球上成為現實。現在,美國和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細菌開採小行星金屬礦藏的可行性。他們認為,這種開採方式的成本低於常規手段——只需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那麼,究竟什麼是太空「生物採礦」?它又能給我們帶來多大利益呢?
  • 小行星採礦成美國財富密碼?100億億美元小行星能解資源危機?
    2020年10月,樣品收集器固定在返回艙中,準備返回地球。不過這離真正的小行星採礦還差著十萬八千裡,但面對天價的小行星,人類很難放棄對它的覬覦。近年來,各國科學家提出了五花八門的小行星資源開發方案。現有的開採設想有露天採礦,豎井開採,磁吸等。露天採礦是在某些類型的小行星上,使用鏟子或螺旋鑽從表面刮下材料,或者對於較大的碎片,可以使用"主動抓斗"將其刮除;豎井開採是在小行星上埋一個雷,然後通過豎井提取物質;而面對金屬含量高的小行星則可以直接通過磁鐵收集。
  • 太空採礦時代已開啟,小行星帶是目標,小行星帶的相關事實
    2020年,縱使是COVID-19D襲擊人類,也未阻止人類邁向太空的步伐。世界各國紛紛開始瞄準外太空,向頭頂這片蒼穹布局。2020年7月,中國「天問一號」駛向火星,主要任務是對火星進行地質勘探和地理測繪,同時研究火星的磁場演變。
  • 袁隆平為什麼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作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太多榮譽等身,他曾受邀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甚至在我國,有一個小行星還以「袁隆平」命名。毫不誇張地說,袁隆平憑一己之力,養育了大半個中國。但這位把一生傾注在土地上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其實對於這些頭銜並沒有過多關注,就連外界對他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的事而憤憤不平,袁隆平本人也只是淡淡地回應:「不要再搞啦,把注意力放在地上。」如今的袁隆平雖然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並不妨礙這位偉大的雜交水稻專家在其專業上繼續開疆擴土。為何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 關於小行星採礦的十大事實
    小行星採礦聽起來像科幻小說的領域。在我們的太陽系內,距離以天文單位(AU)進行測量。一個AU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是1.5億公裡(9300萬英裡)。那是一個較小的單位,但仍然很難理解。這不包括前50名之外的所有較小的可開採小行星,這些小行星的零總數很可能會使我們超過本節的字數限制!
  • 中國古人類學奠基者獲命名小行星「吳汝康星」閃耀太空
    孫自法 攝2020年8月31日是吳汝康院士逝世14周年紀念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何梁何利基金會、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當天在吳院士生前長期開展科研工作、身後長眠之地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共同舉辦「吳汝康星」命名儀式,緬懷吳先生在體質人類學、古人類學等研究領域的豐功偉績。
  •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逝世
    馮端院士1923年7月23日出生於江蘇蘇州,1942至1946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1946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並以成績優異留校任教。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美飛船短暫觸碰3.33億公裡外小行星,完成採礦任務
    北京時間10月21日凌晨,當我們還在酣睡之時,3.33億公裡外的美國飛船OSIRIS-REx號按預定計劃執行了一次小行星採礦任務,慢慢接近小行星貝努,4個多小時後短暫觸碰小行星表面美國飛船完成小行星採礦任務,用美國宇航局專家一句話來形容:OSIRIS-REx號完成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壯舉,10月21日凌晨1:50,OSIRIS-REx號啟動化學推進器,向貝努飛去,在接近過程中,順便完成了長達3.35米採樣臂的伸展,將「即取即送」樣品採集器(TAGSAM)放在了最下方。
  • 行星資源的小行星採礦目標與衛星發射更加接近
    行星資源只是朝著它的小行星採礦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該公司的Arkyd-6衛星(1月11日)登上了印度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那麼在太陽同步的極地軌道上,將會有一個小腦盒大小的Arkyd-6,它將證明行星資源的下一個宇宙飛船,一個叫做Arkyd-301的小行星探礦機所需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