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上海的一位學霸報考了當時全國唯一的天文專業。之後,他主持設計了我國第一座太陽塔,創建了太陽塔實驗室。2008年11月,他參加了巴黎天文臺授予名譽博士的儀式,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此榮譽的中國科學家。2010年,經報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國際編號第185538號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就是南京大學1955級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方成,現南大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
方成,天體物理學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首先系統掌握與運用非局部熱動平衡理論並發展了整套的實用計算方法和程序,在太陽活動體結構和大氣模型、耀斑譜線不對稱性和速度場、耀斑動力學模型和光譜診斷等研究中獲重要成果,主持設計和研製了我國第一座太陽塔,創建了太陽塔實驗室。
201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紫金山天文臺於2007年12月14日發現的編號為185538號小行星命名為"方成星"。
方成直到高中畢業也從沒想過自己會從事天文。作為20世紀50年代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一附中的學霸,他的志願是成為一名飛行員。方成的學習成績很好,身體素質出色(大學時代的遊泳和桌球冠軍),但出於種種原因,他沒有實現少年夢想。老師說他數學和物理很出色,不如報考天文專業,而當時全中國天文專業只有南京大學有。就這樣,1955年夏天,方成進入了南大學習。
不久後,方成和他的同學們發現,他們沒有塔式太陽望遠鏡,全中國當時最大的也就是一架從外國進口的60釐米直徑的天文望遠鏡。
1958年,南京大學天文系決定建造中國第一座塔式太陽望遠鏡,項目被列入國家第二個五年計劃。當時方成對於太陽塔也就只有一個概念,缺乏資料,沒有經費,技術也不熟。工程之初,有個莫斯科大學的教授協助研製,但不久就回國了,方成等人只能繼續摸索。好不容易剛有起色,1960年經濟困難時期,工程被迫停工。1963年國家經濟好轉,工程恢復,進行了圖紙設計,設備開始加工,但在1966年,工程再次被中斷。等到南大天文系重啟太陽塔研製已經是1973年了,此時的方成已被任命為研製組組長。
"當時一無理論借鑑,二無技術資料,國外文獻也極其有限,我和研製小組的成員誰也沒有見過太陽塔,一切從零開始,一切自己動手,大量的調查研究,反覆的計算討論,艱苦的設計製作。"研製組通過對有限的國外資料進行調研、調整、計算,終於完成了全部設計。在江蘇省委和南京市委的支持下,安排了當時南京加工力量最強的五個工廠開始加工太陽塔部件,研製又延續了8年。
經歷過前期建設的波折、建塔地址拆遷問題、技術難題的瓶頸,1980年,孝陵衛的荒地裡終於矗立起一座雄偉的塔。高21米,口徑60釐米,它是當時我國唯一的太陽塔。
從1958年提出,1982年正式調試投入觀測。回顧24年時間,為了選址,方成與團隊夥伴騎著自行車在南京城一遍遍的考察,最終選定在孝陵衛附近;為了完成徵地,他們輾轉各個主管部門,協調了一年多的時間;為了通水通電通路,他們在孝陵衛搭起了茅草房 。生於1938年的方成,將自己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這座太陽塔。
夜晚無盡的蒼穹,再深沉的夜色也無法阻擋星星的閃耀。1982年,太陽塔通過鑑定,被認為是"達到了國際上口徑相近、非真空太陽望遠鏡的水平"。1985年,這一成果榮獲全國首屆科技進步二等獎。建成後,方成"躲進高塔成一統",默默地守著太陽塔工作了許多年,完成了《太陽活動22周觀測和研究》等許多項目,為我國太陽物理研究積累了寶貴資料,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等多種獎項。
1995年,方成以其卓越的成就當選為中科院院士。2008年11月,方成去法國參加了巴黎天文臺授予他名譽博士的儀式,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此榮譽的中國科學家。巴黎天文臺在表彰方成的通告中指出:"他對了解太陽大氣和太陽活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建立的耀斑高能粒子的光譜診斷方法獲得了國際聲譽,""他是中法太陽物理合作研究中方的主要推動者"。授獎儀式在巴黎天文臺著名而古老的卡西尼大廳舉行,巴黎的基準子午線就通過這個大廳。
2010年9月20日,經報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國際編號第185538號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方成星"。方程說,當初他在孝陵衛那間茅草棚裡仰望星空的時候,沒有想到這浩瀚宇宙中,有顆星星未來會以他命名。
滿天的繁星,閃耀但從不喧譁,光芒永遠那麼冷靜。六十餘年一線研究,已經八十多歲的方成說:"我們的科技實力在某些領域,可以說達到了國際水平,但依然任重道遠,在科技強國的路上,我們要探索的還很多。"
關注"南大招生小藍鯨"頭條號,獲取關於985、211、"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南京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南京大學官微、中國科學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