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人!從少年學霸到中科院院士,宇宙中一顆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2020-10-10 南大招生小藍鯨

1955年,上海的一位學霸報考了當時全國唯一的天文專業。之後,他主持設計了我國第一座太陽塔,創建了太陽塔實驗室。2008年11月,他參加了巴黎天文臺授予名譽博士的儀式,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此榮譽的中國科學家。2010年,經報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國際編號第185538號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就是南京大學1955級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方成,現南大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

方成,天體物理學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首先系統掌握與運用非局部熱動平衡理論並發展了整套的實用計算方法和程序,在太陽活動體結構和大氣模型、耀斑譜線不對稱性和速度場、耀斑動力學模型和光譜診斷等研究中獲重要成果,主持設計和研製了我國第一座太陽塔,創建了太陽塔實驗室。

201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紫金山天文臺於2007年12月14日發現的編號為185538號小行星命名為"方成星"。

唯一天文專業,第一座太陽塔

方成直到高中畢業也從沒想過自己會從事天文。作為20世紀50年代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一附中的學霸,他的志願是成為一名飛行員。方成的學習成績很好,身體素質出色(大學時代的遊泳和桌球冠軍),但出於種種原因,他沒有實現少年夢想。老師說他數學和物理很出色,不如報考天文專業,而當時全中國天文專業只有南京大學有。就這樣,1955年夏天,方成進入了南大學習。

不久後,方成和他的同學們發現,他們沒有塔式太陽望遠鏡,全中國當時最大的也就是一架從外國進口的60釐米直徑的天文望遠鏡。

1958年,南京大學天文系決定建造中國第一座塔式太陽望遠鏡,項目被列入國家第二個五年計劃。當時方成對於太陽塔也就只有一個概念,缺乏資料,沒有經費,技術也不熟。工程之初,有個莫斯科大學的教授協助研製,但不久就回國了,方成等人只能繼續摸索。好不容易剛有起色,1960年經濟困難時期,工程被迫停工。1963年國家經濟好轉,工程恢復,進行了圖紙設計,設備開始加工,但在1966年,工程再次被中斷。等到南大天文系重啟太陽塔研製已經是1973年了,此時的方成已被任命為研製組組長

"當時一無理論借鑑,二無技術資料,國外文獻也極其有限,我和研製小組的成員誰也沒有見過太陽塔,一切從零開始,一切自己動手,大量的調查研究,反覆的計算討論,艱苦的設計製作。"研製組通過對有限的國外資料進行調研、調整、計算,終於完成了全部設計。在江蘇省委和南京市委的支持下,安排了當時南京加工力量最強的五個工廠開始加工太陽塔部件,研製又延續了8年。

經歷過前期建設的波折、建塔地址拆遷問題、技術難題的瓶頸,1980年,孝陵衛的荒地裡終於矗立起一座雄偉的塔。高21米,口徑60釐米,它是當時我國唯一的太陽塔。

從1958年提出,1982年正式調試投入觀測。回顧24年時間,為了選址,方成與團隊夥伴騎著自行車在南京城一遍遍的考察,最終選定在孝陵衛附近;為了完成徵地,他們輾轉各個主管部門,協調了一年多的時間;為了通水通電通路,他們在孝陵衛搭起了茅草房 。生於1938年的方成,將自己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這座太陽塔。

天上有顆"方成星"

夜晚無盡的蒼穹,再深沉的夜色也無法阻擋星星的閃耀。1982年,太陽塔通過鑑定,被認為是"達到了國際上口徑相近、非真空太陽望遠鏡的水平"。1985年,這一成果榮獲全國首屆科技進步二等獎。建成後,方成"躲進高塔成一統",默默地守著太陽塔工作了許多年,完成了《太陽活動22周觀測和研究》等許多項目,為我國太陽物理研究積累了寶貴資料,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等多種獎項

1995年,方成以其卓越的成就當選為中科院院士。2008年11月,方成去法國參加了巴黎天文臺授予他名譽博士的儀式,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此榮譽的中國科學家。巴黎天文臺在表彰方成的通告中指出:"他對了解太陽大氣和太陽活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建立的耀斑高能粒子的光譜診斷方法獲得了國際聲譽,""他是中法太陽物理合作研究中方的主要推動者"。授獎儀式在巴黎天文臺著名而古老的卡西尼大廳舉行,巴黎的基準子午線就通過這個大廳。

2010年9月20日,經報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國際編號第185538號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方成星"。方程說,當初他在孝陵衛那間茅草棚裡仰望星空的時候,沒有想到這浩瀚宇宙中,有顆星星未來會以他命名。

滿天的繁星,閃耀但從不喧譁,光芒永遠那麼冷靜。六十餘年一線研究,已經八十多歲的方成說:"我們的科技實力在某些領域,可以說達到了國際水平,但依然任重道遠,在科技強國的路上,我們要探索的還很多。"


關注"南大招生小藍鯨"頭條號,獲取關於985、211、"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南京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南京大學官微、中國科學院官網

相關焦點

  • 浩瀚太空中,多了一顆以四川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命名儀式9月8日在北京舉行浩瀚的太空上,不僅新添了一顆以中國航天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更是繼1999年命名「巴金星」,2004年命名「落下閎星」之後,又多了一顆以四川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40餘年不懈奮鬥,他一路成長為我國航天測控通信與工程總體技術著名專家、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戰略科學家。在探月工程中,吳偉仁團隊實現了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著陸探測,使無人月球探測從跟跑、並跑邁向領跑,帶動了中國空間科學跨越發展。
  • 浩瀚太空中,又有一顆小行星以四川人名字命名!
    9月8日起,浩瀚太空中又有一顆小行星以四川人名字命名——「吳偉仁星」!浩瀚的太空中,不僅新添了一顆以中國航天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更是繼1999年命名「巴金星」,2004年命名「落下閎星」之後,又有一顆小行星以四川人名字命名!
  • 又有一顆小行星以四川人名字命名
    9月8日起,浩瀚太空中又有一顆小行星以四川人名字命名——「吳偉仁星」!圖據人民日報客戶端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命名儀式9月8日在北京舉行。
  • 浩瀚太空中,多了一顆以四川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浩瀚的太空上,不僅新添了一顆以中國航天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更是繼1999年命名「巴金星」,2004年命名「落下閎星」之後,又多了一顆以四川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40餘年不懈奮鬥,他一路成長為我國航天測控通信與工程總體技術著名專家、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戰略科學家。在探月工程中,吳偉仁團隊實現了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著陸探測,使無人月球探測從跟跑、並跑邁向領跑,帶動了中國空間科學跨越發展。
  • 浩瀚太空中,多了一顆以四川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浩瀚的太空上,不僅新添了一顆以中國航天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更是繼1999年命名「巴金星」,2004年命名「落下閎星」之後,又多了一顆以四川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40餘年不懈奮鬥,他一路成長為我國航天測控通信與工程總體技術著名專家、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戰略科學家。在探月工程中,吳偉仁團隊實現了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著陸探測,使無人月球探測從跟跑、並跑邁向領跑,帶動了中國空間科學跨越發展。
  • 中國古人類學奠基者獲命名小行星「吳汝康星」閃耀太空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浩瀚太空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為銘記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世界「今人類學」開創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現一顆小行星命名「嚴濟慈星」
    中新網北京5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同意,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997年發現的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第10611號的小行星,28日下午在北京正式命名為「嚴濟慈星」,以紀念中國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嚴濟慈院士。嚴濟慈是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開創人之一、也是中國光學研究和光學儀器研製工作奠基人之一。
  • 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命名一顆小行星為「吳汝康星」
    吳汝康星國際命名公報及相關賀信賀電。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吳汝康星國際命名公報及相關賀信賀電。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為紀念古人類學家吳汝康院士,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已將國際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太空又多一顆「中國星」,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大校友吳偉仁院士命名
    9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日前一顆小行星以該校校友、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命名,浩瀚太空又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9月8日,「吳偉仁星」命名儀式在國家航天局舉行。國家航天局、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和專家出席儀式,並向吳偉仁院士頒發了命名證書。此次命名的「吳偉仁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於2011年6月獲得國際永久編號281880號。2020年4月,由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和紫金山天文臺推薦,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設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吳偉仁星」的正式命名獲得一致通過。
  • 南通籍院士閔乃本去世享年83歲 有小行星以其名字命名
    南通籍院士閔乃本去世享年83歲 有小行星以其名字命名時間:2018-09-17 19:1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南通籍院士閔乃本去世享年83歲 有小行星以其名字命名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閔乃本於9月16日下午病逝,享年83歲。
  • 古人類學家吳汝康獲小行星命名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為了紀念古人類學家吳汝康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今天(8月31日)是中科院院士吳汝康逝世14周年紀念日,上午,「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記者了解到,吳汝康星處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是紫金山天文臺在2010年8月7日用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
  •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命名儀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是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他從人類體質入手研究人類的進化過程,增加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為我國古人類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為什麼小行星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題:為什麼小行星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新華社記者胡喆  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榮譽,是世界公認的一項殊榮。為表彰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一任主任、原吉林大學校長唐敖慶在教育和科學研究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於2007年5月19日發現、國際編號為218914號的小行星,近日正式被命名為「唐敖慶星」。
  • 宇宙中,有一些以中國商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你知道嗎
    在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過程中,眾多小行星被陸續發現。小行星命名,須報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公布於世。小行星命名具有嚴肅性、唯一性和永久性,因而成為一項世界公認的崇高榮譽。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觀測發現小行星的成果斐然。
  • 飛機失事,英雄為保核武器數據被燒成焦屍,一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勳章獲得者中有一位被評為烈士,這是該群體唯一一例。這位烈士叫郭永懷,是中科院院士,是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68年12月4日,乘坐的飛機失事,郭永懷英雄為保全核武器數據被燒成焦屍。為了紀念郭永懷院士的貢獻,2018年7月,經國際小行星中心認定,一小行星以他的名字被命名為「郭永懷」星。
  •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8月31日上午,「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吳汝康(1916-2006)是研究中國出土人類化石的第一位中國體質人類學家。20世紀60年代,吳汝康根據對北京猿人的研究,提出了從猿到人的過渡中「人類體質發展不平衡性」的概念,並在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於1985年提出建立「今人類學」,主張將闡述現代人類群體體質變化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的知識歸納於此領域。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天上多了一顆「吳汝康星」,10年前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8 月 31 日,浩瀚的天空中多了一顆 " 中國星 " —— " 吳汝康星 "。這一命名是為了紀念已故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
  • 唐敖慶先生獲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文/攝 張宏偉】在唐敖慶先生誕辰105周年之際,浩瀚星河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11月18日,「唐敖慶星」命名儀式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舉行,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18914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唐敖慶星」。
  •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航天科學家命名
    記者上午從國家航天局獲悉,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今天,「吳偉仁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
  • 小行星命名:那些名字是咋上天的
    原標題:小行星命名:那些名字是咋上天的   今年9月,天上的小行星又多了幾個名字,其中包括英國皇后樂隊主唱Freddie Mercury,也包括中國地區廣播電視技術上的奠基人之一、上海市天文學會會員何允。   不僅是小行星,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