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 張宏偉】在唐敖慶先生誕辰105周年之際,浩瀚星河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11月18日,「唐敖慶星」命名儀式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舉行,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18914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唐敖慶星」。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主席朱麗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靜海,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唐敖慶先生家屬代表唐敏共同為「唐敖慶星」銅匾揭幕。這既是唐敖慶先生的崇高榮譽,更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吉林大學和我國科技界的集體榮耀。
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秘書長段瑞春,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常進,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濱,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顏景志,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黎樂民,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佟振合,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毒物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李松,遼寧師範大學教授楊忠志,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李前樹,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高福,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謝心澄,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陸建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高瑞平、王承文,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于吉紅,吉林大學副校長鄭偉濤,唐敖慶先生兒子唐昆、孫女唐燕㨗等參加命名儀式。儀式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成員、秘書長韓宇主持。
唐敖慶先生1915年11月18日出生於江蘇宜興,是我國現代理論化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被譽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1950年,已獲博士學位的唐敖慶從美國回到祖國。1952年,唐敖慶來到吉林大學工作,與蔡鎦生、關實之、陶慰蓀等老一輩化學家一起創建了吉林大學化學系。1955年,唐敖慶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化學學部)委員,1978年任吉林大學校長,198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同年當選國際量子分子科學研究院院士,1986年主持組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任吉林大學名譽校長。唐敖慶還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主任等職。 2008年7月,唐敖慶因病在北京逝世。作為資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敖慶潛心科研、勇攀科學高峰,兩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中國科研事業發展和國際影響力提升作出了突出貢獻;作為校長,唐敖慶治校有方、尊師愛生、愛校如家,為吉林大學的發展與建設鞠躬盡瘁;作為教育家,他以祖國的需要為已任,飽含赤子情懷,以嚴謹、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中高級理論化學人才和學術帶頭人,創造了光輝業績。
為褒獎唐敖慶先生的學術貢獻,弘揚其科學精神,2019年5月,何梁何利基金委員會推薦唐敖慶為國際小行星命名人選。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向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提交命名申請,將該臺在2007年5月19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218914號小行星命名為「唐敖慶星」。2020年1月9號,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並發布國際公報,通知國際社會,第218914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唐敖慶星」。從此,唐敖慶的名字進入了宇宙星空,永耀太空星辰;從此,這個具有中國符號、科技特色、吉林大學元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何梁何利基金光彩的「唐敖慶星」,永載史冊。
朱麗蘭在致辭中表示,何梁何利基金1995年度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敖慶先生榮獲小行星國際命名,是我國科技界教育界和社會各界的一大盛事。她代表何梁何利基金,向唐敖慶先生及其親屬,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吉林大學表示祝賀,向我國科學技術戰線致以崇高敬意。朱麗蘭說,26年來,何梁何利基金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評選方針,獎勵中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414人,其中41位傑出科學家獲得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的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基金以其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的評選記錄,成為我國社會力量創立科技獎勵的傑出代表和特色品牌。朱麗蘭表示,唐敖慶曾經擔任吉林大學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等職務,他勇於創新,愛生如子,愛校如家,勇攀科學高峰,為中國的科教事業鞠躬盡瘁,奉獻畢生,樹立了不朽的功勳,榮獲國際小行星命名,可謂當之無愧,眾望所歸。
李靜海在致辭中回顧了唐敖慶先生在科學教育領域攻堅克難、唯真求實的一生,講述了唐敖慶先生對科學孜孜以求的精神和對科學基金事業的改革創新精神,表達了對唐敖慶先生為我國科學進步和教育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崇高敬意。李靜海說,唐敖慶先生是傑出的化學家和教育家,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一屆主任,他不僅是化學科學前沿的開拓者,也是科學基金事業的奠基人。唐敖慶先生提出的有保證的專門經費渠道、公正的專家評審系統、有活力的管理制度是科學基金制度的三根支柱,他帶領第一代科學基金工作者用紮實的工作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好評,為科學基金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李靜海希望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基金工作者繼承傳統,學習唐敖慶先生愛國敬業、矢志不渝的高尚品格,勤奮嚴謹、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改革創新、治校育人的教育思想以及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生境界,用實際行動來傳承和發揚好唐敖慶先生的寶貴精神,並祝願「唐敖慶星」永遠閃耀星空。
張希代表學校和姜治瑩書記對「唐敖慶星」命名付出辛勞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何梁何利基金會和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表示誠摯謝意,對唐敖慶家人、生前好友以及出席儀式的化學界同仁表示歡迎和感謝。張希表示,唐敖慶先生是傑出的科學家,在理論與計算化學研究領域成果卓著,曾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卓越的科技領導者,曾是基金委首任主任,他提出的「依靠專家,發揚民主,擇優支持,公正合理」十六字至今仍是基金委的評審原則;是著名的教育家,曾長期擔任吉林大學副校長、校長,在他的帶領下,吉林大學很早就踐行教育和研究雙中心;是優秀教師的傑出代表,熱愛三尺講臺,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
張希指出,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大批學術大師,一路向北,雲集長春,可謂盛況空前,群星璀璨。唐敖慶先生是眾多先賢中傑出的一位。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唐敖慶以國家需要作為自己的使命,主動找到相關領導,要求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援東北教育事業。「唐敖慶老師是吉大歷史上為學生開課最多的幾位老師之一,他上課從不帶講義,一支粉筆,一氣呵成,條理清楚,深入淺出。對開設的每一門課,唐老師都要精心準備,常常是精讀相關幾本教材之後,再博採眾家之長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體系……」張希深情追憶了唐敖慶先生的歷歷往事,娓娓講述了唐敖慶不懈追求、勇攀高峰的學術科研精神和高瞻遠矚、獻身教育、桃李滿天下的治校辦學業績,抒發了對唐敖慶先生的敬仰、感恩和懷念之情。
張希表示,唐敖慶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已經成為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吉林大學通過命名唐敖慶樓、豎立唐敖慶雕塑、編排《唐敖慶》話劇,緬懷先生,教育後人;通過成立唐敖慶基金會、聘任唐敖慶學者、組建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唐敖慶班,弘揚先生治學精神,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唐敖慶星」是對唐先生的永恆紀念。如今,浩瀚星河中,「唐敖慶星」是其中熠熠生輝的一顆,時刻提醒吉大人不忘教書育人的初心,指引大家勇敢地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科教興國,惠澤世界。
在「唐敖慶星」命名儀式上,段瑞春宣讀「唐敖慶星」國際命名公報。公報指出:218914唐敖慶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2007年5月19日發現於盱眙觀測站,此星為紀念唐敖慶(1915-2018)而命名。唐敖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量子分子科學院院士,被譽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該公報已經發到了世界各國天文臺,光榮屬於唐敖慶,屬於不忘初心,不負韶華,為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砥礪前行、勇攀高峰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趙海濱介紹「唐敖慶星」發現和軌道運行情況;常進向唐敖慶家屬頒送「唐敖慶星」國際命名公報、命名證書、星照片、軌道光碟和有關資料,並代表天文臺致辭。常進指出,以人士命名的小行星,旨在彰顯被命名人士在科學、教育、文化等某個領域作出的貢獻,表達社會對他們的敬重,命名一旦獲國際批准,將成為該天體永久星名,並為世界各國所公認,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榮譽。隨著今後空間探測的不斷發展,小行星將成為深空探測的重要目標,人們將會登上小行星去探尋其奧秘,去開發小行星上的寶貴礦產,到那時小行星的名字更將家喻戶曉,世所周知。
唐敏代表唐敖慶先生的家人和親屬,對唐敖慶一生中所有幫助、支持和鼓勵過他的單位和個人表示感謝。她說,每年11月18日父親誕辰日,我們都會紀念他,而今年將成為家族史上最為光榮的紀念日。吉林大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是父親一生中工作時間最長的、最心心相念的地方。父親之所以能夠在平凡的一生中,在教育和科學研究領域作出傑出貢獻,除了靠他自身的遠大情懷,刻苦勤奮的精神和出色的創新工作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黨和國家對他的關懷培養,並給他以發展的機會。唐敏表示,父親一生在孩子們的記憶中,除了吃飯、睡覺、生活,全部幾乎就是工作,他每天在家伏案作研究時,家人看到的幾乎都是深奧的化學符號和數學推導公式。父親的勤奮刻苦精神,是現代生活中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難以想像的,但也只有這樣刻苦勤奮精神的人,才能攀登科技之巔。父親的精神和品德就像這宇宙中的行星一樣,永遠不停地運行下去,並以他的光芒為我們指引方向。作為唐敖慶的後人和家屬,一定以父親為榜樣,在新徵程中更加努力工作,在各自的崗位上多作貢獻。
據悉,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根據發現者意願進行提名,並經國際組織審核批准從而得到國際公認的天體。由於小行星命名的嚴肅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夠獲得小行星命名成為世界公認的一項殊榮。我國著名科學家吳文俊、袁隆平、王選、吳孟超、李振聲、孫家棟、蔡翹等先後獲得過永久性小行星命名,唐敖慶教授是吉林大學首位獲此殊榮的吉大人。
小行星的研究對於揭示太陽系的演化,生命的起源和太空資源的探測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唐敖慶星」發現時距離地球211億公裡,距太陽平均距離為3.92億公裡,該星每日以158萬公裡的高速奔騰前進,相當於平均每秒18.3公裡的速度繞日運行。該星到地球的距離最遠可達5.79億公裡,最近的時候只有2.07億公裡。
吉林大學研究生院、科研院、校友和基金工作辦公室、化學學院、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