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聚焦!棄美歸國,培養出10多位院士,小行星以他命名

2020-12-06 中國教育那些事

11月18日是"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吉林大學原校長唐敖慶誕辰105周年紀念日。當天,由何梁何利基金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和吉林大學聯合主辦的"唐敖慶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浩瀚星河中又多了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光明日報》對此事進行了報導。

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榮譽,是世界公認的記載褒獎傑出人士的一項殊榮。該小行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於2007年5月19日發現、國際編號為218914號。2019年5月,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推薦命名"唐敖慶星",並於2020年1月9日榮獲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其正式命名為"唐敖慶星",以表彰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一任主任、吉林大學原校長唐敖慶在教育和科學研究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主席朱麗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靜海,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 唐敖慶先生家屬代表唐敏共同為"唐敖慶星"銅匾揭幕。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秘書長段瑞春宣讀"唐敖慶星"國際命名公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濱介紹"唐敖慶星"發現和軌道運行情況。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常進向家屬頒送"唐敖慶星"國際命名公報、命名證書、星照片和軌道光碟。張希在命名儀式上致辭。

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靜海表示,唐敖慶先生是化學科學前沿的開拓者,也是我國科學基金事業的奠基人,是體現科學家精神的傑出代表。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在致辭中提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一大批學術大師一路向北、匯集長春,盛況空前、群星璀璨,唐敖慶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1936年,唐敖慶以優異成績被三所高校錄取,最終選擇了北京大學化學系。1950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他謝絕了導師的挽留和優厚條件,克服重重困難後毅然歸國,回到北京大學任教。1952年,他主動請纓,不講條件、不計報酬,毅然北上長春投身東北的高等教育事業,創建了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化學系

創業之初多艱難。面對著經費有限、條件簡陋等困難,唐敖慶並未退縮。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吉林大學化學系不斷發展壯大,躋身國內先進、國際一流的行列

20世紀50年代起,唐敖慶進行有關分子內旋轉的阻礙勢函數及高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統計理論研究。60年代後系統地開展配位場理論的研究,得到了從連續群到點群的群分解鏈擴大了維格納-卡特定理的應用範圍,建立了一種計算旋軌耦合作用的新方案。70年代,配合化學模擬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開展了分子氮絡合作用的化學鍵理論研究。在分子軌道圖形理論的研究中,利用分子圖的拓撲性質得到了共軛分子的本徵多項式和分子軌道的一般表達式。80年代主要進行分子固化理論與標度研究和原子簇化學的研究工作。

唐敖慶不僅是一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還是著名的教育家和出色的教育科技組織領導者。當時全國高校和研究所開設理論化學課程的教師及理論化學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幾乎都是他的學生,其中就有10多位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有的還擔任了國家重點大學的校長。

唐敖慶先生雖已離開,但他的精神已成為吉大精神的一部分。吉林大學通過命名唐敖慶樓、豎立唐敖慶雕塑、編演《唐敖慶》話劇,緬懷先生,教育後人;通過成立唐敖慶基金會、組建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唐敖慶班等,弘揚先生治學精神,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如今,浩瀚星河中閃耀著"唐敖慶星",時刻提醒著吉大人不忘教書育人的初心,不改矢志報國的理想,指引每個人勇敢地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科教興國,惠澤世界。

來源吉林大學

相關焦點

  • 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
    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科技無國界!!!科技的進步離不開科學家的貢獻,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奔赴美國留學深造,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AR技術的成熟在市場上逐漸呈現出巨大的紅利。
  • 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 這顆小行星用他的名字命名 向他致敬!
    他集萬千榮耀於一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專家、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原副所長,八七工程」加速器總設計師、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經理,被譽為「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他就是謝家麟,一位慈祥而又偉大的科學家。
  • 中科院院士閔乃本去世 有小行星以其命名
    1982年,他的41萬字專著《晶體生長的物理基礎》問世,成為當時國際上第一本全面論述晶體生長的理論專著。1983年,閔院士在美國猶他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成功解答了「晶體表面粗糙化」這一難題,被學界譽為「近10年來晶體生長理論領域最具有突破性的成果」,他也因此獲得美國「大力神」獎。美國晶體生長協會副主席羅森伯格教授主動提出要與他籤訂10年工作合同,讓他留在美國繼續研究。
  • 浩瀚太空中,多了一顆以四川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40餘年不懈奮鬥,他一路成長為我國航天測控通信與工程總體技術著名專家、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戰略科學家。在探月工程中,吳偉仁團隊實現了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著陸探測,使無人月球探測從跟跑、並跑邁向領跑,帶動了中國空間科學跨越發展。
  • 女科學家顏寧出走美國,10年後又棄美歸國,憑AR技術撈金586億
    女科學家顏寧出走美國,10年後又棄美歸國,憑AR技術撈金586億當今科技發展新時代的社會,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AR慢慢的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應用於各行各業中。AR技術的成熟在市場上逐漸呈現出巨大的紅利。
  • 他走了,以他命名的那顆小行星將永遠閃耀蒼穹
    ◎ 科技日報記者金鳳蒼茫宇宙中,一顆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以「馮端」的名字命名。因科學研究的卓越成績,馮端榮獲1996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1999年的陳嘉庚數理科學獎,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也因此被命名為「馮端星」。馮端院士是我國晶體缺陷研究的先驅之一。他發展了浸蝕法顯示位錯的技術,澄清了體心立方金屬中位錯的類型及其組態等問題。他領銜的晶體缺陷研究以複雜氧化物雷射晶體為研究對象,榮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汶川地震後,毅然棄美歸國,如今成果領先國際
    &34;然而,在可延展柔性無機薄膜器件這一出現不到15年的新領域裡,有一位歸國科學家積極推動力學、材料學、微電子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研製出&34;等系列可延展無機薄膜傳感器,並因此站上了國際科技新高地。
  • 從此天上有顆屠呦呦星 中國5位科學家獲小行星命名
    1月4日,科學家小行星命名儀式舉行,5位科學家獲小行星命名:屠呦呦、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這些小行星是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並獲國際永久編號,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而正式命名的。屠呦呦因身體原因未出席。
  • 女科學家顏寧出走美國後,10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586億
    女科學家顏寧出走美國後,10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586億當今科技發展新時代的社會,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AR慢慢的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應用於各行各業中。AR技術的成熟在市場上逐漸呈現出巨大的紅利。
  • 國寶級女科學家出走美國後,10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658億
    國寶級女科學家出走美國後,10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658億愛因斯坦說&34;。很多重要成果的獲得都一個靈感迸發時期。不管在任何時候,創新都是極其重要的,就像王若虛在《評東坡山谷四絕》中所說的&34;。
  • 中科大少年班培養出5位院士,其中4人是外國院士
    四十多年來,中科大少年班共培養出5位院士:張亞勤,1978 級少年班學生,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院士,百度公司總裁。駱利群,1981 級少年班學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教授。莊小威,1987 級少年班學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教授。以上5位院士,只有1位是中國的院士,其餘4位是外國的院士,這著實讓人覺得惋惜。少年班培養出5位院士,這是該贊還是彈?
  • 唐敖慶先生獲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文/攝 張宏偉】在唐敖慶先生誕辰105周年之際,浩瀚星河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11月18日,「唐敖慶星」命名儀式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舉行,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18914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唐敖慶星」。
  • 棄美歸國的饒毅:發誓永不參選院士!是誰在澆滅歸國人才的熱忱
    在現在的歸國才子中,最優秀的要數施一公和饒毅這兩位科學家了。他兩不僅是回國那麼簡單,還放棄了美國國籍,放棄了一切美國的優厚待遇。施一公和饒毅都是生命科學領域世界頂級的科學家,回國後兩人同時參選中科院院士,第一次兩人都遺憾落選,其中施一公在第二次參選中成功當選為中科院院士,而饒毅卻發誓永遠不再參選院士。
  • 昨夜他走了,以他命名的那顆小行星將永遠閃耀蒼穹
    蒼茫宇宙中,一顆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以「馮端」的名字命名。因科學研究的卓越成績,馮端榮獲1996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1999年的陳嘉庚數理科學獎,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也因此被命名為「馮端星」。
  • 大師葉企孫:培養13位「兩彈一星」79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他看到當時的中國,軍閥混戰,搞得民不聊生,激發起他心中的「科學種子」。他認為中國的積貧積弱,關鍵在於科學的落後。他不滿足在國內的學習,想去國外學習更先進的科學知識,以求科教興國。清華畢業之後,葉企孫考取了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去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直接插班進了大學三年級,師從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P.W布裡奇曼。在老師的教育與指導下,葉先生開啟了他探索科學奧秘的大門。
  • 浩瀚太空中,多了一顆以四川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浩瀚的太空上,不僅新添了一顆以中國航天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更是繼1999年命名「巴金星」,2004年命名「落下閎星」之後,又多了一顆以四川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省國防科工辦一位領導說,吳偉仁是從大巴山深處走出來的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榮獲小行星命名實至名歸。公開資料顯示,1953年10月出生的吳偉仁是四川巴中平昌縣人。20歲時,時任巴中市平昌縣得勝鎮獨柏村「生產隊長」。1975年,吳偉仁被推薦至中國科技大學讀書,命運自此發生轉變。
  • 浩瀚太空中,多了一顆以四川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浩瀚的太空上,不僅新添了一顆以中國航天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更是繼1999年命名「巴金星」,2004年命名「落下閎星」之後,又多了一顆以四川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40餘年不懈奮鬥,他一路成長為我國航天測控通信與工程總體技術著名專家、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戰略科學家。在探月工程中,吳偉仁團隊實現了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著陸探測,使無人月球探測從跟跑、並跑邁向領跑,帶動了中國空間科學跨越發展。
  • 浩瀚太空中,又有一顆小行星以四川人名字命名!
    圖據人民日報客戶端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命名儀式9月8日在北京舉行。
  • 女科學家顏寧棄美歸國,千萬年薪也留不住她,憑AR技術發展我國教育
    女科學家顏寧棄美歸國,千萬年薪也留不住她,憑AR技術發展我國教育當今科技發展新時代的社會,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AR慢慢的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應用於各行各業中。AR技術的成熟在市場上逐漸呈現出巨大的紅利。
  • 天上有30多顆星星與浙江有關 給小行星命名有啥規則
    【摘要】昨天,NASA公布了新一期的小行星命名。香港業餘天文學家楊光宇在2000年12月28日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姚貝娜」星。據不完全統計,以浙江地名、人名或其他事件命名的星星有30多個。  不過,想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星星上,並不是那麼容易,據杭州市天文學愛好者協會的不完全統計,以浙江地名、人名或其他事件命名的星星,總共才30多個。  浙大校友送出「浙江大學」星和「竺可楨」星  「姚貝娜」星是一顆位於木星與火星之間的小行星,軌道半長軸為2.62天文單位(即等於地球軌道半長軸),公轉周期為4.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