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是"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吉林大學原校長唐敖慶誕辰105周年紀念日。當天,由何梁何利基金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和吉林大學聯合主辦的"唐敖慶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浩瀚星河中又多了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光明日報》對此事進行了報導。
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榮譽,是世界公認的記載褒獎傑出人士的一項殊榮。該小行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於2007年5月19日發現、國際編號為218914號。2019年5月,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推薦命名"唐敖慶星",並於2020年1月9日榮獲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其正式命名為"唐敖慶星",以表彰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一任主任、吉林大學原校長唐敖慶在教育和科學研究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主席朱麗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靜海,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 唐敖慶先生家屬代表唐敏共同為"唐敖慶星"銅匾揭幕。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秘書長段瑞春宣讀"唐敖慶星"國際命名公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濱介紹"唐敖慶星"發現和軌道運行情況。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常進向家屬頒送"唐敖慶星"國際命名公報、命名證書、星照片和軌道光碟。張希在命名儀式上致辭。
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靜海表示,唐敖慶先生是化學科學前沿的開拓者,也是我國科學基金事業的奠基人,是體現科學家精神的傑出代表。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在致辭中提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一大批學術大師一路向北、匯集長春,盛況空前、群星璀璨,唐敖慶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1936年,唐敖慶以優異成績被三所高校錄取,最終選擇了北京大學化學系。1950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他謝絕了導師的挽留和優厚條件,克服重重困難後毅然歸國,回到北京大學任教。1952年,他主動請纓,不講條件、不計報酬,毅然北上長春投身東北的高等教育事業,創建了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化學系。
創業之初多艱難。面對著經費有限、條件簡陋等困難,唐敖慶並未退縮。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吉林大學化學系不斷發展壯大,躋身國內先進、國際一流的行列。
20世紀50年代起,唐敖慶進行有關分子內旋轉的阻礙勢函數及高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統計理論研究。60年代後系統地開展配位場理論的研究,得到了從連續群到點群的群分解鏈擴大了維格納-卡特定理的應用範圍,建立了一種計算旋軌耦合作用的新方案。70年代,配合化學模擬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開展了分子氮絡合作用的化學鍵理論研究。在分子軌道圖形理論的研究中,利用分子圖的拓撲性質得到了共軛分子的本徵多項式和分子軌道的一般表達式。80年代主要進行分子固化理論與標度研究和原子簇化學的研究工作。
唐敖慶不僅是一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還是著名的教育家和出色的教育科技組織領導者。當時全國高校和研究所開設理論化學課程的教師及理論化學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幾乎都是他的學生,其中就有10多位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有的還擔任了國家重點大學的校長。
唐敖慶先生雖已離開,但他的精神已成為吉大精神的一部分。吉林大學通過命名唐敖慶樓、豎立唐敖慶雕塑、編演《唐敖慶》話劇,緬懷先生,教育後人;通過成立唐敖慶基金會、組建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唐敖慶班等,弘揚先生治學精神,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如今,浩瀚星河中閃耀著"唐敖慶星",時刻提醒著吉大人不忘教書育人的初心,不改矢志報國的理想,指引每個人勇敢地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科教興國,惠澤世界。
來源吉林大學